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515652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doc(10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震泽梅堰平望初中教育集团科研成果汇编重学情分析,提教学素养目录从情境中感知诗歌内涵 .1让“生活之花”在化学课堂中绽放 .5让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9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的魔杖 .15有效组织课堂讨论 提高数学活动课实效 .19阅读教学学习方式变革浅探 .23运用情境教学法,激活初中语文课堂 .26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30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33“成功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38浅谈优化农村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着力点” .41巧剪一纸乾坤,尽显无限创意 .45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50关注学情:实现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石 .

2、54观察师生互动 反思历史有效教学 .59强化语篇意识 提升英语阅读效率 .63巧用叠加法优化实验数据共享与分析 .68基于学生视界的初中地理课例研究 .73“师生互动合作”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 .922从情境中感知诗歌内涵以初中语文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 顾吉萍摘 要 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往往流于表面,未深入领悟诗人的内心。我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深入反思,并基于诗歌的知识特点和人文思想的迁移,研究了利用情境的引入教导学生感知诗歌内涵,体悟作者本心。从而尽可能深入的理解诗歌意义,走近作者内心。关键词 诗歌 创设情境 内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歌鉴赏的讲课过程中,通

3、常由于学生掌握的鉴赏技巧和方法都比较少,鉴赏时比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们总是从诗歌语言上引导,分别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修辞,诗歌的炼字三个方面传授方法。想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整体感觉学生的接受十分被动,许多内容都是死记硬背,不能灵活理解和把握。经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思考,我认为,要理解一首诗,必须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如果以作者一生为经线,时代的变化为纬线,那么,这首诗歌的经度纬度的确认是能深度理解这首诗歌的最好出发点。所以我觉得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诗歌创作的情境。选择具有内容、具有诗意的图片,细致介绍作者生平、所处的时代。让学生沉

4、浸于诗歌创作的情境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考和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讲解这些所费功夫较多,但价值很大。本文就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来写这个课例的变化研究。一、知识内容及教学价值学习诗歌,我们会获取诗歌中的文化价值,诗中会反映真实的社会场景,有着它的认知功能。诗歌中还有着审美价值,他的语言有着不可名状的感染功能,诗歌中更有着教育价值,他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开发,他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有着陶冶功能。作为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疑是中国古代极为优秀的诗歌,它的语言精简朴质,形象生动。有着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诗歌中传递出的舍己为人、心怀天下的思想情怀

5、熏陶、纯净着读者的心灵。我们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要教导学生语言的巧妙运用,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杜甫的满腔忧国忧民之情,理解的深度要加深,不仅止于字面,更要力透纸背,融入内心。对于诗歌的学习如果能深入内心而非仅仅浮于表面,那诗歌的教学价值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展现。二、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困难学生诗歌学过不少,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并不困难,即使遇到有个别难懂的字词,查一下字典也可以解决。而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词遣句本是通俗质朴,没有什么特别难懂之处。在课堂上,在文意疏通这一环节中是进行的比较顺利的。像“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样的句子,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还相当形象。但如果深入分析

6、,比如在炼字炼句上, “布衾多年冷似铁”学生仅能分析出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布被子比作铁。再往下作常规引导也仅能说出这个比喻写出了被子的硬和冷,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而事实上在这句话中饱含着作者几多心酸和苦闷,可以用来比作又冷又硬的事物还有很多,为什么要比作“铁”呢,日常生活中作为劳动工具3的铁往往也和脏有联系吧,另外“铁”作为一种金属的存在,它坚硬的外表也是一种无情的象征,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但连家里仅仅能在睡觉时提供一下温暖和柔软的被子也像铁一样,无法仰仗任何的温暖,更无法供人身心的休息,那作者是处在一个如何无情的世界中啊!生活的贫困让被子“冷似铁” ,况且那还是家里的“娇儿”盖的一

7、踢就破的被子。作者的生活处境该是何等心酸。要从诗歌的词句中看出这些内容,那么常规的诗歌赏析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力有不逮。如果对诗歌的语言锤炼不够深入,那么对于诗歌的思想,就很难达到充分理解,当然也就更难感悟诗人的情怀,深入诗人的内心了。三、促进知识系统化的教学思路与三大问题设计(1)教学整体思路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歌是为反映时事,展现现实而存在的。一首诗歌的产生,除了与作者本人的生活心态,处世经历有关,也必有其社会时代背景的参与,如不能好好的了解这些,那么对于诗歌深入解读又从何谈起。因而,在学习一首古诗之前,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是必须的,并且了解的越

8、详细越有利于诗歌的解读。与诗歌有关的材料的引入,即是学习诗歌的产生背景,把诗歌放置在那个时代背景的情境中,使知识系统化。可以有文字材料的引入,图片视频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在讲解诗歌前花大量功夫甄选,既要尽可能原汁原味的还原当时背景,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跟着你慢慢走近那个时代,走近作者的身边。从而由着诗歌产生的情境走近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自伤贫困的“歌”,安史之乱中,杜甫历经坎坷,被俘复逃离,为官又弃官,上元二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仕途

9、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面对苦难的处境,杜甫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而是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 都免受其苦。并且表达出宁苦己以利人的高尚情怀。而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境界,正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诗歌的解读感悟而来,而不是由教师讲,学生记来完成的。(2)三大问题设计利用情境的代入,解决诗中的问题。诗中有这样的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只是一群孩子,那么,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何会“欺”一个老且无力的“我”?只是茅草,他们要茅草来做什么?只是玩闹吗?反过来还是一样有问题, “我”又为何把群童称为“盗贼” ,不就是抱走了茅草而已吗?杜甫这样一个忧国忧

10、民的大诗人,如何与这些小孩较真?若不融入情境,学生真的很难理解这些,即使老师讲解后听懂了,有时理解也是肤浅或生硬的。诗歌句子中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要学生自己来感悟来思考来回答。我们介绍给学生诗歌背景时,往往只是说这是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写下的诗歌,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大环境究竟凋敝到了怎样的地步,诗人的生活又是如何的举步维艰的。没有具体的说明,估计学生是无法想象的,这就需要具体情境的代入,安史之乱长达七年,“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可见被破坏的惨烈程度,而整个北方地区,农业经济一片残破,大片地区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步。用文字典籍中的描述来形容,或有恰当的视频展现给

11、学生看亦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群童”的所为和“我”对“群童”的呼之以“盗贼”的理由了。“群童”早已失去了他们天真无邪的玩耍的资格,他们小小年纪也要天天为着自己和4家里人的生计而奔波,本来无足轻重的茅草却成为人人要夺取的保证自己生计温饱的重要物什。这正堪堪表现出这是怎样的一个荒唐而又荒芜的世道。了解了这些,学生能自己理出这样的答案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利用情境来“穿越” ,回答诗人的问题。充分了解诗歌产生的情境,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穿越”一下,穿越朝代,穿越身份,穿越思想,用心沉浸在历史的那一瞬,体悟诗人心灵的颤动。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似有这一问“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此句后面紧跟着的

12、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们往往在分析时会把他们合在一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而问句后确也没有问号。然而,作者是真是仅仅在表现自己的情怀而已吗?难道他不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吗?他当然想知道,他迫切的要知道。安史之乱后,天下寒士既身受生活之苦,又有志不能舒展,看着国家从盛转衰而无能为力。这时杜甫希望有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而这样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万间广厦能由谁来提供,当然只能由当朝政府来提供。作者把这希望完全的寄托在了当朝统治者的身上,他急切的希望政府平定叛乱,还给百姓一个安定的生活。因此句子中所谓的何时,其实作者期盼的是尽快,最好是马上,心中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用

13、问号了。这样的情怀我们在杜甫的其他诗歌中亦可以感受到, 春望的悲、 “三吏” “三别”的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再加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愁,不管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有何不同,但作者在这些诗歌中的形象一直是心牵社稷、魂系民生的,从未变过,从这条线路来分析始终是一脉相通的。在看情境中扩展,透析时代的问题。 读懂诗人我们就读懂了他的诗歌,读全了他的那个时代,我们才能读清他的诗歌。读他各种诗歌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能读到那么多他的诗?杜甫有其抱负,屡次竭尽所能想投报朝廷,但在那样一个时代,他的抱负非但不能得以施展,反而在那样动乱的时代中颠沛流离。是朝廷负他,而非他负朝廷。虽然如此,杜甫

14、不改自己的初心,一心为着国家为着百姓虽九死而不悔,因而,他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思绪是发自内心的,在不禁意间就会展现出来。国家之不幸乃是诗家之幸事,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用诗记录了历史上那么使人惋惜的一个时代。他被后代所称颂,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歌的美妙,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用诗歌为一个时代做注脚,而是他那一腔爱国忠贞的情怀,为民言说的胆魄。那是那个时代人们所最最敬服的精神,是所有士者奋斗的目标。古往今来,诗歌多不胜数,时至今日,许多诗歌早已流失,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依然流传广泛,还编入我们的教科书,那是因为他的诗中不仅有爱国爱民之情,还有着那个时代的深深的烙印。四、实施情况与教学反思(1)教学中

15、的关键事件及分析在图文并茂的详细展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经历后再学习诗歌,感觉学生们对诗歌深层含义理解起来轻松了很多,如我问道:“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那么在这漫漫长夜中,作者睡不着觉,他会想些什么呢?”一开始,学生还是在诗歌自身文字中寻找答案,有学生就说诗人在担心自己的孩子睡觉会着凉,还有房子漏水很难受。我让学生们联系一下刚才介绍的诗人的为人,还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很快就有学生补充说,诗人除了想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肯定心里还装着别人,那些和他一样在安史之乱后生活艰难的读书人,又有学生紧接着补充说,杜甫是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他不仅会担心那些寒士,还会想着苦难的百姓和安史之乱后

16、百废待兴的国家。还有学生说,我看到归来倚杖自叹息,我觉得他不仅叹息自己,也在为那些孩子叹息,他在晚上肯定也想着这件事呢。学生们的答案立时就丰富了许多,听到学生的这些分析,我觉得我花了大半节课给他5们创设的诗歌情境是很有作用的。但在那些丰富的答案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现象,有部分学生还沉浸于刚才的诗歌背景介绍中,没有及时联系课文,在诗歌文本的讲解中反而神情恍惚,这样就脱离了创设情境为诗歌服务的初衷,倒是前半节课显得喧宾夺主了。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想到了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却没有考虑到很多学生对于故事的偏好远大于文字的分析,要把学生从情境拉回文本,联系文本也是值得再费思量的。(2)学

17、生学习情况的课后调查与分析在课后的访谈中以及在作业的表现上,对于诗歌的主题思想,100%的学生都能回答,而一些字词句的分析上学生在思考的方向上明确了很多,能抓到主脉了。考虑问题的确也能更为深入了。在课后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这节课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在分析诗歌以外的地方,但对于他们来说,在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时也逐步对这首诗歌产生出浓烈的兴趣来。在课后的检测中,诗人的名字和朝代的正确率达到 100%,再也没有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而关于诗人的一些课外知识点,由原来的空白或胡乱答题也变成了正确率较高的题目。对于出现的课上没讲过的分析题,如“作此诗时,作者只有 49 岁,但他却用“老无力”形容自己,你怎么

18、看?”学生的答题率明显比以往要好很多,大部分学生都联系到作者身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未老先衰,还有学校谈到由于遭受各种磨难,诗人身体变老了,心境更老。有些答案比标准答案回答更好、更深入。然而,在课后的检测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学生答题的两极分化显得更明显。除了一些简单的题目正确率很高外,在诗歌分析题的回答上落差就很大,有部分学生因为上课没有跟上教师的分析,同时这样课堂分析时间缩短,口头分析多,书面笔记比以往常规上课要少很多,一些靠着老师笔记学习的学生就吃亏了。(3)本课例研究体会以往的诗歌鉴赏课,通常都是对诗人简单的介绍,然后对于诗歌一字一句的分析。把重点放在诗歌的语言文字上,没有过多的引入诗歌相关的

19、其他的信息。近年来经过专家的培训和在课堂上的不断摸索和反思,逐渐感到,古诗不是孤独的,去孤立的理解一首古诗往往事倍功半,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诗歌产生的情境,为诗歌的学习前延后拓,让学生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创设诗歌鉴赏情境也要注意各种方法的使用,如初步介绍时,创设宏大情境引入时代的背景,分析句子时可随时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在细节处亦可引入真实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诗歌鉴赏中利用各种情境一点一滴的渗透到教学中去。这样学习诗歌,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的诗歌学习之路是连续的是系统的是有条理的,能越学越轻松。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不少问题,过多课外知识的涌入让有的学生一时无法吸收消

20、化,而为诗歌讲解而创设情境内容要精挑细选,必须与历史课的讲解区分清楚。对于学生注重故事而无意文本的天性也需重视,怎样随时掌控学生的注意力也仍需探究。总之,创设情境鉴赏诗歌,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会不断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这它的优势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让“生活之花”在化学课堂中绽放6吴江市震泽初级中学 徐红英“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智慧的结晶,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突破了旧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羁绊,它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

21、实践中,并在批判吸收中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化学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使化学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以学生拥有的生活知识为契机,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

22、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应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现就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化学教学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知识点的堆砌,缺乏生活味道,学生学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生活是化学的源泉,化学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我们要想让学生去揭开“化学”这门学科的神秘面纱,就得先把它放入生活的现象与实际中去;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日常生活、思考生活、自觉应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处理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化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3、化学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走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化学教学的返朴归真。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思运用到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化学知识,同时能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7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所以化学教学应密切联系生活,立足于生活展开探究;我们身边许多的化学知识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研究身边的事物。例如:我们经常看到身边燃放烟花爆竹的现象,当我们沉浸在这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烟花之美的喜悦中时,是否会

24、想到烟花为什么会如此的多彩?爆竹燃放后空气中怎么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为什么在一些大城市又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还有,大多人士都在做着两件同样的事情:一方面他们天天抱怨自己的城市污染日趋严重,生活已经变得黑白不分;一方面他们自己又在不断地制造垃圾频繁地使用和随手乱扔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的现象无处不在,走路也只需要五分钟时间的距离却习惯性地开着汽车。环保要深入人心就得从学生抓起,从生活点滴做起。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生活化教学不仅在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应用化学知识去理解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

25、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观察、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学习合金这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穿戴金饰品的人越来越多了,但也有一些不法商家经常拿外观和黄金非常相似的黄铜(铜锌合金)以次充好,如何用化学的方法判断买到的饰品是否是真金呢?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等学生们说得差不多时,我及时作出总结发言:在黄铜中铜和锌仍保持有他们各自的一些化学性质,铜在空气中加热后会变黑,锌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金在空气和稀盐酸、稀硫酸中性质稳定。再比如:在教授化学肥料中固氮这一知识点时,本身没什么吸引学生的地方。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放映幻灯片“在

26、新疆与青海两省的交界处有一狭长的山谷,每当牧民与牧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奇怪的是这边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 。 ”这听起来非常神秘,其实是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有关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的氮为植物所利用的问题。学生理所当然会对此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会进入一个最佳的学习8情况。第三,增强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学习化学肥料后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在讲碳酸盐可以和

27、酸反应这一性质时,可指导学生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或水壶内的水垢。在讲物质的溶解性时,可指导学生用香蕉水能除衣服上的油漆迹、用酒精去除手上的圆珠笔油较容易等等。在讲完活泼金属可以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的规律后,紧接着向学生提问:在今天硫酸铜被广泛地用到农业中去,和熟石灰一起配制杀菌剂波尔多液, 用什么材质的容器来盛放呢?是否可以用铁器?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马上联想到讲过的“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排除了比铜更活泼的金属, 大胆设想,有的提出用瓷器, 有的提出用橡胶桶二、使化学教学融入社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如何将化学理论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让这些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8、这要求我们要开放化学课堂,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采取实践、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真实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生活小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如用以废旧干电池为原料提取二氧化锰;柠檬酸和小苏打制甜汽水;用纯碱配制简易洗涤剂;利用各种植物的花制作酸碱指示剂等实用技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个积极且行之有效的办法,能真正体现出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教学中经常创造机会组织学生深入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源泉。环境恶化是一个严酷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

29、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问题。化学教学应与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如我们可以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每天的空气质量报告入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危害,认识到酸雨的形成会破坏森林草原和9农作物,造成鱼类死亡,腐蚀建筑物,桥梁和工业设备许多材料。学习自然界的水之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镇的自来水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化学肥料后则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农民使用肥料的种类,施肥的注意事项,倾听农技员讲述农作物根外追肥的技术等。通过社会实践使

30、化学教学变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总之,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这种化学教学观,不但让教师认识到教学要走进生活、服务生活,为学生学习化学拓展一个新的途径,而且为化学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架起一座可靠桥梁。化学教学要走近生活,使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用到化学,化学中处处有生活。化学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化学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生活中的化学距离学生最近,在课堂

31、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这样既可以使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应该让“生活之花 ”在化学教学中永远绽放!让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吴江市震泽初级中学 吴江祥摘要:为了让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我们物理老师要精心创设物理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视学生为朋友,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努力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关键词: 物理 教学 活力如何使物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们指教。101 创

32、设物理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精心创设物理情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创设物理情景。1.1 形象性创设具有形象性特点的物理情景,学生不但能从具体到抽象地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能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起热爱自然、探求科学的热情。如初二物理的绪论,我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将神秘的宇宙,变化多端的大自然,腾飞的火箭,绚丽的激光,神奇的电磁波,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生活中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并告诉同学,古代的“千里眼”

33、、 “顺风耳” 、 “嫦娥奔月”之类的神话、幻想,随着科学的的发展,都已变成了事实,这里,物理学起了很大作用,我们今天就要开始学习它。在这短短十来分钟中,同学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了解了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油然产生了学好物理的欲望。1.2 新奇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新奇的物理情景,可以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学得轻松,效果就好。如在讲声音是什么时,我不仅用振动的音叉去接触水面,而且让学生带来了吉他、小提琴、锣鼓、笛子等乐器,让同学们进行演奏,用手去实际感受乐器的振动;在一把锣鼓演奏的同时,在它附近放置了另一把锣鼓,结果发现后一把锣鼓也发出了嗡嗡的声音,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知识。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不同乐器发生的声音差别,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这样,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探究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整堂课都能以极大的乐趣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1.3 开放性创设物理情景强调开放性,把学习物理的权利和探究的空间留给学生,顺应了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天性,教学效果自然就好。如在平面镜一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开放的物理教学情景,提供给学生平面镜、玻璃板、蜡烛、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