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讲解学习.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5138016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65 大小:2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讲解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讲解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讲解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讲解学习.doc(1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JTJ002-87公路工程名词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标准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主编部门: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批准部门:交通部实行日期:1988年1月1日关于发布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的通知(不另行文)(87)交公路字80号兹批准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编号为JTJ002一87,作为交通部部标准,自1987年1月1日起实行。该标准的解释工作,由我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负责。希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函告我部公路规划设计院,以便修订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1

2、987年2月9日目录编制说明第一章一般术语第二章公路类型第三章公路交通第一节交通结构第二节公路交通规划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第一节横断面组成第二节线形与视距第三节公路交叉第四节沿线设施第五章公路勘测第一节勘察与选线第二节测量第六章路基工程第七章路面工程第八章桥涵工程第一节桥涵类型第二节桥涵构造第三节桥涵设计第四节桥涵水文第五节桥涵施工第九章隧道工程第十章养护与管理第一节养护第二节管理第十一章工程材料与试验第十二章检测仪具和材料试验仪具第一节检测仪具第二节综合类材料试验仪具第三节沥青类材料试验仪具第四节水泥尖材料试验仪具第五节砂石类材料试验仪具第十三章施工机具第一节土石方施工机具第二节压实用施

3、工机具第三节沥青路面施工机具第四节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机具第五节桥梁施工机具第六节隧道施工机具第七节养护用施工机具第八节其它施工机具第十四章节交通管理编制说明公路工程名词术语编制工作始于1981年,系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王清他、王呜岗、李章昭、毕旋扬等负责起草,1982年编出了初稿,发送到各省、市、自治区交通厅和有关设计、科研和大专院校等单位广泛征求意见,于1983年编出了第二稿,并于当年在四川峨嵋召开了有公路系统、城建系统及大专院校等35个单位参加的讨论会,会后根据讨论的意见又做了整理修改,于1984年完成了送审稿,1985年:月交通部公路局以(85)公路技字5号文对送审稿做了批复,提出了进一

4、步修改补充的意见,随即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组织曹家庄、樊凡、何修美、孙立仁等对送审稿重新做了修改,于1985年11月在江苏镇江召开了评议会,会后又做了整理补充修改,最后完成了定稿工作,报交通部批准。本标准分十四章,共收词目924条。前三章主要是一般性名词术语和部分交通工程方面的词,其中第一章一般术语,第二章公路类型,第三章公路交通。第四至十一章主要是与工程实体有关的名词术语,其中第四章公路组成,第五章勘察与选线,第六章路基工程,第七章路面工程,第八章桥涵工程,第九章隧道工程,第十章养护与管理,第十一章工程材料与试验。后三章是试验仪具、施工机具和交通管理方面的名词术语,其中第十二章检测仪具和材料

5、试验仪具,第十三章施工机具,第十四章交通管理。本书书未还附有中英文名词对照。第一章一般术语第1.0.1条公路联结城市、乡村和工矿基地等,主要供汽车行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第1.0.2条道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林区道路、厂矿道路及乡村道路等。第1.0.3条公路工程以公路为对象而进行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及其所从事的工程实体。第1.0.4条公路网一定区域内相互连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公路系统。第1.0.5条公路(网)密度一定区域内的公路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之比。第1.0.6条公路等级、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性质,对

6、公路进行的技术分级。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将公路划分为高速公路和一、二、三、四级公路。第1.0.7条公路自然区划根据全国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等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而划分的地理区域,用以为路基、路面设计和路线勘测提供有夫参。我国现行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中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第1.0.8条公路用地为修建、养护公路及其沿线设施,依照国家规定所征用的地幅第二章公路类型第2.0.条高速公路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入,专供汽车高速度行驶的公路。第2.0.2条等级公路技术条件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公路。第2.

7、0.3辅道设在公路的一一侧或两侧,供不允许在该公路上与汽车混合行驶的非机动车辆、拖拉机等以及准备由出入口驶人该公路的汽车行驶的道路。第2.0.4条干线公路在公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公路。第2.0.5条支线公路在公路网中起连接作用的一般公路。第2.0.6条专用公路由工矿、农林等部门投资修建,主要供该部门使用的公路。第2.0.7条国家干线公路(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级干线的公路。第2.0.8条省干线公路(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第2.0.9条县公路(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县级的

8、公路。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第2.0.12条环形公路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第2.0.13亲绕行公路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第2.0.10条乡公路(乡道)主要为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第2.0.11条辐射式公路在公路网中,自某一中心向外呈辐射状伸展的公路。第2.0.12条环形公路在公路网中,围绕某一中心呈环状的公路。第2.0.13亲绕行公路为使干线上的行驶车辆避开城镇成交通拥挤路段而修建的公路。第三章公路交通第一节交通结构第

9、3.1.14条交通结构在一定区域内,构成公路交通各种特征的总称。包括交通流、交通量、交通组成以及决定交通性质的其他因素的特征。第3.1.2条交通组成在交通流中各类运行单元的数量及其所占百分比。第3.1.3条混合交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车辆与行人,在同一行车道上混行的交通状态。第3.1.4条交通流公路上车流和人流的统称。第3.1.5条交通流理论分析研究交通流特性及其规律的理论。第3.1.6条车流众多车辆在车道上连续行驶所形成的具有流体运动特性的状态。第3.1.7条车流密度一个车道单位长度内某一瞬时存在的车辆数,以辆公里表示。第3.1.8条车头间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之间的

10、距离。第3.1.9条车头时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车头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第3.1,10条车间净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前后相邻两车的前车车尾至后车车头之间的距离。第3.1.11条延误由于驾驶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驶时间的损失。第3.1.12条地点速度车辆驶过公路某断面时的瞬时速度。第3.1.13条行驶速度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正常运行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第3.1.14条区间速度车辆驶过某一区间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除其区间距离所得之值。第3.1.15条运行速度驾驶人员根据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良好气候条件等能保持安全行驶的最高车

11、速。第3.1.16条临界速度在某一路段上通行能力最大时的空间平均车速。第3.1.17条平均速度一、时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所有行驶车辆地点速度的平均值;二、空间平均车速在给定的时间内,在某一路段上所有车辆行驶距离的总和除以行驶时间的总和。第3.1.18条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公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第3.1.19条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公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我国现行公路交通量调查中,交通量系指折算成载重汽车后的总数,一般以m小时或年计算。第3.1.20条年平均日交通量全年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第3.1.21条月平均日交通量全月的日交通量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第3.1.22条

12、年第30位最大小时交通量将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序号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第3.1.23条年最大小时交通量一年内所有小时交通量中的最大值。第3.1.24条设计小时交通量根据交通量预测所选定的作为公路设计标准的小时交通量。第3.1.25条通行能力在一定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公路上某一路段适应车流的能力,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第3.1.26条基本通行能力在理想的公路和交通条件厂,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小客车最大数。第3。1.27条可能通行能力在现实的公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个车道或一条公路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第3.1.28条

13、设计通行能力公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单位时间内公路上某一路段可以通过的最大车辆数。第3.1,29条公路服务水平表示公路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主要以公路上的运行速度。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反映。第二节公路交通规划第3.2.1条公路交通规划为适应国民经济和客、货运输发展以及政治、国防等的需要,在确定规划期限,目标的基础上,进行交通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社会效益估价,结合考虑土地使用、资金来源等,制订的交通结构与公路网的长远计划。第3.2.2条交通调查交通量调查、交通运行特征调查、起讫点调查、交叉口调查、交通事故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的总称。第3.2.3条交通量调查一定时间、一定

14、期间或连续期间内,对通过公路某一,断面各种类型车辆数量的观测记录工作。第3.2.4条交通量观测站设在公路沿线的某些特定地点观测记录交通量的工作站。第3.2.5条起讫点调查(OD调查)对车辆出行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进行的综合调查。第3.2.6条出行车辆从出发地向目的地的移动。第3.2.7条境内交通起讫点与交通过程均在调查区域内的交通。第3.2.8条过境交通起讫点不在调查区域内,但通过该区域的交通。第3.2.9条交通发生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中出行量的总和。第3.2.10条交通分布调查区域内各小区之间出行的数量在整个调查区域内出行总数量中所占比例。第3,2.11文通分配将起讫点调查所得的交通量,合理分配到调

15、查区域内各条公路(包括规划线)上的作业。第3.2.12条交通预测根据交通调查资料和发展规律,推算地区或路线、路段等未来交通量的工作。第四章公路路线及沿线设施第一节横断面组成第4.1.1条行车道公路上供各种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快车行车道和慢车行车道。第4.1.2条分离式行车道局部路段采用的各自具有独立路基的供往返车辆分道行驶的行车道。第4.1.3条车道在路面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第4.1.4条变速车道高等级公路上的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的总称。第4.1.5条加速车道供车辆驶入高速车流之前加速专用的车道。第4.1.6条减速车道供车辆驶离高速车流之后减速专用的车道。第4.1.7条爬坡车道设置在

16、上坡路段,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专用的车道。第4.1.8条停车带为使汽车停车而不防碍交通安全,在高等级公路行车道的右侧设置的供临时停车用的地带。第4.1.9条错车道在单车道的公路可通视的一定距离内,供车辆交错避让用的一段加宽车道。第4.1.10条自行车道专供自行车行驶的车道。第4.1.11条(路侧)人行道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它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门供人行走的部分。第4.1.12条分隔带沿公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行车道用的带状设施。第4.1.13条中央分隔带沿路中线设置的分隔带。第4.1.14条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及其两侧的路缘带组成的地带(见图4.1.14)。第4.1.15条路肩位于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

17、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结构部分(包括硬路肩与土路肩)。为保持行车道的功能和临时停车使用,井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承。第4.1.16条路缘带路肩或中间带的组成部分,与行车道相连接,用行车道的外侧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来表示。其作用主要是诱导驾驶员视线和分担侧向余宽功能,以利于行车安全。第4.1.17条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物分界处的标石。一般用石块或混凝土块彻筑.第4.1.18条侧向余宽从行车道边缘至路旁障碍物所应保持的一定的横向距离。第4.1.19条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其作用是利于路面横向排水。第4.1.20条路拱横坡路拱横向的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第4.1.21条

18、公路建筑限界为保证车辆、行人通行的安全,对公路和桥面上以及隧道中规定的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障碍物的空间界限。又称净空。第二节线形与视距第4.2.1条公路路线公路中线的空间位置。第4.2.2条公路线形公路中线的立体形状。由若干直线段和曲线段连接构成。第4.2.3条平面线形公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第4.2.4条纵面线形公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第4.2.5条线形要素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前者为直线、平曲线(主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后者为直线和竖曲线(圆曲线或抛物线)。第4.2.6条平曲线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第4.2.7条极限最小平曲

19、线半径为保证车辆按设计车速安全行驶,对平曲线半径所规定的最小值。第4.2.8条复曲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第4.2.9条反向曲线两个转向相反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或径相连接或插入缓和曲线相连接而成的平曲线。第4.2.10条断背曲线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中间连以短直线而成的平曲线。第4.2.11条回头曲线山区公路在同一坡面上回头展线时所采用的回转形曲线。第4.2.12条缓和曲线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个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设置的一种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第4.2.13条竖曲线在公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第4.2.14条弯道加

20、宽汽车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为适应行车需要,弯道内侧相应增加路面、路基宽度。第4.2.15条加宽缓和段设置弯道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见图4.2.15)。第4.2.16条超高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第4.2.17条超高缓和段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具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第4.2.18条纵坡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第4.2.19条最大纵坡根据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路线纵坡最大值。第4.2.20条最小纵坡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长路

21、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第4.2.21条变坡点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不同坡度线的相交点。第4.2.22条平均纵坡一定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值。第4.2.23条坡长限制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第4.2.24条高原纵坡折减对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第4.2.25条缓和坡段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第4.2.26条合成坡度公路路面上的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或超高的矢量和(其方向即路面流水线方向)。第4.2.27条视距从车道中心线上1.2m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10c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指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

22、的长度(见图4.2.27)。第4.2.28条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第4.2.2条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第三节公路交叉第4.3.1条路线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公路的交会。第4.3.2条道口公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第4.3.3条平面交叉公路与公路在同一平面上的公路交叉。第4.3.4条正交叉两条公路呈近似直角的平面交叉。第4.3.5条斜交叉两条公路呈锐角(75以下)的平面交叉。第4.3.6条环形交叉多条公路交会处设有中心岛的平面交叉

23、。所有横穿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而形成一个单向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见图4.3.6)。第4.3.7条十字形交叉四岔公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叉。第4.3.8条1形交叉三岔公路呈7形的平面交叉。第4.3.9条错位交叉一条公路与另一条公路垂直相交于两个距离很近的交点上,可以看作两个反向T形交叉相连接(见图4.3.9)。第4。3.10条Y形交叉三岔公路呈Y形的平面交叉(见图4.3.10)。第4.3.11条立体交叉公路与公路或公路与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立体空间交叉。第4.3.12条分离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第4.3.13条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用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通的立体交

24、叉。第4.3.14条首蓿叶形立体交叉四岔交叉的右转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接,左转弯均用环形匝道连接,呈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N)。第4.3.15条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只设部分环形匝道,呈不完全首清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几)。第4.3.16条菱形立体交叉设有四条匝道通向被交公路,在次要公路上的连接部分有平面交叉,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6)。第4.3.17条定向式立体交叉。为左转弯运行设有一个以上的直接或半直接匝道相连接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7)。第4.3.18条喇叭形立体交叉以刺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T形或Y形)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

25、8)。第4.3.19条环形立体交叉主干线为直通式,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见图4.3.19)。第4.3.20条匝道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各层公路之间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第4,3.21条平面交叉口公路与公路平面相交处的总称。第4.3.22条交叉口进口车流进入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第4.3.3条交叉口出口车流离开公路平面交叉处的路口。第4.2.24条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构成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4)。第4.3.25条拓宽路口式交叉口在接近交叉口的公路两侧展宽或增辟辅助车道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5)。第4.3.26条分道转弯式交叉口采用设导流岛、划

26、分车道等措施使转弯车辆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口(见图4.3.26)。第4.3.27条渠化交通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第4.3.28条交织两股车流在短距离内连续进行合流,分流的交通现象。第4.3.29条交织路段能安全、顺畅地进行交织的路段,其长度为两导流岛端部问的距离(见环形交叉图)。第4.3,30条合流两股车流合为一般车流的交通现象。第4.3.31条分流一股车流分为两股或多股车流的交通现象第4.3.32条冲突点在交叉口内,各方向车流固定行驶轨迹的交会点。第4.3.33条交通岛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

27、流岛、中心岛、安全岛等。第4.3.34条导流岛为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而设置的交通岛。第4.3.35条中心岛设置在平而交叉口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第4.3.36第安全岛设置在往返行车道之间,供行人慎穿道路时临时停留的交通岛。第四节沿线设施第4.4.1条沿线设施公路沿线交通安全、管理、服务、环保等设施的总称。第4.4.2条交通安全设施为保障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充分发挥公路的作用,在公路沿线所设置的人行地道、人行天桥、照明设备、护栏、标柱、标志、标线等设施的总称。第4.4.3条人行横道在行车道上用斑马纹等标线或其他方法标示的、规定行人横穿行车道的步行范围。第4.4.4条人行地道专供行人横穿公

28、路用的地下通道。第4.4.5条人行天桥专供行人跨越公路用的高出地面的桥梁。第4.4.6条护栏沿危险路段的路基边缘设置的警戒车辆驶离路基和沿中央分隔带设置的防止车辆闯入对向行车道的防护设施以及为使行人与车辆隔离而设置的保障行人安全的设施。第4.4.7条防护栅为防止牲畜、行人、非机动车辆等进入高速公路,而在路基以外设置的栅栏。第4.4.8条遮光栅为使夜间行车的驾驶人员免受对向来车前灯眩光干扰而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上的设施。第4.4.9条:紧急电话在高速公路路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供紧急情况时使用的电话。第4.4.10条反光标志在灯光照射下,能反光显示图案,文字、便于夜间识别的标志。第4.4.11条反光路

29、钮按一定间隔埋置在路面车道分界线或其他标线上的点状反光标识。例如猫眼。第4.4.12条弯道反光镜设置在视距不足的转弯处,能使驾驶员从镜中看到对方来车的凸面镜。第4.4.13条公路交通标志应用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传递特定信息,用以管理交通安全的设施。一般设在路侧或路的上方。第4.4.14条警告标志警告驾驶人员和行人注意前方有急弯、陡坡、交叉口及其他道路状态信息的标志。第4.4.15条禁令标志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交通行为的标志。第4.4.16条指示标志指示车辆、行人行进的标志。第4.4.17条指路标志传递公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的标志。第4.4.18条辅助标志附设在主标志的下方,起辅助说明作用的一种

30、标志。第4.4.19条可变信息标志通过自动或手动变换图形、文学、符号,传递交通信息的标志。第4.4.20条路面标线在路面上用镶嵌、涂料等标出的线条、图形、文字等,作为引导车流、人流的标记。包括:行车道中心线、车道分界线、行车道边缘线、停止线、减速让行线、人行横道线、导流标线等。第4.4.21条防雪设施在易于发生雪害的路段设置的防护设施。如防雪栅、防雪棚等。第4.4.22条防沙设施在防治公路沙害路段设置的控制风蚀过程的发生和改变沙粒搬运及堆积条件的设施。第4.4.23条隔音墙为减轻行车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而设置在公路侧旁的墙式构造物。第4.4.24条停车场设在公路外,供存放车辆的场所。第五章公路

31、勘测第一节勘察与选线第5.1.1条踏勘对公路建设的可能方案进行野外勘察和技术经济调查并估算投资的工作。第5.1.2条可行性研究为确定公路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方案、效益提供依据,在投资决策前所进行的技术经济论证工作。第5.1.3条线形设计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第5.1.4条公路景观设计公路的立体线形、构造物型式与沿线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美学设计。第5.1.5条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第5.1.6条路线控制点任务书中指定通过的地点以及为便于分段布线,在选线过程中选定的对

32、路线走向起控制作用的点。第5.1.7条定线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结合有关条件,从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综合考虑,具体定出公路中线的工作。第5.1.8条比较线选线或定线时选出的作为比较方案的路线。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最合理的路线。第5.1.9条展线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第5.1.10条初测根据任务书确定的修建原则和路线基本走向方案,通过现场对各有价值的路线方案的勘测,进行导线、高程、地形、桥涵、路线交叉及其它资料的测量调查工作,并进行纸上定线和有关内业工作,从中确定采用的路线;搜集提供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所需的资料。第5.1.11条定测根据批

33、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在现场进行具体方案的勘测落实,并通过定线、测角、中桩、高程、横断面等以及其他勘测资料的测量调查及内业工作,为施工图设计搜集、提供有关资料。第5.1.12条地貌地表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第5.1.13条地物地面上各种有形物(如:山川、森林、建筑物等)和无形物(如:省界、县界等)的总称。第5。1.14条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第5.1.15条台地沿河谷两岸和海岸隆起的呈带形分布的阶梯状地貌。第5.1.16条坯口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第5.1.17条平原区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很小的地区。第5.1.18条微丘区丘岗低矮,顶部浑圆,地面自然坡度平缓,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

34、。第5.1.19条重丘区丘岗较高,地面起伏较大,但无明显的山岭自然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不大的地区。第5.1.20条山岭区地形变化很大,有明显的山岭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山脚),地面自然坡度较陡,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区。第5.1.21条沿溪线沿河溪走向布设的路线。第5.1.22条山脊线沿山脊布设的路线。第5.1.23条山坡线(山腰线)沿山坡布设的路线。第5.1.24条越岭线翻越山岭布设的路线。第5.1.25条上方调配在路基设计和施工中,经济合理地调运挖方作为填方的作业。第5.1.26条土方调配图表示路基土方纵向调运数量及位置的图。第5.1.27条土方调配经济运距路

35、基土方纵向调运与路外借土费用相等时的纵向运距。第二节测量第5.2.1条导线在地面上布设的由若干段直线连成的折线,作为测量路线平面图和地形图的控制线。第5.2.2条导线测量测量导线长度、转角和高程,以及推算坐标等工作。第5.2.3条中线在公路定线和线形设计过程中所定出的公路中心线。第5.2.4条中线测量沿选定的中线,量测转角,测钉中桩,定出公路中线平面位置的工作。第5.2.5条施工测量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设计图在现场进行恢复公路中线,定出构渣物次置等测量放样工作。第5.2.6条竣工测量工程竣工后,为编制工程竣工图表、决算,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量测工作。第5.2.7条路线平面图公

36、路中线及沿线地貌、地物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第5.2.8条交点路线改变方向时,两相邻直线段的延长线相交的点。第5.2.9条虚交点当交点太远或无法安置仪器时,一般在交点前后两直线段上另选能通视的点安置仪器,经量测、计算而得到的原交点(见图5.2.9)。第5.2.10条转点中线测量时,因相邻两点不能通视所增设的测站;水准测量时,为传递高程所设的过渡测点。第5.2.11条转角交点处后视线的延长线与前视线的夹角(见图5.2.11)。第5.2.12条偏角在曲线测设中,曲线上任意点的弦与切线所夹的角(见图5.2.12)第5.2.13条方位角由子午线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到测线上的夹角。以真子午线为准者称真方位角

37、;以磁子午线为准者称磁方位角(见图5.2.13)。第5.2.14条象限角子午线的一端(北端或南端)与测线所夹的锐角(见图5.2.14)。第5.2.15条方向角采用某坐标轴方向作为标准方向所确定的方位角(又称坐标方位角)(见图5.2.15)。第5.2.16条切线长路线交点至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距离(见图5.2.16)。第5.2.17条曲线长曲线的起点至终点之间的弧线长度。第5.2.18条外(矢)距交点至曲线中点的距离。第5.2.19条测站外业测量时安放仪器进行观测的地点。第5.2.20条测点外业测量时被观测的目标点。第5.2.2条中桩为表示中线位置和线形等,沿路线中线所设置的编有桩号的桩或标记。

38、第5.2.22条加桩路线整桩号的中桩之间,在线形或地形变化等处而加设的中桩。第5.2.23条护桩为便于恢复路线位置,在交点等重要桩位周围,按一定要求设置的起固定该桩位作用的附加桩。第5.2.24条断链局部改线或分段测量等原因造成的桩号不相连接的现象。第5.2.25条水准测量测定各点高程的作业。第5.2.26条水准点经精确测定高程控制水准测量的固定标点。第5.2.27条绝对基面以某?一海滨地点平均海水面高程定为零的水准基面。我国沿用的有大连、大沽、黄河、废黄河口、吴淞、珠江等基面。第5.2.28条高程又称标高。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称绝对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某假定水准基面的距离,

39、称假定高程。第5.2.29条地面高程地面某点的标高。第5.2.30条设计高程工程设计中对某点所要求达到的高程。第5.2.31条路线纵断面图沿路线中线所作的竖向断面图。第5.2.32条中桩填挖高度路线各中桩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的差值。第5.2.33条地形测量测绘地形图的作业。第5.2.34条基线经精确测定的直线段,在三角测量中作为推算其他边长的依据。第5.2.35条地形图描述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物位置、形状的平面投影图。第5.2.36条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第5.2.37条横断面测量在中桩处,测量垂直于中线方向的地表起伏形态的作业。第5.2.38条横断面图中桩处垂直于公路中线

40、方向的剖面图。第5,2.39条坑探用挖坑方式观察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第5.2.40条钻探用机具钻孔取样,判定地层地质情况的作业。第5.2.41条摄影测量以地面摄影或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第5.2,42条、航空摄影测量在飞机上用航摄仪器对地面连续摄取像片,结合少量地面挖制点测量,调绘和立体测图等步骤,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第5.2.43条地面立体摄影测量在地面布设的基线两端,用摄影经纬仪摄取需要的立体像对,经地面立体测图仪处理,绘制出地形图的作业。第5。2.44条地面控制点测量用精密测量仪器测定地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作业。第5.2.45条航摄基线在航空摄影作业

41、中,航摄仪器接连两次曝光瞬间镜头中心间的距离。第5.2.46条影像地图以地面摄影、航空摄影等方法得到的像片,经处理后拼制的地图。第5.2.47条像片索引图镶辑复照图)将航摄像片按重叠地物影像拼叠起来,经缩小、复照而成的图。第5,2.48条航摄像片判读根据地物的光谱特性。几何形状和成像规律,从像片上判释出与像片影像相应的地物、地貌的类别与特性以及某些要素的作业。第5.2.49条综合法测图航空摄影和普通测量相结合的测图方法。地物平面位置用航空摄影方法求得,地面高程或等高线用普通测试方法求得。第5.2.50条全能法测图在航空摄影测量作业中,用同一种仪器对地物,地貌貌测绘成地形图的方法。第5.2.51

42、条微分法测图在航空摄影讪量作业中,将地面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分成两个独立的步骤,用不同仪器成图的方法。第5.2.52条像片镶嵌图将有重叠的多张纠正像片,根据纠正点或摄像进行切割拼接,镶嵌粘贴而组成的一整张像片图。第六章路基工程第6.0.1条路基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第6.0.2条路堤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第6.0.3条路堑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第6.0.4条半填半挖式路基在一一个横断面内,部分为路堤,部分为路堑的路基。第6.0.5条台口式路基在山坡上,以山体自然坡面为下边坡,全部开挖而成的路基(见图6.0.5)第6.0.6条路基宽

43、度在一个横断面上两路肩外缘之间的宽度。第6.0.7条路基设计高程一般公路指路肩外缘的设计高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指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的设计高程。第6.0.8条(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为保证路基稳定,根据土质、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所规定的路肩边缘至原地面的最小高度。第6.0.9条边坡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第6.0.10条边坡坡度边坡的高度与宽度之比。第6.0.11条(边)坡顶路基边坡的最高点。挖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填方路基为路肩外缘。第6.0.12条(边)坡脚路基边坡的最低点。填方路基为边坡与原地面相接处;挖方路基为边坡底。第6.0.13条护坡道当路堤较高时,为

44、保证边坡稳定,在取土坑与坡脚之间,沿原地面纵向保留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第6.0.14条边坡平台当路堤较高时,为保证边坡稳定,在边坡坡面上沿纵向做成的有一定宽度的平台(见图6.0.14)。第6.0.15条碎落台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落入边沟而设置的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见图6.0.15)。第6.0.16条护坡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总称。第6.0.17条挡土墙为防止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坍塌而修筑的承受土体侧压力的墙式构造物。第6.0.18条重力式挡土墙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第6.0.19条衡重式挡土墙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重力和墙体

45、重心的后移而抵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见图6.0.19)。第6.0.20条悬臂式挡土墙由立壁、趾板、踵板三个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构件组成的挡土墙(见图6.0.20)。第6.0。21条扶壁式挡土墙沿悬臂式挡土墙的立壁,每隔一定距离加一道扶壁,将立壁与踵板连接起来的挡土墙(见图6.0.21)。第6。0.22条柱板式挡土墙由立柱、挡板、腰梁、腰板、基座和拉杆组成,藉助腰板上部填土的重力平衡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见图6.0.22)。第6.0.23条锚杆式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墙板和锚杆组成,依靠锚固在岩层内的锚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上墙(见图6.0.23)。第6.0.24条锚旋板式挡土墙由钢筋混凝土墙板

46、、拉杆和锚旋板组成,藉埋置在破裂面后部稳定土层内的锚旋板和拉杆的水平拉力,以承受土体侧压力的挡土墙(见图6.0.24)。第6.0.25条石笼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笼子。第6.0.26条抛石为防止河岸或构造物受水流冲刷而抛填较大石块的防护措施。第6.0。27条路基排水保持路基稳定的地面和地下排水措施。第6.0.28条边沟为汇集和排除路面、路肩及边坡的流水,在路基两侧设置的纵向水沟。第6.0.29条截水沟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第6.0.30条排水沟将边沟、截水沟和路基附近低洼处汇集的水引向路基以外的水沟。第6.0.31条急流槽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

47、置的坡度较陡、水流不离开槽度的沟槽。第6.0.32条跌水在陡坡或深沟地段设置的沟底为阶梯形,水流呈瀑布跌落式通过的沟槽。第6.0.33条蒸发池在气候干燥地区的排水困难地段,于公路两侧每隔一定距离,为汇集边沟流水任其蒸发所设置的积水池。第6.0.34条盲沟在路基或地基内设置的充填碎砾石等粗粒材料(有的其中埋设透水管)的排水、截水暗沟。第6.0.35条渗水井为将边沟排不出的水渗到地下透水层中而设置的用透水材料填筑的竖井。第6,0.36条透水路堤用大石块或卵石堆筑的具有透水能力的路堤。第6.0.37条过水路面通过平时无水或水流很小的宽浅河流而修筑的在洪水期间容许水流漫过的路面。第6.0.38条填方路基表面高于原地面时,从原地面填筑至路基表面部分的土石体积。第6.0.39条挖方路基表面低于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