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8733204.doc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941979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873320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873320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873320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8733204.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班级:09城乡小组成员:邓静 管念 廖灿鹏 小帕 刘谨赫 樊琪指导老师:张贞 城市规划原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

2、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

3、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

4、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网水系的整治,保护好城市水源。要进一步扩大清洁能源的供给范围,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治理,防治大气污染。要结合小城镇的建设集中发展乡镇企业,综合治理乡镇企业污染

5、。要加强园林绿地系统、风景名胜区及规划生态绿地的保护和建设,逐步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9、严格实施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成都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抓紧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并深化有关的专业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法规,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驻成都市的所有单位都要遵守有关法规及总体规划,支持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成都市规划好、建设好

6、、管理好。 成都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你省和建设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二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第一部分:城市规划总体目标1.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

7、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1)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2) 规划原则 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1)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

8、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2)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0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1)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2)本次规划按三个规划层次划分:第一层次为中心城,包括规划的外环路以内所涉及的区、县有关乡镇范围,面积为598平方公里;第二层次由中心城周边的2区、4县构成,包括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县、郫县、温

9、江县的行政区范围,以及双流县的北部地区,总面积2662平方公里;第三层次包括规划范围内除一、二层次以外的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以及双流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为913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重点是第一层次。第一、二层次共同构筑成都市区,共3260平方公里,也是中心城规划区范围。 5.城市发展目标 (1) 城市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为了实现总目标,应达到以下城市发展目标: 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的园林城市; 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征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城;

10、 具有较高科技开发和创新水平、促进新技术的产业经,市民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高尚文明素质的现代化城市; 具有多种选择性,能满足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市民的需要的城市; 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交通便捷、基础设施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 第二部分:城市性质以及城市规模1. 城市性质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

11、921年设市。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2.城市规模 (1) 人口规模 市域各规划时段总人口分别为:至2000年,总人口1020万人;至2005年,总人口1070万人;至2010年,总人口1100万人;至2020年,总人口1150万人。 中心城各规划时段的城市人口规模分别为:至200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05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30万人;至2005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23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50万人;至201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42万人,实际居住人口270万人;至2020年,非农业人口规模278万人,实际居住人口310万人

12、。至远景期,中心城最大非农业人口规模应控制在305万人以内,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50万人以内。2000年2005年2010年2020年成都市总人口(万)1020107011001150中心城人口(万)230250270310非农业人口(万)205223242278农业人口(万)25232832(2) 用地规模 市域内各规划时段总城市建设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分别为: 至2000年,总城市建设用地342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30平方公里; 至2005年,总城市建设用地422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36平方公里; 至2010年,总城市建设用地490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40平方公里; 至2020年,总城

13、市建设用地670平方公里,交通设施用地6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各规划时段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至2000年,172平方公里;至2005年,200平方公里;至2010年,226平方公里;至2020年,248平方公里。至远景期,中心城最大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30平方公里以内。 表2.2用地规模2000年2005年2010年2020年城市总建设面积(k)342422490670中心城建设面积(k)172200226248交通设施面积(k)30364060 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1. 城镇体系发展方针严格控制中心城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城乡一体化原则形成功

14、能布局合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2. 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以大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市为主体,以小城镇为基础。 3.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构成。其中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11个;小城镇139个。 市域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由中心城卫星城县(市)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级构成。 4.城镇市域空间布局形态根据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市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形态为:以中心城为核心,依托交通干线集聚发展的点轴型放射状空间布局结构。 5 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主要发展轴分别为: 依托成灌路的犀浦红光郫筒安德都江堰市城镇发展轴; 依托成温邛高

15、等级公路、成大路的文家涌泉柳城崇州市晋原邛崃市城镇发展轴; 依托成雅高速路、川藏路(机场专用路)的双流航空港开发区东升五津城镇发展轴; 依托成渝高速路、老成渝路、成龙路的大面龙泉城镇发展轴; 依托成绵高速路、川陕高等级公路、宝成铁路的天回桂湖大弯城镇发展轴; 依托人民南路、元华路、成仁路的石羊华阳城镇发展轴。6. 近郊区规划(1)两级发展,新都构筑最佳人居新近修编的规划显示,成都市城市将以南北轴线为发展主轴线,而在放射性的发展状态下,南北两极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较大。南部副中心的确立,给南部区域特别是华阳、双流、新津、牧马山等片区带来了空前利好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诸如机场航空港等条件的要求限制,相

16、对来说,南部发展空间可能有限,这就给北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近来北部的发展尤其惹人注目,特别是作为北部核心的新都等片区更是以“龙头”的姿态全面领跑北部新城。(2)温江、双流交通改变居住交通经脉正在伸向郊区卫星城镇。在已经公示的分区规划中,记者注意到,今后温江将有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和现在正在建设的城西干道光华大道平行,由中心城区直达温江城区。同时,龙泉驿区分区规划上显示,一条连接成渝两地的快速铁路将穿过该区。根据规划,双流北部也有条轨道交通线路穿过,这使得双流将成为成都城市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区域,比中心城的任何一个区都密集。这些轨道交通线路中,有四条由北向南从中心城进入双流北部、另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由

17、东向西贯穿整个双流北部,最后向西南延伸至双流机场。随着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周边卫星城镇的发展必将驶上快车道。 第三部分:都市区 1. 总体布局都市区是市域城市化及第二、三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都市区以内为一体化的城市地区,区内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在2010年以前逐步实现一体化;各卫星城既相对独立地承担所在区域的中心职能,又分别承担中心城的部分职能。 (1) 都市区是由大弯、龙泉、柳城、桂湖、郫筒、东升、华阳等七个卫星城与中心城共同构成的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城市群,是形成成都现代化都市的主体,各卫星城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都市区的整体功能。 (2) 卫星城需承担第二产业发

18、展的职能,一方面疏解中心城工业,另一方面截流新的大型工业进入中心城。都市区内各城市(镇)之间均保留生态绿化间隔带,严禁城市(镇)连片发展。 (3) 按照保护良田和保护中心城环境的原则,都市区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南部的城市下风、下游地区,以及东部的丘陵、台地地区。向南沿人民南路南延线形成石羊华阳高新技术发展走廊,向东沿老成渝路形成洪河龙泉工业发展走廊。第四部分:中心城1. 总体布局 (1) 中心城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点发展辐射西南地区的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等第三产业。 (2) 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

19、生态环境。 (3) 中心城共划分为13个分区及22个大区,各大区平均人口规模约15万人。中心城逐步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 (4) 按照放射加环状的道路结构,中心城划分为三个区:一环路以内为市中心区,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一环路与规划三环路(南部和东部以铁路为界)之间区域为主城区,面积为128平方公里;主城区以外至规划外环路为环城区,面积为442平方公里。 2. 市中心区 (1) 市中心区重点建设大型的金融、商贸、文化、信息及服务设施;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保护历史文物,体现名城风貌;提高环境质量,将市中心区建设成为

20、具有历史和地方特征的现代化高效率都市核心。 (2) 市中心区内各类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设置,有利于其功能的高效率运行。 (3) 市中心区内现有的工业应在2000年以前逐步迁出,不得在原址改造或扩建。 (4) 严格控制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使之与基础设施能力相匹配,地块开发的平均容积率应控制在4以内。 (5) 至2010年市中心区内的实际居住人口由现在的约80万人下降到70万人左右;至2020年市中心区内实际居住人口减少到60万人左右,最少应保持50万人以上规模。 3. 主城区 (1) 主城区是中心城的主体,重点发展生活居住、科研教育、交通枢纽、物资集散等功能。除发展部分高新技术产业以外,不再新增工

21、业区或设置大型工业项目。鼓励区内工业迁往卫星城发展。 (2) 主城区划分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东北区等5个分区,各分区具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4. 环城区 (1) 环城区是中心城的外围之域,依托现有的小城镇及工业点形成天回大丰、龙潭寺、洪河十陵、石羊琉璃、族桥机投、黄田坝、犀浦土桥等7个相对独立的分区。各分区之间以永久性生态绿地隔离,严禁连片发展。 (2) 环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至2010年控制在69.7平方公里以内,至2020年控制在91.7平方公里以内。 (3) 环城区内可适当发展占地少、效益高、污染低的、类工业,同时接受市中心区及主城区部分工业的迁移。 (4) 环城区内各分区按照生活与就业

22、相对平衡的模式发展,根据不同的区位,分别确定不同的发展重点。 5. 公共设施体系 (1) 中心城公共设施体系由1个市级中、2个市级副中心、20个大区级中心和若干居住区级中心四级构成。在高新区人民南路南延线与三环路交叉口地带设置城市南部副中心;在洪河片区沿老成渝路侧设置城市东部副中心。 (2) 公共设施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重保持1417%,至2010年新增公共设施用地11.16平方公里,至2020年再新增1.60平方公里。 6.居住用地 (1) 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保持在30%以上,提高生活居住的环境质量。 (2) 至2010年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由现在的35.02%下降到31.92%,新增居住用地

23、24.51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提高到26.7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由现在的8.44平方米提高到1213平方米,新建17502020万平方米住宅,新建20个规模为34万人的居住区。 (3) 至2020年,中心城居住用地比重保持在30.93%,人均居住用地达到24.7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1415平方米,新建9601270万平方米住宅,再新建15个规模为34万人的居住区。 7. 行政办公设施 (1) 省、市委机关办公区均在原址改造。 (2) 省政府在现址改造,重点改善周边道路交通条件,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和部门迁出,缓解该地段的交通压力。 (3) 市政府第一办公区和第二办公区宜迁往城市新区。

24、(4) 锦江区、青羊区政府在原址改造;高新区政府设置于石羊一琉璃分区。 8. 商贸设施 (1) 商品市场体系规划发展总体目标是:用510年时间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档次,能代表成都商贸流通形象的标志性工程。使成都成为市场辐射范围大、辐射能力强、极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 (2) 到2010年,商品市场综合建筑面积达到1075万平方米;其中消费品市场综合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 (3) 在二环路以内不再发展和扩建大型批发市场,在中心区逐步建立现代化信息化的的交易中心,通过信息网络与全国以及世界市场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交易与货物分离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9 科研及教育设

25、施 (1) 成都是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应大力加强城市的科研及教育职能,提高科技开发实力,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增加科研教育用地,提高设施标准,集中力量高起点建设南区科技教育区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规划三环路以内的现有各大专院校及大型科研院所原则上不再扩大用地规模。教职工住宅应逐步纳入社会配套。新建中等专业学校及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旧城区内部分中小学改建,较大规模的中专可安排在环城区各分区或卫星城。 (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基地,也是全市的科技中心。逐步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教育、文化、科技成果及产品贸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环境优美、设

26、施现代化的综合性科学城。 10. 文化设施 (1) 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二环路西二段建设省图书馆,在东城根街南延线新建市图书馆,在市体育中心西北侧建设市科技交流中心,在东城根街建设市科技会堂,在水碾河建设市音乐厅、市少儿艺术宫,在洞子口府河沙湾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浣花风景区建设市博物馆、市文化艺术学校,在规划的新世纪公园建设科技博物馆,在规划的十陵风景区建设成都历史文化博物馆,逐步建立成都博物馆体系,改造锦江剧场并建设为川剧艺术中心。 (2)各城市副中心及大区级中心应配套包括图书馆、影剧院、青少年宫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各居住区及居住小区应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套相应的文化设施

27、,并增加老年活动中心。 11. 体育设施 按照全运会的标准完善市域内现有体育设施,在中心城西北部体育公园内集中设置大型的比赛、运动和训练设施,逐步形成能承办全运会和国际性运动会并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式体育中心。 12. 医疗卫生设施 完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提高对疫情监测、预防、控制、治疗与急救功能,促进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逐步改造和完善现有省、市、区级医院,建设应急快速的急救网络,配套和完善各类专科医院,在2个副中心及20个大区分别新建16座综合性医疗中心。 13. 工业用地 1) 中心城的工业应按照高效益、高技术、低污染、低能耗、占地少的原则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行业的整体发

28、展。 2) 逐步降低工业用地的比重,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至2010年工业用地的比重由现在的23.65%下降到16.75%,新增工业用地5.70平方公里;至2020年工业用地比重下降到14.35%,工业用地减少2.27平方公里。 14. 仓储用地 1) 仓储设施由配建仓库及社会性仓库构成,以单位配建仓库为主,社会性仓库为辅。社会性仓储设施按储运结合和贸储结合的原则,使仓储设施与货运枢纽和物资市场相结合,形成储、运、贸相结合的现代化仓储中心。 2) 在火车西站、东站、天回镇、平太寺和龙潭寺设置集中的社会性仓储用地,中心城内的所有危险品仓库均应迁往龙泉驿洪安乡。五成都市区域经济发展规

29、划1.成都经济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和资阳8市主要领导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成都经济区合作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经济总量情况2009年,经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73.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17%,比2008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完成1021.5亿元,二产业完成3998.6亿元,三产业完成3353.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5.59%、59.58%和64.50%。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02.6亿元,占经济区的比重达53.77%,占全省的比重为31.82%,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0.82和0.63个百分点。成都

30、经济区产业图示05001000150020002500成 都德 阳绵 阳遂 宁乐 山眉 山雅 安资 阳亿元0.05.010.015.020.025.0%第一产业(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累计累计累计3.规模以上工业情况2009年,经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56.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2.67%。成都市完成1477.1亿元,占经济区的45.36%,占全省的23.89%。4.成渝经济圈发展(1)简介成渝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以成渝高速公路为轴线,其北翼、中轴和南翼,分布着成都、遂宁、南充、合川、简阳、资阳、内江、永川、自贡、宜宾、泸州、江

31、津、重庆等城市,构成了成渝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网络载体。(2)发展前景“培育以成渝两地为中心的大都市区,符合国家战略。”陆大道说,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后,重庆和成都最有条件和实力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陆大道透露,他曾向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递交建议,力挺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据他所知,国家目前初步考虑,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十二五”规划。第五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着眼整体,保护为主,实事求是,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建立以蜀文化为背景的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现两个体系,积极协调并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 名城历史文化

32、遗产保护体系成都名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成都古城、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文物保护区、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和构筑物、古树名木、传统特色文化等八类内容。 (1) 中心城保护和建设三片历史文化风景区: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北郊风景区。 (2) 按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中心城的35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严格保护,对其中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划环境协调区,按保护区和环境协调区的要求对成都古城的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华西医大近代建筑群实行两级保护。 2. 名城历史文化遗产展现体系展现要素含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

33、体系和标志物体系。展现主题为:蜀风溯源,文化流踪,工商名郡,天府之都。 (1) 中心城历史文化遗产展现的空间框架为“三片一带五十五个节点”。 “三片”:指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和北郊风景区。 “一带”:指以府南河为纽带的“环古城坦历史文化风光带”,全长19公里。 “五十五个节点”:包括城市中轴线道路串联的12个重要节点,8个重要的古城节点,以及35个中心城的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部分:城市风貌特色 1.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的目标根据城市性质和城市发展目标,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塑具有鲜明特以的城市总体形象。 2. 成都市城市总体风貌特色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大城市,其中历史文

34、化特征是精髓,现代化风貌是主体。 第七部分:绿地系统1.绿地系统由生态绿地和城市绿地两大部分构成。中心城范围内凡城市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以外的用地均属于城市生态绿地。建设以沿河绿地为纽带,26个市级公园为主体,配合大量分布在各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的绿地为基础,构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和沿河道、放射方向交通走廊楔入防护绿地共同构成城市绿地。 2.在城市近郊区利用丘陵、山地及河滩地进行绿地建设,建设百工堰山水公园、龙泉湖公园、牧马山旅游区等大型自然山水公园,以补充中心城绿化水平。在远郊区重点加强龙门山脉及龙泉山脉的森林覆盖,使之成为成都平原两翼的绿色屏障。 3.近期人均

35、公共绿地由2.08平方米提高到4.33平方米。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绿地率达到3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2平方米。至2020年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2平方米。 第八部分:旅游规划系统1. 成都的旅游中心职能由城市旅游系统和对外辐射旅游系统承担。城市旅游系统由1个中心、2条环带、5条游线、11个旅游服务基地构成。 (1) 中心城的主要浏览点包括:以府南河为纽带的环古城垣历史文化风光带、以杜甫草堂为核心的浣花风景区、以武侯祠为核心的三国蜀汉城、以中华熊猫世界为主体的北郊

36、风景区及以明藩王家族陵墓群为主体的十陵历史文化风景区。 (2) 依托中心城在规划第二层次范围内形成近郊休闲度假环带,重点为城市居民服务。环带内建设和完善大型市级公园及各类浏览、休闲设施,包括:百工堰山水公园、桂胡、郫筒旅游点、府河游览带、牧马山旅游区、金马旅游区等。在规划第三层次范围内,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和黄龙溪等风景旅游区,形成远郊旅游环带。 (3) 以中心城为节点,对外辐射形成5条主要旅游线,包括:成都新都云顶山成都旅游环线、成都黄龙溪府河风光带旅游线,成都郫县都江堰青城山龙九沟西岭雪山大邑成都旅游环线,成都龙泉洛带十陵浏览环线,成都银厂沟龙池都江堰成都旅游环线。 2.中心城是城市旅游系统

37、的中心,承担着游客集散的功能。至2010年游客量将达到47006000万人次/年,至2020年游客量将达到70009000万人次/年,需加强旅游服务和接待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能力至2010年达到68万床,其中星级以上3万床,至2020年提高到1012万床,其中星级以上5万床。 3.以中心城为节点向外辐射,形成辐射峨嵋山、长江三峡、九寨沟、海螺沟冰川公园、卧龙自然保护区、西藏等国内外著名旅游点的对外辐射旅游体系。积极争取利用凤凰山军用训练机场发展旅游专用机制,开发直升飞机旅游专线。成都中心城区内旅游景点分布图中心城外旅游系统九 第九部分: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1.以中心城为重点控制区,加强对现

38、有污染源的整治。严格把关,坚决控制新增污染源,严禁在城市上风、上游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保护城市饮用水水源,加强上游地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确保规划确定的生态绿地形成,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2.污水处理率在2010年中心城达到57%,卫星城及县域中心城达到30%,一般建制镇达到20%;至2020年中心城达到78%,卫星城及县域中心城达到65%,一般建制镇达到50%。 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近期达到100%,至201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不小于3010吨/日,除现有的长安卫生填埋场和特种垃圾焚烧场外,在十陵新建一座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基地,至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规模不小于339

39、0吨/日。扩建长安卫生填埋场,新增用地33公顷。在三圣乡新建一座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基地。 4.至2010年新建8座规模400吨/日的生活垃圾中转站,至2020年再新建6座规模400吨/日的生活垃圾中转站,每座中转站占地为0.4公顷。新建垃圾中转站应设于二环路以外,二环路以内的现有中转站应逐步迁出。 5.城市公厕按2.5座/万人的标准设置,旧城改造区和新建小区按不小于3座/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至2010年新建4座各占地667平方米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站,至2020年再新建2座各占地667平方米的粪便无害化处理站。 第十部分:道路交通交通系统分为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个系统相互依托,有机衔接形成综

40、合交通系统。 1. 对外交通发展目标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集散能力的现代化、高效率、综合性交通枢纽,保证不同运输方式和不同运输线路的有机衔接。成都对外交通系统由铁路、航空、公路、航运四个部分组成。 (1) 完善成都铁路枢纽。近期完成铁路西环线、达成线、宝成复线及成昆线北段(成都燕岗)电气化;远期建设成燕复线、成达线电气化铁路,形成两条复线、两条单线、一条环线构成的成都铁路枢纽。 (2) 民航的发展对于成都发挥交通纽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净空及其他安全运行条件,以充分发挥其潜力,大力提高航空的客货吞吐能力,为四川省及成都市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 公

41、路是对外交通的主体,成都对外公路主要由13条国、省道组成,9条国道是对外公路的骨干,其中成绵(至绵阳)GZ40、成渝(至重庆)GZ55、成南(至梁平)GZ55-1等3条公路为国道主干线,均为高速公路。成雅(至雅安)G108、成阿(至汶川)G213、G317共用段、成邛(至名山)G318、川峡(至德阳)G108、成二(至仁寿)G213、老成渝公路(至简阳)G313、G319、G321共用段等6条公路为一般国道,除成雅路和成阿路成都至都江堰市段为高速公路外,其它均为一级公路。 外环路是九条国道在成都转换的枢纽,标准为高速公路,全长85.4公里。外环路建成后,各对外公路均以外环路为起迄点,外环路至三

42、环路段为连接段。 省道系统由唐巴路(至南江)S101、成新路(至美姑)S103、成乐路至乐山(境内与成雅路共用)S104、成彭路(至青川)S105、川西旅游环线S106及省道连接线(成都新津邛崃)五条公路组成,其中成新路、成彭路及其连接线为一级公路,其它为二级以上公路。成环路是联系七个卫星城的环形公路,标准为二级公路。 (4) 水运为辅助交通手段,分担部分客货运交通。恢复府河下游九眼桥至乐山航运,达到七级航道标准,主要承担客运功能。设1个市级港口、2个县级港口、市级港口设于三瓦窑,县级港口分别为华阳港和黄龙溪港。成都对外道路体系2. 城市交通及道路系统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机

43、动交通的发展与道路系统的建设相协调,适当控制并合理组织非机动交通,严格限制摩托车发展。 公共客运交通发展方针是:建立以轨道交通、地面快速客运系统为骨架,多种客运方式相结合,换乘设施完备的客运系统。 (1) 优化客运结构,提高公交比重,逐步降低自行车比重。至2010年公交比重达到21.35%,自行车比重为40.69%,步行比重为32.08%;至2020年,公交比重提高到28.32%,自行车比重下降到31.68%,步行比重保持在32%。 (2) 按照成都实际情况,合理发展机动车,至2010年中心城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0.93万辆,至2020年达到66.67万辆。 (3)完善的地铁线路成都地铁是中国四

44、川省成都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2005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成都是中国西部第1座开工建设地铁的城市。成都地铁由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与管理。成都地铁的标识由“急驰的列车、弯曲的隧道、飞扬的蜀锦、连绵的蜀山、柔美的蜀水”等意象演变而来,目前的宣传口号为:“成都地铁,生活一脉”。(4) 城市广场用地至2010年达到3263公顷,占总用地的14.44%,道路总长度达到1141.36公里,道路网密度为5.85公里/平方公里。至2020年道路广场用地为4352公顷,占总用地的17.55%,道路总长度1738.82公里,道路网度为7.19公里/平方公里。应

45、适当控制机动车的增长,特别是在交通矛盾较为突出的中心区,要通过对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减少交通流量。成都市地铁总体线路图第十一部分:城市防火体系 成都市城市防灾体系由防洪系统、抗震防震系统、消防系统和人防系统构成。 1. 防洪系统:(1) 市域防洪标准为:重要城市、重要工业区、重要军事基地按50100年一遇设防;一般城镇、一般工业区按2050年一遇设防;农田按510年一遇设防。 (2) 中心城防洪标准为:位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排洪河段,按200年一遇设防;位于城市生态绿地范围内的排洪河段,按100年一遇设防。 2. 抗震防灾系统:按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标定成都市区为7度地震烈度

46、区(其中金堂、青白江为六度地震烈度区),是国家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 (1)中心城抗震区分为三类:类为抗震有利区,类为抗震可利用区,类为抗震不利区。一般新建永久性建筑和构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七度要求设防,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按八度设防,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应避开类区。 (2)建立临时、中心和远程疏散场地相结合的收疏散体系。每个居住小区必须设置23处500平方米以上的临时疏散场地,每个居住区设立一处10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疏散场地。疏散场地可利用绿地、公园、运动场等无建筑物或构筑倒塌影响的开阔地。 3. 消防系统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提高建筑的耐火等级,限制建设三级耐火等级建筑,禁止修建永久性四级耐火等级建筑。 (1) 至2020年中心城按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的标准共设置39个消防站。 (2) 卫星城和县域中心城按照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47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消防站。人口规模在1.5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和设施。 4. 人防系统按照市域三个层次的划分安排人防设施的战略布局,第一层次结合地铁线路和场站,建设一批配套的人防工程,将现有卸河、金河、顺城街人防工事与之连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