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精品.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0828606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7.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精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精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精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 精品.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镇化下公共艺术创作研究1 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创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由沿海向内陆,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延伸。公共艺术因为城镇化脚步的加快,悄然进入政府、艺术家和广大市民的视野,公共艺术这一概念也从一个国人不太熟悉的词汇,一跃成为大家行走在城市中处处可以鉴赏的景观。对公共艺术概念的普遍关注,显然是由于城镇化加速的驱动,尤其是 2012年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的调整,公共艺术专业被纳入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序列,又一次引发了对其社会属性和艺术价值在当今生社会存在及意义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公共艺术的身影,大到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西里约热内

2、卢的耶稣像,小到日本元素涂鸦的井盖,以及城市中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公共设施。不论我们身处何处,总能看到属于这个城市、这个民族的公共艺术作品,观者总会被这些艺术品带入到属于那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当中,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文化传播角色所产生的力量。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是惊人的,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形似水泥森林,千篇一律,正在失去个性色彩,这也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正是这种城市建设的需求,让我国的公共艺术创作加快了发展速度,美术学院纷纷开设公共艺术专业培养人才,更多的艺术家出现在这个领域。我们看到一个城市可以快速兴建高楼大厦的同时,还可以看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的那些公共艺术作品。快速的城镇化脚步给我国

3、公共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公共艺术作品也飞快地充斥于茁壮成长的城市,近年来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不少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广阔的空间,很多艺术家得以在公共艺术领域安身立命,并且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其中,从政府机关、商业巨贾,社区、校园,不同层次和年龄的人都有了对于公共艺术的需求。艺术家们直接和政府、开发商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依照甲方的要求去完成艺术作品,这正好满足了很多艺术家的生存所需,很多艺术家得益于这种供需关系获得了创作资金。一方面经济发展助推了公共艺术的崛起,同时,也反映了今天公共艺术创作的非理性状态。11 非关联性 111 艺术家创作形式的单一我国的公共艺术是从城市雕塑、壁画衍

4、生而来,不可避免地带有两者的强烈印记,艺术家在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征与所擅长的题材内容,在应对不同城市环境的复杂境况时,这一问题造成的结果就是单体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呼应关系不尽如人意。112 公共艺术创作者构成的单一大型公共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品由于作品的体量,艺术家往往需要组织相应团队合作完成,现在看来,团队多是由持相同或相近观念的艺术家者或有师生关系的人员组成,其知识背景趋同,无法解决多元背景下,艺术形式交叉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问题。113 工作方式的单一艺术家在接受委托之后,仍旧是以艺术创作的方法推进整个公共艺术项目的进行。贴近公众倾听声音,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公众的互

5、动等对作品公共性的保证的做法仍然很少见。另外,公共艺术的运作机制不完善,相应论证、委托、审核等工作环节中公众的缺失,也造成了工作方式的单一。12 被动性鉴于公共空间的归属问题,基层行政机构往往无权委托或决定设置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创作的委托,其初衷与目的多数与公共利益并无多大关系,即使艺术家有意为改善公共环境创作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其处境也常常是被动的。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造成了民众对自身生存环境关照的不足,习惯于将环境的改善寄希望于政府部门。公共艺术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公民意识的觉醒,培养公共生活及公共环境改善的参与意识,是公共艺术发展的土壤。13 个体性目前公共艺术创作的个体性,一方

6、面表现在艺术家对待公共艺术的态度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作品与环境品质提升的关系上。目前能够接触到政府或者有经济实力投入到城市或住区品质改善的企业的这一部分艺术家,大多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也可以说是行业内较为公认的精英。这一部分艺术家往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家,他们的身份是雕塑家、壁画家或艺术家,除非具有明确的公共艺术的工作方式,多数艺术家并不会走进人群,去倾听,去访谈,甚至体验生活,这样的创作仍旧是以自我的个人体会与风格的表达。目前公共艺术在城市规划层面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城市也只有深圳、台州等极少数城市积累了有限的经验。对公共艺术系统性、公共性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常情况下,有形的实

7、空间建筑比较容易得到重视,而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功能及公共性价值还需要城市家具、规划、互动性活动等公共艺术形式的提升。14 守旧性作为城市点缀、美化的公共艺术观念以及将公共艺术局限于艺术品的观念,都成为了相对陈旧的、有碍公共艺术真正在城市空间中展现其价值的保守观点。当我们漫步在欧洲的城市街头,会感受到一种精心营造、格调统一的环境,以及由街头演出、被精心料理的园艺所烘托出的浓浓的艺术氛围,让人感受到统一、和谐、善意的环境整体观,相较而言,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而造成的半成品城市、基底城市则留给了艺术家大量的空间去进行深入营造。2 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国家的开放,我们的艺术视野

8、被打开,不同形式的艺术形式、作品,艺术形式各异的艺术家被引入到中国艺术圈,各路艺术青年开始了对于新艺术形式的探索。我们的美术学院承袭了原苏联式重视基础教学的特点,这有好的一面,我们的艺术家拥有过硬的基础,但艺术不是一味地描绘,我们需要自己的艺术语言去感动观众,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去。清华大学中就有很多雕塑作品,似乎这些就是公共艺术。我在上大一的时候,经常被外院同学问的问题是,你觉得清华里面的雕塑好看么,我发自内心的觉得很多雕塑非常美,创作者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作品自圆其说。但是真正的公共艺术更倾向于欣赏,也就是公共意义的产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共性。艺术教育和选拔系统的问题

9、迟迟不能达到大家满意的状态。换言之,艺术欣赏者的培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民众审美意识的提升。公共艺术无疑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发挥着陶冶国民情操,构建国家形象的功能和作用。21 盲目性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大尺度建筑及城市道路系统越来越显示出为汽车而设计的特征,人的存在感在空间中受到挤压与忽视,城市的设计越来越趋同化,这一点也饱受诟病。高峰期的车流像无头苍蝇,使得交通问题成了无解的难题。在一个不甚明了的基底中,在这种种问题中,需要艺术家付出数倍于西方同行的努力,营造出合乎人们理想的公共生活样态。22 忽略性城市正在这一轮快速而粗放的运

10、动中失去特色,尺度的悬殊消解了人的存在感,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建筑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集体记忆随之日渐消退,人们只能通过旧照片,文化茶座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去感念城市旧时的风貌,城市在一个不甚明了的发展逻辑中到了不可逆转的模样。公共艺术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与公共艺术的互动中获得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这一点是将来的公共艺术需要关注和重视的。23 脱离性在强调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内涵的一片呼声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乱像是目前城市中处于公共空间艺术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恶俗、低劣的作品频现,例如望京的大熊猫,河北燕郊的福禄寿楼,在艺术水准上毫无美感可言。这种一味迎合假象的平民趣味不但无

11、法讨好大众,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形象。所以公共艺术的落脚点仍在艺术的本体价值,使民众获得有效的审美体验层面。24 功利性由于公共艺术运作机制的不完善,出资方与艺术家极易在本该各司其职的一个工作流程中形成不平等的话语权力关系,艺术家极易妥协,在艺术品质的把控上放弃本该坚持的。在公共艺术机制较成熟的国家,介于艺术家与投资方之间的第三方,既公共艺术审核委员会,来处理双方话语不对等的情况,同时审核、把握公共艺术的艺术品质及公共性关照的比重。25 封闭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艺术家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创作对象和创作媒介,城市的问题,社区的问题错综复杂,在合理的公共艺术方案被提出之前,需要何种背景的艺术家

12、参与都是不明晰的。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在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中开展合作,是一种常态,如何打破常规艺术创作的封闭性,将是公共艺术协同创作平台建立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3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公共艺术的创作趋向鉴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作为不啻为二次城镇化或者说城镇品质化的一个过程,使城市成为宜居、宜游、宜品的没有距离感和压迫感,不潜在划分阶层,善意的现代空间。这样的目标与期待,对尚待成熟的公共艺术家群体,是全新的课题,好在有西方先行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警惕的是在公共艺术实施的过程中,不加选择模仿照搬,使本已严重同质化的城市加剧这一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理论以及本

13、土建造思想资源研究的深化,公共艺术必须上升到本土文化战略的高度,塑造新型、有活力的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就公共艺术发展现状来讲,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做简要分析 31 关联性就前文分析的几个因素,例如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建立,投资方、专家委员会与艺术家的委托,专家与居民,各个层面的合作机制需要简洁、有效的关联,避免行政力量的过度干预而形成繁冗庞大的评审机构。从创作者的角度讲,不同的艺术团体,不同专业背景的艺术家,也需要放下彼此间的刻板印象,将自己放入团队中有效协作。32 体验性公共艺术不同于展出在美术馆、博物馆中的艺术精品,它应被归类于大众文化的范畴,除了视觉性、听觉性,更要注重它的综合性。公

14、共艺术对人的关照,体现在身在其中者对公共艺术作品行为及整体场域的体验与感知。33 符号性如果你在芝加哥那一定有人会邀请你去看看在千禧公园做的公共艺术云门,但是你走在北京,我猜想一定不会有人会邀请朋友说你去看看那个地方的某某公共艺术作品,并不是因为北京没有或者缺少公共艺术,只是整体上看,我们的艺术作品从艺术水准上与国外的公共艺术作品还存在着差距,往往在非常重要的地标周围公共艺术都不那么尽如人意,而真正的艺术往往也不能放在地标区域内。因此公共艺术作品视觉符号性的强调也是地域认同感的重要显性因素。34 事件性从视觉艺术的途径进入公共艺术,不能将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表演、媒体艺术等排除在公共艺术的应

15、用范畴之外,公共艺术应是在活化公共生活、提升公共生活品质、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等层面上综合发挥作用的艺术种类,不仅在空间上占据一定的位置与体量,还可以在时间这个轴线上有所发挥。有创意的、能够引起广泛参与与互动的艺术形式,或者说艺术事件,也是重要的公共艺术实现形式。35 文化性公共艺术塑造的是大众文化与城市文化,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越来越受到顶层设计的重视,公共艺术不仅是美化、活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还隐含了立场与态度,也就是公共艺术的文化性问题,回溯传统、寻找本地精神价值都是公共艺术创作时必须考虑的文化性的因素,也是无法回避的公共艺术向何处去的问题。4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公

16、共艺术创作无论从现状和问题来看,还有待于深入思考和研究,城镇化的加速为我们的公共艺术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为艺术的价值提升和意义彰显带来可能。这就需要艺术家、艺术教育家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关注我国公共艺术创作的途径和未来。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将产生巨大的艺术生产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是彰显民族身份的时代新文化开拓的重要领域,批判地吸收西方先进经验,发挥本土艺术家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艺术品质的优秀公共艺术作品,并通过这一途径培养善意、友好、智慧的新时代国民,为我国公共艺术的发荣,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作者何鑫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考文献 1 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3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4 陈岸瑛关于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雕塑,2005429-305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