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31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923428 上传时间:2021-11-25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754.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31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31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31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件31张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pptx(3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博尔赫斯,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群文教学,阅读黑塞、王佐良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对待读书的观点。,1,2,学习目标,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4,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

2、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1.了解作者赫尔曼黑塞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一、知人论世,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

3、、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主要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2.写作背景 (1)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

4、,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如何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2)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3.文体知识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

5、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4.文学常识(1)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

6、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2)罗伯特斯蒂文生(18501894),苏格兰随笔作家、诗人、小说家、游记作家、新浪漫主义代表。斯蒂文生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早年就读于爱丁堡大学。他从学生时代起就酷爱文学,一生多病,但有旺盛的创作力。斯蒂文生的作品题材繁多,构思精巧,其探险小说和惊险小说更是富于独创性和戏剧性力量。代表作有金银岛化身博士诱拐等,斯蒂文生亦以之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声望。对他的诗人身份,一般读者并不了解。他逝世以后,长期被认为只是一位模仿他人风格的散文作家和儿童读物及通俗读物作家,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有识者推崇为具有独创性和才能的作家。,(3)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

7、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4)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

8、,包括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5)文华公书林中国在20世纪初以前,只有私人性质的藏书楼、藏书阁,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韦棣华女士建立的文华公书林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1899年,韦棣华来到中国探望弟弟,随后受聘于文华书院讲授英语。进入书院不久,韦棣华发现文华书院图书资料贫乏,于是她便在讲课之余在校园一间叫作“八角亭”的小屋内,陈列自己收集的

9、外文书籍报刊供学生们阅览,这便是文华公书林的雏形。韦棣华很快又发现“在全中国没有一所可以正确地称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这又使她产生了发展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念头。经过她的不懈努力,1910年春,文华公书林新舍正式建成,并取名“公书林”,即深寓“公之于众而非为文华独有”之意。文华公书林建成后,1920年,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它又成为该专业的实习图书馆,由学生协助管理。这对推动中国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文本研读,1.梳理文本思路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1)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于永恒中生存”,也就是说,它是

10、一个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它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2.探究文本,(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这里的“修养”和“教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是为了“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有功利企图地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能力和本领固然重要,但它们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3)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作者认为“我们

11、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作者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阅读经典的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能怀着对知识的敬重之心,为获得“心的教养”而进行“爱的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4)王佐良在怎样的环境下阅读?读了哪些书?心情怎么样,收获了哪些乐趣?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5)两位作者都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生活,试比较两篇文章写

12、作目的的异同。相同之处:意在通过叙述自己的读书生活证明读书有益。不同之处:读书:目的和前提侧重于引导读者富有个性、生动热情地与书籍打交道,倡导人们通过读书来提升修养,所以叙述时更为强调阅读过程中兴趣的发现、培养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上图书馆侧重于呈现图书馆给作者带来的裨益,所以叙述时更为强调作者在多所图书馆中的感受和收获,表达了作者的感念之情。,两位作者运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简要说说理由。示例:“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分析:真

13、正的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努力的过程,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是生存的境界而非生存的手段。,三、品读语言,领悟思想,“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分析: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久远而有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分析:读杰作是正确的阅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

14、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应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来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的读。,“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种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分析:放在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表达自己对上图书馆的钟情。“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分析:写在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分析: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想是如此的伟大辉煌。,1.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写作特点。(1)构思精巧,条理清晰。作者从真正的修养谈起,指出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

15、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进而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最后针对当今出现的轻视阅读的现象,提出阅读杰作的建议。论述层层推进,脉络清晰。(2)方法灵活,论证有力。举例论证。文中,作者以自身的阅读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四、写法赏析,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第二段中的“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比喻论证。如第一段中的“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

16、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释得很具体,指出真正的修养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即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短暂的功利性行为。,(3)谈话方式亲切自然,语言富有哲理。随笔抒写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某种感受,捕捉的是那种瞬间的思想火花,抓拍的是那些一闪而过的场景。作者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花费大量的笔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娓娓道来,强调读书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语言亲切自然

17、、富有哲理。,2.上图书馆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1)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头(第13段)总领全文,引出话题;主体部分(第49段)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作者到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结尾(第10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结构完整,思路清晰。(2)情感真挚自然作者在文中回顾过往在图书馆读书的氛围与乐趣,满含温馨之情;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读书时,因家国不幸而内心“很不平静”,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充溢字里行间,真挚自然。,本文最有特色的,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赏析。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第三阅览室,由书本之光而引出:“

18、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这里,既是写实的,书本的光,台灯的光;也是隐喻的,这是知识之光,也是心灵渴慕知识的欲求之光。在这样的光亮中,才会让作者对这段描写以“一片灿烂”来归结。但作者笔锋一转,又把这种对光亮的描写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只寥寥几句,把图书馆营构的知识世界和外面的真实世界及文字背后若隐若现的心灵世界,全写出来了。,作者在牛津大学昏暗的古籍阅览室读书。作者因此联想到“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

19、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当北平解放,他也顺利毕业可以返回祖国时,作者给了本来昏暗的阅览室相当深刻的一笔:“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照明并不好的阅览室,因为外部真实世界里的阳光透入,才重新给了一个幻觉消失的世界以希望。,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应精读,也有人认为应泛读。你认为呢?观点一应精读。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与文化的结晶,是滋润灵魂的甘泉,是滋养精神的养料。如果不精细深入地阅读,就不能领悟其精髓,吸收其养分,也就不能起到提升、完善自我的作用。这样一来,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观点二应泛读。世界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精

20、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采用精读的方法,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将会十分有限;如果采用泛读的方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博采众长”,获得更多的知识。,五、思辨探究,观点三我认为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精深必须以博大为基础,经典之作、重点之书,必然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如果没有通过泛读获得广博的知识,就难以理解经典之作的精神实质;博大应该以精深为归宿,只有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帮助的书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才能真正让书籍为我所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都采用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最终使自己的学问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精读重“质”,泛读重“量”,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五、思辨探究,作 业,结合自己的学习、阅读的有关经历,写一篇随笔,6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