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918219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这说明()A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官B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D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解析:由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等信息分析可知,本题选C项。答案:C2主父偃上书汉武帝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为此,他建议()A实施撤藩政策B分封诸

2、王,完善郡国并行制C颁布“推恩令”D废除分封制,推行行省制度解析:依据材料信息“主父偃上书汉武帝”“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王国势力强大,主父偃建议实施“推恩令”,要求王国将封地分给子弟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本题选C项。答案:C3资治通鉴载,唐肃宗时,“平卢节度使王玄志薨”,副将高丽人李怀玉杀玄志之子,推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其主要影响是()A加剧了军营内部矛盾B便利了异族控制军权C开始了藩镇割据局面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

3、住题干要求主要影响。由题干材料“副将高丽人李怀玉杀玄志之子”可知此事件会加剧军营内部矛盾,但这不是主要影响,A项不正确;B项说法夸大;C项中“开始”不能得出;由题干材料“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使”“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可知边疆藩镇势力大,朝廷也要让步,这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的。答案:D4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解析:从材料

4、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枢密院设立后,主管军事,中书门下则只管行政,达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B项说法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5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人指出:“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沿袭前代,不做更改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互相牵制,分权制衡D地方政府并无实权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元朝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由材料“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可知元朝地方实行分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可见B项不正确,C项符合题意

5、;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故D项不正确。答案:C6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 D中书令解析:材料中“位次丞相”说明该官职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故C项错误;汉朝时期中书令是职位很低的官员,故D项错误。答案:B7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B封建秩序,

6、等级森严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解析: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8“(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

7、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答案:B9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解析: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答案:B10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

8、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算正式入仕。这种选官制度是()A分封制 B世卿世禄制C察举制 D科举制解析:从材料来看,对官员的选拔有“察选”的环节,这应该是汉朝的察举制。答案:C11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材料表明世家大族垄断官位,故选B项;材料中三个人物都在弱冠(古人对男子20岁的称呼)当了官(分别是侍讲东宫、著作郎、中书郎),与社会重学无关联,A项错误;材料与选官方法科

9、学无关,反而是不科学,C项错误;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举,材料没有显示,D项错误。答案:B12据报道,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近166万人报考,较去年增加了17.34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B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D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解析: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选拔官吏,选拔的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有一定的公平性,故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10、是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故B项错误;隋朝大业时期始创科举制,唐朝主要的选官制度也是科举制,故C项错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下推荐人才的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

11、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解析: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

12、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太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一、二摘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

13、)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西汉至隋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及教育与选官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从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两种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目的和特点等方面分析比较。第(2)问第一小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从科举制的作用、选拔方式和发展状况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可从官吏选拔任免权的发展趋势概括。答案:(1)说明:汉代官僚政治得以发展,孝廉成为人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太学兴起和考试做官,进一步打破了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统治阶级通过察举制、太学考试等制度,建立起专业的文官集团。相同:其目的都是选拔人才;都呈现出制度化趋势;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