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875279 上传时间:2021-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神话故事,内容浅显,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这篇文章兴趣较浓。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老师可调动他们平时的阅读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激发起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去了解神话的特点,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喜悦之情。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课文中女娲的形象也有了更深的感受。在第二课时,将让学生做一次思维提升,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并运用课文运用的细节描写的方法,以读促写,尝试改写、续写女娲造人的部分片段。 二、教

2、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袁珂的生平简介。 (2)了解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女娲造人的相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词句。 3.阅读 (1)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生发的内容。 (2)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3)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4.写作: 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2.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读写结合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

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 (二)把握神话特点,对比风俗通,确定文章丰富和发生的内容。 (三)朗读品味,把握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看神话吗?都看过哪些神话?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为什么喜欢看神话?故事情节巧妙有趣,运用夸张,想象奇特,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神话是怎么产生的?上古时代,人类文化知识很少,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如: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自然现象(刮风、打雷、发洪水、干旱等),就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达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的理解。 一言以蔽之:神话是人类童年

4、时期的幻想。特点:想象和夸张。 今天,我们学习袁珂先生女娲造人,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 (二)作者及女娲造人简介 袁珂(19162001),中国神话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女娲,中国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掌管男女婚配的神。又称娲皇、女阴娘娘,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问题探究1:速读课文,标注自然段,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来复述故事。 【要点】天地开辟以后,因为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女娲感到有些孤独。她想把世界变得热闹,于是照着自己的模样,用

5、黄泥亲手搓揉,造出了人。小人们都兴高采烈地喊女娲“妈妈”,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欢乐。但是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也不能布满大地。于是她顺手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也变成一个个小人。女娲觉得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越洒越起劲,于是大地就到处有了人。她又想着,人是会死亡的,难道以后还要重新再造?于是就把小人分为男女,让他们婚配,繁衍生息。 2.问题探究2:这篇文章是作者袁珂根据风俗通里两则短文改编的(参看阅读提示),请一同学朗读,其它同学思考:和课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使课文丰富起来? 【要点】更喜欢课文,因为故事更生动,女

6、娲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细腻。文中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1)女娲为什么造人;(2)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作者既大胆想象,又合情合理,比如女娲用黄泥造人,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而我们民族的肤色也是黄色。 (四)细读课文,朗读品析 1.问题探究3: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你最喜欢课文补充的哪一部分?从_词句中,你读到了一个_的女娲。 【要点】从4段“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这一神态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可爱活泼的女娲。 从4段“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

7、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一心理描写中,我读到了一个聪明有爱的女娲。 从5段“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及6段“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这一处动作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读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娲。 从9段“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读到了一个慈爱温柔的女娲。 从13段“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

8、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读到一个勤劳伟大的女娲。 可在品析时,适时加入朗读,体会女娲情感,把握她的形象。 小结,可见在风俗通里的女娲是一个高冷的女神,而经过课文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一些细节的描写后,我们感受到了她不仅具有神性,还具有人性的可爱活泼、聪慧温柔,更有了母性的勤劳、慈爱和伟大,这样女娲作为我们人类母亲的形象就更加鲜明丰富了。 (五)课时作业 1.把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理解词义。 【参考答案】略 2.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有关女娲的记载。 【参考答案】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

9、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绎史卷三引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从古籍中可知,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变,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

10、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女娲不但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神话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改写、续写。 2.拓展阅读,体会神话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感受了袁珂笔下女娲的慈爱温柔、勤劳伟大、可爱活泼,这位神通广大女神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有了很多我们自己妈妈身上的美好品质,这源自于作者

11、丰富的想象力和活泼生动的描写。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自己想象的女娲和她造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自己来创作,对袁珂的女娲造人进行改写或续写。 (二)问题探究1:提供角度,指导写作 为同学提供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改写或续写。同学可选择其一,也可自选角度。 【要点】 改写:1.女娲造人时的心情,及造人前后的情感变化。 2.女娲怎样创造人的身体,赋予他们思想和情感。 3.女娲怎样造更多的人。 续写:想象人类出现以后世界的变化,续写后面的故事。 【方法指导】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对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行为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对涉及到的环境、

12、场面、气氛做必要的充实和渲染。 2.多角度想象,可想象几种情况,从中加以选择。既要大胆想象,故事情节设计又要合情合理。 3.改写要与课文中女娲的言行和性格相符,续写要注意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三)课时作业 1.查找、搜集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看看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师用书 2.请同学们发挥大胆新奇的想象,自己寻找文中值得填补的空白点,进行扩写。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淮南子姮娥奔月) 【思维点拨】后羿为什么要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呢?嫦娥知道后羿求到不死之药后有怎样的心理?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奔向月宫时她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又是怎样

13、呢? 3.课外阅读,推荐一些神话选本,如山海经淮南子故事新编.补天伊甸园里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等。 女娲造人背景来由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袁珂先生就将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丁山先生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

14、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的记载,袁珂则以晋人郭璞注为解:“或作女娲之腹。”又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并以汉人许慎和刘安的话作为参证。丁山也认为这“显然又是孕毓人类的寓言”。尽管如此,这些记载当中仍然没有明面提出女娲造人的说法。 除了造人之外,先秦典籍中女娲为乐器始神(发明瑟、笙簧、埙等)的记载也应该是女娲造物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似乎尚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注意,尤其是它在移位到文学中的浪漫题材,更是缺少关注。礼记与帝王世纪、应劭世本·作篇作“女娲作笙簧”,可见孔疏不误。这短短五个字的记载却成为后代文学家驰骋才华的平台。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这说明,神话一旦离开了它自身的生长土壤,它的形态就要随着新的生长土地而呈现出新的姿态。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