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双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4798913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一双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最新《一双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一双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一双手》教学设计.doc(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一双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手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

2、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

3、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4、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

4、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4、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2、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

5、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生猜。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2、师:这两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跟随姜孟之,来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认识另一双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一双手”)(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

6、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总结了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二、根据课题质疑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生:我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生:我想知道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生:我想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之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因为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初读感知,检测预习1、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或新词勾出来多读几遍。2、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7、。读准字音:“ 嫩瞬垧呈逞、镐、老茧、铸zh造、裹、惺xng忪sng”,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3、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对方生字词语读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为深入理解文本打好基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双手是谁的吗?生:这是张迎善的手。2、理清课文脉络,班内交流师: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这双手的。请同学们从各段中找出姜孟之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这双手的线索理出来。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

8、笔圈点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学生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展示出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五、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课后思考第一题)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张迎善的这双手吧!在不计其数的手中,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张迎善手的具体描写,用“”勾画下来。(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1、请生汇报。(出示生划出的具体描写)请大家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语句旁边。(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

9、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2、全班交流,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畅谈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出示语句: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方法指导:出示实物(老松木)结合生活实际感官体会:活像老松木一样的手什么感觉?对比出示:“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这手好粗糙呀!”男女生分别读,比较两句的不同。 (原句用上设问、比喻。明知是手却又一次发问,突出其惊讶。用比喻句写出自

10、己的想法,突出表现手粗糙的特点)读出这句话里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黑、粗糙、硬)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重要标点体会张迎善的手粗糙而特别,为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出示语句: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裹住:完全包住,突出手大抽生范读小结:这双手的给作者留下独特的感受:有力、大出示语句: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引导深入体会:他的手已经认真洗过了,为什么仍染着黑土色?那如果没有洗过,他的手又会是什么颜色?(黑,更看不出皮肤的颜色)

11、抽生范读全班有感情齐读小结:这双手的颜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出示语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比作 老干蘑 。 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吗,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手掌等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见过谁长老茧?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出示语句:

12、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抽生说感受(十指连心,被磨掉的整个过程该多疼痛啊!磨掉指甲后又受伤。“刻”形容伤痕很深很久,伤得很残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做一个合理的猜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没有指甲?教师语言渲染激情(板书:伤痕累累)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

13、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板书:大)3、小结:你们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双又大又硬

14、、粗糙、伤痕累累的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可是年仅32岁的小伙的手啊,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节课解答。板书设计一双手 一双 黑、粗糙、硬、伤痕累累、大 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知道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2、练习标画并品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继续做好批注笔记。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3、运用本单元“金钥匙”所教授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从整体内容理解),初步学习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4、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全国“五一

15、”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难点】理解张迎善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从而感受张迎善为了创建绿色金库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以及他质朴美好的心愿和高尚的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今天的学习1、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样的(出示课题“一双手”,生齐读课题)师:这双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这双手很大:“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生:这双手伤痕累累:“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

16、,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生:这双手颜色很深:“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生:这双手很硬很粗糙:“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2、(ppt出示)是啊,这双手与你我的手大不相同,他是那样的独特!师引读:A这双手活像是半截老松木!B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C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D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

17、,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E这还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3、师:这就是张迎善(ppt出示张迎善图,生读)的一双手,是一位年仅32岁年轻林业工人的手。看着这双与众不同的手,我们又回想起上节课大家很关注的问题(请生回答):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带着这个疑惑,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复习回顾张迎善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思考: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二、重点研究问题二:这双手为什么会这样?(一)、出示自学提示(请生读提示):“自读课文,带着问题认真思考: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

18、成为这样?1、请用横线勾画相关的语句。2、在重点词下打上“”,再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感受,把感受简要地批注在旁边。3、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句子。”(二)、老师送给你们一把“金钥匙”。(出示语文天地“金钥匙”,提示用金钥匙的方法学习):“怎样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呢?要看上文,看下文。”请带着这把金钥匙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三)、同桌交流、补充(四)、请生汇报,全班交流。(ppt出示)当学生找到原因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生说找到的句子,师出示原文语

19、段: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关注动词,从动词中感悟张迎善劳动的辛苦,对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抓动词 “拣”“送”“插” 来体会张迎善不怕吃苦,不畏艰辛。在张迎善的眼里,一棵棵树苗就像是一个个婴儿必须百般呵护,精心照料。在他辛勤的劳作中,这双手已变得伤痕累累。你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师生分角色读:师:“指关节缠线做什么?”生:“治手裂。”师:“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生:

20、“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2、 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么,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引入计算,计算启情。)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八十万次)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100多万次)(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

21、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当学生说到描写手的句子,就回扣读描写手的语句。)他的手已经是伤痕累累,疼得钻心了,坚硬程度绝对比不上没有生命的铸铁,可铸铁一旦磨透就永远磨透了,而手有再生能力,是比铁结实。但是,张迎善手上的伤可不是那么荣誉愈合的。他坚持把受伤的手再往土里插,硬往土里插,几万次,几十万次地插,手上磨破磨出血的地方还没等愈合就又破了、出血了,伤痕上叠着伤痕终于,“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了”,“老茧布满每个角落”,不再怕磨了,比铁铸的还结实了你们想对张迎善说些什么?(体会超乎寻常

22、的忍耐力和钢铁般的意志。)(他不怕吃苦,常年辛苦的劳动使得他的手变成现在的样子,是他的意志比铁坚硬。)3、“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圈数促情。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把抽象变为具体)举例:咱们学校占地19亩,1埫15亩,这33垧等于495亩,有26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35个学校这么大。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我们一间教室(175立方米)里,要放7间教室。枝丫3500

23、层积立方米,要放20间教室。(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学生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正是因为长年不畏艰辛的劳动,他在短短的4年间(引读)“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正是因为张迎善超乎常人想象的无私付出,让他的手慢慢变了样(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

24、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4、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解决了心中的疑惑,明白了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其实小兴安岭的每一片绿叶知道,张迎善栽下的每一棵大树知道,每一朵鲜花知道,每一条河流也知道。(ppt图片渲染) 5、引读回顾手的句子:虽然这双手(引读)“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由于对大树的百般呵护(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长年累月的辛苦劳作使“掌面像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甚至(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25、但是,(引读):“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清。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板书:创建绿色金库) 四、借助课件,引发想象,升华情感1、 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就是这样一双近乎丑陋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伤痕累累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2、 联想升情出示“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透过这个省略号,你还看到了什么?出示:“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_。”同桌交流,全班

26、汇报。(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的汗水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五、拓展阅读: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 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杨善洲走了,大亮山不会忘记,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们不会忘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用大山般坚定的信念、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在人生画卷和云岭大地上书写的精彩。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

27、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坦荡无私的精神,在人生路上书写正确的群众观、权力观、名利观。【写给杨善洲的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写给杨善洲的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

28、色的意义) 1、 请生默读,勾画感动你的语句。2、 齐读颁奖词3、 仿照杨善洲的颁奖词给张迎善写颁奖词4、 同桌交流,汇报展示5、 教师展示,生齐读:“谁能让荒山成为绿塔?谁能让浊水成为清溪?一双手,改造迹地林,次生林44.5垧;一双手,仅4年种树26万多棵!历经千锤百炼,却知难而进;忍受千辛万苦,却毫无怨言。他是一名普通的育林工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他像一棵青松,屹立在苍山之上;他像一棵小草隐没在山林之中。一双丑陋的手,创建了永恒的美!”六、总结让我们记住感动我们的张迎善、杨善洲,以及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们。让我们记住他们无私奉献的“一双手”(齐读课题)也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告诉大

29、家:我们也能用自己的双手造福人类,创造美好未来! 板书设计: 一双手 创建绿色金库无私奉献 作业设计: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为写“的手”做准备。课后反思:1、 读过一双手这篇文章,我被张迎善所感动。我也希望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因而我选择这篇文章执教。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没有那么简单。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产生敬佩

30、之情实属不易。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潜心会文本,借助实物感受、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力求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将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2、在对“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个问题的探讨中,我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我还是包办的太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感悟、交流,用赞赏的眼光、怀着敬佩之情重新去审视张迎善的那一双手,但是我并没有关注到所有的学生。3、这堂课引发我深入的思考,我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进步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