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_杨德民[1].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778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_杨德民[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_杨德民[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_杨德民[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_杨德民[1].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区域研究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杨德民夏保林 【摘要】本文结合河南省政府提出的中厚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目标,从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特征及空间 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人手,对未来城市群空间发展应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空间发展战略总体思路、以 及“ 三颺、四带,多中心、多层次 ” 的城市功能格局、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城市规樓结构、集群化的产业发展 体系等城市群的总体空间结构和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空间战略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 提出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以郑州 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实现中原 崛

2、起的战略构想,并提出了一系列城市群经济隆 起带发展目标。这是紧密结合时代主题,根据河 南省发展实际和未来需要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一 条充满希望的发展道路。而目前城市群发展中一 个较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制定中原城市群空间发 展战略,把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总体发展的各 项目标进一步落实在空间上,为城市群的健康有 序发展提供良好的区域发展空间和物质载体。笔 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制定中原城市 群的空间发展战略。 1中原城市群现状空间发展特征 以省会郑州为中心,中原城市群范围包括洛 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 济源在内共 9个省辖(管)市,下辖 14个县级 市, 34个县,843个

3、乡镇。土地总面积 5. 87万 km2, 2003年区域总人口 3903万,分别占全省土 地面积和总人口的 35.1%和 40. 4%。城市群集聚 了全省 60%的城市,这些城市空间分布紧奉,人 口密度达 665人 /km2,是我国中西部人口密度最 大的区域之一。而且城市群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较髙,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总体发展 水平较髙。 现状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有以下特征: 第一,区域城市化发展较快,中心城市实力 不够强。近几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较快,是全省推 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依托和重点区域。但郑州作 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实力较弱,尚不足以 担负起“ 龙头 ” 的重任。

4、2003年郑州市区人口约 为 260万人,同期武汉市为 382万人,西安市 456 万人,差距明显。在郑州与周边省份省会城市的 对比中 ( 见下表),尽管由于交通条件优越,郑州 客运总量髙于济南、合肥、太原,但货运总量却 仅髙于合肥,落后于其他城市,说明其在大区域 内吸引辐射能 力不足。在城市人口规模、职工人 数及反映经济总量和实力的几项指标上,也低于 武汉、石家庄、济南等城市。首位度低及经济规 模的弱小,使郑州的区域影响力及经济组织能力 弱于周边同类型、同级别的城市。 第二,城镇分布相对密集,布局的交通指向 型明显。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 集的地区,也是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5、。 区域城市数量约占全省城市总数的 60%,城镇分 布密度为 7.2个 /千 km2,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4 倍。大中城市多沿京广线、陇海线、焦枝线分布, 郑州和洛阳分别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陇海线和 焦枝线的交叉点上;开封位于陇海线上,新乡、 许昌、漯河位于京广线上,焦作、平顶山位于焦 枝线上。其余等级的城市和小城镇虽散布在各中 心城市周围,也多分布于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 干线附近,尤其是发展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周围 更是多条交通干线通过。 第三,城镇土地扩展较快,用地矛盾较为突 出。随着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内城镇建设 211 杨德民,等: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表 1郑州与周围省会城

6、市的主要指标 城市名称 城市人口 工业总产值 客运总量 货运总量 地方财政收人 固定资产投人 城乡居民储蓄额 在岗职工数 (万人 ) (亿元 ) (万人 ) (万吨 ) (亿元 ) (亿元 ) (万元 ) (万人 ) 郑 州 260 927. 1 10709 7847 65.9 373.4 1048.5 84.0 石家庄 220 1198.2 11843 10008 49.3 415.6 1044.5 86.7 济 南 225 1318.5 5810 14354 76, 1 429.4 758,4 78,4 合 肥 156 534.9 6034 4641 35.9 244.6 359,3 37

7、.9 武 汉 382 1334.5 11882 16610 80.4 622.8 1285. S 136.1 西 安 456 638.7 11413 9392 64.8 445.7 1210.6 113.7 太 原 162 518.3 2975 15248 33.4 197.3 660. 1 74.6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4。 用地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 1997 - 2003年 ,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总量为 12309. 8 公顷,建制镇占用 3758.4公顷,独立工矿用地 18195.5公顷。郑州市建成区面积在 1995年至 2003年的 8年间增加了约 60

8、 km2,城市人口从 1995年的 132.4万人增加到 2003年的 260多万 人。城镇用地的快速扩张,耕地的迅速减少,进 一步加剧了本地区的人地矛盾。中原城市群各市 从 1997年到 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5. 4万公顷, 平均每年减少 0.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已从 1997年的 1.13亩减至 2003年的 1.09亩。 第四,区域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髙,城市职能 特色不够突出。城市群是全省工业发展水平最高 的区域,工业发展空间上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 特征。区内各城市虽有一定职能差异,形成了具 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专门性产业,但总体看,各 城市间的工业部门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如 机械

9、、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工业,是很多 城市的主导行业。 第五,城市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在中原城 市群内部,省会郑州与其他城市之间,以及各城 市之间,发展基础和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有相对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髙的郑州、洛阳、新 乡、焦作、平顶山等大城市以及济源、巩义、偃 师、长葛、禹州等小城市,还有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地区,如开封所辖的兰 考、杞县、通许等县,洛阳所辖的嵩县、洛宁、 栾川等县等等。总体上看,郑州市及其以北区域 相对发达,包括许昌、漯河、平顶山、开封以及 洛阳市南部山区的南部区域发展相对落后。 第六、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

10、发展,城市群区域内 的水体、大气等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城市 群资源性行业(包括采掘业、冶炼业和电力)增 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髙达 43. 2%,比全国平 均水平 26. 9%高 16.3个百分点。其中济源和平顶 山分别达到 70. 5%和 68. 4%。产业结构中资源性 行业比重偏髙的影响,一是破坏和环境污染。如 焦作和平顶山等城市,由于长期开采煤炭,造成 了包括地面塌陷、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二是资源枯竭,接替产业不能顺利发育,对城市 的进一步扩张和其他功能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的加重使可持续 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2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需要解决的问趙 2

11、.1城市群产业布局问题 目前的中原城市群工业化程度仍然较低 , 1990 年代依托资源开发形成的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仍 然没有彻底改变。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城市 空间布 局相结合,实现合理的工业布局,是今后 城市群发展中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尤其是 在城镇分布密度较大、土地资源紧张、环境形势 日益严峻的中原城市群,产业布局是城市群空间 发展需要协调的重要问题。 212 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区域研究 2.2城市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題 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快速交 通网络尚未形成,不适应城市密集地区大发展的 需要。郑州至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的快速通道虽 已基本成型,但其他城市间的

12、联系还是以公路为 主,并且有些地段的路况较差,公路的车辆通过 率偏低,在管理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2.3城市群区域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 目前中原城市群地区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 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 大。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 染还在加剧,并且向广大农村蔓延;地区间产业 布局和污染排放缺乏有机协调和相互协作;受区 域产业布局不合理的影响较大,大量工业企业属 于髙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企业,产业技术层次 较低,急需升级换代;区域可持续发展实施政策 和措施不够具体,各种生态化建设缺乏实施行动, 环 境治理力度不够大。 2.4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和空间管制问题 土地利用的

13、协调是城市群发展中重要问题, 城市群区域近年来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较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 部土地管理较混乱;部分开发区未纳入城市统一 规划管理,土地浪费问题较为严重。今后应进一 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做好城市发展和土地 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加强土地管理,实行有效 的空间管制,保护资源和环境,解决城市发展中 土地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矛盾。 2.5城市群空间一体化的轚体协调问题 城市群应是一个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区域协 调、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区域,应从城市群整体发 展的角度,以构建一体化的城市群为目标,打破 行政地域限制,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交通体 系尤其

14、是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各城市用 地空间发展等进行统一协调。目前在行政隶属关 系上,中原城市群分属 9个省辖市, 48个县市, 长期的条块分割以及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和手段 的缺乏,使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发展各自为政,在 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治理、基础设 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协调, 缺乏统一的战 略安排和空间组织。各城市间产业联系较为松散 , 虽具备一定的一体化发展条件和基础,但尚无形 成一体化发展的态势,区域整体力量体现不足, 潜力发挥不够。 3空间发展战略应坚持的指导思想 (1) 发掘地区优势,依托区域市场体系建设, 构造开放型的城市

15、群空间发展格局。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群地 处中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抓住 国家加人 WTO、 中国成为当代 “ 世界工厂 ” ,以 及国家开发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 , 从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出发,通过 城市产业选择、职能配置和 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 面的积极运作,广泛开展城市协作,积极引进东 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促进具有中原地域特色、 和开放的市场体系相辅相成的城市群的形成和快 速发展。充分体现并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作用, 促进生产要素向城市群的集聚,加快区域城市化 进程。 (2) 建立功能强大的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 强化中心,沿轴扩展。 在城市

16、群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城市发展的内 在规律,依据不同城市空间集聚类型特点,合理 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逐步建立起规模结构 适宜、职能分工明确、空间组织有序、城乡协调 发展、空间功能强大的城市群发展体 系,使其真 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镇体系结构 要突破现有理论的局限性,强调和地方实际的结 合和区域整体发展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主干交 通线,构筑城市经济空间发展轴线,推动城市群 的快速发展。 (3) 区域统筹,整合力量,打造发达的中原 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从城市群整体发展和提升综合效益的角度 , 统筹安排城市布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城市之间,在城市用地形态及扩展方向、基 础设

17、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协调 , 213 杨德民,等 .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通盘考虑,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促进区域 共同进步。尤其要下大力气开展现代化的区域交 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铁路、轻轨、高速公路 等现代化的髙速交通网,依托各级中心城市,构 建联系便捷的城市经济圈。要最大限度地消除城 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使无论人们身处城市 群哪个城市,都可以尽享现代都市之便。 (4) 以人为本,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 路。 城市群的发展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注重改善城市及区域环境质量,贯彻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追求城市建设、人口增长 、 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

18、经济发展的和谐,提高城 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在实行区域环境综合整 治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碧水蓝天。尤 其要搞好有中原特色的生态环境整治和城市园林 绿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风景名胜资源,改善 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有 效措施,建设人口密集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 城市区域。 4空间发展总体战略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总体战略思路可概括为: 打造大郑州都市圈;建设黄河南北两岸工业 发展带;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保 护自然环境,构造城市群生态功能体系。 4.1打造大郑州都市圈,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要加快郑州中心城区及其 卫星城市的一体化发展和融合,打造

19、大郑州都市 圈,使其成为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产业层 次、综合经济效益和城市综合职能的提高,强化 其在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地位,提升整个城市群的 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并打造郑州都市圈, 使其迅速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 的核心,是促进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郑州都市圈结构上分为两个圈层,第一圈层 为荥阳市、上街区及中牟县,与郑州距离在 10 20km之间;第二圈层的新密、 新郑、巩义、登封 等城市距离在 20 70km内,郑州与周边 7个市 (县区 ) 以农田(都市型农业)、绿地隔离,产业 互补,形成城市核心区卫星城结构。今后要进一 步加强新郑、巩义、登封等卫星城建设,荥阳

20、、 中牟等市县可适时撤市(县)设区,完善郑州都 市圈空间发展体系。 4.2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从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看,城市群 的发展应是均衡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尽可能地缩 小区域发展差距。目前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地 域差异较为明显,相对来说,南部、西南部地区 经济实力和城镇发育较弱,尤其是工业化较低, 和中北部区域相比,在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方面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要实现城市群的一体化和快 速发展,应在优化中北部空间发展和布局的基础 上,进一步整合并提升许平漯地区发展水平,提 高城市群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 增强地区整体凝聚力和经济辐射力。 4.3整合资源,建设

21、黄河南北两条工业发展带 目前黄河以北新乡、焦作、济源一带及黄河 以南郑汴洛之间城镇分布密集,工业化程度较高, 是全省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郑汴洛一带的上街、 荥阳、巩义、偃师、新安、孟津、中牟等 县市以 能源、建材、化工、机械为主导,新乡一焦作 _ 济源一洛阳吉利一带的吉利、济源、博爱、沁阳、 孟州、辉县、卫辉及新乡县、长垣县等以化工、 能源、建材等产业为主导,经济实力较强,工业 发展势头一直较好。但由于长期以来各自为政, 缺乏一个科学合理和统一实施的发展规划,布局 散乱,规模效益不够突出,且环境污染严重。应 在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交通条件下,结合产业生 产、运输、销售的运营规律和内部协作需求,整

22、 合区域工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建设黄河两岸 带状工业发展区域,即发展郑洛汴城市工业走廊 和黄河北工业发展 带,进一步加强这些产业发展 轴的空间协调,扩大集聚、集群的空间效果,统 筹安排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以此为依托,壮大中 间地带的产业规模,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带,推动整个中原城市群成长和壮大。 两条工业带应以区域协作、结构优化、适当 集中、集群发展为重点,依托各自的优势条件, 整合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建立区 214 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区域研究 域间联合发展机制,以群体的共同发展参与区域 竞争,提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要研究现 代市场及环境条件下的集群发展和区域

23、联合,以 区域整体发展力量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髙为目标,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工业带的发 展和结构优化要顺应区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 城市职能选择及空间结构布局的调整紧密结合, 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注重区域基础 设施的完善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生产服务功能 的提高,为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 础服务条件。 4.4保护自然环境,构造生态功能体系框架 在中原城市群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中,必将引起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高度集中, 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受到高度重视,确保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及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动中原崛起要首先建设生态中原,要把整治生 态环境、有

24、效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作为 中原城市群城市扩张、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首 要任务。因此,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应把构造区 域生态功能体系框架,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 战略内容。通过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基本实现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碧水蓝天、大地披绿 的目标。 5城市群总体空间结构和布局 中原城市群总体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应包括 以下几个方面。 5.1 “ 三圈、四带, 多中心、多层次 的城市功 能格局 在中原城市群区域空间格局中, “ 三圈 ” 指按 照城市发育程度及区域空间联系紧密程度,以郑 州为核心把城市群分为三个圈层结构。第一层次 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 , 以洛阳、

25、开封、新乡、焦作、 许昌、平顶山、漯 河、济源等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 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和辐射区。 “ 四带 ” 指以主干交通骨架网络为依托 “ 两 主、两副 “ 四条城市发展轴。主轴一为沿黄河由 东西向的陇海铁路、连霍髙速公路、 310国道组成 的复合发展轴,二为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 髙速、107国道组成的复合发展轴。两条主轴是中 原城市群联南贯北,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轴线。 是中原城市群中经济最密集、具有较强发展活力 的区段。副轴一是由连接新乡、焦作、济源、洛 阳的铁路和公路构成的复合轴线,二是由连接漯 河、平顶山等市的漯阜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洛阳至 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

26、至上海高速公路组成 的复合轴线,这是中原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取得 紧密联系的又一通道和经济带。 规划中原城市群由核心城市、区域副中心城 市、地区中心城市、地方中心城市和小城镇五个 等级构成。而从发展现状上看,洛阳、开封、新 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市又分别是各 区域的中心城市,因此城市群的功能组织及各级 中心城市的职能选择要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及各 城市分工明确的原则前提下,充分考虑区域中心 城市周边环境,把发展基础和区域需要作为职能 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要着重通过职能分工提髙 各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和经济带动力,通 过洛阳带动豫西的发展,通过开封带动豫东的发 展,通过新乡、焦作、许昌、

27、平顶山、漯河带动 和影响城市群周边其他区域的发展。由于中原城 市群内便捷的快速交通网络,周边区域通过与次 中心城市的联系,即取得了和 全省经济核心区即 中原城市群整体的联系效果,从而也实现了一体 化的中原城市群有力带动全省区域发展的根本目 的。 5.2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的城市规棋结构 城市经济具有典型的规模收益递增规律,规 模越大,城市集聚产业人口的能力越大,效率越 髙。作为全国工业化相对落后的省区,我们首先 需要的是效率,中原城市群要为工业经济、信息 经济提供高效率的环境,要在很短的期间内走完 工业化先发国家和地区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必须 选择效率较髙的大城市发展模式来加速工业化进 程。目前城

28、市群的整体吸引辐射力弱小,在一定 程度上与各级 中心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实力不强 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扩大开放,加快向市场经济 转轨,大步进九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 215 杨德民,等: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分析 下,如能充分发挥大城市特别是区域特大中心城 市的功能作用,使大城市在国内外竞争中扩展阵 地,扩大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 引进吸收,加快区域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对于 促进中原城市群快速发展和壮大,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因此中原城市群应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 这一客观规律,实行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策略 , 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以大城市的发展带 动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髙和其他

29、城市的发展。大 力加快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 , 积极扩大城市经济规模,适度拓展城市框架,扩 大人口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壮大其经济实力和 区域影响力。在水资源允许的前提下,要尽可能 扩大各中心城市规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城市 的土地开发,要在紧凑布局、优化结构、改善环 境的原则下,放开发展,不能人为地限制开发规 模,城市规模框架的拓宽要适当超前。 5.3集群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中原 城市群作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 和产业依托,一方面将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 心部转移的主要接受地,另一方面,也是河南省 依托自身优势条件和发展基础,建设具有中原特 色、自主性较强的地区性产业体系、参

30、与外部市 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要摆脱各 自为政的孤立局面,加强区内城市间的合作,以 及与区外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合理 配置生产要素,集群发展和布局,提髙集聚规模 效益,形成区域产业的有序竞争,提髙区域整体 产业竞争力。要创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体制和 机制环境,推动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 降低生 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中原城市群形成若干产业 集群,并明确产业导向,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特 色产业发展。推进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吸引多 元投资,多方联建工业园区。总之,中原城市群 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城市,集群发展, 构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产业体 中原城市群产业体

31、系的构建需要加强产业在 空间资源上的整合与集聚,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 引导产业的集聚集群进程。由于主干交通沿线的 城镇集中布局,给城市群产业发展轴的形成创造 了有利的条件,今后应结合产业生产、运输、销 售的运营规律和内部协作 需求,进一步加强这些 产业发展轴的空间协调,扩大集聚、集群的空间 效果。以建立完善的区域联合发展机制、建设较 好的投资环境和优美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 进城市群空间城市产业发展轴的快速发展和扩张。 重要的产业发展轴有郑一洛一汴城市工业走廊、 新一潔经济轴、新 -焦 -济 -洛经济轴、洛一平 _漯经济轴等。城市群的工业布局应和城市发展 布局紧密结合,工业发展走廊及工业带要

32、和城市 发展轴带相结合,工业区的发展应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的要求。坚决杜绝过去那种乡镇工业分散布 局的局面,原则上不再在城镇以外的农村区域布 置工 业。 另外,中原城市群自然风景资源众多,历史 文化厚重,旅游业发展应当重视发掘和展示中原 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创造多类型、多层 次的特色旅游业,构筑城市群旅游产业体系。旅 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还应和城市发展布局 密切结合,强化城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并以资源 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完善城市职能,优化产业结 构,并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发展还应依托郑州交通、 信息枢纽,利用河南及其周边区域的大市场优势 , 整合物流资源,构建郑州、洛阳两个相互促动、 协调发展的物流枢纽。形成以郑州物流枢纽为 核 心,与全国物流市场相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 作者简介: 杨德民,男, 45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河南省 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夏保林,男, 36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河南省 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2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