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八年级古诗文训练.doc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4663019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八年级古诗文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八年级古诗文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八年级古诗文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八年级古诗文训练.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轮八年级古诗文专题卷限时:120分钟满分:100分一、古诗词默写(15分, 每空0. 5分)1. 山随平野尽, _。 (李白渡荆门送别)2. 蒹葭苍苍, _。 (诗经秦风)3. _,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4. 可怜身上衣正单, _。 (白居易卖炭翁)5. 感时花溅泪, _。 (杜甫春望)6. _,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7. _,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8. 最爱湖东行不足, 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9. 黄鹤一去不复返, _。 (崔颢黄鹤楼)10. _, 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11. 我报路长嗟日暮, _。 (李清照渔家傲)12. 问君何能尔? _

2、。 陶渊明饮酒(其五)13. 晴川历历汉阳树, _。 (崔颢黄鹤楼)14. _, 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15.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 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_, _。1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 烘托出诗人凄惨、忧愁的心境的诗句是: _, _。17. 关雎中采用“兴”的手法, 以雎鸠鸟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 渲染和谐悠扬气氛的句子是: _, _。18.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表现敌军来势汹汹, 守城将士雄姿英发的句子是: _, _。19.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 “_, _”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 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20. 在杜甫的

3、春望中, 表达诗人在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诗句是: _ , _。21.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反映写景视角转换, 伴随诗人心境变化的诗句是: _, _。22.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 写出了自然美景与诗人的闲适心境相映衬, 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诗句是: _, _。二、古诗词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1 2题。(6分)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 首联中的“东皋”是诗人辞官归隐之地。B. 颔联描写

4、树着秋色、山染余晖的景色, 以动衬静, 表现了群山的温馨和宁静。C. 颈联将乡民劳作归来之乐景与尾联中诗人与他们不相识作对比, 表达诗人的孤独之感。D. 尾联写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 孤独无依, 只好追念感怀古代的高士贤人。2. 首联在全诗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二)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1 2题。(6分)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点题, 交代诗人游踪, 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是从大

5、处落笔。B. 中间两联既写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也写暮春时繁花似锦、春草茂盛。C. “绿杨阴”“白沙堤”, 颜色鲜明, 春和景明;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D. 全诗抓住景物特征, 寓情于景,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绘, 形象鲜活。2.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分)(三)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1 2题。(6分)赠从弟(其二)刘 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中,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 写出了松柏挺立风中的形象。B. “罹凝寒”

6、的意思是“遭受严寒”。“岂不罹凝寒? ”为反问句, 语气表达更强烈。C. 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D. 本诗以松柏为喻, 赞颂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 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对堂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2. 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 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3分)(四)阅读下面两首词, 完成1 2题。(6分)【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乙】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

7、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1. 下面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甲】词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因诗被贬谪, 初到黄州时所作, 描写了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B. 【乙】词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 写出它寂寥、孤独的生存状况。C.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和“已是黄昏独自愁”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是指梅花不想去争艳斗宠, 任凭百花妒忌与排斥。2. 这两首词都采用了借物抒怀的表现手法, 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分)(五)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 完成1 2题。(6分

8、)【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甲】诗开头点明送别友人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 描绘出雄浑壮阔的景象。B. 【甲】诗用双方的处境相同来宽慰友人, 惜别之中呈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怀。C. 【乙】诗首联交代了分别的地点, 用准确传神之词, 描绘出秀丽的送别图景。D. 【乙】诗颈联“浮云”喻行踪不定的友人, “落日”喻双

9、方相见无期的悲痛。2. 这两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篇, 两者有何异同? (3分)三、文言文默写(15分, 每空0. 5分)1. 潭西南而望, _, 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2. 富贵不能淫, _, 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章)3.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4. _, 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5. _, 安求其能千里也? (韩愈马说)6. _, 教然后知困。 (虽有佳肴)7. 其真无马邪? _! (韩愈马说)8. _, 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9. 蝉则千转不穷, _。 (吴均与朱元思书)10. 所以动心忍性, _。 (孟子三章)11.

10、 _, 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12. 怒而飞, _。 (庄子二则)13. 水击三千里, _。 (庄子二则)14. 三峡中引用渔歌间接写出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_, _。15. 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 作者认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_, _。16. 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 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句子是: _, _。17.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_, _。18. 马说中表现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结局的句子是: _, _。19. 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_, _。20.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_, _。21. 日本某反华势力

11、, 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 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 弄得众叛亲离, 正应了孟子的话: _, _。四、文言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4题。(13分)二十三日, 过巫山凝真观, 谒妙用真人祠。真人, 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 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 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 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 天宇晴霁, 四顾无纤翳,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如鸾鹤翔舞徘徊, 久之不散, 亦可异也。(选自陆游入蜀记, 有删改)【注】 祠: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 遮

12、蔽。这里指阴云。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不可悉见 _(2)是日 _(3)四顾无纤翳 _(4)惟神女峰 _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B.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C.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D.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议者谓太、华、衡、庐, 皆无此奇。4. 选文中的“山”有什么特点?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 4题。(14分)竹鸡之性, 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城, 置媒其中, 而隐身于后操罔焉

13、。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 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 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 稍散谷于上, 禽往来行游, 且步且啄, 则以竿取之。麂行草莽中, 畏人见其迹, 但循一径, 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 置其所行处, 麂足一挂, 则倒悬于枝上, 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 人不能识其穴,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 蜂见之必衔入穴, 乃蹑寻得之, 薰取其子。虫鸟之智, 自谓周身矣, 如人之不仁何? 【注】俦: 同类。媒: 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罔: 同“网”, 捕猎的工具。 (ji): 同“洁”。1. 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在

14、古代, “城”的本义是“都邑四周的墙垣”, 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B. 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 以此推断, “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C.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 都是“拿”的意思。D. “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穿(鞋)”“跟踪”等义项, 依据前后语境, 此处应选“跟踪”之义。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

15、C.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禽往来行游, 且步且啄。(2)虫鸟之智, 自谓周身矣, 如人之不仁何? 4. 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 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4分)【链接材料】竭泽而渔,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 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三)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1 4题。(13分)跋李庄简公家书南宋陆游李丈参政罢政归乡里时, 某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 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

16、旦来, 共饭, 谓先君曰: “闻赵相过岭, 悲忧出涕。仆不然, 谪命下, 青鞋布袜行矣, 岂能作儿女态耶! ”方言此时, 目如炬, 声如钟, 其英伟刚毅之气, 使人兴起。后四十年, 偶读公家书, 虽徙海表, 气不少衰, 丁宁训戒之语, 皆足垂范百世, 犹想见其道“青鞋布袜”时也。淳熙戊申五月己未, 笠泽陆某题。(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李庄简公: 即李光, 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 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 远贬琼州。死后, 赐谥庄简。丈: 对长辈的尊称。李丈, 指李光。剧: 激烈, 热烈。咸阳: 此处用来影射秦桧。赵相: 赵鼎

17、, 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 被贬岭南。海表: 指海南岛。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1)闻赵相过岭, 悲忧出涕_(2)虽徙海表, 气不少衰_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B.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C.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D.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青鞋布袜行矣, 岂能作儿女态耶! (2)其英伟刚毅之气, 使人兴起。4. 选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 结合选文内容进行

18、分析。(4分) 第一轮八年级古诗文专题卷一、1. 江入大荒流2. 白露为霜3. 采菊东篱下4. 心忧炭贱愿天寒5. 恨别鸟惊心6. 树树皆秋色7. 东风不与周郎便8. 绿杨阴里白沙堤9. 白云千载空悠悠 10. 角声满天秋色里11. 学诗谩有惊人句 12. 心远地自偏13. 芳草萋萋鹦鹉洲 14. 月下飞天镜1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6.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7.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18.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19.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2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 (一)1. B点拨: “以动衬静”无中生

19、有, 颔联写树、写山, 都为静景,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一派安详宁静。2.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望”引出中间两联的写景; 表现了诗人迷茫彷徨的哀伤情感,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点拨: “东皋薄暮望”点明了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人物(诗人)。“望”有往远处看的意思, 引出下文对远山秋景的描写。“徙倚欲何依”点明了作者的复杂心态, 远望秋山, 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 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这两句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二)1. B点拨: 据“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浅草”可知, 诗中描绘的是早春之景, 不是

20、暮春之景。2. 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热爱、赞美与喜悦闲适之情。(三)1. C2. 第一个“一何”突出了谷中风的迅疾凶猛, 第二个“一何”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四)1. D点拨: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是指梅花纵使凋落于地, 马踏车碾成为尘埃, 仍是香气不改, 精神犹在。2. 【甲】词表现了词人高洁的志趣和对理想的坚守。【乙】词表现了词人独立不倚、坚持正义(或矢志不渝)的情怀。(五)1. D点拨: “落日喻双方相见无期的悲痛”表述有误, 以落日依恋大地, 隐喻对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2. 同: 两首诗都通过对送别图景的描绘, 表达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异: 【甲】诗宽慰

21、友人, 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乙】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之情。三、 1. 斗折蛇行2. 贫贱不能移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7. 其真不知马也8. 夕日欲颓9. 猿则百叫无绝 10. 曾益其所不能11. 阡陌交通 12. 其翼若垂天之云13.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4.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6.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7.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8.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0.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

22、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四、 (一)1. 都 这环顾, 看, 视只2. D3.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 山有高、奇、美的特点。(能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二十三日, 经过巫山凝真观时, 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 峰峦笔直, 耸入云霄, 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但是巫山十二峰, 不能全部看得见。能看到的八九座山峰中, 只有神女峰最纤细峻峭、神奇美丽。这天, 天气晴朗, 环视四周, 天空没有阴云, 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 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 盘旋了很长时间都

23、没有散去, 也是很奇异的一种现象。(二)1. C点拨: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C项中, 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 常常把长纸带粘在肉上。以, 把; 皆以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 认为。两个“以”的意思不同。故选C。2. B3. (1)鹧鸪来往飞行, 边走边食。(2)虫鸟的智慧, 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 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4. 文中每种动物都用自己的智慧来保护自己, 但却被人类利用而被捕捉; 链接材料的意思是: 把池水抽干去捕鱼, 哪能捉不到呢? 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林木烧掉去狩猎, 哪能打不到呢? 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因此, 我们人类要做到: 尊重自然, 尊重自然规

24、律, 不能利用自己的智慧, 随心所欲地杀害动物, 要善待动物, 特别是濒危的野生动物。要合理利用自然, 也要保护自然, 树立环保意识, 反对乱砍滥伐等行为。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 着眼未来, 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的行为, 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 应有长远打算。完善有关保护大自然的法律法规, 设立监察部门, 发动群众一起保护大自然。【参考译文】竹鸡的本性, 是遇到它的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 把诱鸟放在里面, 自己隐藏在后边操纵罗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 听到叫声的竹鸡, 必定随声到来, 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 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 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 这是因为眼睛

25、已经闭上, 就看不见人了。鹧鸪本性喜欢清洁, 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块地方, 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鹧鸪来往飞行, 边走边食, 猎人就用干净的竹竿粘取它。麂出没在荒草中, 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 无论远近, 只沿着一条小路走。村民把绳结成环套, 安放在麂经过的地方, 麂足一被绊住, 就会倒挂在树枝上, 被人们生擒活捉。江南多土蜂, 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 常常把长纸带粘在肉上, 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 人们就能跟踪寻找到它, 用火熏取它的幼虫。虫鸟的智慧, 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 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链接材料译文】把池水抽干去捕鱼, 哪能捉不到呢? 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林木烧掉去

26、狩猎, 哪能打不到呢? 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三)1. (1)眼泪(2)虽然 2. C3. (1)穿上青鞋布袜就上路, 怎能表现出小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2)那英烈刚毅的气度, 让人振作奋发。4. 第一, 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 言及秦桧, “必曰咸阳, 愤切慨慷, 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 认为“青鞋布袜”而行足矣。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 对家人仍“丁宁训戒”。第二, 突出情态, 传达精神, 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 “目如炬, 声如钟”, 既有对赵鼎的不屑, 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 对比烘托, 增其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作对比, 突出他的刚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