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202005090315.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88071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2020050903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2020050903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2020050903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版202005090315.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综合测试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时官员任命和诸侯分封均有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册命仪式。在册命时,周王让史官当众宣读册命书,并把册命书交与受命官员。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这表明西周时期()A选官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B产生了维护等级的儒家伦理思想C君臣关系包含了权利义务内容D出现了高度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2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周代任卿制度)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了周代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世卿

2、世禄与官僚制度并存C对地方实行差别化的管理D掌控了封国的官吏任免权32019山东济宁高三期末相传,周公作论六乐。乐记云:“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由此可见,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A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严格贵族之间的等级秩序C调和贵族与平民矛盾D规范贵族之间的权力分配42020安徽皖北协作区高三联考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C分封利于华夏民族

3、形成 D西周已经进入封建社会52020安徽“江淮十校”联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从“人治”到“法治”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6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72020安徽“江淮十校

4、”联考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82020安徽安庆示范中学联考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刺史()记载出处“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书“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

5、,所察六条”汉旧仪“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传车周流,匪有定镇”后汉书A.位卑权重 B权限不断扩大C居无常所 D行使监察职责9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102020山东菏泽一模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

6、一做法()A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B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C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制112020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教学质量检测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122020福建龙岩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1754年,乾隆皇帝在改建承德避暑山庄丽正门时,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

7、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达()A民族主义的思想 B国家一统的理念C民族平等的愿望 D孝亲敬祖的情感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汉以来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

8、村治理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来,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13分)142020四川省高三联

9、合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时期(13681840),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已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而到16世纪中叶的明朝开始发生变化,我国社会已经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但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主要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及传统思想的僵化和文化专制,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摘编自百度和中外历史

10、纲要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围绕“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12分)单元综合测试一1解析:据材料“周王反复强调勿废朕令,官员和诸侯也表态要万年永保臣天子”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授予官职,诸侯要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履行维护周王利益的职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而未涉及到血缘关系,排除A项;依所学,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而非西周时期产生,排除B项;依所学,战国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制蕴含地方割据因素,排除D项。答案:C2解析:“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

11、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可见对于不同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故选C项;“周代的诸侯,有王室家属、商之子孙、各部落酋长”不全是宗法制的内容,排除A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无法体现官僚体制,没有强调其可更换性,排除B项;“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没有说明君主对所有官吏的控制,排除D项。答案:C3解析:根据材料“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可知,周公制乐的主要意图在于协调君臣、族长乡里、父子兄弟关系,构建和谐的社

12、会秩序,故选A项。答案:A4解析:依据材料,周朝制度和商朝制度的差异很多,但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的形成影响巨大,由此可知,周朝时期的分封制度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故选C项。答案:C5解析:A项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法律控制手段”,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只阐述了“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质是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C6解析: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故

13、A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从经济社会角度来巩固统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统一度量衡,打破了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于各地区的交流、融合,故C项正确;统一度量衡,不能成为统一大市场形成的标志,故D项错误。答案:C7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而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现象,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

14、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答案:D8解析:根据材料“周行列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监纠非法,不过六条”,表明刺史掌管地方监察的职能,故选D项;刺史本身就是掌管地方监察的官员,位与权相符,排除A项;三则材料均表明,刺史“以六条问事”,排除B项;根据材料“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排除C项。答案:D9解析: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以使其相互牵制”可知,削弱地方权力,加深了对地方权力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主要围绕地方与中央这对矛盾展开,而非涉及到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加

15、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依所学,中央集权与地方权力是一个矛盾的演变过程,地方势力膨胀的隐患并未消除,排除D项。答案:B10解析:根据材料“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故选A项;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建立了行移勘合制度,而不是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排除B项;行移勘合制度是为了防止地方政府乱发文书,擅自行移,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行移勘合制度与政府权力制衡无关,排除D项。答案:A11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

16、,地方上行省的权力过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朱元璋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并不是主要针对地方藩王,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项;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排除C项。答案:D12解析:根据材料,乾隆皇帝“以满、蒙、汉、维、藏五种民族文字题写门额。后来,又下令将清朝祖陵的石碑亦用上述五种民族文字镌刻”其意在表明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国家一统的理念,故选B项。答案:B13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

17、接管理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得出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据材料一“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第(2)问,据材料一“秦汉以来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据材料二“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得出保证了国家赋税

18、、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指出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12分)(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13分)14解析:根据材料大体上可得出两种观点,一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定的社会转型;二是明清时期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论述前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回答: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外政策由开放转

19、向闭关锁国;文化上出现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为代表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以小说为代表的市民文学的兴起壮大,“西学东渐”的出现。论述后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对外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无视世界大势所趋;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日益僵化,文化专制日益加强;中国传统科技虽较先进,但未产生近代科技。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答案:示例1:明清时期出现一定的社会转型

20、。(2分)阐述:从经济上传统经济结构开始出现新的转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白银交易盛行,商业资本活跃。从政治上看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说明封建社会和制度的渐趋衰落;对外关系上,由开放转向闭关锁国。从文化上看出现反封建色彩(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工商皆本”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学东渐”开启;反映市民阶层壮大的文学形式小说达到巅峰状态。(8分)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出现了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2分)示例2:明清时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2分)阐述: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产生新的社会力量;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厉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型;文化上中国程朱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且日益僵化,文化专制加强;中国传统科技虽然较为先进,但未产生近代科技。中国仍徘徊在封建主义的泥潭中且急剧地衰落,未能实现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8分)总之,明清时期的中国日益衰落,未能实现社会转型。(2分)(其他符合题意者,可酌情给分)-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