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编.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4516398 上传时间:2021-09-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文言知识整编.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绍兴一中12届高三语文复习必修五文言复习梳理陈情表【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四十有四(通“又”) 2古今异义(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报告申诉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 古义:辛酸苦楚 今义:身心劳苦 (7)拜臣郎中 古义:官名 今义:中医医生 3词类活用

2、(1) 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2) 形容词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猥以微贱(微贱的身份)/ 沐浴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凡在故老(年老之人) (3) 名词作动词。 且臣少仕伪朝(做官) (4) 名词作状语。 刘病日笃(一天天地)/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一样)(5) 动词的使动用法。 臣具以表闻(使知道)(6) 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4一词多义 (1)矜 犹蒙矜育(动词,怜悯) 不矜名节(动词,顾惜)(2)悯 夙遭闵凶(名词,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悯臣孤弱(动词,悲痛,怜惜)(3) 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浅薄) 日薄西山(动词

3、,迫近)二、文言虚词1以(1) 连词,因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 连词,表目的。 谨拜表以闻(3) 介词,用。 臣具以表闻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4) 介词,凭借。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2于(1) 介词,比。 急于星火(2) 介词,对,向。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之(1) 助词,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之进退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 (1)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2)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非”表否定判断)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

4、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3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离开我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儿子C沐浴清化 清明的政治教化D臣之辛苦,非独蜀 身心劳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B急于星火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臣具以表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项脊轩志【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的)2古今异义(1)人至不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2)墙往往而是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3)吾妻来归 古义:出嫁到我家来 今义:返回、还给 (4)比去,以手阖门 古义:等到 / 并排的 今义:较量 2一词多义(1)得 不能得日(动词,得到,获得) 得不焚(助动词,能,能够)(2)过 日过午已昏(动词,指时间超过) 大母过余日(动词,探望,看望) 人往,从轩前过(动词,经过) (3) 归 吾妻来归(动词,女子出嫁) 吾妻归宁(动词,返回。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4)书

6、 或凭几学书(名词,字,文字) 借书满架(名词,书,书籍)(5)从 从余问古事(介词,向)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自,由) (6)自 自语曰(代词,自己) 余自束发(介词,从,由)(7)置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安放)(8)当 以当南日(动词,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助动词,应当)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前辟四窗(在的前面)/ 东犬西吠(向西,朝西)/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 时至轩中(时常)/ 垣墙周庭(用围墙)(2) 名词作动词。 垣墙周庭(围绕)/ 此吾祖执此以朝(上朝)/ 客逾庖而宴(吃饭)(3) 形容词作名词。 亦遂增胜(美好的景致)二

7、、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并列。 而庭阶寂寂(2) 连词,表修饰。 客逾庖而宴/呱呱而泣(3) 代词,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2之(1) 语助词,调整音节。 顷之,持一象笏至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 助词,的。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 代词。 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3以(1) 介词,用。 娘以指叩门扉 / 以手阖门(2) 介词,凭借,根据。 能以足音辨人(3) 连词,表承接,可译为 “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2省略句(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

8、”) (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3)使(之)不上漏(省去动词宾语“之”) (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3倒装句(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 (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4被动句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妣抚之甚厚 抚摸B室始洞然 明亮的样子C吾妻来归 旧指女子出嫁D或凭几学书 学写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B娘以指叩门扉曰以手阖门C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

9、已亭亭如盖矣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3)且何谓阁子也?(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长亭送别重点词语1余荫:荫,封建时代由于父辈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这里有长辈保佑的意思。2萋迷:同“凄迷”,(景物)凄凉而模糊。3厮守:相守,相聚。4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也作狼籍。5罗帏:床前罗帐。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7残照:落日的光辉。8胸臆:指心里的话或想法。9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

10、,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见于后汉书梁鸿传)。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10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11淡烟暮霭:傍晚的云气。【课堂演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骢(zng) 蹙(c)眉 弃掷(zh) 衰草萋(q)迷B笑靥(yn) 谂(shn)知 玉醅(pi) 衰柳长堤(d)C憔(qio)悴 须臾(y) 霎(sh)时 淡烟暮霭(i)D栖(qi)迟 泠泠(lng) 揾(wn)做 死临侵地(d)2下列各句运用修辞手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荒村雨

11、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A排比 对偶 比喻 比喻B排比 比喻 对偶 比喻C排比 拟人 引用 拟人D比喻 对偶 引用 拟人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回答问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四句,描写暮秋景象,为抒情女主人公崔莺莺抒发离愁别怨布置氛围。景中含情,渗透崔莺莺的凄苦的心情,可谓水乳交融。B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情语不可分割,艺术效果强烈。C“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二句,写

12、崔莺莺一觉醒来,早晨发现窗外的树林已经染上了红色,她因之更加痛苦,落下离别泪。D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描写崔莺莺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她晨起发现树叶子变红,马上联想到这是离别之人流下的带血的眼泪染成的。报任安书【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2)其次诎体受辱(通“屈”,弯曲,文中之捆绑)(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通“贯”,套上)(4)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撞击)(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

13、受腐刑)2古今异义(1)所谓强颜耳 古义:厚颜无耻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立身处世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4) 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 古义:面向南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陷身 今义:沉迷于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9)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10)仆以口语遭遇

14、此祸 古义:言论 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3一词多义(1)就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2)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3)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4)通 不得通其道(动词,行,行得通)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4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 / 倡优畜之(像乐师优伶一样)(2) 名词作动词。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本指拘系犯人的绳索,这里指囚禁)(3) 动词使动用法。 太上

15、不辱先(使受辱) 二、文言虚词1 以(1) 介词,因为。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2) 介词,用。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3) 连词,来。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4) 连词,以致。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5) 连词,因而。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2为(1) 动词。 为十表,本纪十二(写成)/ 季布为朱家钳奴(做了)/ 削木为吏 (当作)(2) 介词,给,向。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3) 介词,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4) 介词,被。 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 连词,况且。 且勇者不必死节 (2) 连词,再说。 且西伯,伯也(3) 副词,暂且,姑且。 且从俗浮沉

16、,与时俯仰 4于 (1) 介词,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2) 介词,在。 幽于圜墙之中 (3) 介词,被。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4) 介词,对。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5乃(1) 副词,却,竟然。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2) 副词,才。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 然后是非乃定(3) 动词,是。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6然(1) 代词,这样。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 连词,表示转折。 然此可为智者道(3)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阙然久不报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 (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

17、表示判断)(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 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3省略句(1)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2)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3)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4)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18、”)4倒装句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5被动句(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B若望仆不相师 希望C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延续D下流多谤议 负罪受辱的处境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素所自树立使然至激于义理者不然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不然C然此可为智者道削木为吏,议不可对D乃欲引节,斯不亦远

19、乎然后是非乃定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渔 父【重点梳理】一、通假字 渔父 (音f ,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二、文言虚词1之 (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葬于江鱼之腹中2于(1) 介词,对。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

20、江潭(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 (2) 连词,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4. 斯 代词,这,这(地方) 何故至于斯 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 (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

21、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B鼓枻而去 敲打C遂去,不复与言 前往某地D何故至于斯 这,这个地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 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浊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沧浪之水清兮,可

22、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逍遥游【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通“陲”,边际)(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4)小知不及大知 / 故夫知效一官(通“智”,智慧) (5)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分辨,区别)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7)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通“繇”,喜) 2古今异义(1)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 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3) 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

23、:转折连词(4) 穷发之北 古义:草木植被 今义:头发 (5) 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 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 /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二、文言虚词

24、1之(1) 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 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 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 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 (6) 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 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 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 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 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

25、 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 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 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 (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 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 (2) 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 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6且 (1) 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 连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 (3) 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7于 (1) 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 (2) 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8其 (1) 用在选择问句中,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代词,它的

26、。 其名为鹏 (3) 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 9.斯 乃,就。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

27、,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腹犹果然 吃饱的样子B小年不及大年 寿命短的C穷发之北 头发D置杯焉则胶 粘住不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奚以知其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B而莫之夭阏者之二虫又何知C以五百岁为寿具告以事D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奚以之九万里

28、而南为?(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兰亭集序【重点梳理】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虽趣舍万殊(通“取”)2一词多义(1)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3词类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年)/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2) 形容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

29、游目骋怀(使纵展;使驰) /所以兴怀(使兴起)二、文言虚词1 以(1) 介词,把。 引以为流觞曲水 (2) 介词,因为。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 连词,用来。 亦足以畅叙幽情2 于(1)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2)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当其欣于所遇 / 亦将有感于斯文(3) 介词,对或在。 暂得于己 (4) 介词,到。 终期于尽3为(1) 动词,作为,当作。 引以为流觞曲水 (2) 动词,成为。 已为陈迹4之(1) 结构助词,的。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仰观宇宙之大(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人之相

30、与/不知老之将至(4) 动词,到,往。 及其所之既倦(5) 代词,它。 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直接表示判断)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为”,表示判断) (3)齐彭殇为妄作(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1)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列坐(于)其次(省略介词“于”) (3)悟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3倒装句(1)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介宾短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仰观大宇宙,定语后置)(3)俯察品类之盛(俯察盛品类,定语后置)(4)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喻之,介宾短语后置)【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聚集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经C列坐其次 地方D不能喻之于怀 明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B或因寄所托及其所之既倦C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终期于尽寡人之于国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