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经济区.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4007223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X 页数:302 大小:85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西经济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2页
海西经济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西经济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西经济区.docx(30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海西经济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 究 报 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子课题课题负责人:蒋新华课题组成员:薛涛、刘国买、刘炳辉、刘春、许德仰前 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究其背景有二:一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构建多样化的本科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都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近几年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特色的培育,以及如何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

2、和社会发展服务等,已成为这些院校办学者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我校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本科高校。2003年,学校组织了以“学校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确立了“以工为主,教学型、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开始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本课题海西经济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经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批准立项,列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子课题,在六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坚持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批成果。本报告分上下两篇,上篇的理论研究力图阐明应用型本科形成背景、应用型

3、本科的教育发展观、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基本特征等;从比较教育角度分析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和CDIO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运作角度研究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以及教育教学特点。下篇的实证研究是以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为典型案例,例举了本校19个省、校两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案例,涉及到机械类、材料类、电气电子类、土木类、建筑类、管理类、计算机与信息类、环境类、文学类、法学类等十个大类专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以为同类理工院校同行们提供借鉴。本课题由我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务处联合承担。在课题负责人策划与领导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资

4、料收集、成果整理、结集出版、课题的申报、管理和结题鉴定等;教务处主要负责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组织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等。课题组向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单位和广大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课 题 组2008年6月目 录上篇 理论研究第一章 背景探索3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3二、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4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6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9第二章 比较研究12一、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12二、CDIO模式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15第三章 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与基本特征18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发展观18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价值观19

5、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观21四、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观24五、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26第四章 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28一、培养目标28二、基本规格32第五章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现36一、方案的设计36二、方案的实现43下篇 实践探索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案例案例一 电气信息大类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3案例二 新建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3案例三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0案例四 建筑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0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践案例案例一 面向海西经济建设的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1案例二 基于创业教育的

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9案例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水暖电燃气空调工程)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5案例四 校企结合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6案例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6案例六 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2案例七 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9案例八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五大能力”均衡培养的综合改革实验区153案例九 汉语言文学(秘书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1案例十 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1案例十一 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79案例十二 车辆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应用

7、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3案例十三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5案例十四 环境与市政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7案例十五 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14附 录附录一 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1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及发展策略蒋新华 2252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 贴近建筑机电行业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蒋新华 2303传承历史,凝炼特色,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之路蒋新华 2354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蒋新华 2395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探讨刘国买 2446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观的选择与实现薛 涛 2497新本科院

8、校教育价值选择探析刘 春 255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刘国买、许德仰 2599台湾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生、发展及其启示许德仰、刘国买 26410 闽台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许德仰、刘国买 26811 台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许德仰、刘国买 27412 台湾应用型本科课程发展现状述评许德仰、刘国买 280附录二 福建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科学研究资料12003年-2008年全校各级各类应用型本科教育科研项目一览表28722003年-2008年全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结题一览表29132003年-2007年全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一览表293附

9、录三 其他 1福建工程学院2004年-2008年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统计2972福建工程学院科研机构汇总表298上 篇理 论 研 究第一章 背景探索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和学术项目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受教育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教育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加强,如远程教学、网上教学、虚拟大学,各种课件交流。主要是依靠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传输声、像、数据,形成高通量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2)教育人员和学生的交流扩大,各国都在争取外国留学生,在国外扩展本国市场

10、,如提供奖学金,在国外招生,实现生源的国际化。(3)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开展跨国和跨地区的合作办学,建立地区、国际间高教联盟,包括互相承认学历、教学阶段前后衔接、互派师资等。(4)学术交流更加频繁,加强跨国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研究等,实现知识共享。但是,教育国际化在促进社会综合发展,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也迫使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国家利益的冲突、人才的流失、本土文化的扭曲和丧失等。2高等教育和企业界联系更加紧密1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由于企业、行业和高等教育自身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知识的生产、流通、交易和培养知识经济中具有核心知识的工作者的认识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些因素

11、使政府、行业、企业和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合作更加紧密。在企业方面,很多跨国公司主动实行部分业务外包给高等院校,甚至把高等学校作为自己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常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了解最新的业界动态、政策、技术的革新和用人需求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制定更有利于学生找到工作和就业的教学计划或方针。3高等教育的职业内容突显2200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职教中心和高等教育欧洲中心在德国波恩共同主办了关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职业内容是什么?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地点挑战的回应”的国际研讨会。在该研讨会上,英国牛津大学的Dr David Johnson 提出了高等教育职业内容的概念,并对高等教育职

12、业内容做了全面客观的分析。他认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开始具有普遍的职业性。的确,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已取得优势的高等学校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方面凭借学校自身品牌的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大学提供了应用性强,内容新颖的课程。这些课程和专业的设置非常符合当前国际形势下企业、行业急需的技术或管理方法;还有一些课程设置提供了热门行业或新兴行业所需求的相关内容。(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综合化、国际化、大众化和终身化。1综合化高等教育正朝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一体化方向发展。如北京中关村等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

13、、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基地,既出人才,又出技术、出产品,大大缩短了知识与信息从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这种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中,高校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大。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发源地,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组合,进一步提高规模效应,更好地发挥结构效益,特别是发挥“学科交叉效应”,以利于在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渗透、融合、创新等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从根本上讲,一所大学的声誉仰仗其各学科的水平,大学的生机源于各学科的活力。因此,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抓好学科建设意味着抓住了大学发展的关键。在当

14、今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交叉发展的趋势下,大学学科也要求交叉和综合。2国际化随着加入WTO,我国已承诺开放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各个方面面临深层次、多角度的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3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它主要来自于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理论。他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指在校

15、学生占1822岁适龄青年的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至2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则进入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我国从1999年开始连续几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到2007年全国平均毛入学率达到23%,在东部经济发达的个别省市甚至已超过50%,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发展过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会同时伴随着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4终身化高等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人为维持和改善社会生活质量,以适应社

16、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许多国家已意识到终身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我,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满足社会成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结合,职前和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立体交叉的终身教育体系。总之,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新的时代使命,高校应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库,成为科技创新,促

17、进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世界先进科学思想的信息源。二、现代工程和工程教育发展趋势(一)现代工程发展趋势文献工程哲学对现代工程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概括,认为,现代工程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基本趋向:1人类的工程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和谐工程”的理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可;2工程系统观将成为工程活动的主导原则之一;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与工程相关的知识正在迅速走向交叉和融合;4大尺度的工程创新将成为工程创新活动的重点内容;5工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知识成为工程活动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知识基础,并被日益自觉地融入工程创新活动之中;6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

18、的到来,工程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7未来的工程将逐步成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程;8随着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和“知识工程”的兴起,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正在发生重大变革;9随着工程系统的扩展,工程科学的研究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10未来的工程将是充分体现民主决策特征的工程,公众理解和参与工程将成为未来工程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二)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1美国“回归工程”运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冷战结束,美国国内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界在录用人员的专业和面向的变化,使工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工程教育进行了广泛研讨。其中,主要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所倡导

19、的“回归工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浪潮。“回归工程”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用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乔尔莫西斯的话说,“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根据“回归工程”运动的精神,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要求对工程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重视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

20、力的培养。2欧洲的工程教育改革41993年欧洲国家工程联合会FEANI(European Federation of National Engineering Associations)启动了名为EUR-ACE(Accereditation of European Engineering Programmes and Graduates)的计划,旨在成立统一的欧洲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参加成员包括FEANI在内的8个欧洲教育认证组织,提出了著名的“FEANI公式”,以指导欧洲大陆的工程教育改革。1999年欧洲29国政府签署了Bologna宣言,指定并承诺执行“Bologna Process”,以改

21、革各国教育系统,促进各国学位、学制的统一互认,加强欧洲大陆的竞争力。2005年欧洲高等教育区教育部长卑尔根会议制定了The standard guideline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欧洲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侧重点与美国一样:在继续保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强调综合和集成。3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化一性”趋势当前,国际高等工程教育出现明显的基础化、综合化、国际化和实践性趋势。(1)基础化。由于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适用性,所以特别强

22、调基础知识的学习;(2)综合化。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应该具有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能力,即系统思考问题的综合能力,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3)国际化。随着大中型企业出现国际化趋势,一个未来的工程师还应该具有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工作的能力;(4)实践性。工程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如协调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等,而不是指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三)现阶段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现阶段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23、文献适应时代发展,推进高等理工教育改革指出:综合考虑上世纪90年代影响高等理工教育发展的综合化、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因素,以及现阶段的大众化、工业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高等教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行全面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高等理工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就是要适应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现阶段中国高等理工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第一,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

2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讲话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指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要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能力来自于实践,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重要。加强能力培养,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5 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应重视工程实践课程,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融合,促成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从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经验。第二,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作为高等理工教育,它重点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是高等理工教

25、育最鲜明的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这一基本特点要求高等理工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着眼于同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社会的生产活动主动地建立起更密切的联系。而且,产学研合作办学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学校、企业、科研单位三个方面都客观存在的要求。6正是从这里延伸出去,我们说产学研合作办学是新时期高等理工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强化教师队伍的工程经验,建立“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工科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实际生产经验,这不仅是中国高等理工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难题。如何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强化教师的工程经验,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为此,需要建立一支

26、“双师素质”的教学队伍,一方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专家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使得教师既能教授理论课程,又能指导工程实践。三、大众化高等教育呼唤应用型本科教育7(一)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

27、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以及广大高等专科学校的主要任务。但由于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人们的观念对教育行政机构决策的影响,在上世纪80、90年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放在了二、三年制的大专层次上。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企业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像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更需要高等教

28、育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求也不断上涨,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开始提出,并很快地付之实践,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至2008年6月全国已有应用型本科院校近200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可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追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一种需要。(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虽然,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开办历史不长,在高等教育比重中还只占一定的比例,但其作为一种新的

29、高等教育类型,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战略地位和作用。1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近几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本科院校的数量,扩大了本科生在校生数,扩大了本科教育的总量,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从全国来看,至2008年,全国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达200多所,本科增至755所。从华东地区来看(见表1-1),应用型本科院校比例最高的是福建省,高达41.1%,最低的是浙江省,也达到21.7%。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高等教育中已占有一定的比重,已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表1-1 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表(2004

30、年数据)省市名称普通高校(所)本科院校(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占本科院校比例(%)上海5727722.22江苏105431430.09浙江6423521.7安徽7324833.33福建5117741.10江西5517635.2山东8536822.2合计187552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布局结构是诸多教育结构中的关键性因素。我国高等学校存在地域分布不尽合理,布局结构失衡的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和普通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和较大的城市,不少地市没有本科院校。随着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趋势日趋明显

31、。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地方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地方高等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技术和信息支持。一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立,扩大了本科院校的地市覆盖面,结束了一些地市没有本科层次高等教育的历史,较大程度地优化了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结构。如福建省到2008年,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除宁德市正在积极筹建和申办本科院校外,其余各地市至少有1所以上本科院校。3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我国原来的高等教育体制是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基本特征是“大一统”,培养人才的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这一特征在名牌老校中更为突出,大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改革开放以来

3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单一规格的人才,既不适应大跨度的生产技术对多种类型的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不同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对人才规格的不同要求,更不能适应广大农村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单一化与社会对人才类型与规格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正是催生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强大动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绝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都参与了教育部立项课题“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

33、践”课题的研究,这将极大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多样化,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规格单一化倾向,对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4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阶段,对高等教育在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方面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需要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大学学习高峰期的到来,广大学生和家长希望接受更高、更好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获得更强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机会。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998年的调查

34、,上海居民家庭希望子女接受大专教育的为13.8%,本科教育的为47.6%,研究生教育的为28.4%。正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强烈需求,各地加快了本科教育的发展步伐,自1998年以来,每年在省级中心城市和地市中心城市新设立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大增加了本科招生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了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本科教育的需求。以福建省为例,至2008年福建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有10所,这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2008年本科招生为27130人,占全省本科院校本科招生数的36.4%。5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前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分布于地市,属于地方本科院校

35、,这些院校与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承担的任务不同。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老本科院校在承担部分普及任务的同时,主要承担我国高等教育的提高的任务。而高等教育的普及任务,则主要由地方院校,如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来承担。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中,地市城市是多数,地市及所辖县市人口占我国城市人口的大多数。新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将大大提高地市、县市和广大农村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既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进程,也有利于缩小城乡高等教育的差别。6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举办,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它首先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

36、发展需要培养量大面广的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其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解决难题,尤其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为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第三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四、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经过“十一五”奋斗,到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

37、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81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强装备制造业关键与共性技术攻关,带动福

38、建省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数字福建”为依托,开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提高应用技术服务能力。强化信息技术与相关技术集成,研究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3建立健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共享机制,实现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合理布局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科研力量,形成福建省电子信息、纳米材料、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创新基地。开展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

39、(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建设一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实现科研设施设备资源共享。(二)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8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引导和促进产业壮大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2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以加强园区建设为载体,重

40、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及显示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拓展龙头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产品和液晶显示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品、光通信产品、新一代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和片铝电解电容器等项目。3机械产业。大力发展汽车、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提高信息技术、光

41、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设备国产化和本地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要扩大和提升闽台合作规模和层次,加速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重点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和泉州、龙岩、永安卡车与特种车以及戴-克项目、厦门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形成闽东南和闽西北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加快泉州船厂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民营修造船企业发展,建成全国修造船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要着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和纺织机械优势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进一步做大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

42、,促进福州、宁德等电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4集成电路产业。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企业,着力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适时引进封装测试、硅抛光片生产线及其他配套产品项目,壮大集成电路产业群,把福建省建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协作配套、人才培养的配套完善、产业链紧密的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争取引进外资8英寸芯片及外延片等项目。5软件产业。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依托,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加强与台湾软件产业合作,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产品智能化

43、嵌入式软件、文化娱乐教育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及中间件。积极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内容提供、软件外包、咨询、维护等服务,推进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6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光电集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子收发模块、光纤传感器、光有源无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和光电子应用产品,加快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和长乐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新型传感器、监视器、特种光学镜头和半导体芯片及封装等项目。7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着重从生产过程、企业

44、管理、流通领域等三个方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重点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重点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应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三)加快培养适应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艺型人才加快

45、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增强了人才集聚的效应,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结构调整、提升教育创新水平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教育的需求更加旺盛,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成为支撑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后劲的脊梁,就应当要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作为、更大的提升。9为此,福建省将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全省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101为了适应福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优先发展为信息产业、石化产业、机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海洋产业服

46、务的专业,加快培养为福建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工程技术类和高新技术类创新人才。2为了适应福建省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需要,支持发展为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及拓展生产性服务业新领域服务的专业,努力培养一批为福建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服务的高素质经营管理类人才。3.为了适应福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扶持发展为畜牧业、园艺业、您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现代农业服务的专业,建设好一批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为福建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养各类应用技术人才。4.紧紧围绕福建省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

47、产业等三大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支持、优先发展为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印刷、现代服务业、临港重化工业、卫生服务业、工艺美术等十一大产业服务的本科专业,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重点在工学类、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农林学专业中择优遴选确定200个左右水平较高,应用性较强的省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形成专业品牌,促进本科高等学校加快培养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5.福建省本科院校要根据办学定位,紧密结合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加强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的人才培养结构;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能代表本校办学水平和办学优势的特色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