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知识梳理.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93065 上传时间:2021-09-13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8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知识梳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考前知识梳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前知识梳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知识梳理.pptx(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前知识梳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

2、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通过这6大手段,选项和原文之间就形成了形同意同、形同意异的现象。 我们一定要耐心又细心地筛选标疑,注重细节比对,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

3、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6.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7.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

4、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9、混淆程度深浅,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

5、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方法点拨: 选项 比原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解题,一般采用还原、比较、分析的基本方法加以推断排除,就可选出准确答案。1.划读原文找“关键”,关注首尾句、过渡句、中心句、重要概念等; 2.审读题干找方向,明确题目要求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3.理解提示语,分清是 “解释”“理解”“推测”“分析”,还是“原因”“证据”。在此基础上,锁定寻找答案的区间,将选项还原到原文中,仔细比较分析。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还要充分利用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分析

6、时要透彻,不以偏概全,不丢三落四,不夸大缩小,不犯绝对化错误。 4. 回到原文核查,将选项中的叙述文字与原文所对应的文字进行比照判断。,二、文言文翻译,友情提示: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译文一定要通顺而合理;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考前再巩固高频词的重点义项;3翻译五字诀“留”“换”“调”“删”“补”“变”牢记心里;,4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5关注几种特殊句式,一定还原语序后再翻译;6译句的主语缺失,一定要补全主语。关注句中主语有没有发生发生变化;7可以参考32书,回归基础,牢记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8做过的翻译,一句句勾划,查补文

7、言知识,从而有效复习,三、人物形象,一: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既要概括准确又不能缺少分析)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正面:(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描写)侧面: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烘托、对人物形象作整体概括和分析(高考考到,最低拿到五分,不然就会被别人超过),四、叙述特色,“叙述特征”又称叙述特色、叙述技巧等,有些试卷直接问“小说是如何讲述故事的”。答题方向:(1)叙述人称及视角:常见的叙事人称包括:第三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以及上述叙述人称的组合体。(2)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3)情节安排技巧:1.情节紧凑:矛盾突出,情节一波三

8、折。通俗小说比较典型,三国演义水浒传,欧亨利小说。2.情节淡化,散文化叙述,没太强的故事性,如沈从文、汪曾祺。例:2012年江苏卷:师陀邮差先生3.抑扬结合: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先扬后抑4.借助某种道具(线索、道具)他:铺垫、悬念、伏笔、衬托、对比(4)叙述手法:1.对话:小说以对话形式讲述故事;2.内心独白,心理描写;3.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4.场景描写。,五、概括题,思路点拨:1、审清楚题目要求,明确答题区间。2、注意上位概念,概括精准。3、点与点之间不要重复。,六、作用题(诗歌小说),六(一)诗歌作用(诗歌某联作用)首联(开头)作用:结构:统领全诗,引出下文内容,点题;内容:交待时间,地点

9、,事件,表现某人/景/物的特点,渲染某种气氛,奠定某种感情基调,表达某种心情颔联(中间)作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呼应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和蓄势。颈联作用:结构上的跌宕 。 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 ,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尾联(结尾)作用:结构:呼应,对比,点题的作用; 内容:揭示主旨,表达某种情感。注意点:不要只有术语,一定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六:(二)小说作用题,环境作用环境的作用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心理;暗示人物命运;展开、推动情节发展;线索;前后文照应;,暗示或揭示或深化主旨;象征意义。注意点审题多

10、处景物描写,注意分说总说要依据位置特点思考其作用,情节作用,思路点拨铺垫、伏笔、照应、对比、形成反差、悬念、波澜、推动情节发展、提供依据、线索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心理交代人物活动环境揭示主题,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白,引发读者想象。注意点情节设置特点本身作用结尾处的情节(场面、声音);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留白、耐人寻味,人物作用(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作用对主要人物起陪衬(或反衬)作用或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突出主要人物。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如祝福中的“我”。同主要人物

11、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推动情节发展。,注意:本身位置关联特效1. 本身:明确本身写了什么,一定要清楚写了什么具体内容,体会该人物在小说中的特点。2. 位置:明确所写人物文中所处的位置。从结构角度加以考量:前后出现可能是前后照应;贯穿全文可能是线索。3. 关联:考虑到所写对象与小说的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答题,达到全面性的要求。4. 特效: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使用手法的作用。如第一人称的真实性。,标题作用,思路点拨 1.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2.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 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 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5.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

12、折;6.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比喻、象征、反讽等特色,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七、赏析题(赏析字词句段的语言特色),1、诗歌释句子内容,小说散文概括句子或语段内容2、明手法/特色赏析写景语句,先考虑描写手法,再考虑抒情手法(如果写人,考虑动作、神态、心理、肖像、语言描写),描写手法五个角度:意象典型性,观察角度,术语,修辞,语言风格:(1)观察角度:时空顺序和感官角度,感官角度常考: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内心感受,另外关注绘色绘形绘声)(2)术语:动静、虚实、衬托烘托、对比反衬、渲染(3)语言风格常考的是叠词;,结尾以叙述和议论为主。把议论某个理寄托在一件事上,从而得出是人的感

13、慨或感情。个人的感情要放入自然界、历史长河的深广时空去考虑。像他这一类人,登高怀远,不只是思乡怀人,更多的是感时伤世,意蕴更深广厚重。抒情角度(景与情的关系,关注句子的位置上,结句即以景结情),3、说效果诗歌有时需要考虑结构的作用,结合文本展开分析内容的作用:交代了什么内容,暗示了什么内容等,小说考虑人物、环境、情节、主旨、读者角度的作用效果且还应 考虑阅读感受(或手法本身)的效果如: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结尾处的情节,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留白、耐人寻味等。),4、诗歌一定要点情感 注意点: 如果诗歌句子没有手法,就抓关键字,按炼字的思路去规范作答。,八、情感态度意蕴题,八(

14、一)诗歌1、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题材、意象、景物、典故(1)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因此,从题材入手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2)分析意象,把握思想感情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把握古诗中的形象(意象),就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3)透过景物,把握思想感情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景物是情感的载

15、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4)抓住典故,把握思想感情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2、古诗常抒的八类感情忧国忧民之情建功立业之情思乡怀人之情寄情山水之情感时伤逝之情热情赞美人

16、生梦幻之感吟唱自然,八(二)小说的意蕴题:,标题意标题意蕴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那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蕴探究,技法指导探究小说标题意蕴的4个思考角度(1)标题与环境: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2)标题与情节:是不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3)标题与人物: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

17、务。(,4)标题与主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主题意蕴探究所谓主题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以及作者创作的意图,包括思想与情感两个方面,思想意蕴重在把握小说的主题,探究小说的思想性;情感意蕴指作者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解答主题意蕴类探究题“4入手”(1)从小说的标题人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2)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人手: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

18、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系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3)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人手,就是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它们)的情感态度,或者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情感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句。4)从小说的时代背景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是或典型的环境描写,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九、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一般出现在小说的第

19、九题,如2020年高考题的“冰山理论”,2019年高考题“故事”和“新编”的关系。这一类试题需要紧扣出题人的问题,然后紧紧结合文章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只要结合文本,再紧扣出题人的问题,这类题还是不难的。,十:语言文字应用,成语不要死抠,分不清的先放一放,有时候或许用不上病句不要靠语感,要分析分析分析分析分析填句子或者补写句子,注意瞻前顾后,前后话题要连贯标点符号特别注意引号和破折号,其他的也要看一看压缩语段注意时间地点事件影响意义等关键要素,下定义注意找准要素另外注意格式语言得体注意谦敬词、场合、书面语口语的区别、时间永远永远永远是在最下面图文转换注意把构成要素写全,发挥野狗一般的想象力去想这些

20、要素的意义如中国安保保四面八方平安,十一:作文,卷面干净整洁,字要像人写的,基本要求工整审题要清,不要乱写,宁可保守,不要激进题目,要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必太文艺不必太文艺,何必呢结构,层次清晰,开头一定一定要有中心论点,中间要有分论丢点,且尽量结构一致,结尾要再次点明论点,注意要扣题,扣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来写,切忌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词,然后通篇围绕这个词来阐述,舍本逐末。应该是围绕材料来分析。每个分论点,每一段都要用一句话来点题。,十二:方法,有人说做题时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有人说第一遍浏览,第二遍精读;还有人说。做题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人的方法未必适合你,我们的原则就是得分,尽量多的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