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374992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doc(6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雨花台区人民政府二一六年十二月3目 录第一章 总 则3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6第一节 区域概况6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7第三节 规划中期评估9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0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13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13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17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7第二节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18第五章 土地利用调控21第一节 土地片区发展引导21第二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2第三节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23第六章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25第一节 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25第二节

2、 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26第三节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27第四节 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28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0第一节 划定城市(镇)开发边界30第二节 严格保护生态用地32第三节 完善生态用地管理33第四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5第八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38第一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38第二节 优化与合理配置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8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38第九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41第一节 重点交通水利项目41第二节 其他重点项目42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3第一节 经济措施43第二节 行政手段44第三节 公众参与45第四节 技术监管

3、46第十一章 附 则48附 表4919第一章 总 则1、规划目的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雨花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

4、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开发格局,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3、基本原则(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城乡建设开发格局。(3)节约集约、城乡统筹。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

5、、提升质量”的节约集约用地“五量调节”战略的实施,引导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调整。(4)多规合一、公众参与。围绕“多规合一”的目标,推进“三线划定”。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坚持开门规划,充分征求群众、专家学者及部门意见。4、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1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8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修订);(8)中华人

6、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9)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2004年修订);(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11)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05号令);(12)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13)关于印发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苏国土资办发201547号);(14)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15)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16)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

7、020-2009);(17)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18)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9)南京市雨花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国家、省、市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5、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雨花台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13238.84公顷。6、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2005年,规划调整基期年2014年。规划期限2006-2020年,规划调整期限为2015-2020年。第二章 规划调整背景第一节 区域概况雨花台区位于长江之滨,雨花台畔,是南京的“南大门”。地处东经1183600-1185230,北纬315330-3

8、20540,东、南与江宁区接壤,西与浦口区隔江相望,北与秦淮区、建邺区相邻。雨花台区距新街口3公里,距长江新生圩港18公里,距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是南京市区进出空港的必经之路。宁芜、宁溧、宁丹、宁马、沪宁、绕城、机场路等多条主干道以及京沪高铁贯穿全境、辐射东南。赛虹桥立交、长江三桥、南京地铁总站以及南京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均位于境内,形成了快速便捷的内外交通网络。雨花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均较丰富。年平均温度15.3。年均降水量1033毫米,降水日数年均为123天,季节分配不均。年均日照总时数2188.1小时,全年无霜期216.5天。雨花台区地

9、处长江下游,宁芜火成岩丘陵区边缘,全区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上升,区内有平原圩区、黄土岗地、低山丘陵3大地貌类型。雨花台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6%,绿化覆盖率达48.3%,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7.8平方米。境内牛首山、将军山、韩府山自然植被保存完好。区内河流、湖泊、水库交织成网,大石湖生态环境绝佳,秦淮新河两岸风光怡人,是繁华大都市中最难得的一片“世外桃源”。2014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25.17万人,比上年增长3.3%;年末常住人口为41.95万人,比上年增长0.9%。近年来雨花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4年,全区完成考核口径地区生产总值36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29.0%;第二产业增加值78.66亿元,同比增长7.5%,其中工业增加值51.22亿元,同比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84.64亿元,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比重为0.3:21.6:78.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目前全区产业结构发展更趋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1、土地利用现状2014年末土地总面积13238.84公顷,其中农用地3748.95公顷,建设用地8520.59公顷,其他土地969.3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8.32%、64.36%和7.32%。农用地中,耕地133

11、9.54公顷,园地443.57公顷,林地1214.98公顷,草地74.11公顷,其他农用地676.75公顷,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35.73%、11.83%、32.41%、1.98%、18.05%。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3874.4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744.81公顷,交通水利用地1515.4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85.82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5.47%、32.21%、17.79%、4.53%。其他土地中,水域939.83公顷,自然保留地29.47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96.96%、3.04%。2、土地利用特点及问题(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林地、水域面积较大全区沿江拥河,地貌类型

12、主要为圩区和低山丘陵,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其中林地、水域面积较大。2014年,全区林地面积达1214.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8%,低于10.9%的全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2.4%的全省平均水平;全区水域面积达939.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接近南京市7.2%的平均水平。(2)土地开发强度高,城乡建设用地格局亟待优化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520.59公顷,土地开发强度高达64.4%,远超28.1%的南京市平均水平。全区城乡建设用地6619.29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半壁江山。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2744.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7%,而同期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1

13、%,人口与用地错配。在空间上,工矿与农村居民点小、散、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建设用地格局亟待优化。 (3)交通用地比重大,土地破碎程度高雨花台区是南京市区的南大门,也是南京市区对外联络的必经之路之一,以机场高速、绕越高速及京沪高铁等为代表的交通干线构建了全区发达的水陆交通体系。2014年,全区交通用地达130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2%,同比高出全市5.4个百分点。同时,发达的境内过境交通将全区分割得支离破碎,不仅增加了耕地与生态保护的难度,而且限制了产业、住宅用地的集聚发展。(4)土地产出效益高,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至2014年末,全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26

14、.38万元/公顷,是2009年183.70万元/公顷的2.3倍,土地产出效益总体较高,但仍低于465.1万元/公顷的全市平均水平。根据2014年专项调查成果,全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为769.2899公顷,主要为低效产业用地、旧城用地和旧村用地,其中低效产业用地无论是地块数量还是潜力规模,其比例均在60.0%以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三节 规划中期评估1、规划实施成效规划实施期间,南京市雨花台区严格执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及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014年耕地保有量是规划目标的125.9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是规划目标的100.42%

15、,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了粮食安全。规划实施以来,全社会依法用地、节约用地意识明显增强,土地利用更加规范,城市化、工业化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全区单位GDP占用的土地从2005年的181.88公顷/亿元降低到2014年的36.33公顷/亿元,促进了土地产出效益和节地水平的不断提升。2、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雨花台区大部分的农村建设用地将随着城镇化进程转化为城镇用地,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逐年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拆旧潜力很小,且实施难度较大。近几年来雨花只开展了少量的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占用较多的耕地,

16、而雨花台区辖区面积小,限制建设区面积更小,除少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外,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自身难以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第四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1、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迈入“十三五”时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总量突破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突破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总量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12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0元;城镇登

17、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以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用地作保障,而规划空间的不足制约了其快速发展。因此需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规划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效解决雨花台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推动雨花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土地后备资源不足2014年全区农用地面积为3748.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32%,其中耕地面积1339.54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12%。全区经济建设的大力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同时,由于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制约了耕地资

18、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雨花台区作为南京市“南大门”,已逐步由南京市城乡结合部向全域城镇化转变,城镇工矿用地总量需求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需求突出,新兴的制造业新增用地需求明显,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3)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艰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不断加快,亟待转变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优化行业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促进国土开发新格局的形成,对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

19、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加大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全区水源保护地、沿江地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与管控带来了压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日益凸显,而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产业的支撑,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雨花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3、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为缓解结构性用地矛盾提供了条件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在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带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我国全面参

20、加全球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雨花台区联接皖南、皖北和苏南、苏北,处于上海、浙江、安徽三省市环抱之中,是连接华东、华中、华南、华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不仅是江南江北联动的重要节点,而且是南京市辐射皖南、皖北、苏南、苏北、浙北的重要窗口,全区土地利用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升级机遇。(2)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为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后,历时一年多研究制定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于2013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区域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战略规划。规划提出了积极探索苏南地区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

21、文明建设的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为适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实施,雨花台区将进一步加大区域统筹发展力度,以软件谷建设为重点,打造成为中国“硅谷”。(3)江苏省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创新了途径为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江苏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案的批复,江苏省政府于2014年5月召开全面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会议,在全省正式启动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重点实施“空间优化”、“五量调节”和“综合整治”三大战略,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

22、双提升。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方案,雨花台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包括节地提效保发展、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制度,集中力量突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工作转型,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资源支撑和保障。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1、土地利用战略任务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障合理用地需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国土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以及城市开发边界”,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提升雨花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发挥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

23、。2、土地利用基本策略(1)划定三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优先保护全区各类生态本底资源,划定生态红线;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规模,引导城市用地理性拓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2)节约集约,控制国土开发强度。通过“控总量”、“盘存量”、“提效率”、“优结构”等路径,调整盘活存量用地,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有效抑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趋势。(3)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雨花台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

24、动力。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土地利用规模调控目标完善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利益调节机制,有序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长,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至2020年,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9686.0公顷、7714.8公顷以内;耕地保有量及实有耕地面积保持在658.7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45.4公顷以上。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农用地中高标准农田、优质园地和林地比重显著提高,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满足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及流域、区域水利治理要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有效缓解资源有限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至2020年,建设用地比例提高至73.16%,农用地、其

25、他土地比例控制在21.32%、5.51%。农用地中耕地比例稳定在23.33%,林地比例稳定在43.04%;建设用地中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比例提高至20.35%,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稳定在28.33%。3、城乡用地布局优化目标建立以京沪高铁、绕越高速、绕城公路和南京南站作为骨架的交通框架,结合中心城区发展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逐步形成“一廊两区”、“一心一楔”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科技型产业用地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用地集中集聚和集约利用,打造中国软件产业名区。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土地配置的政府与市场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各类各业用地标准得到严格执行,

26、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方式逐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至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52万元/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8.3平方米以内。5、土地综合整治目标“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的城乡土地统筹配置水平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整治投入不断加大,耕地补充任务得到严格落实,基本农田质量明显提升。2015-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义务不低于606.4公顷。6、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山林、河湖及滨水地带的完整性和自然生态保存良好,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有效落实区域永久性生态屏障形成,生态质量显著改善。至2020年,生态红线保护区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

27、比率稳定在13.68%以上。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结构调整适应城市发展与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需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提高优质耕地面积与比重,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产能提升工程。至2020年,全区耕地面积净减量控制在680.8公顷之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降幅控制在5.1%。园地利用坚持用养结合,预防土地退化,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优质、优势园地规模与比重,鼓励生态化、规模化经营。至2020年,园地稳定在443.6公顷之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力度,鼓励低效利用的其他农用地调整为林地和耕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28、。至2020年,林地面积稳定在12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基本稳定;其他农用地面积净减少17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下降1.29%。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土地的载体功能,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提升城镇用地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产业集群用地为重点,按照“产业集中、人口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适度控制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用地规模。至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净增加109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上升8.27%。适度增加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以国家及区域交通设施为骨架,加快铁路、航空、港口、公路和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建设。推进防洪除涝工程、供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和城乡饮

29、用水工程建设,提升水利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至2020年,交通运输及水利设施用地净增加69.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上升0.53%。3、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加强其他土地开发的生态影响评价,严禁在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地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度开垦宜农自然保留地,提高宜林地区森林覆盖率。至2020年,水域面积减少量控制在232.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控制在5.35%;自然保留地净减少7.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下降幅度控制在0.17%。第二节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1、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按照推进农业规模化

30、、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将农业基础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好、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经验收合格的土地整治新增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促进城市“组团发展”、“串联发展”的总体要求,将以发展郊区农业为主的板桥街道的大方村、孙家村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集中区,严格限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周边布局高污染工业企业和园区,防止工业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2、优化生态用地布局构建以牛首山、将军山为典型的生态绿地保护功能区、以环新秦淮新河生态走廊保护为主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林地保护区、江堤防护林区、交通绿化区3个不同区域。保持雨花台区城市“山、水、城、林”的特色,以城市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城郊生态防护林网为

31、基础,充分利用交通走廊、自然河流水系开辟城市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形成点、线、面、片相结合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3、协调基础设施用地廊道以国家级区域交通设施构架为基础,推进铁路、长江港口建设,提升公路及内河航道网络,强化综合运输枢纽集疏运系统,形成衔接有序、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和跨江通道为骨干,与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级配合理、路权明晰、安全生态的城市道路网体系;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路面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客运体系;构建服务城际交流、都市圈沟通和城市内部联系的多层次客运枢纽体系,建设高效的枢纽集疏运与换乘系统,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车流、客流的快速集散换

32、乘,以综合枢纽带动周边土地开发与集约利用。4、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建立以京沪高铁、沪汉蓉高铁、绕越高速和南京南站作为骨架的交通框架,结合中心城区发展要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形成“一廊两区”、“一心一楔”的土地利用格局。规划期间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科技型产业用地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用地集中集聚和集约利用,打造中国软件产业名区。5、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合理安排都市区、近郊区及远郊区农用地,多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分层次分类型布局特色蔬菜、苗木花卉、畜禽、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农业等用地,形成以城市农业生态区、近郊生产-休闲复合农业区、远郊生

33、态农业区为圈层结构的农用地空间格局。建设生态养殖基地,优化畜禽、水产养殖等其他农用地布局,促进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经营,减少对水体和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相交融,城林一体、路连林隔的林业用地格局,严格保护南部郊区牛首山、将军山等区域的林地,加快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江河湖防护林工程、郊野公园和人居森林工程。第五章 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 土地片区发展引导1、软件谷核心区以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软件谷为载体,通过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带动全区各功能区协同发展,积极承担起南京“建设更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的核心重任。根据控详规划和城市设计,推进软

34、件谷三大功能板块联动发展。2、“两桥”片区“两桥”地区充分依托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和主城的优势,发挥衔接雨花南北两端的枢纽作用,全面再造雨花新中心。通过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景观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公共设施配套,不断推进旧城更新改造,全面实现城市功能的升级,重点发展城市高端服务、产业配套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功能,着力打造软件产业承载区、高端商贸服务区和环境优良宜居区,打造中央活力区,与软件谷北园、南园、西园错位互补发展。3、南站片区加快南站高铁枢纽经济区建设,着力打造南京城市副中心。统筹规划建设换乘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空间,以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健康服务、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着

35、力引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助推南站商务商业圈的构建,提升南站地区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品质。承接南部新城规划,加快商务中心居住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由枢纽中心到服务中枢,再到智慧新城的转变,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都市新中心。4、板桥片区依托南京“南大门”的区位优势,有序推动片区整治、重点企业搬迁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成为集“产业区、生活社区、游憩区”三位一体综合新城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业态提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级。加快板桥物流园建设,创建智能立体仓储、智能配送货场、物流商务指挥中心、智能停车场、配套商务区等多功能物流园区。第二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按照有利于保护耕

36、地和生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划定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与扩展边界,将全区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强化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1、允许建设区允许建设区土地面积9619.2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72.63%。土地主导用途为城市、村镇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2、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土地面积1064.9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8.04%。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

37、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土地面积1876.8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14.17%。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4、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土地面积682.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16%。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

38、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第三节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1、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城镇发展区以外,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较大的区域,是全区粮食和优质农产品的主产区,土地利用以基本农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为主导。规划面积45.4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0.34%。2、一般农地区一般农地区指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林业用地区以外的农用地地区,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包括除基本农田以外的一般耕地、园地和规划确定为耕地、园地的后备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是全区水果、水产、畜禽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区。规划面积1184.86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8.95%。3、城镇村建设用地

39、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指为城市、建制镇、村庄、集镇用地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主要为中心城区、新城、新市镇发展范围,以城镇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的主导功能为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面积9521.6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71.89%。4、独立工矿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以外的各种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以中型矿山和集中发展以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的区域。规划面积97.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4%。5、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安全控制区是指基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的区域及其他基于生态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土地

40、利用以生态保育和修复为主。规划面积682.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5.16%,主要分布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6、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指为林业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是水系保护廊道和绿色廊道的重要节点,土地利用以发展林业和生态保护为主导。规划面积1094.6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8.27%。第六章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 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1、划定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按照“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保护优先、优化布局,优先劣出、提升质量”的原则,按照“守住红线、保护红线,引导城市串联、组团、卫星城式”的总体要求,在已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的基础上,优先划定城市周边永久

41、基本农田10.71公顷。划定后,城市周边基本农田中的耕地比例提高到100%,水田与水浇地比例提高至63.76%,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模、集中连片程度、耕地质量和地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强化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管控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应严格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基本农田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扩张的作用,有效发挥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城市开发边界的管控作用。第二节 划定全域永久基本农田1、落实全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调整方针,对全区的

42、基本农田进行布局优化,划足补齐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45.4公顷,划定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平均质量等级不得低于原有质量等级。现状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经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新增优质耕地应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零星分散、规模过小、不宜耕作、质量较差等不宜作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按照质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划出;现有集中连片,有良好农业设施保障的现有基本农田继续保留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2、优化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按照集中连片、稳定现状、充分发挥农用地多重功能的要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以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为主,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后全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45.

43、4公顷以上、基本农田质量等别提升1个等别以上。3、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除法律规定的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让的外,其他任何建设都不得占用,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符合法定条件的确需占用和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的,按法定程序办理。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任务,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图斑落到地块、确定边界,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同步补充更新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同时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建设

44、集中投入制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激励机制,与整合涉农补贴政策相衔接,实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实行保护责任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地方和农民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的积极性。第三节 严格保护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1、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全社会节约用地意识,实施更加严格的供地政策,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源头控制”,稳步降低单位固定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规模。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引导,鼓励各类建设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其他土地。规划到202

45、0年全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606.4公顷以内。2、合理引导其他各类耕地减少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科学引导,引入耕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和提升地力的方向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抗灾能力,及时修复和补充灾毁耕地,将灾毁耕地规模降至最低。到2020年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造成耕地减少控制在680.84公顷以内。3、加大耕地补充与质量建设力度理顺投资-收益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模式,扩大公众参与水平,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落实耕地补充任务,增加优质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能。到2020年土地整理补充耕地不少于606.4公顷。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

46、作层,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的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重视土壤健康状况,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合理调整受污染土地用途,积极治理受污染土地,为粮油、蔬菜生产提供优质、健康的土地保障。第四节 合理利用其他各类农用地1、合理利用城市生态农业用地农用地利用与城市生态建设相耦合,强化各组团间结构性生态绿地保护,以高档蔬果花卉种植为主,配套能够集中展示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休闲、旅游、观赏科教和农产品交易场所,改善城市生态。2、统筹近郊生产-休闲复合农业用地围绕近郊“美丽乡村”建设,推广菜、果、花和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相结合的近郊农业模式,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满足城市居民新鲜农产品需求,

47、同时利用零散用地,依托蔬菜、果园和养殖基地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3、规范利用远郊生态农业用地远郊生态农业区因地制宜发展果、林、茶等低丘生态农业和螃蟹等特色养殖产业,形成立体生态农业,鼓励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农用地经济价值。规范有序设施农用地的使用,涉及永久建设性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禁止在城镇规划区、生态控制区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各类控制区500米范围内从事水厂、畜禽养殖业,严格控制设施农用地规模。严禁设施农用地非农化,设施农用地应尽量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劣质农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29第七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一节 划定城市(镇)开发边界1、城市(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城市(镇)开发边界是为实现城市整体效率最高、结构最优、农业生态保护为先而划定的集中连片的城市(镇)集中建设区。按照“生态优先、分期安排、统筹规模及形态”原则,在市域规划城乡建设用地控制的前提下,确定全区城市(镇)开发边界的形态。其中城市(镇)开发边界形态分别包括范围线和规模线,规模线是在现状用地的基础上,明确城市未来的拓展空间,形成与城乡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