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pdf

上传人:陆** 文档编号:4369341 上传时间:2021-09-07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69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水水 1.11.1 水到哪里去了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解释水去哪儿了,对水的蒸发有一定认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湿毛巾 小组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烧杯,滴管,塑料薄膜,橡皮筋,塑料水槽, 水 一、回顾和聚焦一、回顾和聚焦 1.导入: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我们运用看一看、摸 一摸、闻一闻等方法,学习了观察一瓶水一课,谁来说说水有哪些特

2、 点? 2.教师趁机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水”字,然后请学生自由发 表。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随机板书:液体、无固定形状、没有颜色 4.提问(在黑板上“水”字消失之际) :刚才的水到哪里去了? 5.聚焦:除了液体的水,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二、探索二、探索 1 1 材料:各组一份,滴管 1 根,装了半杯水的烧杯 1 个 1.过渡: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用滴管滴一小滴水在手上,过一段 时间后,你觉得会发生什么现象? 2.领取器材,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3.组织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怎么解释? 学生自由发表。 4.拓展: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现象,谁能举例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包括晾衣

3、服、烘手机、水洼里的水 三、探索三、探索 2 2 1.如果在两个杯子里放入等量的水,其中一杯用塑料薄膜盖好,用橡皮筋 固定。放在通风向阳处,过一定时间,你觉得水量会有什么变化? 2.观看“水量的变化”小视频(也可以提前2-3 天做实验,课堂上看结果) 3.研讨:看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 四、探索四、探索 3 3 材料:各组一份,塑料水槽 1 个 1.说明“塑料盒里的变化”的实验要求 学生自由提问,猜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2.带学生到室外阳光下,将透明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观察盒里的变化。 3.组织研讨: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五、小结五、小结 1.组织交流:学了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研究什

4、么?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1.水到哪里去了水到哪里去了 水水蒸气 液体没有颜色气体 摸得到没有气味透明摸不到 看得到无固定形状看不到 会流动 1.21.2 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 度不再发生

5、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观看电水壶烧水的视频,再出示水沸腾时的图片。 学生观看视频,并仔细观察水沸腾时的图片,说一说,水沸腾时有什么现 象产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 板书课题:1.21.2 水沸腾了水沸腾了 二、讲授新课二、讲授新课 (一)初识沸腾(一)初识沸腾 1、出示一杯水,引导: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 况? 2、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 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

6、出现“白汽” “气泡”等现象。 3、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 现出来哦! 4、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 得热气腾腾。 5、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二)测量水温的方法。(二)测量水温的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观看测量水温的方法视频。 (三)学习使用酒精灯。(三)学习使用酒精灯。 (1)认识酒精灯。 酒精灯

7、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用于加热物体。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2)酒精灯的火焰。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外焰,中间的一层叫内焰,最里面 的一层叫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的温度最低。 (3)点燃酒精灯的方法。 点燃酒精灯时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4)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重盖一次,以免下一次 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焰,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造成 爆炸。 提醒: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火;不能用嘴吹灭火焰;熄火时要用灯帽盖灭。 观看酒精灯的实验方法视频资料,加深印象。 (

8、四)实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四)实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2)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4)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 变化。 3、实验现象: 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冒热气,小气泡越来越多,逐渐扩散到 空气中,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漏斗上的塑料袋 鼓起来,温度计 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水变成水蒸气 后,体积会

9、大大增加。 4、温馨提示: A 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 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很烫的, 不要用手触 摸。 5、实验分析: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水会逐渐变为沸腾的状态,水开始翻 滚,期间会伴随气泡增多、声音变大、体积增大等变化。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水加热后有气体 产生。 6、出示水沸腾时的现象记录。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温度计的示数不断升高。 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在水面上方会形成一些雾气,这是蒸发的水蒸气液化

10、形成的。 7、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杯壁会变模糊,水 面开始冒热气;在 60左右,杯底产生少量气泡并上升;在 6090之间, 气泡逐渐增多,上升速度加快;在 90100之间,小气泡上升速度越来越 快;当温度达到 100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 到达液体表面后破裂。 8、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是在 100沸腾的。沸腾后水面翻滚,水的温度不变,水 的体积增大,同时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一直上升到 液面后破裂。 三、课堂小结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沸腾是水受热超

11、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 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我们正确掌握了测量水温 的方法和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 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课堂小练习四、课堂小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误的打“” 。 1.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 () 2.使用温度计时要符合操作规范。 () 3.水沸腾后,如果不持续加热,就不会持续沸腾。 () 4.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 5.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 100不变。 () 6.用酒精灯烧水时,冒泡就说明水沸腾了。 () 2、选择 下列哪个现象不

12、是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 A.有“白汽”出现 B.温度计示数不断升高 C.沸腾时没有气泡出现 1.31.3 水结冰了水结冰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1、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 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

13、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观察水结冰的过程,明白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 图片:冰晶 材料:冰 分组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材料: 冰、温度计、保温杯、纯净水、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冰的观察一、冰的观察 1、出示图片或实物,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冰块。 ) 你能说说冰是什么样子吗? 2、学生交流:依据生活经验,谈谈对冰的认识。 3、观察冰。 出示观察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冰块,我们一起仔细观察冰块什么样。 学生观察,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冰的样子,并记录下来。 不要长时间拿着冰,以免冻伤手。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冰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看

14、到冰化成水。) 4、比较水与冰 提出问题:冰可以化成水,我们来比较一下冰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活动:比较冰与水,并填写维恩图。 交流汇报:分析维恩图,从中归纳出固体与液体的不同 5、小结:像冰这样的物体,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我们称它为固体。冰 变成水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固体变成液体。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提出问题 水还会变成冰吗?你认为在什么温度时会变成冰? 2、学生实验 介绍实验方法: (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一半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 度。 (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裏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 碎冰中。用温度计观

15、察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 试管里的水温。 (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及时提示 汇报交流:水在什么温度时开始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 液态变成固态? 3、总结 水在 0时会结冰。 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液态变成固态水 在变成固态时释放热量,水温降低。 三、拓展三、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41.4 冰融化了冰融化了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

16、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 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 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

17、、热水、记号笔、 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 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 ,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究二、探究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冰

18、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

19、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 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 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

20、研讨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 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 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五、课堂总结五、课堂总结 1.51.5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能用搅拌使

21、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 20g,平均分成 8 份;小苏打 20g,平均分成 8 份;装有 水的烧杯 2 个、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

22、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 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并进 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 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 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通过向

23、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 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 50 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 1 份食盐和 1 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若某一 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24、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 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 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 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 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

25、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 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 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1.61.6 加快溶解加快溶解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

26、、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 4 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 、 两杯冷水、玻璃棒 2 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出示一包奶茶。 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 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 冷水、冷水

27、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 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温度、搅拌) 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 物,借此引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二、探索 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 先证明哪个因素? (板书:热水与冷水。 ) 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 (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3.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中。 (

28、2)静置 10 分钟,每 2 分钟记录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 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 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 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 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 与溶解快

29、慢的关系呢? 2.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 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 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4.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 杯同样多的冷水、1 根玻璃棒。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水中。 (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 分钟记一次现象。 (3)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 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

30、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 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 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拓展三、拓展 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 他的方法呢? (把物质的颗粒变小) 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 (大颗粒热水搅拌小颗粒热水搅拌) 4.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视频。 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 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四、 课堂小结通

31、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 搅拌、颗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 方法来加快物质的溶解。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 1.71.7 混合与分离混合与分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

32、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 难点: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一份沙和食盐的混合物、筛子、滤纸、烧杯、 放大镜、玻璃棒、清水、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1.出示一份沙和食盐混合物。 谈话:昨天老师在整理实验物品的时候,不小心将沙子和食盐混在了一起, 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老师把它们分离开来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直接导入,使研究的问题直观、

33、清晰,激发学生解 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索二、探索 (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一)活动一:观察食盐和沙的混合物 1.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一份食盐和沙的混合物,观察混合物,讨论什么是食盐,什 么是沙,并填写活动手册, (2)给每个小组一个筛子,试试使用筛子分离沙和食盐。 2.学生汇报观察到的食盐和沙的特点,和用筛子分离食盐和沙的结果。 3.提问:用筛子无法将沙和食盐分离开来,原因是什么? 4.小结:由于两者的颗粒大小太接近,无法用筛子分离它们。我们需要思 考用其他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沙和食盐的颗粒大小,并尝试用筛子分离它们,实验 之后却发现无法用筛子分离食盐和

34、沙,因为两者的颗粒大小非常接近。引 导学生思考利用溶解的方法,将食盐变成更小的微粒,再进行分离。 (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二)活动二:用水分离食盐和沙 1.讨论:将混合物放入水中后,我们可以怎样操作?要注意些什么?用什 么方法能够将沙分离出来。 2.介绍过滤方法和过滤装置(滤纸和烧杯) 。3.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 项。 出示: (1)将混合物放入杯中,加入清水并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2)将杯中的混合物,慢慢分次倒入滤纸过滤,将沙分离出来。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研讨: (1)在滤纸上观察到了什么?杯子中的液体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食盐分离的

35、? (3)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增加水量的角度,思考溶液的变化,通过溶解和过 滤的方法,分离出沙,并学会使用这个方法来分离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三)活动三:分离食盐和水 1.谈话: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沙分离出来,过滤后的这一杯液体是食盐水, 如果把这一杯盐水放在阳台上,让杯中的水慢慢蒸发,你们觉得在水蒸发 的过程中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提问: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原先溶解在杯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3.谈话: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分离出溶解在水里的 食盐呢? 4.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5.分组汇报

36、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时可能提到让溶液自然蒸发;用过滤的方法;用酒精灯加热溶液, 让水蒸发分离出食盐等方法,教师评价每种方法的利弊。 6.出示: (1)介绍蒸发装置: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 (2)学习酒精灯的构造、火焰的组成和安全使用方法。 7.教师小结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出示: (1)将 10mL 左右的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中。 (2)边加热,边搅拌。 (3)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4)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2)加热后的蒸发皿、三脚架很烫,不要触摸。 8.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研讨:

37、(1)蒸发得到的白色颗粒是盐吗?有什么方法证明? (2)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与食盐颗粒比较,他们的大小、 颜色、形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食盐和水是怎样分离的? (4)分离后的水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蒸发的方法,发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 逆的过程。从而学习分离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三、拓展三、拓展 出示木屑和铁屑混合物图片。 教师引导:工匠在制造产品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木屑和铁屑,而且它们混 在了一起,工匠想回收铁屑加工成其他的铁制品,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分离 出铁屑呢?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将学到的 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生活中的问

38、题。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运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溶于水中的物质, 也学会了用蒸发的方法将溶于水中的物质重新分离出来。 1.81.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 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 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 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

39、据的科学态度。 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用各种方法使橡皮泥和纸张发生变化。 难点: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一盒橡皮泥、4 张 A4 大小的纸张、圆头剪刀、学生活动 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出示用橡皮泥做的各种物品。 谈话: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做的?你想不想也用橡皮泥来做一些物品呢? 可以怎样做?

40、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橡皮泥,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各种物品,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二、探索 (一)活动一: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一)活动一: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 1.课件出示材料:4 张白纸、1 盒橡皮泥。 2.明确活动要求: (1)每人用橡皮泥和一张纸各做一样东西,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 (2)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前两行的内容, “我们做了什 么” , “它们的变化” , “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 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比较橡皮泥、纸和水的变化 我们做了什么它们的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橡皮泥 纸 水 3.明确制作要求: (1)先用橡皮泥做,再用纸做。 (2)时间 1

41、5 分钟。 (3)小组讨论,完成记录。 4.教师分发材料,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展示作品,说说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是怎样做的,橡皮泥和纸有了 哪些变化?它们还是橡皮泥和纸吗? 6.小结:我们通过挤压、拉伸、切成小块等方法,让橡皮泥和纸的形状、 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改变,还是橡皮泥和纸。 设计意图:将橡皮泥和纸的变化活动整合在一起,尝试长时探究,让学生 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变化,思考变化。 (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二)活动二: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的相同之处 1.谈话: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制作,橡皮泥和纸发生

42、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根 据本单元学习的关于水的变化的内容。请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剩余部分。 2.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3.学生汇报表格。 预设:水有结冰、变成水蒸气等形态上的变化 4.研讨:橡皮泥、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橡皮泥、纸和水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 分没有改变,仍是原来的物质。 6.提问:生活中,你还能找出类似水这样的变化吗? 设计意图:通过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橡皮泥、纸的变化进行比较,归纳和总 结,发现橡皮泥和纸、水等物质都是形状、体积、形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 三、拓展三、拓展 出示一个压瘪的乒乓球。 1.提问:这个乒乓球被压瘪了,有什么方法让它恢复原状呢? 2.教师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乒乓球发生 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3.小结:乒乓球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所以瘪下去的地方又鼓起来了,我 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 4.提问:你知道其他类似的现象吗?课后做一个小调查。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去解释一些现象。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可能发生形状、大小、形态的变化, 但构成物体的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还是原来的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