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陈子昂作品专练.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18899 上传时间:2021-08-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陈子昂作品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陈子昂作品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陈子昂作品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陈子昂作品专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陈子昂作品专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晚次乐乡县注 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注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里。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的伤感情调。B.颔联两句紧承首联,通过“旧国”“道路”“边城”等意象,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C.颈联写荒烟消失、深山古木静立,来渲染夜色的浓重、环境的幽静,进而凸显诗人愈发浓重的乡情。D.整首诗笔法细腻,情景交融,与登幽州台歌笔法粗犷、直抒胸

2、臆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15.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6分)14.C15.“如何此时恨”一句设问,直抒思乡之情;“噭噭夜猿鸣”句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凄凉之情和无尽的乡思之愁。最后一句由视觉转为听觉,在画面之外又响起声音,给质朴的形象增添了无穷的韵味。感遇(其十一)陈子昂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注释:鬼谷子:战国时楚人,通晓纵横捭阖之术,智慧卓绝。青溪:山名,指鬼谷子隐居之处。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赞叹鬼谷子隐居山林,用幽静的环境映衬出其人

3、高远绝俗的风貌。B三四句一放一收,“志在济时”与“藏身云间”的矛盾为读者设置了悬念。C“七雄”四句写出鬼谷子处于争斗不已的乱世,却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D末二句是作者对自己虽欲经世兼济,但更向往隐逸自在的人生观的宣示。13陈子昂的感遇诗体现了他的“兴寄”主张,即比兴、寄托,要求诗歌创作在审美意象中隐含深层思想。下列诗句符合该主张的一项是(3分)A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B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王维陇头吟)C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古风(其十二)D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杜甫宿府)14“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4、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祸”指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磨灭成尘埃。”这是陈子昂的感遇(其三十五)。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感遇(其十一)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答案: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3分)D13(3分)C14(6分)答案要点: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的经世之志、报国之情。(2分)不同点:感遇(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感遇(其三十五)侧重写诗人自身的从军经历。(2分)(其三十五)还借登高怀古表达了诗人对国运的担忧。(2分)燕昭王陈子昂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注】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

5、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齐国。碣(ji)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尽:全。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在安哉”的倒装,在哪里之意。霸图:宏图霸业。(1)请简要赏析“丘陵尽乔木”这一句。(4分)(2)这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作者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写出了当年招贤纳士的碣石馆、黄金台均已不见,现在眼前只有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寓含世事沧桑的感慨,并由此引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2)抒思慕古人之幽情:诗人起笔两句写两处古迹,“登”和“望”两个动作抒发了诗人对古代圣王的怀念以及对明君的盼望。抒发生不逢时之伤情:中间两句借景抒情,只见乔木,不见昭王,寄寓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伤痛之感,表达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表担忧与无奈之衷情: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已矣”“复归来”是对国运的担忧,也饱含了诗人深深的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