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309344 上传时间:2021-08-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编.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曾皙描绘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咏而归。”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毋吾以也。居则曰: _ ,_ , _?”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_ , _ ,加之以师旅,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4、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5、 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

2、是因为子路:“_,_。”6、 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_ , _。”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_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_:“ _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_ ,_ 。11、子路

3、、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_”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_,_”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_, _ 。_ , _ , _ , _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_ , _ ,_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答案1、 风乎舞雩2、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3、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4、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5、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6、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8、夫子哂之。9、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0、为国以礼,其言不让。1

4、1、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齐桓晋文之事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 , ”。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5.文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6.孟子重视教化百姓知孝悌之义,这样的话,老者就会得到尊敬和帮助,具体句子是:。7.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

5、两句是:,?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庖丁解牛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依据是:,。2.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 。3.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 , 。4.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 , , 。答案1.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怵然为戒

6、,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阿房宫赋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 :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_,_;_,_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 之高的句子是:_,_。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舞之纷繁衬 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6.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 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

7、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 读 者 印 象 更 为 强 烈 得 语 句 是 :_,_。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 的 作 用 的 句 子 是:_,_,_,_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 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

8、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答案1.呜呼!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5.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6.明星荧荧,开妆镜也。7.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8.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9.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 ,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

9、厥先祖父,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 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 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

10、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 _,非秦也;_ 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7.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8.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

11、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9.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10.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 ,_,_。答案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暴霜露,斩荆棘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则必有我师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灭六国者六国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弊在赂秦5.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12、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8.弊在赂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10.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2.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的结论。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6.谏太宗十思疏中,

13、魏征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1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1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1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1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1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

14、意见的两句是:,。1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16.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1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18.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19.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两句是:,?20.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2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2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以自谦的口吻,强调明智之人(帝王)比自己更懂得不积德义不可能安定国家的句子是:,?23.谏

15、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24.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2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2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2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答案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

16、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8.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9.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0.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1.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1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1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1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5.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1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7.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19.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7、20.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2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2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答司马谏议书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

18、”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4、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 _,_。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9、“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最后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

19、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_,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要害,使其无言以对。答案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