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4238292 上传时间:2021-07-02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8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 明扬 州 市 人 民 政 府二一一年九月目 录1 区域概况11.1 自然条件11.2 社会经济概况11.3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22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62.1 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62.2 规划实施成效72.3 规划实施存在问题82.4 上轮规划启示83 规划基础数据93.1 规划基期年数据93.2 规划基数转换103.3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114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124.1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124.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35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175.1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175.2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85.3 土地利用战略选择1

2、95.4 土地利用目标确定206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16.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思路216.2 省级规划下达扬州市主要规划指标216.3 土地供需分析226.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287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97.1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思路297.2 农业用地布局297.3 建设用地布局307.4 生态用地布局328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调控338.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评价338.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358.3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控389 土地利用分区调控419.1土地利用综合分区419.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449.3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的划定4910 县域土地利用调控5110.1

3、县域土地利用定位5110.2 县域规划指标分解5311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5911.1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5911.2 土地利用重点项目6012 中心城区规划6312.1 中心城区范围划定6312.2 中心城区指标确定6312.3 中心城区发展战略6312.4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6412.5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6413 其他要说明问题6613.1 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6613.2 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6913.3 专家论证7113.4 规划公众参与7714 规划的主要成果79III1 区域概况1.1 自然条件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介于东经1190111954,北

4、纬31563325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和盐城、泰州毗联,西与天长(安徽省)、南京、淮安交界。扬州市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全年月均温稳定在0以上,无霜期达300多天,年平均日照20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8001000mm,夏季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50%,雨热同期,日照充足,适耕期长,适合多种植物繁衍生长。扬州市境内地貌以平原为主,微地形差异较为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其中,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境内水面广阔,有长江岸线80.5公里;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

5、,境内全长143.3公里,由北向南沟通白马、宝应、高邮、邵伯4湖,汇入长江。1.2 社会经济概况扬州市下辖邗江区、维扬区和广陵区3个区及仪征、高邮、江都、宝应4个县(市)。2005年末共有70个镇,7个乡,12个街道;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456.31万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6.10%;人口密度为688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2005年,扬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2.02亿元,占江苏省的5.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389元,比上年增长17.45%,略低于江苏省24560元的平均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 定了一定基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

6、79元,与2004年相比,实际增长15.51%,农民人均纯收入5215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50%,略低于江苏省5276元的平均水平。2005年扬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2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9%;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9.68%、56.31%、34.01%(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第二产业总产值51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3.65%;第三产业总产值3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8.70%。2005年三次产业之比为1:5.81:3.51,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并有逐步扩大趋势。1.3 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1.3.1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市级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要求,以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分类数据,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分类要求进行适当的归并与细分,形成规划基础数据。表1-1 2005年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类型2005占总面积比例土地总面积663406.6100.00%农用地耕地316400.647.69%园地10445.11.57%林地8671.31.31%牧草地5.70.00%其他农用地90138.313.59%农用地合计425661.064.16%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28031.04.23%农村居民点用地63245.59.53%小计91276.513.76%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小计20483.53.0

8、9%其他建设用地特殊用地2982.50.45%盐田0.00.00%小计2982.50.45%建设用地合计114742.517.30%其它土地水域107902.016.26%自然保留地15101.12.28%其它土地合计123003.118.54%2005年末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63406.6公顷(9951099.0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21%。其中,农用地425661.0公顷(6384915.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16%;建设用地114742.5公顷(172113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30%;其它土地123003.1公顷(1845046.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8.54%。

9、(1)农用地2005年全市耕地316400.6公顷(4746009.0亩),占农用地的74.33%,广泛分布于除建设用地以外的市域范围内,其中较优质耕地主要集中于里下河流域的宝应县及高邮市境内;园地10445.1公顷(156676.5亩),占农用地的2.45%,主要分布在高邮、江都两市;林地8671.3公顷(130069.5亩),占农用地的2.04%,主要分布在仪征,其他各县(市)均匀分布;牧草地5.7公顷(85.5亩),仅占农用地的0.001%;其他农用地90138.3公顷(1352074.5亩),占农用地的21.18%。(2)建设用地2005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28031.0公顷(42046

10、5.0亩),占建设用地的24.43%,主要沿长江、京杭大运河及京沪高速等交通干线布局,其中又主要集中布设在中心城区、各县(市)主城区及重点乡镇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63245.5公顷(948682.5亩),占建设用地的55.12%,多沿河沿路分布;交通水利设施用地20483.5公顷(307252.5亩),占建设用地的17.85;其他建设用地2982.5公顷(44737.5亩),占建设用地的2.60。(3)其它土地全市其它土地主要有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和滩涂苇地等,水域107902.0公顷(1618530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26%,自然保留地15101.1公顷(226516.5亩),占全市

11、土地总面积的2.28%,其中河流水面、湖泊水面面积广阔,分别占全市其它土地面积的42.94%、40.21%。高邮其它土地面积最大,占全市的51.84%,其湖泊水面占全市湖泊水面的83.50%。仪征其它土地面积最少,仅占全市的4.41%。1.3.2 土地利用特点1、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比重大。扬州土地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地类结构以农用地占绝对优势;全市适耕期长,土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耕地是最主要的农用地类型,2005年底全市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7.69%。2、其它土地面积较大,水域资源丰富。2005年底,扬州市其它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8.54%。境内有一江四湖及大片浅水湖荡区,河流水面和湖泊

12、水面是其它土地的主体组成部分,比重达到83.15%。3、城镇建设用地呈轴线式布局。扬州中心城区、江都与仪征市区主要沿宁通交通走廊及长江岸线分布;高邮、宝应等县市及邵伯、范水等重点中心镇主要沿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和安大公路分布。各城镇沿轴线相连相通,经济上互补互促,共同接受上海、南京等特大城市的辐射。4、土地利用结构地区差异较大。到2005年底,宝应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比大于5,高邮、江都、仪征分别为4.7:1、3.77:1、3.43:1,扬州市区为1.88:1。土地利用结构地区差异较大,随着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各县(市)建设用地比重将逐步增加。1.3.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后备土地资源潜力有限

13、。扬州市83.15%的其它土地为水域,可用于复垦开发的其它土地仅占16.95%,主要是滩途苇地,对滩涂苇地的围垦开发不仅投资强度大,而且围垦不当将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影响沿江岸线防洪滞洪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因此在围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相当数量的生态用地,以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所以未来规划期间扬州市可用作围垦开发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2、农村居民点布局尚待调整。全市建设用地结构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占55.12%。大部分农村居民点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杂乱,呈“沿河沿路”式分散布局,而且建筑容积率较低、“空心村”大量存在。加大农村废弃地、空闲宅基地及其他农村建设用地的

14、综合整治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而且还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因此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扬州市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途径。3、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05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为72.57万元/公顷,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18万元/公顷,在苏中、苏南各市中排位靠后。人均农村居民点严重超标,产业布局零散,城镇建设低效扩张,土地粗放利用,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未来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不可能全部用由建设用地外延扩张来满足,而应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城镇低效用地及现状农村居民点,在优化城镇与产业

15、布局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投资强度,通过各种集约利用措施提高规划期内全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土地利用的生态压力逐渐显现。随着沿江沿河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扬州市建设用地规模逐渐加大,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也要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于是生态用地空间将不可避免的遭到侵占,土地利用的生态压力将逐步显现,而扬州市多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联合国人居城市奖的称号,因此未来扬州市生态保护压力将逐渐变大。2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2.1 规划主要指标实施情况2.1.1 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1996年末扬州市耕地面积为323866.5公顷,上轮规划确定200

16、0年耕地保有量为323500.7公顷,2010年为325106.7公顷。而2000年实际耕地保有量为320511.5公顷,比规划的200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少2989.2公顷,完成了规划目标的99.1%;2005年耕地保有量为316400.6公顷,比2010年规划目标少706.1公顷,完成了规划目标的97.3%,基本达到了国家和江苏省对扬州市耕地保有量的要求。2.1.2 基本农田保护实施情况上轮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04513.3公顷,19971998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时基本农田指标为298572.7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达94%。到2005年,全市基本农田279877.2公顷,与

17、规划目标相比净减少18695.5公顷,完成规划目标的93.74%,基本农田面积下降主要原因为:(1)94%的保护率过高;(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不断加快;(3)农业结构调整及灾毁减少;(4)为部分交通水利工程预留指标;(5)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建设、“通达工程”建设等调整基本农田近30万亩。2.1.3 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实施情况上轮规划确定200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1.4万公顷内,2010年控制在12.8万公顷内。到200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低于规划目标15926.7公顷,到2005年低于规划目标13268.1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基本在规划控制目标中;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市新增建

18、设用地11942.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7134.3公顷,而19972004年间全市实际新增建设用地21256.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3084.3公顷,分别超过规划目标的80.00%和83.40%,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迅速;19972005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5672.9公顷,符合规划中“至2010年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村庄整理、内部挖潜和向空间发展来解决”的要求。2.1.4 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目标实施情况上轮规划确定全市19972000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3180.0公顷,在20012005年间补充6900.0公顷,规划期间共补充耕地10080.0公顷。到2004年全市已通

19、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优质耕地10773.5公顷,超额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总量的规划目标,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2.2 规划实施成效上轮规划实施以来,扬州市的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耕地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提高;良性的土地利用制度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建立土地可持续利用制度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通过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了土地的供给调控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房地产市场的合理有序发展,同时带动了相关

20、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土地用途分区,加强了全市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促进了同类同质产业向同一园区集中,提高了规模效益。规划实施的几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2%,城市居民人均GDP年均增长5.85%,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稳步上升,产业结构逐渐得到优化。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改善:规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注意控制和改善土壤与周围环境的污染状况,提高了土地质量,并针对林地、河流湖泊等生态功能用地进行特殊保护。上述措施使扬州市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整治、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并于2004年在国家环保局举行的人居环境评比中获得最佳人居环境奖。2.3 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上轮规划

21、在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了扬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然而,由于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一系列战略政策的调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规划指标预见性不足、弹性不足等问题。尤其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背景不断变化、扬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全市土地利用规划供给与实际需求的缺口日趋扩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相关部门规划也提出了新的用地目标和布局,上轮规划已难以适应扬州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规划修编。2.4 上轮规划启示上轮规划实施过程中扬州市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巨大,一系列战略政策不断调整,所以致使规划弹性不

22、足,指标不断被突破,本轮规划应注重规划弹性与刚性研究,严格控制规划指标,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预留一定用地空间,达到刚性与弹性的有机结合;上轮规划中实施机制不健全,相应保障措施缺位,造成规划实施困难,本轮规划应从市场机制、行政手段、技术支撑等方面健全实施保障机制,完善实施保障体系;上轮规划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本轮规划应积极探索市级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形式及公众参与内容等事宜,加强规划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宣传。3 规划基础数据3.1 规划基期年数据3.1.1 土地数据本轮规划采用的基期数据由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并按照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征求意见稿)的要求进行基数转换而来。扬

23、州市土地总面积为6634.06平方公里,市区面积979.62平方公里。往年(1996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当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获取。由于2002年1月1日起采用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它土地三大类,原分类体系中属于交通用地的农村道路划入了其他农用地、原水域中的水库水面及水工建筑物归入水利设施用地、原水域中的河流、湖泊水面归入其它土地,本规划依据新的土地利用分类对2002年前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3.1.2 社会经济数据(1)人口数据本规划引用的户籍人口数据以历年扬州市统计年鉴为准,2005年扬州市户籍人口456.

24、31万。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迁移人口”数据,按户口登记地分为8类,将其中“本省其他县(市)、市区”、“省外”、“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待定”三项之和作为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2005年,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为32.9万人。以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之和计算总人口,2005年扬州市总人口为489.21万人。(2)城镇化水平表3-1 扬州市历年城镇化水平统计表(%)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城镇化水平35.2535.9436.3637.4739.1039.8540.5542.9245.9548.00根据历年扬州市统计年鉴,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十一

25、五规划等相关资料,整理得到扬州市19962005年城镇化水平(见表3-1)。(3)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本次规划采用的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如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均来自历年扬州市统计年鉴。3.2 规划基数转换3.2.1 转换原则(1)用途管制: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依法核定: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认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维护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3)衔接可行: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以及“四查清、四对照”等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充分衔接,满足规划管理需要,有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4)综合平衡:遵循扬州市行政辖区

26、内土地总面积以及农用地、建设用地、其它土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保持一致。3.2.2 转换方法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相关要求,规划基数转换可结合实地调查,对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或者二次调查成果进行校核。鉴于二调成果尚未通过验收,且调查起始年与规划基期不一致等原因,本次规划基数转换以扬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进行了归并和细分后,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

27、果。县(市、区)级分到二级类,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分到三级类。(1)农用地转换。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按要求由过渡期地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2)建设用地转换。建设用地的二级分类由过渡期分类归并和细分而来,三级分类重点对独立工矿用地进行空间判读,将独立于城镇集聚区的独立工矿用地细分为规划基数的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3)其它土地转换。水域、滩涂沼泽、未利用土地等其他地类参照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3.2.3 转换结果表3-2 扬州市规划基数转换结果单位:公顷土地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年变更调查规划基数分类2005年规划基数农用地耕

28、地316400.57农用地耕地316400.57园地10445.11园地10445.11林地8671.34林地8671.34牧草地5.74牧草地5.74其他农用地90138.26其他农用地90138.26小计425661.02小计425661.02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4258.98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91276.51#城镇13225.92#城镇21495.17#农村居民点63245.47#农村居民点63245.47#独立工矿14805.11#采矿用地2991.91#特殊用地2982.48#独立建设用地3543.96#盐田0.00交通水利用地20483.52交通运输用地6478.52其他建

29、设用地2982.48水利设施用地14005.01小计114742.51小计114742.51其它土地水域107901.94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2991.33自然保留地15101.12其它土地120011.73小计123003.06小计123003.06小计123003.06总计663406.59总计663406.593.3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土地利用基础图件采用扬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4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目标4.1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4.1.1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判断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资源配置规律及经济与资源环境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产业与环境政策也有很大差别。准确判断扬州市经济发

30、展所处历史阶段,是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土地利用战略的前提。目前,判断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常用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其中主要包括人均GDP标准和产业结构标准。(1)依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确定经济发展阶段按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折算,2005年扬州市人均GDP为234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人均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当前扬州市正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低收入国家为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361美元以上。,根据钱纳里的经济阶段划分标准,扬州市正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表4-1)。表4-1 H.钱纳里人

31、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阶段初级产品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生产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人均GDP(1970年,美元)1402802805605601120112021002100330033005040人均GDP(1980年,美元)3006006001200120024002400450045007200720010800人均GDP(1998年,美元,汇率值)53012001200240024004800480090009000166001660025000资料来源:李善同,候永志: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与“十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管理世界,2001(1)这表明未来

32、一段时间扬州市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工业拉动,经济增长对城镇工矿用地与交通水利用地需求仍旧强劲。(2)依据产业结构确定经济发展阶段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5年扬州第一产业比值高于1998年世界平均水平,与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二产比重远超过同等收入国家,但三产比重则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表4-2)。扬州市二产比重偏高与其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是相符的,但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产和三产结构相对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结构升级任务还十分繁重。表4-2 扬州市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地区(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世界平均(1998年)5-2061低收入国

33、家平均(1998年)21412942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998年)9362156中低收入国家平均(1998年)1236-52中高收入国家平均(1998年)7352257高收入国家平均(1998年)2-1965中国(2005年)1247-40扬州市(2005年)1057-33资料来源:The World Bank,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9/2000。综合国内外环境和扬州自身发展条件,扬州市经济发展将迈入以下阶段:一是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二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

34、型的新阶段;三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改革开放向深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四是城乡统筹加快、城市功能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五是创业富民进程加快、社会财富积累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阶段。4.1.2 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打造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在产业发展上,在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城市特质上,进一步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打造一流最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在区域定位上,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遗产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北翼区域性中心与门户枢纽城市。

35、4.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口规模、城镇化水平、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各类用地需求的依据。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测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依据和前提。参考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保持扬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预期下,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规划目标年总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地区生产总值进行预测。4.2.1 总人口(1)户籍人口预测自然增长法公式:其中:Pt为规划期末人口;Pt0为基期年人口;t为预测年;r为年均自然增长率;t0为预测基期年;K为规划期间机械增长人口。扬州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99,近年来人口机械增长呈现小幅正增长。对规划期人口机械增

36、长的推算可借助移动平均法求得,从而得出2010年扬州市户籍人口为462.88万人,2020年为475.27万人。回归预测法Y = 443.344+1.276181818*X R2= 0.974874其中Y为预测目标年人口,X为目标年份。得到2010年扬州市户籍人口为462.49万人,2020年为468.87万人。GM(1,1)灰色模型法由于GM(1,1)灰色模型运用10年序列进行预测,其误差比较小,因此采用19962005年的人口数据组成数列进行预测,其a =-0.002875,u = 443.8834957。从而得到2010、2020年户籍人口分别为462.78万、476.28万。确定预测结

37、果根据上述三种方法对户籍人口的预测结果,取三者的平均值,得到扬州市域2010年底户籍人口为463万人,2020年底为473万人。(2)外来常住人口未来20年中,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规模仍会持续增长。根据近年来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外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3.87%增加到2005年的7.21%,每年净增0.67个百分点),由于“沿江沿河开发战略”的带动,预计20062010年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每年净增0.5个百分点,20112020年增长趋势减缓,年均净增0.3个百分点。因此可以测算出2010年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为9.71%,外来常住人口规模达到45万人;20

38、20年扬州市外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比例为12.71%,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将达到60万人。(3)总人口根据以上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的预测,得到扬州市域总人口2010年底为508万人,2020年底为534万人。4.2.2 城镇化水平(1)趋势预测法根据扬州市近10年的城镇化水平Y与年份X之间的关系(剔除03、04年异常值),令1996年的X1为1,X2为剔除异常值的虚拟变量,建立模型:Y = 0.327059375 + 0.0133875*X1+ 0.040896875*X2 R2=0.951441 F=89.17103模型显著性很好,说明结果可信度较高。以此推算出规划目标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1

39、0年52.78%,2020年66.17%。(2)回归预测法根据扬州市近十年的城镇化水平Y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X之间的关系,确定相关性较高的表达式为:Y = -0.5734603097 + 0.157116612*Ln(X)R2 = 0.9068 F=88.55699用此模型预测2010年扬州市城镇化水平为57.89%,2020年为75.50%。对比分析趋势预测、回归预测的结果,并与“十一五”规划衔接,结合扬州市实际发展情况,最终确定扬州市城镇化水平2010年为55%,2020年为65%。 表4-3 扬州市城镇化水平预测表方法20102020趋势预测5366与GDP回归5875“十一五”规划55取

40、值55654.2.3 地区生产总值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相关成果和扬州市城镇体系规划中的相关预测,“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扬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率约为13%,保持全省较快发展速度,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2000亿元;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周期,预计远期(20112020年)增速将还会有所上升,平均递增17%左右,预测2020年扬州市GDP总量达到10000亿元。5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5.1 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5.1.1 工业化引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扬州市工业化进程中,三大产业的结构由1996年的15.69:52.79:31.52调整到2005年的

41、9.68:56.31:34.01,二三产比重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面积减少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成同步变化,而建设用地数量增加同时也伴随着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由此可见,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应变化。19962005年,扬州市工业用地面积从7570.71公顷增加到14805.11公顷,与此同时,工业产值从173.60亿元增加到451.45亿元,两者呈同向变化趋势,逐年上升。19962005年,扬州市建设用地面积与二三产值也呈逐年递增变化趋势。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工业化进程增加了土地的产出率,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土地资源的大量投入

42、从而有效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5.1.2 城市化诱导城镇和交通用地增加19962005年扬州市城市化率从32.25%提高到48.00%,伴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19962005年,扬州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07337.3公顷增加到114742.5公顷,城镇工矿用地由17076.0公顷增加到28031.0公顷,交通用地由3730.37公顷增加到6478.5公顷。可以说城市化诱导了城镇工矿与交通用地的增加。19962005年,扬州市城镇用地面积从9505.3公顷增加到13225.9公顷,GDP从351.15亿元增加到922.02亿元,单位城镇用地GDP产出从369.43万元/公顷到697.13万元/公

43、顷。城镇用地规模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不断扩大,城市效益同步增长。相对于城市化率的增长幅度而言,城镇用地效益的增幅并不够显著,可以说相对于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扬州市城镇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应适度控制城市扩展规模,使城市获得最佳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同时以合理布局、结构优化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途径,不断提高城镇土地使用效率。5.2 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2.1 机遇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及江苏省沿江开发等发展战略的提出,未来扬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长三角格局优化将进一步凸显扬州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扬州市作为长三角

44、北翼区域性中心与门户枢纽城市,在未来一体化进程加快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必将完全融入长三角发展进程中,这种角色的转变将带来城市战略地位的迅速提升,同时为城市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其次配套基础设施的组合建设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与周边城市的协调程度,不同空间层次的基础设施规划能够在扬州市内实现互通和整合,为把扬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再次扬州市在未来发展中注重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紧紧围绕“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建设目标,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在古城保护、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做足文章,与其他城市形成一定程度的反差和功能错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

45、水平。5.2.2 挑战未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资源供给、环境保护与区域统筹等方面还存在严峻挑战。首先扬州市土地和主要矿产资源存量有限,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将会加大对土地及主要矿产资源的需求,因此在未来十五年中资源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将受到极大挑战。其次经济建设将会带来生态环境质量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更加困难。再次统筹区域和快速融入长三角进程仍面临很大挑战,城乡差距的扩大及沿江、沿河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对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快速融入长三角的一体化还要面临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的共建及制度建设的衔接等诸多挑战。5.

46、3 土地利用战略选择规划期内扬州市将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步伐,深入贯彻实施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和扬州市沿河开发战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做大做强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三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国家级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人口达到534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5%左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以大量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为代价,2005年末扬州市耕地面积仅为316400.6公顷(4746009.0亩),而目标年省级规划下达给扬州市的耕地保有量却有314391.1公顷,新增建设用地只有18039.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也只有12511.1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