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讲: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221601 上传时间:2021-06-13 格式:PDF 页数:119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第十讲: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10.第十讲: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第十讲: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第十讲: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pdf(1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1)(1)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 法家是战国时期确立和巩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法家是战国时期确立和巩固封建制的社会大变 革中所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想派别革中所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想派别。法家自觉地积极法家自觉地积极 地站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前列地站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前列,为推进新兴地主阶为推进新兴地主阶 级的夺权斗争级的夺权斗争、变法运动和统一事业发挥了重要的变法运动和统一事业发挥了重要的 历史作用历史作用。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国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国 家形态的形成家形态的形成,是与法

2、家思想直接相联系的是与法家思想直接相联系的。 在荀子哲学中在荀子哲学中,由于重视文化世界对人的塑造由于重视文化世界对人的塑造 作用作用,强调强调“隆礼义隆礼义”,强调强调“礼礼”与与“法法”的联的联 系系,带有一种文化的强制性带有一种文化的强制性。这些因素的强化这些因素的强化,势势 必转化为法家思想必转化为法家思想。荀子的学生韩非荀子的学生韩非,就进一步顺就进一步顺 应时代潮流走向法家应时代潮流走向法家,成为法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成为法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第十讲分六节谈韩非的哲学思想:第十讲分六节谈韩非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第一节 韩非其人与韩非其人与韩非子韩非子其书;其书; 第二节第二节 韩非之前

3、的法家思想开展;韩非之前的法家思想开展; 第三节第三节 “古今异俗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的历史进化论; 第四节第四节 重视重视“参验参验”的思维方法论;的思维方法论; 第五节第五节 法法、术术、势相统一的政治哲学;势相统一的政治哲学; 第六节第六节 韩非思想的历史影响韩非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第一节 韩非其人与韩非其人与韩非子韩非子其书其书 本节介绍有关韩非的两个问题:本节介绍有关韩非的两个问题: 1 1. .韩非其人;韩非其人; 2 2. .韩非子韩非子其书其书。 1.1.韩非其人韩非其人 韩非韩非(约公元前约公元前280公元前公元前233年年), 韩国人韩国人,荀子的学生荀子的学生。

4、韩非生活在战国晚期韩非生活在战国晚期,是韩国的公子是韩国的公子。当时当时 韩国在秦国的威胁下面临严重危机韩国在秦国的威胁下面临严重危机,韩非数次上书韩韩非数次上书韩 王王,力主变法图强力主变法图强。但这些建议都未被韩王采纳但这些建议都未被韩王采纳。 韩非转而从事著述活动韩非转而从事著述活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以表达自己的政治 理想理想。司马迁司马迁史记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称:称:“韩非疾韩非疾 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而 以求人任贤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实功之上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实功之上。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悲廉

5、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故作孤孤 愤愤、五蠹五蠹、内外储内外储、说林说林、说难说难 十余万言十余万言。” 韩非在这些政治哲学著作中韩非在这些政治哲学著作中,深刻地总结了战深刻地总结了战 国时代各国封建化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训国时代各国封建化改革的历史经验教训,集先秦法家集先秦法家 学说之大成学说之大成,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 了理论准备了理论准备。 秦王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秦王政读了韩非的著作后,深表赞赏深表赞赏,感叹感叹 说: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死不恨矣!” 公元前公元前233年年,韩非到了秦

6、国韩非到了秦国,却为李斯所诬却为李斯所诬 陷陷,关进监狱关进监狱,不久即自杀于狱中不久即自杀于狱中。 2.2.韩非子韩非子其书其书 韩非的著述保存在韩非的著述保存在韩非子韩非子一书中一书中。韩非韩非 子子为韩非死后所编为韩非死后所编,共五十五篇共五十五篇,大多为韩非本大多为韩非本 人所撰著人所撰著,是研究韩非思想的基本资料是研究韩非思想的基本资料。 韩非子韩非子以鲜明的法家立场以鲜明的法家立场,阐发了法家阐发了法家 的政治历史哲学的政治历史哲学,表达了法家力主革新现实政治表达了法家力主革新现实政治 的远大志向与悲愤情怀的远大志向与悲愤情怀。书中书中孤愤孤愤篇即言:篇即言: “智术之士智术之士,

7、必远见而明察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不明察不能烛 私私。能法之士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劲直不能矫奸。 人臣循令而从事人臣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案法而治官,非谓重人也非谓重人也。重重 人也者人也者,无令而擅为无令而擅为,亏法以利私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耗国以便家, 力能得其君力能得其君,此所为重人也此所为重人也。智术之士明察智术之士明察,听听 用用,且烛重人之阴情且烛重人之阴情。能法之士劲直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听用,且且 矫重人之奸行矫重人之奸行。故智术能法之士用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则贵重之臣 必在绳之外矣必在绳之外矣。是智法之士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是智法之士

8、与当途之人不可两存 之仇也之仇也。” 对于韩非的著作对于韩非的著作,司马迁司马迁评价甚高评价甚高,认为是认为是 传世之作传世之作。在在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中中,司马迁将韩非的司马迁将韩非的 著作与著作与周易周易、春秋春秋、诗三百诗三百等经典等经典 并列并列,说:说:“韩非囚秦韩非囚秦,说难说难孤愤孤愤”。 对于对于孤愤孤愤篇篇,梁启超梁启超评价说:评价说:“本篇本篇 言纯正法家与当途重人不相容之故及其实况言纯正法家与当途重人不相容之故及其实况,最最 能表示著者反抗时代的精神能表示著者反抗时代的精神。”(韩子浅解韩子浅解 孤愤孤愤题注题注) 梁启雄著梁启雄著韩子浅解韩子浅解,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出版

9、, 可作为读可作为读韩非子韩非子的入门之书的入门之书。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2)(2) 第二节第二节 韩非之前的法家思想开展韩非之前的法家思想开展 在韩非之前在韩非之前,法家思想就已产生和开展法家思想就已产生和开展。韩非韩非 正是总结了这些已有思想成果正是总结了这些已有思想成果,才形成了自己的法才形成了自己的法 家思想家思想,成为法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成为法家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 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具有法家出现了不同的具有法家 精神的思想家:精神的思想家: 齐文化产生了以齐文化产生了以管子管子为代表的

10、齐法家思为代表的齐法家思 想想。 晋文化产生了以慎到晋文化产生了以慎到、申不害为代表的晋法申不害为代表的晋法 家思想家思想。 秦文化产生了以商鞅为代表的秦法家思想秦文化产生了以商鞅为代表的秦法家思想。 本节谈韩非之前法家思想开展的三个环节:本节谈韩非之前法家思想开展的三个环节: 1.1.管子管子中的法家思想;中的法家思想; 2.2.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 3.3.商鞅的法家哲学。商鞅的法家哲学。 1 1. .管子管子中的法家思想中的法家思想 管子管子托名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而成托名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而成 书书,作者主要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的一批作者主要是战国

11、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的一批 学者学者。这些作者属于不同学派这些作者属于不同学派,因此因此管子管子书书 中容纳了不同学派的著述中容纳了不同学派的著述。书中保留了不少法家书中保留了不少法家 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内容,反映了齐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齐法反映了齐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齐法 家思想家思想。 “法法”的作用的作用 管子管子认为认为,依法治国是管理民众依法治国是管理民众、富国富国 强兵的关键强兵的关键,因而强调因而强调“法法”的作用的作用,指出:指出: “不明于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犹左书而右息 之之。和民一众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不知法不可。”(管子管子 七法七法。下引下引管子

12、管子,只注篇名只注篇名) “法制不议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不相私;刑杀毋赦,则民则民 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不偷于为善;爵禄毋假,则下不乱其上则下不乱其上。三者藏三者藏 于官则为法于官则为法,施于国则成俗施于国则成俗,其余不强而治矣其余不强而治矣。 ”(法禁法禁) “法法”的分类的分类 管子管子对对“法法”进行了分类进行了分类,分为分为法法、律律、 令令三大类三大类,认为各类认为各类“法法”有其不同的功效:有其不同的功效: “夫法者夫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律者,所以定分所以定分 止争也止争也。令者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法律政令者,吏吏 民之规

13、矩绳墨也民之规矩绳墨也。”(七臣七主七臣七主)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管子管子强调了统治者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强调了统治者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反反 对对“废法而治国废法而治国”: “规矩者规矩者,方圆之正也方圆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虽有巧目利手,不如不如 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不能废规矩 而正方圆而正方圆。虽圣人能生法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不能废法而治国。故虽故虽 有明智高行有明智高行,倍倍(背背)法而治法而治,是废规矩而正方圆是废规矩而正方圆 也也。”(法法法法) 2.2.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慎到、申不害的法家思想 慎到慎到、申

14、不害是晋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是晋法家的代表人物。与齐法与齐法 家相比家相比,他们不仅重视他们不仅重视“法法”的作用的作用,而且提出而且提出 重视重视“势势”与与“术术”的作用的作用,强调君主的权势和强调君主的权势和 权术对于维系统治的重要性权术对于维系统治的重要性。 慎到论慎到论“势势” 慎到重视慎到重视“势势”的作用的作用,强调了君主权势的强调了君主权势的 重要性重要性。他说:他说: “腾蛇游雾腾蛇游雾,飞龙乘云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云罢雾霁,与蚯蚓与蚯蚓 同同,则失其所乘也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权轻也 ;不肖而服于贤者;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位尊也。尧为匹夫尧为

15、匹夫,不能使不能使 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由此观之, 贤不足以服不肖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慎慎 子子威德威德) 申不害论申不害论“术术” 申不害重视申不害重视“术术”的作用的作用,强调了君主权术强调了君主权术 的重要性的重要性。他说:他说: “明君如身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臣如响;君设 其本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臣行其详;君操其 柄柄,臣事其常臣事其常。”(申子申子大体大体) “君所以尊者令君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故明君慎

16、 令令。”(申子申子大体大体) 3.3.商鞅的法家哲学商鞅的法家哲学 商鞅商鞅(约公元前约公元前390年年公元前公元前338年年),卫国卫国 人人,原称卫鞅或公孙鞅原称卫鞅或公孙鞅,后在秦国受封于商邑后在秦国受封于商邑,所所 以被称为商鞅以被称为商鞅。他在秦孝公时来到秦国他在秦孝公时来到秦国,并在秦孝并在秦孝 公支持下在秦国进行变法公支持下在秦国进行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为深刻这是战国时期最为深刻 的封建化改革的封建化改革,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奠定了秦统奠定了秦统 一中国的最初基础一中国的最初基础。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思想家中在韩非之前的法家思想家中, 商鞅无疑是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

17、商鞅无疑是一个最有影响的人物。 商鞅的思想保存在商鞅的思想保存在商君商君 书书中中。商君书商君书中既有商鞅中既有商鞅 的思想的思想,也有商鞅后学的思想也有商鞅后学的思想, 集中代表了秦法家的思想集中代表了秦法家的思想。 商君书商君书首篇首篇更法更法开开 头即言:头即言:“孝公平画孝公平画,公孙鞅公孙鞅、 甘龙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虑世 事之变事之变,讨正法之本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求使民之 道道。”这就直接把读者引入了商这就直接把读者引入了商 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的激烈变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的激烈变 革时代革时代。 商鞅的历史哲学商鞅的历史哲学 商鞅为了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

18、理性商鞅为了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强调强调 了一种主张变化的历史观了一种主张变化的历史观。他说:他说: “上世亲亲而爱私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悦仁中世上贤而悦仁,下世下世 贵贵而尊官贵贵而尊官。”(商君书商君书开塞开塞。下引下引商商 君书君书,只注篇名只注篇名) 这里讲的这里讲的“上世上世”、“中世中世”、“下世下世”, 各有其时代主题各有其时代主题,表达了历史不是循环的表达了历史不是循环的,而是而是 变化的变化的。他所说的历史变化他所说的历史变化,带有历史进化的意带有历史进化的意 味味。 商商鞅进而认为鞅进而认为,既然历史是变化的既然历史是变化的,那么面那么面 对变化的历史对变化的历

19、史,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也应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也应 适时改变适时改变。他将这个观点概括为一个命题:他将这个观点概括为一个命题: “世事变而行道异世事变而行道异”(开塞开塞)。 在他看来在他看来,正是因为正是因为“世事世事”的变化的变化,所以所以 才有了才有了“行道行道”的不同的不同。 商商鞅进而从鞅进而从“行道异行道异”出发出发,得出了得出了“不法不法 古古,不修今不修今”的结论:的结论: “神农教耕而王天下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师其知也;汤、武致强武致强 而征诸侯而征诸侯,服其力也服其力也。圣人不法古圣人不法古,不修今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修今则塞

20、于势。周不法商周不法商,夏不法夏不法 虞虞,三代异势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故兴王有道,而持之而持之 异理异理。”(开塞开塞) 商鞅的政治哲学商鞅的政治哲学 与这种历史哲学相联系与这种历史哲学相联系,商鞅阐发了自己的商鞅阐发了自己的 政治哲学政治哲学。他特别强调他特别强调“法法”在国家政治中的重在国家政治中的重 要意义要意义。他说:他说: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二曰信,三曰三曰 权权。”(修权修权) “法令者法令者,民之命也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所以备 民也民也。”(定分定分) “圣人必为法令圣人必为法令。”(定分定分) 商商鞅

21、认为鞅认为,“法法”对于国家政治之所以重要对于国家政治之所以重要,就就 在于治理好国家不是依靠圣贤的德性就能实现的在于治理好国家不是依靠圣贤的德性就能实现的, 而必须依靠而必须依靠“法法”的作用的作用。他说:他说: “今离娄见秋毫之末今离娄见秋毫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 举千斤之重举千斤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不 能以相易也能以相易也。今当世之用事者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皆欲为上圣,举法举法 之谓也之谓也。背法而治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济大川 而无船辑也而无船辑也。”(弱民弱民) 这是说这是说,

22、离娄之目明离娄之目明、乌获之气力乌获之气力、圣贤之德圣贤之德 性性,都不具有普遍性都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人人都能够具有的不是人人都能够具有的。而而 只有只有“法法”才具有普遍性才具有普遍性,才能够为人人所遵循才能够为人人所遵循。 商商鞅在力主重鞅在力主重“法法”时时,特别强调在特别强调在“法法”的的 面前人人平等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提出“壹刑壹刑”主张:主张: “所谓壹刑者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刑无等级。自卿相自卿相、将军以至将军以至 大夫大夫、庶人庶人,有不从王令有不从王令、犯国禁犯国禁、乱上制者乱上制者,罪罪 死不赦死不赦。有功于前有功于前,有败于后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不为损刑;有善于 前

23、前,有过于后有过于后,不为亏法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必以其 数断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罪死不赦,刑刑 及三族及三族。”(赏刑赏刑) 在这些不同地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法家在这些不同地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法家 思想中思想中,齐法家是最为温和的齐法家是最为温和的,晋法家是较晋法家是较 为严厉的为严厉的,而秦法家是最为严峻的而秦法家是最为严峻的。这些法这些法 家思想及其改革实践家思想及其改革实践,都对韩非思想产生了都对韩非思想产生了 深刻影响深刻影响。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3)(3) 第三节第三节 “古今

24、异俗”的历史进化论“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 韩非的法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特别是他的改革主张特别是他的改革主张,首首 先是与他的先是与他的“古今异俗古今异俗”的历史进化论联系在一的历史进化论联系在一 起的起的。正是这种历史进化论正是这种历史进化论,论证了伴随着历史论证了伴随着历史 的进化的进化,社会制度与治国原则也必须进行变革社会制度与治国原则也必须进行变革, 从而为他的改革主张提供了理论根据从而为他的改革主张提供了理论根据。 本节谈韩非历史进化论的三个问题:本节谈韩非历史进化论的三个问题: 1.1.历史进化观念;历史进化观念; 2.2.进化动因探寻;进化动因探寻; 3.3.适时变法主张。适时

25、变法主张。 1.1.历史进化观念历史进化观念 在先秦诸子中在先秦诸子中,关于历史运动的观念主要有三关于历史运动的观念主要有三 种倾向性看法:一是种倾向性看法:一是倒退史观倒退史观,二是二是循环史观循环史观,三三 是是进化史观进化史观。 老子是倒退史观的代表人物老子是倒退史观的代表人物。 孟子孟子、邹衍是循环史观的代表人物邹衍是循环史观的代表人物。荀子的荀子的 思想也带有循环史观的特征思想也带有循环史观的特征。 进化史观的主张者是法家人物进化史观的主张者是法家人物,商鞅具有历商鞅具有历 史进化论的倾向史进化论的倾向,韩非则对历史进化观念作出了系韩非则对历史进化观念作出了系 统的阐发统的阐发。 韩

26、非认为韩非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把人类他把人类 发展史划分为发展史划分为“上古上古”、“中世中世”、“当今当今”三个三个 大的阶段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上古竞于道德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当今争于气 力力。”(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五蠹。下引下引韩非子韩非子,只只 注篇名注篇名) 韩非还认为韩非还认为,即令是在古代社会即令是在古代社会,也有一个由也有一个由 “上古上古”经经“中古中古”至至“近古近古”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历史发展过程, 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时期。他说:他说: “上古之世上古之世,

27、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虫蛇,有圣人作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腥臊恶 臭而伤害腹胃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民多疾病,有圣人作有圣人作,钻燧取火钻燧取火, 以化腥臊以化腥臊,而民悦之而民悦之,使王天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中古之世,天下大水天下大水,而鲧而鲧、禹决渎禹决渎。近古之世近古之世, 桀桀、纣暴乱纣暴乱,而汤而汤、武征伐武征伐。”(五蠹五蠹) 在韩非看来在韩非看来,历史运动的每个阶段上历史运动的每个阶段上,都都 有具

28、体的矛盾有具体的矛盾,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因而产生因而产生 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圣人圣人”,对解决当时的对解决当时的 矛盾和问题作出了贡献矛盾和问题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进步推动了社会进步。历历 史运动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问题史运动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又不断 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发展过程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发展过程。 2.2.进化动因探寻进化动因探寻 韩非进一步对历史进化的动因作了探讨韩非进一步对历史进化的动因作了探讨。他认他认 为为,历史进化的根本原因历史进化的根本原因,应当到人的社会物质生应当到人的社会物质生 产条件中去寻找产条件中去寻找。他重视他重

29、视“两种生产两种生产”物质资物质资 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对历史进化的决定性作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对历史进化的决定性作 用用,力图从这两种生产所构成的社会矛盾中发现历力图从这两种生产所构成的社会矛盾中发现历 史发展的动因史发展的动因。 韩非说:韩非说:“古者丈夫不耕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草木之实足食也; 妇人不织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不事力而养足,人民人民 少而财有余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重罚不用, 而民自治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子又有五子,大父大父 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未死而有二

30、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事力劳 而供养薄而供养薄,故民争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五蠹) 在他看来在他看来,上古之世由于人口稀少上古之世由于人口稀少,物质财富物质财富 足以保证人的生存足以保证人的生存,因此人们没有争夺因此人们没有争夺,不用赏罚不用赏罚, 而而“竞于道德竞于道德”。相反相反,当今之世人口猛增当今之世人口猛增,物质物质 财富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财富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就必然产生争夺就必然产生争夺, 造成天下大乱造成天下大乱,需要需要“争于气力争于气力”。 韩非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韩非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今之争夺今

31、之争夺,非鄙也非鄙也,财寡也财寡也。”(五五 蠹蠹) 这是说这是说,人们产生争夺物质财富的原因人们产生争夺物质财富的原因, 不在于当今的人们在道德上出了问题不在于当今的人们在道德上出了问题,而在于而在于 财富的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财富的增长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要。 韩非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韩非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 产的矛盾中产的矛盾中,探寻历史进化的动因探寻历史进化的动因,体现了体现了 唯物史观的萌芽唯物史观的萌芽。 3.3.适时变法主张适时变法主张 韩非强调韩非强调,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时代的变化,社社 会制度与治国原则也要作相应的改革:会制度与

32、治国原则也要作相应的改革: “事因于世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事异则备变。”(五蠹五蠹) “古今异俗古今异俗,新故异备新故异备”(五蠹五蠹)。 这里所说的这里所说的“世世”指时代指时代,所说的所说的“事事”指社指社 会生活会生活,所说的所说的“备备”指社会制度和治国原则指社会制度和治国原则。这这 些都是在变化中的些都是在变化中的。 韩非认为韩非认为,要想富国强兵要想富国强兵、一统天下一统天下,必须必须 要有要有“变古变古”的革新精神的革新精神。针对针对“无变古无变古,毋易毋易 常常”的主张的主张,他批评说:他批评说: “伊尹毋变殷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太

33、公毋变周,则汤则汤、武不王武不王 矣矣。管仲毋易齐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郭偃毋更晋,则桓则桓、文不霸矣文不霸矣 。夫不变古者夫不变古者,袭乱之迹袭乱之迹”(南面南面)。 在韩非看来在韩非看来,那些不懂得实现生活变化而抱那些不懂得实现生活变化而抱 着旧东西不放的人着旧东西不放的人,那些以为有万古不变的教条那些以为有万古不变的教条 而对先王先圣过了时的东西照抄照搬的人而对先王先圣过了时的东西照抄照搬的人,都是都是 十分可笑的人物十分可笑的人物。他说:他说: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世之世者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世之世者,必为鲧必为鲧、 禹笑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周之世者,必为汤必为汤、武

34、笑武笑 矣矣。然则今有美尧然则今有美尧、舜舜、汤汤、武武、禹之道于当今禹之道于当今 之世者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是以圣人不期修(循循) 古古,不法常可不法常可,论世之事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因为之备。”(五五 蠹蠹) 韩非写了韩非写了“守株待兔守株待兔”、“郑人买履郑人买履” 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哲学寓言等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颂的哲学寓言,嘲笑嘲笑 那些那些“美尧美尧、舜舜、汤汤、武武、禹之道于当今之禹之道于当今之 世者世者”。在讲了在讲了“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后的故事后,他他 得出结论说:得出结论说:“今欲以先王之政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治当世之 民民,皆守株之

35、类也皆守株之类也。”(五蠹五蠹)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4)(4) 第四节第四节 重视重视“参验参验”的思维方法论的思维方法论 韩非作为法家思想家韩非作为法家思想家,总是面对现实思考问总是面对现实思考问 题题,力图对于现实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思考力图对于现实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的思考,反反 对离开现实作形而上的玄想对离开现实作形而上的玄想,也反对离开对现实也反对离开对现实 的具体分析而空言革新的具体分析而空言革新,由此而提出了重视由此而提出了重视“参参 验验”的思维方法论的思维方法论。 本节谈韩非思维方法论的四个问题;本节谈韩非思维方法论的四个问题; 1 1.

36、.“参伍之道参伍之道”; 2 2. .“道理之分道理之分”; 3 3. .“矛盾之说矛盾之说”; 4 4. .“矛盾之说矛盾之说”评价评价。 1.1.“参伍之道参伍之道” 在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具体问题上在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具体问题上,韩非主张重韩非主张重 视视“参验参验”,即对现实的经验世界进行多方面的实即对现实的经验世界进行多方面的实 事求是的考察事求是的考察。他由此提出了他由此提出了“参伍之道参伍之道”(八八 经经): “言会众端言会众端,必揆之以地必揆之以地,谋之以天谋之以天,验之以验之以 物物,参之以人参之以人,四征者符四征者符,乃可以观矣乃可以观矣。”(八八 经经) 这是说这是说,一个对

37、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一个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需需 要抓住要抓住“众端众端”,从天从天、地地、物物、人四个方面进行人四个方面进行 考察与比较;与这四个方面都符合了考察与比较;与这四个方面都符合了,这个认识才这个认识才 是正确的是正确的、可靠的可靠的。 韩非作了许多论说韩非作了许多论说,来强调来强调“参验参验”的重要的重要 性性。他说:他说: “循名实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而审言辞。” (奸劫弑臣奸劫弑臣) “听不参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则邪说 当上当上。”(八经八经) “明主之道明主之道,臣不得两谏臣不得两谏,必任其一;语

38、不得必任其一;语不得 擅行擅行,必合其参必合其参。故奸无道进矣故奸无道进矣。”(八经八经) 韩非认为韩非认为,所谓所谓“前识前识”,看似超前意识看似超前意识, 实则与实则与“参伍之道参伍之道”相背离相背离,根本不可能获得正根本不可能获得正 确的认识确的认识。他说:他说: “先物行先物行,先理动先理动,谓之前识谓之前识。前识者前识者,无无 缘而忘缘而忘(妄妄)意度也意度也。”(解老解老) 在他看来在他看来,“前识前识”只会导致认识的主观化只会导致认识的主观化 和片面化和片面化,只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只是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不可能正不可能正 确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具体问题确地认识和把握现实的具体问题

39、。 正是从正是从“参伍之道参伍之道”出发出发,韩非提出了韩非提出了 “道理之分道理之分”与与“矛盾之说矛盾之说”,阐发了对现阐发了对现 实的经验世界进行实事求是考察的基本思维实的经验世界进行实事求是考察的基本思维 方法方法。 2.2.“道理之分道理之分” 韩非由于强调立足于韩非由于强调立足于现实的经验世界现实的经验世界,重视重视 “参验参验”,因此他因此他与先秦诸子相比与先秦诸子相比,更重视对具更重视对具 体事物体事物、具体问题的分析具体问题的分析,强调把握具体事物强调把握具体事物、 具体问题的规律性具体问题的规律性。因此因此,他于他于“道道”范畴之外范畴之外 提出了提出了“理理”范畴范畴,使

40、人们的认识活动更趋于具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更趋于具 体化体化。 所谓所谓“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总规总规 律律。韩非说:韩非说:“道者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万理之所 稽也稽也。”(解老解老) 所谓所谓“理理”,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则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 具体的法则具体的法则、规律规律。韩非说:韩非说:“凡理者凡理者,方圆方圆、 短长短长、粗靡粗靡、坚脆之分也坚脆之分也。”(解老解老)“物物 有理有理,不可以相薄不可以相薄。”(解老解老) 韩非认为韩非认为,“道道”与与“理理”虽然不相同虽然不相同,但但 却又是统一的:却又是统一的: “故理定而后可得道

41、故理定而后可得道” (解老解老)。 “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解老解老 ) 他认为他认为,只有确定了万物各自的具体的法则只有确定了万物各自的具体的法则、 规律规律,才能使作为万物总规律的才能使作为万物总规律的“道道”得到明确得到明确。 万物虽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则万物虽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则、规律规律,但又都需要以但又都需要以 “道道”来作为它们的总概括来作为它们的总概括、总规律总规律。 韩非认为韩非认为,“道道”与与“理理”都是人们所能够都是人们所能够 认识的认识的。人们只有认识人们只有认识、把握把握、遵循遵循“道道”与与 “理理”,才能在自己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才能

42、在自己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他说:他说: “缘道理以从事者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解解 老老) 反之反之,“弃道理而妄举动弃道理而妄举动”,即使是掌握着即使是掌握着 天下的权势和财富天下的权势和财富,也必然会也必然会“失其民人而亡其失其民人而亡其 财资财资”,遭致失败的命运遭致失败的命运。(见见解老解老) 在在“道道”与与“理理”之间之间,韩非更重视对于韩非更重视对于 “理理”的认识的认识。韩非认为韩非认为,“理理”所规定的事所规定的事 物之间的差异性物之间的差异性,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 这是必须加以把握的这是必须加以把握的。因此因此,他更重视事物之他更重视事物之 间的矛盾关系间的矛盾关系。这也就产生了他的这也就产生了他的“矛盾之矛盾之 说说”。 第十讲第十讲 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韩非对法家哲学的集大成(5)(5) 3.3.“矛盾之说矛盾之说” 从从“道理之分道理之分”出发出发,韩非在韩非在“道道”与与“理理” 之间之间,更重视更重视“理理”。在他看来在他看来,“理理”作为作为“方方 圆圆、短长短长、粗靡粗靡、坚脆之分坚脆之分”,也就是指事物间所也就是指事物间所 存在的方圆存在的方圆、短长短长、粗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