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老子》读后感.docx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801439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老子》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22《老子》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老子》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老子》读后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信任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须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老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子读后感1我个人而言是很喜爱和崇尚中国古代的才智的。有的时候有种感觉就是现在的人没有古代先辈们的一半聪慧,这样的话会觉得有点厚古薄今,但是我个人就是这样觉得的。所以我以前还买了一本是关于高校的一本书,里面教会了我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道理。但这些书都是翻译过来的,所以看着简单理解,以前只用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的意思,现在须要大费篇章来诠释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时候真的有点搞不懂我们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把那

2、么言简意赅的文言文给丢弃掉老发展所谓的白话文。的确这样,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有的地方难以理解,对于我们而言习惯了白话文,再让我们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书的确有些犯难。开头就提到了许多道家、佛家、庄子等等。有些时候会有点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似得。作为90后的我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书也看看小说等等类似的口水书。从这本书里我又茅塞顿开了很多,不经感叹古人的聪慧,我们经过好久总结出来的阅历也好才智也好其实古人早就已经总结出来的了。我们现在看的好多书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才智翻译出来,再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我就想为什么不干脆让我们干脆学习他们的才智呢。我觉得就我们这个年纪而言,对

3、于为人处世方面真的是差极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该懂的。对于这方面的书,暂且不说古文学方面的书,就连现当代的书或者散文都难得看,对这些书而言一点都不感冒,可以说完全没有爱好而言。我想假如我们从小就多多学习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学的话,吸取前人的才智的话,那么我们现在还会这样吗?中国的教化还会这么失败吗?还至于为要背诵文言文而死记硬背,对它产生厌恶感,到了高校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书给烧掉,对于古人的才智我们现在的人只是为了读高校而学习,等到读了高校之后摸都不会摸一下下这类的书。搞不懂。所以读老子的才智这类的书,从林语堂先生眼中来了解老子的才智。不经会感叹我们为什么这么晚才接触到的。为什么把这么好的

4、东西丢弃掉呢,应当说懂得人接触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东西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读这本书,我不能说我懂了很多很多,但是对我个人而言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老子读后感2韩恒恒;在这个微信和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挚友圈可能都有网名为“好的像水一样”的挚友,或者是个人签名上写着“圣人之道不争,夫之不争,天下不争”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组建”的同事。这一盛况显示了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旧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老子说“水若善,水对万物无不良”,核心点是利生利民,而忽视名利权势。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贤者

5、之道,为之奋斗。假如不违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还说:“拿世界无所事事是不够的,拿世界有所作为也是不够的。”管理者不应当违法闹事。假如管理者常常胆大妄为,不断制造事端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企业就很难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管理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治愈的方法。“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还强调,抓法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光说不练。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车覆盖件特性化需求多、汽车覆盖件更新周期短、汽车覆盖件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线自动化、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

6、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在作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面板供应商,渐渐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产线和冷轧产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设备体系,以推动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培训,实现了设备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转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供应了有力保障。白天无所事事,难以入眠!假如不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气,那就是空虚苦痛。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新,创建效率。有工作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担当。“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式,“无为”是鞭策我们实现目标。

7、老子读后感3今日最终把道德经读了100遍,最终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探讨生,一共4个人。所以全部的课都干脆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探讨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快乐。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忽然懵了。终归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须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寻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找寻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

8、索。我时时常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爱看。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根据照看老师的理论,不须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肯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我们挤一点“牙膏”: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信任人定胜天,信任人定胜天,信任“我能行”。但是当我

9、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渐渐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详细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起先,道的起先。老子读后感4在如今这个热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同流合污,我更情愿在一个满意而又宁静的下午,喝着亲自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才智。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诞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汲取,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会。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

10、途径。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终归那才是真正有养分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汲取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当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起先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今,我便沉醉在才智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

11、慢节奏的时间便产生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才智,还有那才智带给我的心理的改变。以前的我,或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旧带着年轻的激情,依旧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幻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实。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幻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孤独,难免会浮躁,我们应当找到那个照亮幻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才智、为我刚好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12、时隔千年的才智,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刚好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幻想的道路。我信任它会始终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志向的彼岸!老子读后感5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很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才智暗暗赞美,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倾听他们的淳淳训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胜利、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艳羡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索,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胜利莫非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胜利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

13、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全部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许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果,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学问,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乎其微,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考试,看似苦痛,却犹如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犹如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起先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犹如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终一路过关斩

14、将,杀到最终一题,可最终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方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净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视了过程,忽视路上的一切。于是我起先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终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老子的思想、才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才智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

15、传承了我们中国绚烂的文明!老子读后感6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探讨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曾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没有孔子和老子,福音书就会完全不同了。而没有福音书他们却

16、可以过得去。”这是西方教化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对主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两个大思想泰斗的客观评价。从他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福音书里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会合出却从没缺少福音书里的任何内容。我从没有读过福音书,无从知道它究竟有那些优势和不足。但是我在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却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经,读上几遍,就仿佛看到白发须颜的老子骑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现,向我讲解并描述他的才智与修养。二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上面讲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写消极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问;要是都这样,这个社会还会进步吗?其实不然。清静无为是一种心态,一种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们不追求名利“不以物

17、喜不以己悲”,以安静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静无为的人新中无过都的名利,虚荣。因此他不回利欲熏心,不回因为虚荣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当然我说的只是我的观点,原委老子道德经有没有什么好处,道是否适合你,这些都须要你自己去体会。所以为什么不试着读读老子道德经?经过了真正的学习和体会我信任你肯定回得到不小的收获!老子读后感7“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美。老子何许人也?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绚丽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宏大的时代那个时代

18、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宏大。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建出了绚丽亘古的道家思想。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探望。他向老子请教了许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谢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经常对人赞美老子。孔子曾用奇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高深莫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原委是怎样的呢?应当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

19、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自古以来一般的训诲都是:人要表现坚毅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慧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毅!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慧;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气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留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简单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毅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常常连根拔起而小草

20、却安稳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白刚毅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老子读后感8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特地论述教化的文章,但是里面仍旧有许多关于教化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索,常读常新。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化中来,就是自然教化的思想。老子主见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化思想异曲同工。根据老子的理解,教化就应顺其自然,而但是过分强调主观意愿。老师的权威就应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虚心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老师应敬重学生的发展规律

21、。敬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头就应进行批判性继承。在我们的教学上,假如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能够干脆指责:某某,留意听讲!醇厚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确定是不对的,但假如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示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示意一下,同样是指责提示,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

22、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就应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受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受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透过无为到达有为,透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欢乐吗?老子读后感9道德经强调敬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定要受到惩处。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日才被相识到。教化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化规律,

23、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望。”教化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道德经用简洁的辩证方法论谛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迟疑,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当虚心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许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果得意忘形;假如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念。道德经用辩证思维谛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华蜜,华蜜靠不幸”。因此,人们应当为和平常期的危急做好打算

24、。事情顺当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妙的将来。道德经也告知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开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十恶不赦道德经最终一章说:“信仰不美妙,善言不行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擅长辩论。人们不肯定和善;真正有学问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肯定有学问;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损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静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当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漂亮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虚心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老子

25、读后感10“没什么,世界的起先”生命从何而来?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任何细胞一样。即使它们有其特别性,但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特别的东西。比如泥与火结合形成陶器,形态和质地都变了,但本质不变,还是无生命的。从精卵结合到婴儿,生命从何而来?人生是什么?假如生命是健康身体的组合,那么假如有科学家无缝组合的健康器官,这样的“人”会有生命吗?假如是,探讨“灵”和“魂”有什么意义?假如不是,灵魂会在肉体死后死去吗?假如灵魂永生,他们会去哪里?“出名,不是很出名”语言和名字不能相互附加。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的。贤者的言论在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无

26、论是自然还是社会,还是每一个个体,都在改变。比如孔子重视“礼”,是因为人的心在周末不老,道德相反。红楼梦年,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大家庭里,是对年轻人自由思想的扼杀。鲁迅的反传统文化是,外国不得不迫使中国人面对斗争,面对生存逆境。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斗争时代,一般人是不行能懂礼仪,谈音乐的。在这个世界上,随着经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人们想要有更多的钱,无休止地追求美、物质和权力,这违反了自然规律。世间万物,到了巅峰都会衰落。假如人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抑制,肯定程度上确定会阻碍人的思想或精神。所以近代说要复兴国学,因为国学有中庸之道,有敬畏自然之心。比如,人们应当遵守这样的规则,严冬过后,春天肯定会到来,严冬

27、自然会持续几千年。所以,人在“知”之后,要实行平和的生活方式,日复一日地探究宇宙中生命的真谛。“所以,总没有,我想看它的精彩;常常,我想看。”就像我的第一个问题,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现实中好像没有什么线索,要找“没有”。而“无”是神奇的,要从“有”起先细致考察线索。送东西也有方法,但生活也有方法。正所谓“两者出异名”,“道为一”,所以“无”也是可观的。老子读后感11在中国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他们的思想是中华五千年绚丽文化的精髓。历朝历代都有着多数专家学者倾其一生来吸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评注,在这次郑州市教化局开展的读书活动中,有幸在学校党支部的举荐

28、下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主要向我们阐述了孔子的仁义思想以及老子的“道”。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树立一个理性化的封建社会,主见阶级分明,这与当时周朝的封建社会正在趋于崩溃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蒂。孔子与同时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异还在于他信任道德的力气,信任教化的力气,信任艺术的力气,信任文化历史的传统,信任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人们每提及道家,就必说老子。老子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师,道教教主,他早

29、已在中国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见重返自然,不行抗拒地讪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朴,主见田野风光的生活、文学、艺术;他代表奇异幻想的世界,有着一种自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万物的根源,是给予生命的原理,给这物质世界带来少有的统一和灵性。喜爱抗拒外物的人好像总是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则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义者老子,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或许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长才会有林语堂先生的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们并不需刻意评判孔、老的孰优孰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可以确定的是孔

30、子和老子终归都是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行。老子读后感12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当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道德经提倡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盛,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宝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宝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峻,我想我们更应当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

31、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傲慢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会,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确定是常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

32、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担心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麻木不仁,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受,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老子读后感13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很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才智暗暗赞美,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

33、尊荣,去静静倾听他们的淳淳训诲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胜利、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艳羡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索,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胜利莫非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胜利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全部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许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果,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学问,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

34、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乎其微,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考试,看似苦痛,却犹如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犹如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起先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犹如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终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终一题,可最终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方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净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视了过程,忽视路上的一切。于是我起先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终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

35、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老子的思想、才智,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才智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绚烂的礼貌!老子读后感14读老子读后感的读后感老子一书,意远思深,自可多方为释,或视同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如以逻辑观点组成哲学系统,尤为条理贯穿,深睿绝伦。然是皆后人附会文饰之作,恐非老氏之真相。自常识观点言之,其书殆一才智极高之哲人(姑假说为“一”人)静观世变,久历沧桑,而后流露之

36、心见耳。其言乃传于无意之中,初非著书立说有意于撰述也。故其所见虽卓绝深远,实皆来于直觉之体验,殊非理智之推析。而其论事衡物,亦系持此心见,随缘映照而已,绝未计及此事此物彼此之关系,更未有意构画外物组成体系,一如黑格尔之所为也。就其非出推理未事组织言,自不免彼此参差,间有难圆其说者。然就来于真实之体验言,则又识见真实,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焉。其所以传被久远,影响深巨,而迥非一般哲学理论所能及者,以此也。苟不此之识,徒为空论,是殆买椟还珠,有失读老之真意矣。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言,俾对老氏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阐述。老氏之旨倘能因此略有所明,而使世人于其教训多有受用,

37、斯亦作者之幸也已。追寻中华文化之源,用经典的才智点亮人生。 老子具有异于常人的才智,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本书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道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全书阐释了老子思想的独特性、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的不同、并强调要结合庄子探讨老子。作者以“才智”一词彰显老子一书之精妙绝伦。老子之言,不过五千,然其意远思深、语多超尘。以致后世之人,或借为阴阳权谋之言,或持为养生修炼之据,然附会文饰者多,老子真相遂晦涩不明。实者老氏所言,率多直觉之体验,论事论物,大抵随缘映照,乃能不受外物所限。然又识见真实、明智照鉴,足以使人身体力行受益无尽。故本书不作哲理雕塑,悉就常识常见立

38、言,俾对老子一书真正影响后世之处,能有所阐释,而让读者得见老子才智之言。本书作者张起钧,列老学之林而蜚声海内外,其行文深化浅出、笔法流畅,本书在台出版后已多次印刷,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老子读后感15今日最终达到诵读道德经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债的感觉,一鼓作气来写个博吧。但初读昭昭,多读昏昏;读经日益,感悟日损。被顾老师逼着写博,倒让我回忆起读研时候的趣事。那时,我们戏剧专业总共3个导师,各带12个探讨生,总共也就4人。所以,上课都是干脆到老师家上的,有时上课是探讨名家名剧的文本,有时候老师放碟片。看碟片当然是很快乐的,不料看到兴起处,老师遥控器一拿,“咔”就暂停了,“这一段咱们来分

39、析一下!”忽然就懵了。终归看碟片的时候是投入情感在看戏,须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剖析,转为逻辑思维,大脑处于空白状态,不得不快速搜寻大脑每个角落回忆可用的情节并找到可用的理论框架。再接着看碟片都有点抖抖索索的感觉,时常用眼角余光看看老师是不是要拿遥控器,也试图调动一些脑细胞在看剧同时做些分析,但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暂停的时候,我们4人总是处于茫然状态,而且看得很不尽兴。读道德经写博的难也在此,读经时,随着遍数增长,愈发如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根据顾老师的理论是无需用脑,但总结出东西写博却少不得要用脑,两者切换,不免恍兮惚兮。姑且牵强挤一点“牙膏”: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

40、损”,感觉这是顾老师最为津津乐道的句子之一。而我个人的感悟恰好可以倒过来说,即“日益为学,日损为道”。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生活状态是“日益”的,所以我们的精力会更多地甚至全部地投入在外在的东西中,比如“为学”,比如追名逐利。那个阶段,我们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信任人定胜天,信任事在人为,信任“我能”。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渐渐走下坡路即“日损”的时候,大家又会不谋而合地转向内在,即“求道”。虽然详细的道各种各样,或许是儒,或许是道,或许是佛,或许是基督,或许是心理学,或许是瑜伽,或许是别的什么心灵鸡汤,或许就是什么大法。因为看到了我“不能”,人的终点是“神”的起先,是“道”的起先。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8页 共28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第 28 页 共 2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