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4164968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等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从内容安排来看,地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

2、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单元第一课就是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阅读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天圆地方)和浑天说、古希腊人的直观经验以及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情况的推测,并分析这些解释的合理性,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第二部分包括两个动手活动。活动一,模拟帆船进出港口的现象,结合海边生活的人们的回忆,通过简单的几何学分析和比较,推测地球的形状。活动二,

3、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通过阅读、标注、分析,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伟大。第三部分,阅读有关地球的资料,分析地球的主要参数、运动模式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在蓝色气球上贴陆地板块贴纸,感受地球上海陆分布情况。【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大部分的四年级学生通过科普类书籍、视频或参观天文馆等方式,已经形成了地球是圆形的这样的认知,但对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是如何获取的,以及经历的怎样的过程并不太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前概念基础上,首先通过资料让学生想一想,古时候的人为什么会有“天圆地方”这样的认知,在通过观察模拟船只进出港口的现象,试着说说“盖天说”合理吗?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

4、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不断的猜想、验证、实践的漫长的过程。【学习目标】 1.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2.通过阅读和实践,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学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学难点】将“地球是球形”的常识回溯到历史情境,让学生重新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材料。学生地球

5、形状模拟器、模型小船、地球仪、彩泥、小旗子、棉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记录用的纸和笔。【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了解前概念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二、资料阅读,初识地球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知识都是古人通过探索求证以及现代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过去,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地球的呢?(学生交流)阅读教材P48资料,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你觉得为什么古代中国人会认为“天圆地方”?这种说法你觉得合理吗?海边的人们通过进出港的帆船,推断海面不是平的,你觉

6、得有道理吗?张衡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提出的“浑天说”以及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变化推测出地球是球形的解释,你觉得合理吗?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具体汇报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帆船进出港的现象,来说明“天圆地方”的不合理行。(对于资料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必统一说法)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分析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合理性,初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并不是原来就有、一直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长时间不断的猜想、推测、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探索求证慢慢积累出来的。三、科学实践,再识地球谈话:很多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都认为,海边的人们通过帆船进出港时的现象推测地球是球形的,

7、这个说法是比较合理的。这个现象是否能侧面验证地球是球形的呢?我们一起来实际试一试。介绍活动材料及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帆船出入港口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如果陆地是“平”的,观察船只出入港口时的现象)小组交流汇报,教师小结。设计意图 通过模拟实验,初步验证地球是球形这一推测的合理性。谈话: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只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这一推测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能就得出地球是球形的这一结论。所以为了证实地球是球形的,除了有科学家、天文学家的不断寻找更多的证据,还有很多航海家、探险家们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为验证地球是球形而付出生命的航海家

8、、探险家麦哲伦。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标注麦哲伦环球航线。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小组交流,并在地球仪上用彩泥将麦哲伦航行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标记出来。在主要停靠点的彩泥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当却下来接小旗的棉线时,棉线呈环状,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始终朝一个方向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设计意图 跟随着麦哲伦的航行路线,再一次验证地球的是球形的这个概念,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认识到每个科学知识、科学结论的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牺牲。谈话: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制造、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太空

9、中拍回了地球的照片;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到太空中,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地球的样子。这一切无不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课件)小结: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现在看来是人类经历的漫长的探索过程,从开始的直观感受,到通过现象进行猜测,再到根据天体运动的规律的推测,最后通过实践以及科技的发展最终证实了地球的形状。也是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生活中我们也要理性客观的看待事物,科学的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再次经历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学习从具体现象与事物

10、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究。四、探索活动,深识地球提问:除了地球是球形的,你对地球还有那些了解? 阅读书中资料及观看相关视频资料,说一说地球还有哪些特征?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学生对地球的认知,结合书中资料及课件,学会整理、分析有关地球基本信息的资料,概括出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特征。谈话:通过航空航天技术,我们不但证实了地球的形状,而且还了解到了地球在太空中的样子。提问:同学们,这是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白色、蓝色、绿色、咖色等颜色,你知道这些颜色代表了什么吗?而且这些颜色的面积大小不同,这又代表了什么呢?学生交流、汇报。谈话: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绝

11、大部分是水的地球表面,分布着不同形状的大陆板块。请大家参考地球仪海陆分布,分别找出每块陆地板块对应的位置,并粘贴到蓝色气球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个陆地板块的分布情况,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小结。设计意图 通过粘贴陆地板块贴纸,增加对陆地板块构造及分布的感性认识,也为今后学习大陆漂移知识打下基础。五、拓展延伸,续识地球提问:关于地球你还想知道什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索地球的兴趣。六、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经历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陆分布等基本信息。很多同学都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产生了兴趣,希望大家在

12、课后继续探索我们的地球,发现地球的秘密。【教学后记】6.月球【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学探究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描述现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方面: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方面: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从内容安排来看,月球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2课。学生在

13、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及月亮是如何移动的。对于本课的观察月相有了一个较好的帮助,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提供了方便。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知道用近代科学技术观察月亮,了解到月球上有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引发对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兴趣。第二部分,研究月球上的环形山。先是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分二层进行,一是在不同高度丢相同大小的石子;二是在同一高度丢不同大小的石子。再是观察“环形山”投影的变化,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第三部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必要的月球信息。第四部分,连续观察月亮,记录、整理月相观察日记

14、,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变化。【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看月亮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月亮有不同的形状,初步了解月亮是如何移动的,但对于月亮上究竟有什么和月亮的移动和月相的变化规律没有形成相应概念。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教学中通过对月球基本知识的了解,知道月球上的相关信息,并模拟月球环形山的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利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通过长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观察日记,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2.了解月球概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3.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

15、化规律。【教学重点】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知道月相名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有关月球的课件、视频、台灯、月相图。学生月球仪、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排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一起来欣赏。(一边欣赏一段乐曲,一边观赏美丽的月亮)(播放PPT)同学们现在你有什么感受?(1名学生谈感受)自古以来,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神话或传说,那么真实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月球这节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看美丽月亮图片,创设轻松开放的探究情境,调

16、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真实月球的热情。二、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1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了地球,让我们跟随伽利略一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出示课本17页伽利略观察月球的图片和月球表面的图片,(指名读旁边的文字)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伽利略通过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2.对于这些环形山,人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最初科学家们认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后来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设计意图 用月球现实图片引发学生的想象冲突,让学生初步感知月球概况。三、

17、认识环形山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真的如科学家们所说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而成的吗?我们如何来验证呢?老师为大家提供了沙盘、大小相同、不同的石子若干,结合这些实验材料,实验怎样设计呢?2.师生交流实验方案。(预设: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引导学生猜测原因并在实验中解决)原因及解决方案A.流星体的大小,用不同大小石子代替,同一高度扔大小不同的石子。B. 流星体撞击速度,这里学生可能会有两种解决方案:a.扔石子的力度大小。B.扔石子的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扔石子的力度不好控制测量,所以采用高度不同来解决。高度大,速度快;高度小,速度慢.这个实验是模拟实验,但是在过程中又是对比试验,在这一过程师生

18、交流中,学生针对四年级教师要初步稍微引导学生在对比试验注意控制可变因素、不变因素。3.各小组实验4.汇报交流预设:a.各组出示模拟的环形山,对比月球环形山图片,自然而然得出环形山是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而成的。b.那么为什么环形山有大有小呢?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实验中同一高度大石子环形成的“环形山”大,小石子形成的“环形山”小;同样大小的石子,高度大的形成的“环形山”大,高度小形成的“环形山”小。所以环形山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体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观察“环形山”阴影的变化如果要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观察效果

19、最好呢?老师给每组准备了手电,用手电筒光来模拟太阳光,请同学们用手电筒照射(直射、斜射)这些大小不一样的坑,仔细观察影子的变化。小组实验汇报交流(总结观察环形山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太阳光斜射月球表面的时候。)教师讲解:每个月的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刚好斜射月球表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挑选这样的夜晚去观察观察。设计意图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有难度,这种实验既是模拟实验,又是对比实验,所以教师对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还是要引领一下的。本环节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和操作探究活动,师生双方共同确立一个比较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正确实施操作,得出结论。四、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

20、化。什么时间才是太阳光斜射的时候呢?就需要我们来了解月球是如何公转的。(教师讲解:月球自己本身会转动叫自传。同时月球会绕着地球转动,就是公转。我们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转,而月球始终围绕地球转。)那么,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会有什么变化呢?这种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方面的问题。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模拟月球公转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实验材料:台灯、排球等。实验步骤:a.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b.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

21、的位置比头稍高。c.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d.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教师与一名生合作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以及注意点。)a.实验时,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状态,这样效果更好。b.在这个实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变化。学生小组实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二年级学到的月相知识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在“月相”变化的显著特征时期,教师适当讲解当时月

22、相的名称。真实的月相变化是这样的吗?这就需要我们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你们想记录吗?出示记录月相观察日记的要求。a. 每晚固定时间(例如6点)对月亮进行观察。b. 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画下来。记录月相变化需要我们能连续观察月亮,并做好相应记录。你们能坚持观察记录吗?老师相信大家会说到做到,一个月后我们再一起来交流,我们一定会收获满满。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描述月相变化,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月亮知识,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及各种月相名称。在记录月相观察日记这一环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也在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认识到科学的学习需要恒心和细心。 五

23、、了解月球概况出示18页一段资料,说说你对月球的了解。学生读资料并回答。播放关于人类登月视频资料。自从苏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人类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月球的秘密,更令我们骄傲自豪的是中国的科学家在几十年间的探月工程,随着“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终于成为成功探月的世界强国之一。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学生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资料,提取资料中的有用信息,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很有帮助的。了解实时航空航天事件,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模拟了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并且在此基础上,

24、观察了环形山投影的变化。接着我们又模拟了月球的公转,观察了月相的变化,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课后,请大家坚持每天观察月相,做好观察记录。【教学后记】7.太阳【教材分析】从课标领域看,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探究方面: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科学态度方面: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从内容安排来看,学生之前已经认识地球的组成物质、了解宇宙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认识常见的岩石与矿物。本单

25、元要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状况及其运动规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观察、探究、推理,得出结论。太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本节课按照逐级渐进的原则,逐层展开三组教学活动。依次是:阅读太阳的相关资料,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观察太阳,描述太阳的运动规律。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精确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为第四课打好基础。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从四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地球、月亮和星星;有小组合作能力及动手测量和观察分析能力。太阳的运动和影子的变化,对于学生们来说,太习以为常

26、了,但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缺乏认识。本课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分析影子变化的规律,推测太阳的位置;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为期一天的连续观察也许是第一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活动中应引导:1.正确的记录方法;2.激发学生观察记录的兴趣;3.将所有实验观测数据集中到一张记录纸上,有利于分析,最后通过模拟太阳的运动,讨论总结出规律。让学生既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也学会用大脑思考。【学习目标】1.知道像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了解太阳的概况。2.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运动轨迹。3.会

27、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的概况。【教学难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教学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量角器、线 、温度计、气温表、电子表、卷尺。【教学过程】一、阅读资料,了解概况同学们,请看看外面的太阳,注意看太阳时不要直视,你能用词汇来描述太阳吗?现在我们来阅读与太阳有关的文字资料,你能用一些句式来描述太阳吗?(太阳看上去不大,但其实是一颗巨大的星球,比地球大130倍;太阳看上去很远,但其实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被称为1个天体单位。)请看书20页,回答数据: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以及光速、火箭速度、飞机速度、步行速度,太阳的表面温度,太

28、阳的体积,地球的体积等,请你计算并回答问题: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几分钟前从太阳发出的?假如此刻你乘飞机去太阳,当到达太阳表面时,你的年龄是多少岁?你还有什么疑惑?观看与太阳有关的视频,谁来说说:太阳表面是什么样的?太阳内部是什么样的?太阳黑子是怎么回事?你明白什么是日珥、日冕、太阳风吗?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太阳概况。通过计算太阳光照到地球上的时间,将抽象且巨大的宇宙空间距离转化为学生可以感受的数据。二、描述太阳位置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在哪里?你还见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请你说说和太阳视运动有关的成语。(“东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落西山”等

29、。)这些成语说明太阳的什么特点?请看书21页上面的图,画出太阳的位置。出示几种典型的太阳位置图,请你说说各是什么时间的太阳。讨论:如何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你明白什么是“太阳高度角”吗?出示场景图和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1) 出示场景图,描述太阳高度角。(2) 画出示意图,讲解太阳高度角。(3) 观察同一时刻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规律。小结: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它们的太阳高度角是相同的。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描述每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引出太阳高度角这个重要概念。三、测量太阳高度角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教室外的阳光,要想看到清晰的影子,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

30、一起来测量太阳高度角。方法一: 一个同学背对太阳站立。 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 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方法二: 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用铅笔在地面上画一条从东到西长10厘米左右的直线。 将木棍立在直线中央,一人站在木棍东侧或西侧并用手扶住木棍,另一人蹲下用量角器测定木棍是否与地面垂直,特别是木棍一定要垂直于木棍北侧的地面。 阳光下,木棍北侧的地面会形成木棍的影子,在影子的最北端用铅笔画下一条线。这时,木棍、影子和太阳光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影子线和东西线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方法三: 把太阳高度测量器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让铅垂线和90线重合。 旋转测量架,让太阳光线

31、通过它的圆孔投影到下一段的圆面上,保证投影圆面和太阳光斑重合。 读出测量架箭头所指刻度盘上的度数,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 请同学们自动组合小组,每组5-6人,先用其中一种方法测量现在的太阳高度角,再在操场上寻找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阳光下的影子长度,并记上时间。回到教室,同学们,猜一猜,下一节课后或太阳快落时或明早太阳升起时,影子还在原来的位置吗?影子会运动吗?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太阳的高度位置的变化怎样?气温有什么变化?你们可以讨论后回答。布置观察记录:每一节课下后,到标杆(或篮球架、旗杆、树等)已经做了记录测量的地方,再去记下影子、太阳高度、气温的变化情况,直到第二天此时为止。然后描出影

32、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小结:同学们,这是一次辛苦的实践活动,也是培养毅力的一次好机会,看谁能自觉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角,并发现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热情。四、总结讨论,得出影子的变化规律。讨论: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正午为界,呈现出轴对称性,上、下午的太阳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请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讨论:一天中什么时候太阳高度最小,什么时候太阳高度最大?出示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讨论:一年中,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小结:影子

33、的变化规律:西东;长短长。太阳运动的规律:东西;低高低。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提问: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塑料大棚、晒衣服、估算时间、辨别方向、乘凉、太阳镜、做手影、太阳能电器等。)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延续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受到只要保持好奇心,结合多种方法主动探索,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学以致用,才是科学探究的本质。六、总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太阳和影子的关系,人们利用这些进行了很多发明。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畅想?【教学后记】8.太阳钟【教材分析】太阳钟是苏教版

34、科学四年级下册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四课时。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人站在阳光下会有影子,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有影子的特征,因此影子对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本课带领学生认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但学生对如何利用太阳的影子变化规律制作一个太阳钟是存在困扰的。本课要帮助学生弄清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本课属于技术设计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影子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利用手电筒做光源,探究光源、物体、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然后组织学

35、生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影子测量,研究阳光下小棒影子变化的规律,这是一个长时间的测量,连续测量需要一整天。通过记录相关数据,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发现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有规律地变化。第三部分,日晷的制作与使用。通过观察了解日晷的构造,通过阅读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并通过动手制作,实际体验日晷的作用。人类发现太阳运行以及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发明了日晷和圭表,来记录时间,最终形成历法。从探究影子变化的规律开始,到探究阳光下照射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都需要学生在阳光下实际测量,收集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数据。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活动的本质:通过实作,收集相关信息;

36、通过分析,发现信息的内在联系;通过模型和数字化,形成技术产品,进而影响人类生活。【学情分析】已有认知情况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和第4单元奇妙的光以及本单元太阳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太阳的基本特征,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体”表述光的作用,了解了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有影子,但是他们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影子与太阳的关系。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迷思概念,建立起太阳的位置变化引起影子的变化的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37、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学习目标】 1.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3.会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教学重点】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规律。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铅笔、手电筒、灯、影子模拟器、影子观察器、橡皮、指南针、影子观察记录纸、硬卡纸。【教学过程】一、以旧“唤”新回忆:“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时,你有什么发现?谈话:同

38、学们,在探究上节课的问题“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时,你们有什么发现?预测:上午9点和下午3点的太阳高度角相同;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正午为界,呈现出轴对称性,上、下午的太阳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当我们按时间顺序整理太阳高度角时,发现了什么?(出示图片:出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运动轨迹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板书:太阳钟)设计意图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下两节课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连贯性,探究活动有基础。二、探究新知观察图片思考: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交流:让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一幅是下午3点测量太阳高度角时拍摄的照片,一幅是用手电筒照射一根竖立的木条,观察它们的影子。请大家思考:影子

39、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教师引导出:光源、不透明的物体(遮挡物)、承接影子的屏。左面这幅图中,光源是什么?太阳。遮挡物是什么?人。屏是什么?草坪。实际操作,观察影子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用手电筒来照射竖立的木条,观察它的影子。你能改变木条的的影子吗?请同学们拿出实验器材,寻找方法。交流: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其他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设计意图基本概念的学习。看似无目的的观察,却能够给学生建立起稳固的关于影子的概念,还能够从“无目的”中发现很多不同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模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观察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怎样改变的。了解实验步骤讲述:太阳是东面升起,西面落下,在天空中变

40、化的轨迹呈现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篾模拟太阳运行的轨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把手电筒放在竹篾上贴合移动。在竹篾上分别标注7:00;9:00;12:00;14:00;17:00时间的位置,手电筒分别放在这样一些位置。手电筒照射方向面朝木条上部。请大家及时记录5个位置的影子大小和方向,可以把影子绘制在底板上。注意事项交流:实验中,老师提醒大家,绘制的时候每个影子旁边都要标注好对应的时间点,便于后期对比是进行区分。操作时把数据记录在我们的活动手册上。汇报记录情况交流:根据大家记录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太阳位置变化时,物体影子也随之发生变化;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中午最短。设计意图实验探究,发现

41、太阳变化时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为下面引出太阳钟做好铺垫。三、认识太阳钟观察图片,阅读资料,了解太阳钟讲述: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请大家观察图片,左侧是地平式日晷,右侧是赤道式日晷,你认为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举手回答。日晷正是利用了太阳的位置变化对物体的影子的影响是有规律的原理做成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平铺在地面的,有的与地面成一定的夹角。设计意图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日晷正是一个人类的需求的设计作品,这也正说明

42、了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学生普及科学史,感受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四、制作日晷 准备材料交流:了解了日晷,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日晷,亲自去室外计时。做日晷需要使用的器材有:半圆形硬卡纸、三角形硬卡纸、胶水、直尺、笔学习制作的步骤:1、在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刻度示例图标明刻度和方向。2、按成品效果图,把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3、确定好方向后,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请同学们注意,三角形硬卡纸要竖直粘贴。否则影响计时准确度。学生动手操作成品展示,对有错误的进行指导。课后实践谈话:同学们,下课之后,大家可以尝试着在阳光下计时,计时结果

43、和钟表核对,看一看自己制作的日晷是不是能准确地计时。如果计时不对,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课后可以咨询老师。设计意图感受日晷之类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人类进步道路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加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体现stem的教育理念。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计时工具,课后查一查资料。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知道了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带来影子方向和长短规律性变化,一天中中午影子最短,早晚的影子最长;我们感受了古代人的聪明智慧,知道了日晷,制作和使用了这样一个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实际计时操作,作为课后拓展,把你的收获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完成了这节课,我感到非常高兴,谢谢大家!下课。【教学后记】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