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4164545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地球是球形的。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

2、阳转。明确:地球。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 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

3、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 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3)温馨提示 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

4、,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3)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于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提示:见学生活动手册。(4)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提示:小旗可用黏土粘到地球仪上。(5)交流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三、地球是球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

5、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1、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2、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的各种颜色可能是什么?哪个颜色面积大?(展示照片)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明确:白色云层或冰川蓝色海洋咖啡色沙漠绿色平原其中,蓝色海洋部分的面积最大。3、模拟实验:做一个地球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提示:找准板块相应位置小组合作完成四、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

6、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当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五、拓展提高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

7、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六、作业布置人类探索地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收集相关资料,一起分享。三、课堂小结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教学后记】 6.月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月球是地

8、球的卫,没有空气、水和生命。(2)月球表面显著的特征有众多的环形山和月海。(3)环形山大多数是流星体撞击形成的。(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5)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测。(2)通过实验、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支撑。(2)科学观察需持之以恒。【教学重点】环形山的成因和月相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对猜想的验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茫茫的宇宙中,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她始终蒙着一层神

9、秘的面纱,编织着许多神话与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二、讲授新课一、环形山的成因1、阅读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环形山,即月坑,希腊文中是“碗”的意思,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

10、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2、模拟实验1(1)实验材料托盘、直尺、大小不同的石子、细沙(2)实验步骤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用尺子刮平。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3)注意事项把沙子倒入盘子后,把沙子抹平,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力。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重复三次。(4)实验说明 (5)实验观察记录表 (6)实验现象大小相同的石子越高形成的沙坑越深越大,越低形成的沙坑越浅越小。从相同高度扔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沙坑越大,石子越小形成的沙坑越小。(7)实验结论 环形山是陨石

11、或流星撞击形成的。2、实验2:“环形山”阴影的变化(1)实验过程 用手电筒光模拟阳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2)实验现象当手电筒直射沙坑时,观察到沙坑影子较小;而斜射时沙坑影较大。(3)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明确:由于每月农历十五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二、月相的变化1、实验: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1)想一想用什么模拟月球和地球?还要模拟什么?月球是如何运动的?进行模拟月球 “运动”时要注意哪些?(2)实验器材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12、、人(模拟地球)(3)实验过程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3)注意事项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八个方向,实验者站在方向标中心。实验者每转到一个方向稍停一会,观察并画出球面受光的情形。实验者按照逆时针旋转。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始终保持不变。(4)模拟实验观察的月相变化记录表 (5)实验总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2、知识卡片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

13、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3、讨论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明确:会观察到:环形山、月海需带东西:食品、饮水、氧气、手电4、持续观察月相的实际变化和和模拟实验观察到一样吗?(1)观察要求每晚6:00对月亮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下来。(2)展示月相观察记录(3)整理月相观察日记认识下图中各种月相名称,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下图进行归类。 (4)讨论根据月相观察日记,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两次满月大约间隔15天,月相的变化

14、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每天同一时间去观察,会发现月亮每天会向东后退。三、课堂练习1.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科学界比较公认的假说是( )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形成 C.火山爆发形成2.月球有许多不同于地球的特征,以下不属于月球特征的有( ) A.生活着许多的生物 B.没有水 C.没有生命 D.有环形山3. 下列关于月球的运动轨迹的图形,正确的是( ) 4.诗句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月相最接近的是( ) 5.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这一天出现的月相图是( ) 四、拓展提高:月球小档案 五、作业布置你对月球还想知道哪些?

15、请查阅资料,把它整理出来。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几乎布满了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环形山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持续观察,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教学后记】7.太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2)理解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角过程与方法(1)查阅资料,交流太阳的基本特点。(2)通过小组测量,清楚表示太阳一天内高度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1)查阅资料能解决对科学知识的欲望。(2)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了解太阳的基本特点。(2)学会测量有太阳高度角。【教学难点】小组合作

16、测量太阳高度角,探索一天内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一缕清晨的阳光徐徐升起的时候,新的一天开始了;当一抹落日的余晖洒满大地的时候,新的一天结束了。有关太阳的故事或传说你知道哪些?明确:在人类历史上,太阳一直是许多民族崇拜的对象。中华民族把自己的祖先炎帝尊为太阳神。而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则是宙斯的儿子。中国古代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什么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认识太阳1、这个既令人生畏又受人崇敬的星球,你对它了解多少呢?视频:燃烧的太阳明确:(1)太阳是恒星太阳是一颗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

17、恒星。(2)太阳温度表面温度约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3)太阳体积与质量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2、拓展:知识卡片太阳的表面常常会出现黑色的斑点,这是由于太阳表面气流的温度较低,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人们叫它“太阳黑子”。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3、算一算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算算:此刻照在你身上的阳光是什么时候从太阳发出的?明确:阳光到地球需8分钟,但人一睁眼就能看到。4、拓展:知识卡片1.

18、5亿于米有多远假如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时的火箭,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二、一天内太阳高度变化1、一天中,太阳的高度发生怎样的变化?明确:太阳每天升西落,位置不断变化。清晨到中午,高度逐渐增大;中午到傍晚,高度逐渐减小。2、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太阳的高度在一日内的变化?明确:用太阳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阳的高度。阳光照射到地面,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高度角。3、用什么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量角器、绳子4、怎么用器材测量太阳高度角?明确: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立。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根线。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5、注意事项测量

19、不同时刻太阳的高度。选择平坦的地方测量。小组合作完成。6、太阳高度观测记录表 7、分析数据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日出日落为0,正午最大。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高度越大;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高度越小。8、讨论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阳高度角有什么不同?明确:太阳高度角相同,只是角的方向不同。三、课堂练习1.关于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太阳比月球离地球更近 B.太阳是一个能自己发光发热的星体 C.太阳围绕地球运动2.太阳表面经常出现的太阳黑子是太阳( ) A.不发光的地方 B.温度高的地方 C.温度低的地方3.如图,根据太阳的方向,可以知道图中此时是一天中的( ) A.上午

20、 B.中午 C.下午 D.傍晚4.一天中,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 ) A.高-低-高 B.低-高-地 C.低-高5.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是( ) A.太阳越高,温度越高 B.太阳越低,温度越高 C.太阳越高,温度越低四、拓展提高:不同的季节,太阳高度也不同你观察过射入窗内的阳光吗?从南面窗户直接射进室内的阳光,夏天与冬天相比,哪个季节更深一些? 明确:冬天正午太阳射进窗户比夏天深。五、作业布置一天中,太阳高度不断变化,与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吗?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从更多方面认识了太阳,经过实际测量了解了太阳的高度在一天内不断变化,太阳高度可以用太阳高度角来清

21、楚地表示。【教学后记】 8.太阳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2)一天中影子变化规律:长短长(3)影子的长度和位置是随着太阳的高度的变化而变化。(4)影子总出现在背光的一面,其方向与太阳的运动方向相反。(5)古人利用影子一天内方向的变化制造计时工具日晷。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2)实验观察物体的影子是怎样的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3)通过观察小棒在阳光下的变化,探索物体影子在一天内的变化规律。(4)查阅资料,认识日晷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2)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一天内物体影子长

22、短和方向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坚持对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现在,只要打开手机,看看钟表,就知道几点。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明确: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用光影来计时。2、你能根据光影的长短和方向推测出时间吗? 二、讲授新课一、实验1物体影子随处可见,可大可小,方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改变与什么有关? 影子会消失吗?1、实验材料铅笔、橡皮、手电筒2、实验过程用手电筒光照射一支竖立的铅笔,观察它的影子。改变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铅笔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试试在什么情况下,影子会不见。

23、3、温馨提示铅笔竖直固定在橡皮上照射方向:直射、斜射、平射照射高度:低、中、高观察影子:长、短4、观察记录“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记录表 “研究物体影子的长短与照射高度的变化”记录表 5、实验结论影子总出现在_影子的方向与光的运动方向关系:_同一物体,照射的高度与影子的关系:_在_情况下,影子会不见。6、讨论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明确: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遮挡物是不透明物体,要在其它两者之间。二、实验2早晨太阳出来了,被阳光照射的不透明的物体会产生影子。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怎样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1、实验材料 铅笔、橡皮、手电筒、竹篾2、实验过程太阳在天空

24、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呈半圆形,我们可以用竹篾来模拟天空,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把手电筒套在竹篾上,模仿太阳在天空中位置运行的变化,自东向西移动。每移动一个位置,停下来观察铅笔影子的形状和方向,并把它画下来。3、展示交流各组的观察结果什么情况下,影子最长?什么情况下,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影子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4、实验结论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是随“太阳”的位置变化而改变的。“太阳”位置:低高低 同一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长短长 同一物体的影子位置变化:西北东“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运行的方向相反。三、实验3人们是怎样根据影子的特点来计时的呢?1、

25、实验材料小棒、铅笔、橡皮、指南针、直尺、白纸、计时器2、实验观察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记录纸的观察点上。选择空旷处放置,不要移动。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并在记录纸上标出来。每隔1小时在记录纸上标出小棒的影子,并记下时间。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观察记录表 4、视频:一天中影子的变化5、讨论小棒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明确: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所以影子在西侧,下午从西方落下,影子在东侧,所以影子的变化规律为从西到东。长短的规律为从长到短,再由短到长。正午的时候影子最短,傍晚的时候影子最长。6、这是某组的观察记录。把记录单放回原处,第二天的某个时刻再去观察,观察影子和时间是否吻合。

26、 四、古代计时工具日晷1、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日晷是由晷针和晷面组成。2、你认为这些日晷是怎么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展示图片)明确:“日”是太阳,“晷”是阴影,“日晷”就是太阳的阴影。日晷是利用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时,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来计时的。赤道日晷:即日晷的晷面为赤道面。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也是中国古代最经典和传统的天文观测仪器。牛顿钟: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

27、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立式日晷:安置在墙上。地平日晷:晷面必须严格水平。五、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的影子,此时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2.晚上,小明从路为下经过(如图所示),对影子的变化进行了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子始终跟在人后面B、影子的清晰度是清晰模糊清晰C、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一短一长3.小明在研究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中记录的某物体的影子的情况,正确的是( ) 4.赤道日晷是利用太阳和影子什么的变化来计算时间的( ) A、方位 B、长度 C、影子

28、大小六、拓展提高:圭表我国最古老的计时器,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它由两部分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七、作业布置用硬卡纸和指南针制作一个地平日晷提示:在一张半圆形的硬卡纸上按第23页的活动记录标明刻度和方向。把一张三角形的硬卡纸竖直粘贴在半圆形硬卡纸上。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就能根据三角形硬卡纸的投影确定时间。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必要条件。影子总是出现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是随着太阳位置变化而改变。太阳高度较小,影子就长;太阳高度角大,影子就长。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长到短再到长,影子的位子变化规律是由西向北再向东。人们利用影子的规律制造日晷等计时工具来计时。【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