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62521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导学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设计灵台一中地理组 张金龙 2010年12月5日一课标及其解读1 课标: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2 解读:要求学生能够以水资源为案例,深刻认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从时空两个角度,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和意识。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解三大问题:水资源的概念与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根据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一般衡量标准,通过图文说明水

2、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甚至是季节变化(如中国)。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结合历史进程,通过案例分析,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水矛盾中的重要意义。即通过将水资源作为一个案例,突出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合理利用水资源部分,针对世界和我国都有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紧张的趋势,说明如何从开源、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知识,为此教材安排部分实例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最后设计一个问题研究,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和深刻体会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数

3、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培养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搜集组织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三学情分析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学生并不陌生。初中的地理基础、现实生活的切身体会,学生容易理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但是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学生少有接触和了解,有必要在课前导学案中做适当的补充说明,扫除知识障碍。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通常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

4、点;通过实例,了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认识到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人水矛盾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通过实例,认识人类活动怎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利用水资源。培养、发展学生阅读地理文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联系水循环原理,阅读图表分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等文本,上网搜索,以及联系日常生活所见所闻(报纸、杂志、影视,旅游,社区环境等),认识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合理

5、利用水资源。结合灵台缺水的实际情况(秋冬季和厦门岛较缺水),学生主动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问题研究等案例分析,借由书面或口头等形式,表达学习、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真实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案例,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通过本节学习,深刻认识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自觉保护环境、爱惜自然资源,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五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教人思维、方法。即便是知识的建构,亦然,地理教学应该提倡通俗的、低

6、起点的原生态学习,暂时忘掉各种繁杂矛盾的教学法,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六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安排课前印发导学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地图、网络、导学案、社区资源等,提前1-2天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成力所能及的问题,并事先了解将在课堂上分析讨论的案例,以小组的形式(8-10人一组)先行探究取得共识,并推选一人代表发言。第一课时通过提问回答、师生对话,并及时做小结板书提挈要领,共同建构本节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课后进一步的理解记忆和消化。第二课时则围绕问题研究,在课堂上各组代表讲解共识、展开案例讨论,鼓励临时个别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很另类的见解。最后,教师再表达自己

7、的观点。六课时安排ABC2课时七板书内容第二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A) A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B) 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C)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3、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 中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较2、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3、科技水平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而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人类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

8、影响2、开源节流措施八教学预测和教学反馈 1 、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资源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 、教学反馈:基本达到预测的效果,根据板书归纳内容,强调其他自然资源和水资源利用相似,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析学习某种自然资源的思路和方法。 导学案 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灵台一中地理组 张金龙 2010年12月5日一问题情景:今年的一天,有一位老师问我:灵台的雨水这么多,为什么还缺水?亲爱的同学们,你能马上回答吗?试试看,然后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本学案,相信你最终一定可以圆满完成这个任务。答案是

9、: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的阅读思路:先看本节课题名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会想什么是水资源?(之前没学过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怎样利用才合理?为什么要合理利用?”应该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讲,标题起着提挈要点的作用嘛)接下来,我快速浏览大标题,感觉本节课应该讲三个问题: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再接下来,分别归纳段落大意,了解每个标题下讲了哪几个内容。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注意有什么图表和案例?是对文中相关知识的解释说明,还是知识的感性体现。课文中还安排什么活动,答案能否在文中找到?如不能,不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活动的要求,尝试一下。再不行,键入关键词上网搜索,或找人交流

10、合作。课后的问题研究,是基于本节知识综合运用所提出的问题,思考的过程中遇到知识障碍,我会把课文中相关的知识再更细致、深入看一遍。问题导学:水资源及其分布11水是生命之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什么?12水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各指什么,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是什么?尝试用数学集合的知识,画大小不同的三个圆,表示广义、狭义、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三者的包含关系。想一想,为什么要分狭广义?13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想一想,这跟做生意收入高、资金周转快、赚钱多,是不是有相同的道理?这样的联想,是否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一般规律。14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什么指标来衡量

11、?为什么巴西的水资源最丰富、其次为俄罗斯?有没有想过,既然是通常的衡量指标,就意味着有例外的情形,想象一下可能的情形?15观察图311各大洲的水资源,找出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三者的数学关系,不妨用公式表示。16根据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观察图311各大洲的水资源, 找出各大洲水资源总量的排名。根据水资源的概念,想一想南极洲水资源丰富吗?17根据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要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势必要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河川径流量分布示意图(宽窄表示流量),再根据降水的季节分配,理解记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18利用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灵台降

12、水季节分配、灵台降水地区分布分别找出灵台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以往学过的相关知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21本标题下着重介绍两个方面: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22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农业、交通。近几年,青岛啤酒股份公司四处扩张,除了利用品牌抢占各地市场分额、减少运输降低成本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生产规模受限于崂山矿泉水的数量。青啤并购厦门的银城啤酒,后者拥有的大量优质山泉,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想一想,查一查,这种影响还有些什么具体案例。23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

13、益,如上述案例中的青岛啤酒、崂山矿泉水等。想一想,查一查,这种影响还有些什么具体案例。24课本选用三张图片配文字说明,反映了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科学技术对解决人水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反映了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体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大大拓展,从河湖沿岸到沿海到沙漠腹地,甚至于未来其它的星球。读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为什么水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水资源的水资源丰歉程度指标-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其实是有时代背景的。25利用科技,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请阅读“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一文,思考文下的三

14、个问题。再想一想,灵台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不少措施,缓解了企业、农民、市民用水紧张的状况。关于这一点,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有不少的报道,你的了解有多少?同学们不妨交流一下。为今后灵台经济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你觉得政府、企业、市民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31阅读下文和课文案例-咸海的忧虑,想一想:为什么必须合理利用水资源?上海缺水排名世界第六上海讯临海靠江的上海也会缺水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联合国已把上海列为21世纪全球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这是昨天揭幕的上海节水宣传周活动传出的信息。 据介绍,尽管上海的水资源总量较

15、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为1188亿立方米。从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来看,上海仅为1049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拥有量的40、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0。此外,作为上海市民80饮用水源的黄浦江,因水环境变化,水质终年只能维持在3类到5类之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影响了上海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 目前,上海人均用水量高达每天200升,比欧洲地区和日本的人均日用水量多50升。节水型器具在上海的家庭较少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该市居民家庭使用的近90万套老式直落型便器,每天漏水05升到1升,每年因此浪费的水量达数百万吨。 专家建议,要在上海市民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大力推广节水型

16、设备。同时,加大依法治理和整顿水环境的力度,对造成水污染的企业和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对新投资建设的工厂要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河道的污染。江南时报 (2000年05月16日第四版)32通过上述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缺水,不仅是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更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现在,同学们可以从水资源供需两个方面,探讨灵台缺水的具体原因。33阅读课文中关于开源节流的措施,以及“活动”1、2,结合“25”,想一想:灵台在根本解决缺水的问题上,综合起来有哪些措施?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理备课组 相得年 时间:2010-12-5学

17、习目标: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学习方法合作交流 导学案法学法指导1 妙法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内力作用所致:关键抓住两点:一看是否属于自然作用;二看其能量是否来自地球内部2 区分地质作用与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而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3 区分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演示,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

18、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一 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 ,放射性元素 产生的热能。2 表现形式:(1) 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 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 和巨大的 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 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 为主, 为辅。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 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 、冰川、 等引起 的变化。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 、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动感探究探究一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比较并

19、完成下表:运动形式岩层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地表形态举例相互关系水平运动 于地表绵长的 巨大的 垂直运动 于地表 起伏, 变迁探究二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方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是风力和流水,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表解如下: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搬运作用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探究三 内、外力的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能量来自 ,主要是 元素 产生的热能能量来自 ,主要是 ,其次是 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 、 等,奠定了 ,使地表变得 。对地表进行 ,

20、并将 从 搬运到 堆积,总的趋势是把高山 ,把盆地 ,使地表趋向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在空间上 ,在时间上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 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 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课堂练习1 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B 升降运动常造成裂谷和海洋C 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 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2 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 地壳运动 B 岩浆活动 C 变质作用 D 堆积作用3 下列地理现象中,

21、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 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B 长江下游江心洲的形成C 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D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读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45题(图见课本72页)4 图1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垄 5 图2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是( )A 风力侵蚀 B 搬运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平运动只能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B 绵长的断裂带主要是垂直运动形成的C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D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7 下列地表形态与作用力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褶皱山脉垂直

22、运动 B 海陆变迁水平运动C 冰斗和角峰海浪侵蚀 D 新月形沙丘风力沉积8 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 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 崇明岛的形成C 江南丘陵的梯田 D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9 造成“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河流侵蚀作用 B 风化、侵蚀作用C 喀斯特作用 D 海蚀作用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媒体中大量视频、图片等可视材料的使用,可能使学生更关注声光、色彩,而忽略应学习的内容,应正确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注重思维与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都由老师预设好问题;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受时间限制,学生对问题

23、的探讨不能深入展开,设计的反馈练习来不及完成。如果课时许可,将本节内容分在两节课上完成,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导学案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 地理备课组 董亚平 2010.11.20一、一、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课标解读:1知道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2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基本形态特征;3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示意图中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断层的概念,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的这一节是以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

24、发展。其它版本的教材则把该部分内容作为知识介绍给学生,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山东版的褶皱内容与人教版差不多,断块山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没有褶曲的基本形态特征介绍,断块山反而具体一些;湖南版是以“活动”的形式上学生探究地质构造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形成的地表形态。从以上分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2、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

25、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五、方法:阅读知道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一、山岳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及褶皱山课件演示:褶皱及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

26、样形成的。教师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跟着来做)背斜和向斜。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学生填表对比: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向斜多媒体展示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未受侵蚀,

27、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心到老对称分布学生活动:课本P80“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板书:2、断层和断块山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投影“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板书:3、火山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

28、无是处吗?七、练习:1.准备在甲乙两地之间修筑道路,下图中给出了A、B、C、三个方案,哪一个方案比较好?为什么?2.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小结:山岳的形成按成因分类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八、教学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安排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过高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至后

29、面的“火山”中介匆匆的带过,课堂学习效果评价也来不及完成。如果把火山的内容安排在下一节,可能就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后,我安排了课本的“活动”作为知识的巩固,活动中有一个问题:修建隧道是选择背斜还是向斜?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这部分的内容就是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许多学生很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修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理解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型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导学案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理备课组 杨广辉 2010.12.8一、对课标的解

30、读: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是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 二、教材分析从整章内容来看,本节的内容与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相对应,是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

31、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

32、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三、教学达成目标通过以上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把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确定如下:1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2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3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4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貌形成的过程。四、学

33、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兴趣,慢慢出现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活跃,受定势思维束缚小,由机械记忆逐渐变为以理解记忆为主,另外,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推理其原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够强,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分组做实验、个人观察、组内讨论形成共识,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成果,讲出实验过程中河流地貌产生怎样的变化并推测其原因。、探究的活

34、动,理解河谷和沟谷的演变关系等。、利用案例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即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教学重点河谷的演变过程是河流侵蚀地貌的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不同类型及对河谷地貌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出示图片10元钱图案图片)(师问)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10元钱,它的图案有一面是画山水的,哪位同学能说出这是在哪里呢?知道的话老师就把这10元钱奖励给你(吸引学生注意力)(生答)三峡中瞿塘峡的夔门(师问)有哪位同学能知道这么壮丽的地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生答)河流的侵蚀作用(师问)是侵蚀作用中的哪一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

35、容。(出示标题)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出示峡谷图)一、河流侵蚀地貌请大家翻开书本77,看书P77,第一、二段(师讲述)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将河流地貌,分为哪两种?(侵蚀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刚才我们的三峡景观图就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师讲述)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形成,这个比较难理解,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老师所做的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模拟实验。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开始分组做实验。(师问)同学们注意观

36、察,在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了河谷地貌产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个人观察、组内讨论形成共识,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实验成果)。老师对每一小组学生在试验过程中的表现得出的结论及推理做出评价。(本次实验小组评比共设4颗星,老师布置的实验工具有带的加1颗星,在实验过程中每个组员都在认真参与做实验的小组加1颗星,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能讲清楚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的加1颗星,对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推理准确的加1颗星。)(师再次播放媒体实验边看边总结)通过观察我们看到了当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延长,推测它是受到流水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接着看到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推测

37、它是受到流水的侧蚀作用。(承转)好,我们通过刚才实验来了解一下,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侵蚀作用形式。(出示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一)三种侵蚀作用形式作用形式概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下蚀垂直于地面侵蚀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承转)了解了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作用形式,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河流地貌的成因。(出示虎跳峡景观图片)虎跳峡长公里,落差米,江面最窄处仅余米。峡谷之深位居世界前列,(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虎跳峡大概位置)(师问)虎跳峡深切峡谷的形成以哪种河流侵蚀作用为主?(生答)(下蚀作用)(出示虎跳峡局部侧面剖面图)(出示溯源侵蚀动画)让学生判断这是何种侵蚀作用为主?(师

38、讲)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出示荆江图)(师在长江干流上指出荆江的位置)(老师解说)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城到湖南城陵矶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这里两岸堤坊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450年间,荆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出示探究讨论活动题目1)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险?(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因而险。)2、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属于侧蚀。它使

39、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学生探究讨论回答,老师做点评,总结)(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流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探究活动21、河谷是怎么形成的?(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河谷。)2、沟谷是不是都能形成河谷?(请阅读书82,最后一段思考讨论回答)(不一定,只有当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才能逐渐演变成河谷。)(学生探

40、究讨论回答,老师做点评,总结)(承转)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少,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出示河流凹凸岸弯曲图,并思考讨论。探究活动31、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以侵蚀作用为主,哪个地方以堆积为主?2、图中A、B两点哪个地方更适合建货运码头?(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流较深,适合做码头。)(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师:分析得很好?师总结点评。(承转)请大家看教材图4.2页,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答:(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的向两侧扩展

41、,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内堆积大量泥沙。)(师讲)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请同学们看书2(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学生答:(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出示河谷的演变图)师生共同总结河谷的演变过程。【练一练】(1)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的是( )A、黄河三角洲 B、崇明岛 C、黄土高原 D、河谷(2)形成黄土高原表面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地壳运动(3)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模拟演示实验、讨论和自主探究

42、为主要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多方面活动,比如分组讨论、亲自动手实验、上讲台交流汇报等,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图表等综合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教学效果挺好的,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的快乐的学习。这要比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讲授效果要好的多,在出示河流溯源侵蚀动画时,有的学生会对这侵蚀作用的形式判断不准,我想这时我要讲清这是河流纵剖面图而不是横剖面图,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的看图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做好课堂实验活动的整体调控,合理分配好课堂有效的45分钟。导学案 第五章第一节

4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备课组 相得年 2010.12.17【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法与学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