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43937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121 大小:8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论语》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解读.doc(1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解读论语前言 河南 南阳 狮子(王贵金)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比老子小20岁,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又比庄子大182岁。事实上,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都是同一时代的伟人,其中老子、释迦牟尼是得道、成佛、解脱者,孔子是人间的圣人、伟人,庄子算是隔代的又一位得道、成佛、解脱者。老子的道德经、释迦牟尼的阿含经,孔子的论语、庄周的庄子,虽然在个别历史时期,也会遭到批判和攻击,但是,两千多年来,它们一直是人类学习的经典著作,也是有志于解脱者寻宝的地图、指路的明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 孔子所提出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感恩心、慈悲心有很大的启示,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学习修行解脱道都有很多的重要启示。 事实上,我们要究竟解脱、得道、成佛、证得四果阿罗汉,是一定要经历从欲界中的一般众生,逐步提高心灵品质来到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人间圣贤阶段,最后一定要超越这些有为法的心灵层面,因为这些都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才能够最终契入无为法而得道、成佛、解脱啊! 所以,我们学习解脱道,就是要去实修实证解脱道,要向古圣先贤学

3、习,就是要慢慢地通过闻、思、修、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逐渐的溶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来到平等心地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超越时空去体悟他们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这些都是我们修行反观很好的镜子,帮助我们照见到自己内心深处很微细的我慢、无明,从而真正的超越上去才能究竟解脱啊!学而篇第一(一) 一、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yu)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yn)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t)弟,而好犯上者,(xin)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

4、(xng)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shng)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二、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yu)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yn)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t)弟,而好犯上者,(xin)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

5、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曰:“吾日三(xng)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shng)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

6、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三、解读 孔子开篇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溶入孔子的内心世界感悟孔子的心态,其实孔子是很希望自己的学说、主张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并积极推行,当然这也无可非议。但是,我们要从“人不知,而不(yn)愠,不亦君子乎?”中,去体悟到孔子心中那种很微细的那么

7、一点点无奈、遗憾,内心为此而产生的很微细的烦恼啊!这就是世间法(有为法)不能够圆满的地方。只要你还有一丝所求的心,只要还有一丝的我慢,认为自己是君子、圣人,不自觉地就会把其他人贬为小人、凡夫,这都是二元对立呀!这都还没有来到得道、解脱、成佛,溶入一体的世界啊! 真正的得道、成佛、解脱者,像佛陀一生讲经说法四十几年,到最后他自己倒说:“我一句法也没有说”,这里面的含意都很深那!实际上佛陀的本意是说,我所说的这些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等,都是大自然中本来就存在的法则,不是我释迦牟尼的发明创造;佛陀说出这些法界的实相真理,是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去实修实证解脱道;更深的含义是佛陀希望众生不要去崇拜自己

8、,真正做到自依止、法界依止、莫异依止。 “孝(t)弟”就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里我们要对它进行全新的解读,才能真正走在“中庸”之道上。当孩子年幼还未成年的时候,做父母的肩负起养育、教育孩子的责任那是责无旁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学习能力,不要让孩子一直依赖家长而不能独立生活。 当做父母的逐渐年老体衰的时候,做子女的也都长大成家立业了,这时子女要行孝了,就是要多关心父母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尽量做到满足父母亲的正当需求,这只真正孝心的体现。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常言说:“老变小”,如果做父母的对子女过分依赖的话,那就会像小孩子那样抓取自己的子女,这样双方都会有痛苦和烦恼啊!

9、兄弟之间的关系可以此类推。 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长幼关系,兄弟之间的大小关系,我们要有一定的礼仪规范秩序,这都是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但是要知道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虽然没有变化,实际上他们的心灵品质层次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果一方没有适应这些变化,还在紧紧地抓取对方不放,那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会有痛苦和烦恼。因此,双方应该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但又不去抓取对方,给对方心灵成长的空间,这才是走在中道上的“孝(t)弟”之道。 “吾日三(xng)省吾身,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是我们修行解脱、培养感恩心、慈悲心,增加善因善缘应该重视遵守的地

10、方。出世间法离不开世间法,没有经历过有为法就难以契入无为法,所以,我们学习解脱道不要以为这些有为法不重要,没有经过有为法的历练过程,就很难真正超越有为法阶段,不要说从果地起修直接进入无为法,说这些话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在说大话空谈啦! 学而篇第一(二) 一、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dn)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1、,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译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这就是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把德育培养、把提升心灵品质的教育放在第一顺位,这在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中仍然是很重要的。这样做并不否定智育的重要性,反而会更加促进人类智慧的开发。而且对我们学习解脱道也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要解脱不是只会看经

12、典、背诵经典,然后在哪里找个偶像崇拜就能够究竟解脱的,实际上是需要我们不断地闻思修证,逐步地提升心灵品质,逐渐的脱胎换骨,最终来到以大自然为师,超越经典、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才能够究竟解脱溶入一体的世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dn)惮改。”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

13、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德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三、解读

14、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就是在现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够催生人类正确的学习态度、促进人类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使人类不断的提升心灵品质,逐步的开发本自具足的大智慧。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

15、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这些原则在世间有为法的世界里面,是个人修养很高的境界,也是一般人努力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些并没有超越二元对立,还在标榜自己是君子,无疑会把其他人界定为小人,这就为我们学习解脱道提供一面镜子,要反观自己有没有这种微细的自己是大修行者的心态,反观自己有没有微细的“戒禁取结”缚。如果能够看到自己内心深处还有这些结缚,那么就能逐渐的断除,从而来到得道、成佛、解脱的阿罗汉世界。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

16、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其实内心更深层的潜意识之中,是在逃避、躲避鬼神,是在抗拒死亡的境界。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德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这里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

17、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这是成为人间圣贤之辈的最高标准,但是,它们并不是究竟解脱者、成为阿罗汉的最终目标,因为阿罗汉是要来到无我、无私、无为的世界,它是要逐步的脱胎换骨先来到超人格的圣贤阶段之后,再继续向上突破真正契入无为法,超越

18、圣贤超人格阶段,才能够最终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得道成佛的世界。真正的阿罗汉是返璞归真的真人,是回归到纯真、淳朴的自然状态,绝对没有我是圣人、我是大法师的那些很微细的我是、我能、我慢。学而篇第一(三) 一、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贡曰:“贫而无(chn)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19、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二、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

20、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最好能够做到身、口、意的三妙行。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子贡说:“贫穷而能不(chn)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1、三、解读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

22、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从理论上看待“礼之用,和为贵”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这些对于我们学习解脱道也是要遵循的原则,我们向善知识学习看齐,首先要有诚心、虚心,真心实意去学习才能够成长,但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味的接受而不加思考分辨,也不是师傅所讲的全都无条件的接受、执行,除非他是究竟解脱的阿罗汉。事实上,真正的阿罗汉又不会让我们无条件的接受他的说法,而是鼓励引导我们去求真求证,去亲证“无常、无我、缘起甚深”的三法印。 真正的得道、成佛、解脱者、阿罗汉、菩萨,他们也和

23、常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间,照样每天要涉及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问题,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就是佛陀所讲的:“入空戏论灭”,这就已经超越了“礼之用,和为贵”的心灵层次。他们是如实现观一切实相真理,没有一点自我意识的参杂,所以因缘条件具足的时候就说实相,当因缘条件不具足的时候,就保持沉默明哲保身。他们绝对不会去和众生见诤,也绝对不会去讨好两边和稀泥的。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些要求在

24、我们修行解脱的过程当中是值得借鉴的。这些都是究竟解脱要逐渐超越的地方,当我们真正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后,这些规范要求都不会成为自己内心的障碍,也不会为这些世间法的礼仪规范而烦恼啊!但是也不是说究竟解脱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绝对不是这样的,而是他不需要这些世间法的礼仪来规范,就自然的能够做到不逾矩。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

25、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对于修行解脱来说,别人不了解自己,与自己不了解别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要放在第一顺位的,是首先要真正了解自己。也就是要静下心来反观自我内心有没有贪、嗔、痴、我慢、无明,这才是得道成佛的最关键地方。当我们真正能够彻底断除贪、嗔、痴、我慢、无明之后,就会自然的返璞归真如实观,那时候才会真正的做到如实的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为政篇第二(一) 一、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6、,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27、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三、解读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

28、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是要求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高标准就应该像孔子那样逐步提高修养成为超人个的圣人。当然这还在有为法的阶段,真正的圣贤之辈内心还会有很微细的烦恼和不安那!如果能够继续提升心灵品质,来到老子所说的无为法的阶段,那么就会无为,而又无不为,这样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再会有烦恼和不安了。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

29、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

30、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孔子一生修行的心里路程,对于我们今天的修行解脱,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启示,孔子也像老子一样是大器晚成啊!孔子说自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我们今天不要说四十、五十、六十岁以后修行就晚了,就没有希望得道、成佛、解脱自在了。事实上,在老子、孔子生活的时代资讯并不像今天这样不发达,人们要想求学闻思解脱道是很不容易的。今天的互联网络、各种信息资讯平台、渠道四通八达,为我们学习闻思实修解脱道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像两千多年前不要说能看到解脱的经典很不容易,一般的平民百姓更没有机会看

31、到,就是要见到真正的善知识,也需要跋山涉水很艰难呀!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现今有这么发达优越的资讯、交流条件,只要我们真心的要去求解脱,在家不出门就能够找到真正的解脱道,不需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家就能够找到善知识并与之交流学习。但是,如果我们还在贪、嗔、痴、无明的颠倒梦想之中,不愿意出离的话,那么这些现代化的通讯交流平台、网络,将会成为我们更多五花八门的玩具,会成为我们提升心灵品质的最大障碍。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32、为政篇第二(二) 一、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zhun)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su)廋哉?人焉廋哉?” 二、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

33、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三、解读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

34、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这里孔子通过与孟武伯、子游、子夏的对话,讲出了孝道的三种境界:一是为父母的疾病(健康)担忧就是孝;二是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三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对于这三种境界的孝道,孔子认为并不是完美的孝道,至于什么是最完美的孝道呢?孔子把答案留给了大家,那我们就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事实上人类的孝道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些人心中就没有孝道,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去施行孝道;二类是有些人心中并不重视孝道,但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很会做孝道的表面文章,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就会消极;三类是内心十

35、分重视孝道,并且认真践行孝道,而且还没有表演给别人看的心思、意识。要真正做到上面第三类的孝道,那就需要透视父母和子女缘生缘灭的人生实相,体证到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不是自我所能够主宰的,都是缘起甚深呀!所以,当有缘相聚为一家人的时候,就会十分珍惜亲人之间的缘分;当缘尽离散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懊悔,能够坦然的面对亲人的分离。这样孝道的原则就是:亲人之间的聚散离合都很平淡、纯真、纯朴,可能没有那些感动世界、感动地球人的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故事情节。以此类推,这个原则可以推广到一切人与人的交际、交往之中。这里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

36、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其实我们修行解脱何尝不是这样呢!常言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就是说我们要对经典、对法师所讲的法义,要有正确的择法能力,一定要自己逐步去亲证到才算。否则的话都可以暂时保留存疑,我们对解脱的法义存疑越大,那么我们要去亲自体证的层次就越高。如果我们对经典、对法师的讲经说法,抱着完全信任的心态去学习,没有一点自己的吸收消化、体悟、体证过程,认为只要完全相信、完全接受就好,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落入迷信或是信仰的阶段,若是没有因缘超越过去,那这一生一世就很难究竟解脱了。 在此主要讲如何了

37、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在这个层面要了解别人,还需要察言观色,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也就是说还要用我们的大脑去想象、思维、推理他人的内心世界。像这样具有一定的禅定力,或者是证得初果到三果的圣者,甚至是具有一些神通,像他心通那样的人,是能够看到他人一些表面意识,或者能看到他人内心浅层的意识境界。 其实这都不能算是真正了解别人,要真正了解他人内心潜意识的世界,那必须是四果以上的阿罗汉,那些得道、成佛、究竟解脱者。他们真正做到了无我、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好像一面平整的镜子,

38、能够如实照见他人的内心世界。这些都不需要大脑去推理、想象的,更不是用内心去猜测的,而是内心(心眼)直观的觉察,要不要说出来他是要看因缘情况而定的。为政篇第二(三) 一、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

39、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三、解读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

40、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做为君子,做为一个寻求究竟解脱的人,不能够像一个器具那样只是接受,只是接受权威、接受经典就可以了,要有自己的消化吸收、独立思考、亲自求证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做到如实现观各种因缘条件,才能够以不迎不拒的心态面对一切境界,才能够溶入一体的世界而解脱自在。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

41、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我们修行解脱也是一样,如果你还在世间法里面绕的话,那么就会到处去跟人家攀比、到处攀缘,各种法会、布施搞的轰轰烈烈,其实一直是在心外求法。这里并不是说做法会、做布施不好,但是一定要超越心外求法、人天福报的阶段,才能究竟解脱。真正的出世间法是不会去心外求法的,他们不会再去和别人攀比、攀缘,而是和有缘人结善缘,他们真正在不断地内观、反观、反省自己的贪、嗔、痴、我慢、无明,从而断除“十个结”而解脱自在啦!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

42、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修行解脱也是这样,闻思和修证都不能偏废,它们是一体相辅相成的。只做闻思而不去实修实证,很容易落入知识见解之中,很喜欢和别人去见诤,从而展现我能、我慢。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就一门深入的去修行,看似很精进用功,但是结果容易落入世间定、走偏了自己都不知道,甚至会落入空谈、口头禅、狂禅,也是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 为政篇第二(四) 一、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43、,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二、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

44、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三、解读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

45、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修行解脱也是一样,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闻思修证,来不得半点的虚假,真正的究竟解脱、得道成佛,那是要回归到平凡、平实、平淡的真人,是要看到宇宙大自然的缘起甚深、玄之又玄啊!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亲君

46、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当有缘分做官的时候,内心要珍惜这种因缘,要不断的内观、反观、反省自己的行为,要努力看清各种事物的实相,才能够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重点是没有对官位的追求、黏着、贪恋,当缘尽需要离开官位的时候,内心能够淡然的接受。为政篇第二(五) 一、原文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

47、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n)輗,小车无(yu)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chn)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二、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为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