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家争鸣.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43756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百家争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百家争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百家争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百家争鸣.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一节 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

2、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二、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2、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

3、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

4、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墨家墨翟儒

5、家孟轲 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 商鞅 韩非名家惠施 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 苏秦兵家孙膑 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3、原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1、孔子创始人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主

6、张与成就A、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活动探究1: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c、“爱人”但是有阶级性的。活动探究2:阅读下列

7、材料:子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据材料,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孔子“仁”的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文化?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谦慎、宽容、守信、灵敏、宽厚。主要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类自身发展。在当今社会,儒学思想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都有积极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瑰宝,我们要吸其精华为今所有,并将其发扬光大。“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

8、的统治秩序)。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教育方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C、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思考: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

9、建秩序。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2、孟子继承发展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思想主张A、政治主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B、伦理观

10、: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3、荀子丰富完善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主张:A、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C、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评价:A、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B、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比

11、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思考:荀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

12、”,但又认为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荀子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一般还是把他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讲析:荀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学说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补充知识】稷下学宫中国的学术盛世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

13、,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当时云集了众多学者,如孟子、荀子等。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

14、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A、万物起源和演变:“道”。B、朴素的辨证法思想;C、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15、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事物总是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2)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评价材料二观点。问题探究:现实社会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朴素、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3道学的形成庄子(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三)法家思想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 (自主阅读)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

16、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A、李悝变法的主要措施 李悝在魏文侯时期任相,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他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B、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商鞅在秦国两次实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为保证国家的财源和兵源,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编户制,五家为伍,十家为

17、什,互相连坐告奸,以加强中央集权;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想做官就要学习律令,以吏为师。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

18、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韩非的思想主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哲学方面。 3影响: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

19、的思想?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四)墨家的主张1墨家的风气:组织纪律严密;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

20、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3墨家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自主阅读) (1)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他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这就是有名的“三表法”。 (2)墨子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4“墨辩”学派及墨家学派的湮灭 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专门探讨逻辑学,历史上称之为“墨辩”学派,也称后期墨学。汉代以后,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了。三影响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

21、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结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板书设计】 背景:根本原因、政治、经济、人才、统治需要 主要流派及主张:学派代表时期著作主要内容影响早期儒学孔子春秋多A创始人。B哲学政治:“仁”与“礼”;教育;整编文献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

22、治思想。孟子战国孟子A继承。B“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战国荀子A丰富。B吸收各家思想;天人关系上;学习的最高目标是“礼”道家老子春秋道德经“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战国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李悝战国法经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战国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哲学方面。墨家墨子战国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影响: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 【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2、实践活动。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课后反思】共7页 第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