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扶贫进展.pdf

上传人:帮**** 文档编号:4054504 上传时间:2021-01-0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0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扶贫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旅游扶贫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扶贫进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扶贫进展.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收稿日期: 2008- 12- 06 作者简介: 李佳,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生态旅游与旅游扶贫。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李 ? 佳1, 2? 钟林生1? 成升魁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反贫困是发展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近年来, 旅游业作为反贫困( 扶贫)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 切关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 对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历程、 内容、 地域和方法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 代中后期, 经历了起步、 初步发展

2、、 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研究内容集中于政府、 社区、 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旅游扶贫的战略、 模式与思路, 旅游扶贫的效应, 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研究区域集中于云南、 广西、 湖北、 贵州、 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 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 且偏重区域层面的宏观分析, 对景区和村镇等微观单元研究不足; 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今后应进一步拓 展研究领域和深度, 突出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加强定量研究, 推进方法多样化, 关注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 旅游扶贫中的相 关利益主体、 旅游扶贫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比较研究、 旅游扶贫

3、工程的实践性和 可持续发展研究等重点问题。 关键词? 旅游扶贫; 研究进展; 评述与展望;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0?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2- 2104(2009) 03- 0156- 07 ? ?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 世界性的难题,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早在 1945 年 联合国成立之时就把? 消灭贫困?写进了庄严的?联合国宪 章?。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尽管世界经济不断增长, 全球贫困依然严重。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仍 有近13 亿人口生活处在绝对贫困状态, 每年约有 1 800 万 人死于贫困。中国是世界

4、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贫困问题 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 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造成了我国贫困区与旅 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 1。如我国贫困县占多 数的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 自然保护区 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0%以上 2,我国70%的旅游 景点、 近1/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贫困的农村地 区。这无疑为旅游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3 6。据国 家旅游局统计,20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 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与此同时, 旅游扶贫问题受 到国内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

5、并逐渐成为旅游领域的 研究热点,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为指导旅游扶贫实践、 促 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用? 旅游?作为主题词, 再分别以? 贫困?、 ? 扶贫? 在中国知网(www. cnki. net) 上进行二次检索, 获得学术期 刊文献403 篇, 博士学位论文2 篇, 硕士学位论文20 篇(截 止2007 年12 月)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论述,以期全 面反映近 20 年来国内旅游扶贫问题研究进展, 为准确把 握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提供依据。 1? 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是随着一些老、 少、 边、 穷 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实践经验总

6、结而兴 起的。据检索, 1987年发表的?湖南省大庸市广开门路促 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一文是最早涉及旅游扶贫问题的学 术论文 7。从文献的数量看,中国旅游扶贫问题研究大致 经历了三个阶段( 见图 1) 。 第一阶段(1987- 1996 年) : 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 的起步阶段, 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成果少。 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虽然长达 10 年, 但发表的论文只有 15 篇, 年均 1. 5 篇。二是以定性描述研究为主。1996 年, 第 一篇以? 旅游扶贫?为篇名的论文出现 8。这与 1991 年全 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 旅游扶贫?口号,1996 年国家旅游 局把旅游扶贫作为重

7、要调研课题,并与国务院扶贫办相继 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有关。 ?15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 19 卷?第 3 期?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Vol?19?No?3?2009 ? ? 第二阶段( 1997- 2001 年) : 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 初步发展时期,5 年共发表论文 100 篇,年均20 篇,是前10 年年均论文数的 13 倍多。主要特点为: 一是研究领域扩 大, 除广泛关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扶贫效应外, 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旅游扶贫战略、 旅游扶贫模式、 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 旅

8、游扶贫融资等问题开始引起学术 界的关注; 二是研究方法由定性描述向简单定量分析转 换。 第三阶段( 2002- 2007 年) :这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 迅速发展时期, 6年共发表学术论文 310 篇, 年均近 52 篇, 是第二阶段年均论文数的2.5 倍多, 是第一阶段年均论文 数的34 倍多。主要特点为:一是研究进一步细化和深化, 研究视角由贫困地区转向贫困人口。这主要与 1999 年英 国国际发展局( DFID) 提出的PPT( pro?poor tourism) 概念有 关。旅游扶贫机制、 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 旅游扶贫的 信息与能力建设、 女性与旅游扶贫等成为新的关注点。二 是研究

9、方法多元化, 比较分析法、 访谈和问卷调查、 数理统 计分析、 计量经济学或发展经济学模型等得到广泛应 用 9 13。 图 1? 旅游扶贫研究成果变化趋势 Fig. 1?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s on PET 2? 主要研究内容 2.1 ? 政府、 社区、 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不少研究者认为, 扶贫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政府 应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 主张采取政府主导型的旅游 扶贫战略和模式, 政府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 面 14 16:在做出决策前与贫困者协商沟通; 对旅游扶贫用 地或资产给予优惠政策; 应用计划控制和刺

10、激投资手段, 鼓励私人业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完成旅游扶贫承诺;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完善市场,鼓励旅游业进入贫困 地区, 从而使城乡可持续发展和扶贫工作融为一体; 通过 政策和财政手段以及高效的各级政府机构落实各项扶贫 措施; 促进扶贫企业和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修订阻碍贫困 者就业和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把旅游扶贫同扶贫事业 发展战略和小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等等。 旅游扶贫的目标是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 和增加发展机会,而社区参与旅游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 有效途径,其作用在于 17 19: 它可在各个参与者之间起到 催化剂和联络沟通作用; 为贫困者在培训、 自身能力建设、 技术支持

11、等方面投资, 为旅游就业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 为小企业和贫困者之间架起桥梁, 为他们排忧解难, 提高 效率和防范风险;向政府制定者反映贫困者的心声; 大力 支持旨在加强扶贫的各类旅游活动, 推动多边贸易关系中 的扶贫活动。 贫困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作用在于:作为独立劳动者或 创业者, 同时也作为社区成员或股东, 直接参与旅游规划 和收益管理; 加深对旅游业的理解, 产生切合实际的期望; 在旅游业和小企业就业中发展技能; 探索发展文化产品, 为市场提供商品;在透明管理共同资产和收益, 与小业主 以及政府的合作过程中, 强化社区组织功能; 通过提高对 资源和环境的认识, 主动积极地起到保护环境和文化的

12、作 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 若要充分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必须从制度上设计保证居民参与的赋权机制、 咨询机制、 利益分享机制、 培训机制等, 建立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的监测与评价体系, 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贫困社 区参与旅游发展规划 20。 2. 2? 旅游扶贫战略、 模式与机制 许多学者基于理论和实践分析, 提出了旅游扶贫的战 略思路 19,21:贫困地区政府应积极引导、 支持和实施旅游 扶贫战略;注重旅游扶贫效益分析、 发展模式选择; 通过旅 游扶贫活动, 逐步完善基础设施, 增加可进入性;多渠道筹 集旅游扶贫资金,进行合理的融资安排; 制定有利于贫困 人口参与的机制,提高他们参与

13、和分享的能力; 重点发展 有利于贫困人口参与的旅游, 如民俗旅游、 乡村旅游、 生态 旅游、 背包旅游等;发挥旅游产业的高关联优势,积极开发 旅游商品,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协调, 构建本地化的产业链; 重视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和示范作用; 重视旅游区的形 象建设和营销活动; 把旅游扶贫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建设、 其它扶贫手段相结合。 学者们归纳的有益的旅游扶贫模式主要有 21 23: 政 府主导模式; 亦农亦旅模式; 景区帮扶模式; 异地安置模 式; 整体租赁模式; 城企相助模式; 先富助贫模式; 旅游扶 贫试验区模式; 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李国平(2004) 系统研

14、究了广东全方位协作部门、 多层面参与主体、 多元化扶贫 手段的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及其所依附的系统运行机 制 9。姬丹(2007) 介绍了贵州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 政府+ 公司+ 旅行社+ 农民旅游协会的模式和利益分配 ?157? 李 佳等: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模式 16。龙茂兴(2006)探讨了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 提 出了村民合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 1+ 1?结对式乡村旅 游扶贫模式和? 接力?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 24。何玲姬等 (2007) 针对旅游扶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提出了在旅游开 发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想: 起步阶段 采用政府主导下的社区被动参与模式;

15、 发展阶段采用政府 引导监督下社区主动参与模式11。游佩媛(2006) 从发展 旅游的原动力、 政府的角色、 开发模式、 当地产业结构配 置、 贫困人口参与情况和管理机构六方面对地方自主开发 型旅游扶贫模式( 以北京郊区为例) 和政府扶持国际援助 型旅游扶贫模式( 以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 进 行了比较 25。这些模式是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 领域提出的,目前尽管难以进行统一的分类, 但对于指导 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旅游扶贫机制, 不少学者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梁明珠(2004) 依据? 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 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 利益分配、

16、培训与就业、 社区参与等问题, 提出了建立? 三农?利益保 障机制的设想 26。朱晶晶等( 2005) 在分析旅游扶贫特性 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目标系统、 动力系统、 决 策系统、 信息系统、 保障系统、 监控系统和执行系统的旅游 扶贫联动运行机制 27。王永莉(2007) 以四川民族地区为 例探讨了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 指出应充分发 挥各级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基础教育投入 和与旅游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 并重视非政府部门、 私人 部门的参与,构建良好的受益机制, 让贫困人口能够分享 旅游开发利益 28。 2.3 ? 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最显著的效应无疑是经

17、济效应, 这也是旅游 扶贫的最初目标。大多数学者通过对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 案例研究,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业能促进贫困地区国民生产 总值、 财政税收、 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 整与优化,具有消除贫困的潜力 29 30。部分学者同时指出 旅游扶贫存在经济风险与限制。如刘筏筏(2006) 认为旅游 业的波动、 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成本以及对经济 影响,威胁着贫困地区旅游的发展, 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受 限,难以得到旅游开发的利益, 严重影响旅游扶贫效果 31。 张小利(2007) 指出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 经济漏损比较严重,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 32。 旅游扶贫的社

18、会文化效应主要体现在贫困型旅游地社 会文化环境在旅游活动介入后会得到整体优化 33: 一是贫 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物质环境的改善, 表现为各种与旅游 相关的社会文化要素和设施得到建设和发展; 二是贫困型 旅游地社会文化精神环境的改善, 表现为贫困型旅游地居 民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感受并从中获取的各种商品经 济意识和现代生活观念; 三是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制度 和心理环境的改善,表现为政府为鼓励和保护旅游活动顺 利开展而逐步制定的系统法规制度和大力宣传, 使之朝有 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演化。但旅游扶贫可能产生社会文 化风险,如地方民俗文化面临危机, 包括地方民俗文化的变 质( 商品化) 和消失(

19、 同化) ;社会文化冲突加剧; 旅游业引发 犯罪率上升、 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 31。 旅游扶贫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 34 35: 旅游开发可 以减轻生态经济脆弱区为缓解贫困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对 自然环境的压力,有效克服区域性生态脆弱劣势而导致的 贫困问题。如政府利用旅游扶贫基金为农户建立沼气池、 修建卫生间、 建造节能灶, 改变了村民传统的使用燃料的 方式( 薪炭材), 减少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从而减少了破 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农民的现金收入增加, 生活条件改善, 也使他们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当然, 在生 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也可能带来自然资 源的耗损、 环境退化和

20、大气、 水体、 生活垃圾、 嗓音等环境 污染问题 36。 2. 4? 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者们认为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 面 17, 37: 旅游扶贫的认识不到位,将旅游业发展和欠发达地 区整体经济增长视为关注焦点,忽视贫困人口和社区利益; 旅游扶贫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缺乏后续建设资金;缺乏旅游 专门人才;旅游扶贫思路窄,仿效问题突出, 市场意识淡薄; 旅游扶贫规划不科学;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引发 部门冲突,形成行政? 飞地?; 旅游产品配套差, 旅游纪念品 无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 旅游宣传促销困难大; 旅游 开发与资源、 环境、 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21、针对存 在的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30: 旅游扶贫观念 更新? 明确旅游扶贫的性质和目标, 确保贫困人口的受 益和发展;旅游开发措施优化? 立足于贫困人口的受益 和发展,开发参与型旅游产品,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景区与 社区联动开发; 旅游扶贫战略优化? 实施系统、 全面的扶 贫战略,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能力, 提供发展机 会和支持,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 多种扶贫主体相结合;创 新风景区经营管理体制? 政府主导与专家决策、 市场化 运作和社区监督相结合, 并建立包括资金、 社区参与、 资源 与环境保护的旅游扶贫保障体系。 2. 5? 其它专题研究 不少学者还对旅游融资、 旅游

22、扶贫中的信息建设、 女 性与旅游扶贫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38 40, 获得了不少 有益的结论。如我国 PPT 项目可以采取 BOT( 公共工程特 许权或特许权融资) 模式进行融资; 网络以及其所代表的 ?15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年? 第 3 期 信息通信技术( ICTs)不仅改变了旅游营销的方式、 内容和 效果, 而且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平等, 即由于网络营销 的出现,使旅游产品供应链在各个方面和各种程度上发生 了改变,进而使旅游收益向有利于目的地以及当地人( 特 别是贫困人口) 的方向流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的女性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

23、也造成了目的地女性商品化、 双重工作日以及女性文化的 同化和变异等问题。 3? 研究地域与研究方法 3.1 ? 主要研究地域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和 西部的山区。国家592 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部 44 个, 占7.4%,中部173 个,占 29.2%,西部 375 个,占 63. 3% 41 。 因此,中西部地区是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地区,相关文献占 88.3% 。从研究区域的省际分布看, 研究范围涉及27个省 (只有吉林、 天津、 江苏、 上海 4 省( 直辖市)未见相关文献) , 其中云南、 广西、 湖北、 贵州、 甘肃 5 省是研究的热点地区 (均占 15%以上

24、)。从研究地域的等级来看, 研究较多关注 省区( 29%) 、 县域( 18%) 、 全国(16%) 、 地区(13%) 层面, 市 州(10% )、 景区 (10%)、 村镇( 4%) 级文献较少。 3.2 ? 主要研究方法 大部分旅游扶贫研究采用定性描述,主要侧重于对旅 游扶贫的问题分析, 对策、 战略和思路的设想,以及运用概 念性方法分析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旅游扶贫的含义, 两 类研究占61. 8%。数理统计主要是对旅游扶贫的经济效 应和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简单统计。李国平 (2004) 9 、 游佩媛( 2006) 25 、 澹丰霞( 2006) 10 等使用了比 较分析法进

25、行旅游扶贫的模式对比和旅游扶贫效应的前 后时间对比; 张伟( 2005) 30, 何姬玲等( 2007) 11、 常慧丽 (2007) 34 等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进行数理统计; 郭为等 (2004) 13 、 赵小芸(2004) 12、 张小利(2007) 32等运用计量 经济模型或发展经济学模型证明旅游对地区经济增长、 收 入、 就业、 税收等方面的贡献( 见图2)。 图 2? 旅游扶贫研究方法构成 Fig. 2?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methods 4? 结论与展望 4. 1? 主要结论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经历 了起步、 初

26、步发展、 迅速发展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和细化, 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具体来看, 研究内容主要 集中于不同主体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旅游扶贫的战略、 模式和机制、 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等方面。绝大多数研究注意到了旅游对贫困地区的影 响, 但对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关注不足。虽然相关研究 已经认识到政府的作用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但大多局限 于问题的提出、 必要性论述和一般性探讨, 缺乏系统的研 究及具体的解决方案、 机制的建立和模式的设计等 42, 且 缺乏关于旅游扶贫中非政府组织、 私人部门等相关利益主 体对旅游扶贫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43。研究区域方面, 云 南、

27、 广西、 湖北、 贵州、 甘肃等贫困人口较多、 旅游资源丰富 的地区是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的地域等级来看,偏重宏观 分析( 这可能与数据收集难易程度有关) , 对景区和村等微 观单元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 描述性 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占据主流, 定量方法相对较少, 主要为 旅游扶贫的经济学分析, 且局限于旅游的一般性区域经济 效应,尚无通过对旅游现金流的分析考察旅游对贫困人口 的直接影响方面的量化研究成果。同时, 实证研究和归纳 法是研究的主流, 而规范分析和演绎方法的运用尚不多 见, 缺乏体系化、 数量化、 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 4. 2? 研究展望 一是拓展研究领域, 关注微观

28、层面, 推进研究深度。 旅游扶贫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不仅应进行旅游扶贫的 战略构思,而且应关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的障碍与内容、 受益机制与模式,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影响、 本地化产业链 构建、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等深层内容, 使研究更紧密 结合实际,使旅游事业真正能造福于贫困人口。不仅从国 家、 地区、 省区、 市县等宏观层面进行研究, 还需加强对贫 困村镇、 景区等微观单元的深度实证研究。同时, 注重借 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旅游扶贫研究和实践的发 展。如应用心理学、 社会学等方法研究贫困人口参与旅游 问题, 地理学、 资源学方法研究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和贫困缓解的空间过程问题, 反贫

29、困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方 法研究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问题, 用管理学中的博弈论进行 旅游扶贫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供应链和价值链理论进行 贫困地区旅游产业链的构建等, 从功能、 效应、 战略的一般 性探讨转向具体的机理与模式、 时空对比研究。 二是广泛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突出旅游扶贫的可 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国家级和省级旅游扶贫工程和试验 ?159? 李 佳等: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区的发展中, 应广泛借鉴国内扶贫开发和国际 PPT 和 S T- EP?发展中有益经验,如国内扶贫开发中的小额信贷 扶贫, 国际 PPT 的案例区项目实践与研究互促, ST- EP 的 成立基金会、 促进旅游扶贫研究、

30、建立运作机制、 开展一年 一度的论坛等都是很好的做法。同时, 结合国情和各地实 情, 注重旅游扶贫工程和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三是加强定量研究, 推进时空对比、 3S 等多样方法研 究。旅游扶贫需要改变定量研究不足的局面,加强对比研 究、 实验与观察法、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数理统计、 模型构 建、 3S 等方法的运用, 如不同旅游形式消除贫困作用的比 较研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 比较研究, 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感知、 参与行为和参与 态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用 3S 方法对贫困地区旅游资源、 旅 游线路分布和贫困消除情况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等。 今后旅游与反贫困研

31、究中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问题: 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的互动机制研究; 旅游对贫困人口影 响的定量研究;旅游扶贫中的相关利益主体研究; 旅游扶贫 中本地化产业链的构建; 不同旅游形式消除贫困作用的比 较研究;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地反贫困的问题与特征 比较研究; 旅游扶贫工程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研究。 ( 编辑:田 ? 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肖胜和. 论我国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 J . 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 1997, 17(3) : 79 83. Xiao Shenghe. Discussion on the Tourism Bases in Poor Regions

32、 J .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1997, 17( 3) :79 83. 2 荣金凤, 闵庆文, 郑林. 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 用探讨 J . 资源科学, 2007, 29( 1) : 112 117. Rong Jinfeng, Min Qingwen, Zheng Li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Poverty Stricken Areas J .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 1) : 112 117. 3 蔡运龙.

33、 生态旅游: 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 贫困陷阱?之路 J . 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 113 116. Cai Yunlong. Eco? tourism: An Approach to Escaping From the ? Poverty Trap? in Karst Mountains of Southwestern China J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 1) : 113 116. 4 黎筱筱, 马秋芳. 西部贫困山区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 以 川西高山高原区为例

34、J .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6 (3) : 489 492. Li Xiaoxiao, Ma Qiufang.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 Case Study in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Sichuan J .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06, 36( 3) : 489 492. 5 Xia Guilan. Implement PPET Strategy an

35、d Develop Ecotourism of Minority Areas inWestern China?TakeXinlongCountyofGanzi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J . Ecological Economy, 2005, 1( 1) : 68 72. 6江晓云.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临桂东宅江瑶 寨为例 J . 经济地理, 2004, 24( 4) : 564 567. Jiang Xiaoyun.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in M

36、inority Village?Taking Yao Minority Village in LinGui County as an Example J .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4) : 564 567. 7 湖南省财政厅办公室. 湖南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 发展 J . 财会通讯( 综合版) , 1987, ( 2) : 38. Ministry of Finance Office, Huna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 in Hunan Dayong City J .Com

37、munication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 Comprehension Version) 1987, ( 2) : 38. 8 吴忠军. 论旅游扶贫 J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32( 4) : 18 21. Wu Zhongjun.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J . Journal of Gu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1996, 32( 4) : 18 21. 9 李国平. 基于政策实践

38、的广东立体化旅游扶贫模式探析 J . 旅 游学刊,2004,19 ( 5) :56 60. Li Guoping. An Analysis of Guangdong? s Multi ?directional Pattern for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Based on Policy Practice J . TourismTribune, 2004, 19(5) : 56 60. 10 澹丰霞. 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变迁? 以河南二郎庙村为例: D . 郑州: 郑州大学, 2006. Zhan Fengxia. Poverty Elimination

39、by Tourism and Changes of Countryside Community?Taking Er Langmiao Village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 . Zhengzhou University, 2006. 11 何玲姬, 李庆雷, 明庆忠. 旅游扶贫与社区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 以云南罗平多依河景区为例 J . 热带地理, 2007, 27( 4) : 375 384. He Lingji, Li Qinglei, Ming Qingzhong. Development Mode of Community Cooperati

40、on on Aid ?the?poor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Duoyi River Scenic Area in Luoping Yunnan J .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7( 4) : 375 384. 12 赵小芸. 旅游投资在西部旅游扶贫中的效用分析 J . 旅游学 刊, 2004, 19(1) : 16 20. Zhao Xiaoyun. An Effective Analysis of Tourist Investment on Assisting the Poor in the Western Regions

41、J . TourismTribune, 2004, 19( 1) : 16 20. 13 郭为, 黄卫东, 汤斌. 改革开放以来鄂西北旅游发展与扶贫的 可行性: 一些发现和解释 J . 旅游学刊, 2004, 19( 3) : 27 31. Guo Wei, Huang Weidong, Tangbin. On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Tourismand Poverty Elimination in Northwest Hubei afer China? 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Some Findings and I

42、nterpretations 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 3) : 27 31. 14 冯学钢. 皖西地区旅游开发扶贫探讨 J . 经济地理, 1999, 19 ( 2) : 111 115. Feng Xuegang. A Discussion on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in the west of Anhui J . Economic Geography, 1999, 19 ( 2) : 111 115. 15 曹新向, 丁圣彦. 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行为研究 J . 许昌 学院学报, 2003, 22( 2) :

43、 60 64. Cao Xinxiang, Ding Shengyan. ?160?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年? 第 3 期 ? 2002 年 8月, 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 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 Eliminating Poverty, 简称ST- EP) 这一概念。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Helping the Poor by Tourism J . 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2003, 22( 2) : 60 64. 16 姬丹. 乡村旅游?扶贫致富?政府行为?

44、 以安顺天龙屯堡为典 型个案 D . 贵州: 贵州大学, 2007. Ji Dan. Countryside Tourism PovertyElimination. Governmentpractice?Taking Tian Longbao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 . Guizhou University, 2007. 17 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J . 旅游学刊, 2002, 17( 1) : 17 21. Zhou Xinhong.Concerning for the Basic Elements in ? Tourism ?bas

45、ed Poverty Elimination? J . Tourism Tribune, 2002, 17 (1) : 17 21. 18 邱云美. 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 J . 农村经 济, 2004, ( 12) : 43 45. Qiu Yunmei.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me True the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J . Rural Economics, 2004, ( 12) : 43 45. 19 王波.PPT 战略及其在云南省实施的系统模式研究

46、D . 云南: 云 南师范大学, 2003. Wang Bo. PPT Strategy and it? s System Pattern in Yunnan ProvienceD . Yunnan University, 2003. 20 丁焕峰. 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 J . 农村经济, 2006, ( 9 ) :49 52. Ding Huanfeng.Rural Poor Community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J . Rural Economics,

47、2006, ( 9) : 49 52. 21 王颖.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 PPT 战略研究 D . 上海社会 科学院, 2006. Wang Ying. PPT Strategy of Rural Poor Area in China D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Academe, 2006. 22 蔡雄, 程道品. 开发一方景区, 繁荣地方经济, 致富周边百姓 ? 安顺地区旅游扶贫的功能与模式 J .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9, 19(4) : 375 381. Cai Xiong, Cheng Daopin. Development of Scenery S

48、ports, Promotion Local Economic Prosperity, Making Common People Rich: The Function and Model of Assisting Poorness by Tourism in the Anahun Area J .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Technology, 1999, 19( 4) : 375 381. 23 蒋长春.行政边界地区 PPT 战略研究 D . 福建: 华侨大学, 2005. Jiang Changchun. PPT Strategy of Administ

49、rative Boundary Area D . Hua Qiao University, 2005. 24 龙茂兴. 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 J. 发展, 2006( 9) : 39 40. Long Maoxing. Innovation the Pattern of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J . Development, 2006(9) : 39 40. 25 游佩媛. 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北京郊区民俗村、 贵州省巴拉 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 D .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You Peiyuan. Study on the Pattern of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 ? Taking Beijign Countryside Folk ?custom Village and Guizhou Ba Lahe Rural Tourism as an Example D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6. 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