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答过程观.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016316 上传时间:2020-12-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9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答过程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应答过程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答过程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答过程观.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3 2卷 第 3 期 2 0 l 6年 3月 自 然 辩 证法 研究 S t u d i e s i n D i a l e c t i c s o f Na t u r e Vo1 3 2,No3 Ma l - , 2 01 6 文章编号 : 1 0 0 0 8 9 3 4 2 0 1 6 0 3 0 0 7 9 0 5 从控制系 统观到 应答过程 观 评拉 尔夫 斯泰 西组 织动力 学 摘要 : 斯泰 西根据复 杂性科 学相关理论 , 提 出以“ 复 杂应 答过程” 理论为核心 的新 组织动力 学, 对 以一般 系统理论 为基础 的组织动力学观点提 出挑 战。在对 系统概念和过程思想反

2、 思的基础 上, 他提 出组织是 个人之 间相互作 用的迭代 模 式形成 的过程 以及参与式方法论立场 , 将研 究视 角从控制 系统观转向应答过程观 。文章力 图对斯泰 西复杂应答过程 理论进行分析并提 出发展路径 。 关键词 : 组织动力学 ; 复杂性科学 ; 系统; 过程 ; 复杂应答过程 中图分类号 : N 0 9 4 - -0 2 文献标识码 : A 一 、引 言 2 0世纪 2 O年代 。系统科学 的兴起和发展为组 织动力学研究提供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组织动力学 主导性观点( d o mi n a n t d i s c o u r s e ) 得 以形成 。英国赫 特福德大学

3、 (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H e r t f o r d s h i r e ) 管理学教授 拉尔夫 斯泰西 ( R a l p h D o u g l a s S t a c e y ) 依 据混 沌理 论 、 自组织理论以及 复杂适应 系统理论 , 从 复杂性 与组织 的关系出发 , 提出以“ 复杂应答过程 ” ( C o m p l e x R e s p o n s i v e P r o c e s s e s )理 论 为核 心 的新 的组 织 动力学 以此来处理作 为复杂系统 的组织在管理实 践 中遇到的动力学 问题 , 进一步揭示了组织成员之 间的相

4、互作用模式。复杂应答过程理论对组织动力 学所蕴含 的哲学理念 以及所持有 的方法论提 出了 挑战 , 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强烈反响。其代表作 战略 管理与组织动力学 英文版已更新 至第六版 , 并成 为许多高校 的教材。然而 , 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观点 提 出质疑 , 认为他对系统概念的理解 以及对系统思 想与控制论思想之 间的关 系存在一定 的误解 。因 此 从复杂性科学哲学视角分析斯泰西组织动力学 中的系统思想和过程观 , 对 回答上述质疑以及理解 组织成员 间复杂关系 、 组织运作 和演 化方式 、 组织 学习和变革机制将具有重要意义 。 二、 组织即“ 控 制系统 的组 织动力学 受 一般系

5、统理论 、 控制论 、 系统动力学等早期 系统科 学研究成果 以及 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的影 响 , 组织动力学主导性 观点得以形成 , 它试 图将组 织视为一个“ 比其组成个体或群体更 高层级 的系 统” ” 。 我们权且可以将这种组织动力学称为“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 这里所指 的系统通常是“ 控制 系 统” 。根据系统的概念和理论 , 组织作为整体的有机 体 ,其结构和功能往往蕴含在 系统 的不 同层级之 间 , 从整体上动态 、 有序地分析 系统是理解组织 系 统的关键所在 。相应地 , 组织也可 以被看作是一个 “ 控制系统” 。管理者根据组织 目标 的不同 , 采用合 适的反馈和通讯

6、机制 , 便可 以对组织的运作制定战 略规划。因此 , “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认为 , 组织成员 与组织系统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体成员 通过相互作用创造 了系统 , 同样 , 组织 系统功能 的 发挥以及结构 的调整也会对个体成员之 间的结构 和行为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这样 , 组织 目标便是确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一 l 1 2 9 基金项 目: 广 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 ” 规划项 目: 社会 系统突现及 其复杂整体主 义解释 范式 ( G D1 3 C Z X 0 1 ) 。 作者简介 : 付 强( 1 9 8 8 一 ) , 内蒙古包头人 , 华南师 范大学

7、公 共管理学 院系统科 学与 系统 管理研 究 中心博 士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 系统科 学哲学与管理方 法论 。 7 9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3 2卷第 3期 定的、 规则的和可预测的。组织管理者完全可以、 而 且有能力站在系统的外部对组织进行设计 , 他们甚 至认 为对 组织 的发 展进 行 长期规 划也 是完 全 可 行 的 。 而认知主义 、 构建心理学 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 分别对组织学习、心智模式与知识管理等 内容 , 特 别是对个体与群体之 间关 系所体现 的人类本质 的 描 述 则 形 成 了 “ 系 统 ” 的 组 织 动 力 学 的 心 理 学 基础 。 管理者面对的问题

8、情境 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 不得不从线性思考转向具有整体性 、 非线性的系统 思维模式 。“ 现代系统思维已远远超越了还原论或 整体论 的单一思维模式 , 正是它们的互 补 , 形成 了 现代系统思想的基础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 ” 2 然而 斯泰西认为“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过分强 调组织管理者对组织这个“ 系统” 的主导作用 , 表现 出极强的控制论思想 , 他将其称为“ 管理 神话 ” , 认 为“ 组织管理建立在工具理性的基础之上 , 这样 。 组 织活动以及组织变革完全可 以而且必须 由管理者 来设计” 。- 3 他认为 , 系统 的观点将组织成员假设为 独立、 自治的个体 ,

9、 这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成员之 间的 日常交谈 、 相互协作等行为不可避免包含着广 泛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斯泰西反对将组织作为 “ 控制系统” 。 认为组织的形成完全是个体成员之间 的一种 自发行为 。 组织全局模式的形成是一个 自组 织过程 。即高层次结构 、 行为以及功能等有序模式 的形成 。 是由低层次元素通过局域性的相互作用来 实现的。在这一过程 中, 并不存在某一个或某几个 主体来进行集中控制或干预, 而是完全 由低层次元 素 自发形成的。组织系统中元素之间包含着具有反 馈关 系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而不是简单的线性叠 加 。只有这样 , 才能保证组织系统从整体上突现 出 新 的结构

10、、 功能等。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具有普遍 、 广 泛 的因果性联系, 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质无法完全 还原到其组成元素层面进行解释。 斯泰西反对控制论意义上的系统 , 强调 自组织 过程的重要性。通过简单的反馈与控制 , 组织无法 从根本上完成极其错综复杂的群体决策 。 再加之管 理者个体决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 组织所处环境 的 不确定性持续增加 以控制 论管理思想为代表 的 “ 硬系统” 方法无法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组织问题 。斯 泰西反对将组织看作是 比个体更高级的实体 , 而认 可霍兰( J H o l l a n d ) 将组织视为复杂适应系统 。 根据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系统不再是被动地

11、存在于环境 当中并与环境进行 简单的物质 、 能量 、 信息的交换 , 而是 作 为 一 个 由主体 通 过 简单 规 则 构 成 的具 有 主 动适应性的复杂系统 。这是对复杂系统的主体或元 素之间结构关系的全新理解 , 是一种复杂整体论 的 新思维方式。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研究更加侧 重 于那 些 不 确 定 的 、不 规 则 的 以及 不 可 预测 的 问 题 。 可见 斯 泰 西把 以一般 系 统理 论 为代 表 的系统 理论 中的系统概念和特征理解为一种实体系统 , 并 反对系统中层次之间存在控制关系 , 力图回避组织 的控制问题 , 认为组织中不需要控制。同时 , 他过分 强调

12、自组织机制对组织的决定性作用 。 认为通过人 们之间相互依赖 的姿态应答这种 自组织方式便可 以达到组织的 目的。然而他对组织 中权力关系的描 述 , 就无法 回避下 向因果关 系 , 即高层次对低层次 组分的控制或约束 。斯泰西正是基于对系统机制和 控制关系的批判 提出了他的复杂应答过程理论 。 三 、 组织是一个 复杂应答过程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观点也受到了来 自管理实 践的影响, 其局限性也 日益 明显。正如有学者所指 出的 。 “ 尽管组织实践的 E t 常环境具有 明显 的不确 定性 但是主导性 观点仍然坚持认为 。 管理者可 以设计 、构造和控制他们 的组织的未来。” 【 4 西蒙

13、 ( H e r b e r t A S i m o n ) 的 “ 有 限理 性 论 ” 也 揭 示 人 类 自 身思维局 限的必然性 。 由于组织内部结构及周围环 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以及管理者所借助工具的 主观性 。 寻求组织管理 目标 的最优解并进行长期规 划是不再明智的。系统科学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与完 善的进程中。 系统的组织动力学观点未能吸收 自组 织理 论 、 混 沌理 论 以及复 杂适应 系统 理论 。因此 , 需 要进一步完善。 关于组织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早期的 一 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做过很多探索 , 例如米德 ( G e o r g e H e r b e r

14、t Me a d ) 认为 “ 个体 和社会 组织的突 现是 它们之 间持续 不断相 互形成 的 ” r 5 ;黑格 尔 ( G e o r g Wi l h e l m F r i e d r i c h H e g e 1 ) 认为主体间相互作 用对个体意识 以及各种社会关系 的产生具有重要 意义 ; 社会学家伊莱亚斯( N o r b e r t E l i a s ) 认 为 , 在组 织 中, 个人为 了与他人保持相互作用关系 , 无法不 去考虑其他人而只做 自己所想之事 , 组织 中的权力 也不是仅属于个人 , 而是所有人类关系的一个重要 特 征 。过 程 哲学 家 怀特 海 (

15、Al f r e d N o r t h Wh i t e h e a d ) 从控制系统观到应答过程观 进一步指出 , 过程是实体 随时间而变化的运动 。斯 泰西依据过程思想 , 将 “ 过程理解 为实体 随时间变 化而发生 的持续的、 相互作用式 的运动这些相 互作用持续产生或创造 的,是实体本身 的连贯模 式 ” 6 ) 。 他认为 。 组织是这种连贯模式的一个特例 。 同 时更是一种过程 , 在 这个过程 中 。 各种思想意识和 权力关 系通过 日常的叙事性模式等持续进行下去 。 组织 中个体之 间相互作用模式会 随着 时间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斯泰西提 出的复杂应答过 程正是

16、关注这些不确定性 、 不规则性和不可预测性 特征在组织管理中的实际意义 以及组织战略决策 背后所隐含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 自组织理论 以及 复杂性 理论 的重新梳 理 , 斯泰西认为 ,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无法很好地解 释组织 的适应性进化 、 组织 整体行为模式的突现以 及组织成员相互作用关系 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 此 , 他力图提出新的组织动力学来弥补并纠正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观点中的部分思想 。他指出, 与复杂 性科学的思维方式相适应 的新 的组织动力学观点 正在形成 , 即组织是不能被设计和控制的过程。“ 系 统 的动力学特征是正反馈和负反馈系统 以 自组织 的方式 , 指向不可预测

17、的、 长期的 、 远离平衡态的共 同进化 。 ” 7 斯泰西在其多部著作与文章中多次讨论 了在混沌边缘 、 自组织机制以及适应性等概念 和理 论的视野下 。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 的组织 以及组织成 员个体 , 如何应对管理实践中的非稳定 因素与不可 预测性 因素 。他所提出的复杂应答过程理论认为 , 组织中某人发出一定的姿态 , 一些人根据这种姿态 做出回应 , 其他人再对这些回应做出新 的回应 通过如此反复迭代的应答过程形成新的组织管理 模式。与复杂适应系统进行类 比。 斯泰西得出“ 关系 的复杂应答过程” 具有 “ 复杂性 、 自组织与 突现 、 演 化性 ” 8 ) 7 -8 的特征。在不

18、确定环境 因素影响下 , 人类 关系通常是复杂和多变的; 相互作用通过 自组织方 式从局域范围扩展到全局范围 ; 由于非线性相互作 用的影 响, 人们之间关 系的微小差异在某些区域会 被放大 。 导致组织 目标以及群体价值发生变化。 用新兴 的复杂性科学观点重新 审视组织和组 织理论 ,成为组织动力学得以深入研究的新选择。 自组织理论 以及复杂性科学相关概念和理论 的精 妙之处在于 向学者们深刻揭示 了系统演化趋势及 内在机理 , 使人们看待世界演化方式的视角发生 了 重大转变 , 对组织创造性模式 的突现也产生了新 的 理解。复杂性科学揭示 : 系统突现模式 以及高层级 结构的形成必然经历一

19、个从无序 到有序 的中间状 态或者过渡区域混沌边缘。在混沌边缘 , 任何 微小的扰动都会对混沌系统行为产生影响。由于混 沌系统状态 的无规则性 , 混沌系统 的行为更是无法 预测的。气象学家洛伦兹( E d w a r d N o r t o n L o r e n z ) 使 用“ 蝴蝶效应” 这一 比喻形象地说 明混沌系统对初 始条件 的极度敏感性 。在混沌 系统 尚未被发现之 前 , 物理与数学观点始终认 为“ 确定性 的定律将产 生确定性的结果 ” 9 】 , 而混沌系统的行为却无法依照 所给定的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混沌 系统方程来确定 。 这样 , 对混沌系统赋予不 同的初始值 , 系

20、统 的最终 行为就更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正是在这个兼具稳 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过渡区域 。 往往会促成组织创造 性模式的突现 。在复杂应答过程 理论看来 , 由于组 织动力学特征的不可预测性 。 组织 中姿态的发出者 和应答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能力 的微小差异 都 会导致局域范围内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在 自组织过 程 中 。 新 的组 织行为模式被创造 出来 。 这是在完全 没有任何设计的情况下产生的。由于不可预测性在 组织生活 中长期存在 , 脱离组织 中互动性的姿态应 答过程并站在组织外部进行控制成为不可能 。可 见 , 系统的组织动力学过分关注组织演化的宏观层 面 。用系统模型作为理解组织整

21、体行为突现 的关 键 。但系统模 型本身所具有的结构性限制 , 致使其 无法很好地解释组织 中有意识的 自主性个体 的行 为特点 。 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是复杂且具有选择 适应性的。而共有的价值导向和情感基础通常在姿 态应答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并完善。 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的核 心思想 , “ 适应性 造就复杂性” 意味着系统复杂性的产生是主体间错 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模 式突现 的结果 ,在相互作用 中, 主体的价值得以体现。非线性在复杂适应系统 理论中具有明显而深刻的含义 , 系统的复杂性是大 量 主体 的聚集并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 的。然 而, 斯泰西是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启发下建立 了复 杂

22、应答过程理论 , 但他 的复杂应答过程理论却忽略 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过程 以及系统个体重要性 的论述 。在复杂适应 系统理论 中, 适应性主体 的地 位和价值广泛地体现在系统的适应性进化 中, 适应 性主体通过三个步骤执行 系统 、 由信用分派产 生适应 、 由规则发现产生适应对所处环境进行 主动学习和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对信息 的搜 集 、 加工和处理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得到 了 提高。生物学家怀特 ( S Wri g h t ) 提 出“ 适应性景观” 8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3 2卷第 3 期 的概念 , 将复杂系统 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描述成一种 徘徊在山峰与山谷之间寻找最

23、高峰的爬坡行为 。 系 统在试 图寻找最大适应性山峰的过程 中。 不断经历 了从一个 山峰到山谷再 到达另一个 山峰 的循环往 复过程 。 由于处在不断的运动过 程中 , 系统 的适应 性也在随时发生变化 。因此 , 斯泰西意识到 , 只有使 组织远离稳定平衡态 , 才能突现出新的组织全局模 式 , 在无法预测 的不稳定状态下 , 组织的未来 只能 依靠个体之间相互依赖的应答过程 。如同系统寻找 最大适应性的过程一样 通过对姿态与应答的循环 过程 中反映出的组织成员思想意识 、 权力关系等的 研究发现 , 组织战略通常也产生于这一过程中。 四、 斯泰 西组 织动力学 的价值与发展 受复杂性科学

24、相关理论的启示 斯泰西将组织 动力学研究视角从“ 控制系统观” 转向了“ 应答过程 观” - o 】 。这种转变不是简单地对组织 内涵的重新理 解 ,或者是对组织内部特定结构关系的重新诠释 , 而是在思考方式上对组织是什么 、 组织如何形成和 演化等动力学问题提 出质疑。杰克逊 ( Mi c h a e l C J a c k s o n ) 指出, “ 如果复杂性理论会带来一场革命的 话 。 所需要 的心智转换是远离 组织 即系统 的思考 方式 , 并且倾 向于使用 组织 即过程 的思维 。” 1 “ 斯泰西对组织战略管理与组织变革的观念导致 了 人们对组织及其组成个体 、 甚至与整个社会的

25、关系 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 。” 1 z 虽然 系统 的组织动力 学也提到了过程 的概念 。 但其所指仅是 管理者形成 战略或决策的程序 ,而非成员之间相互作用模式 。 斯泰西组织动力学认为 。 组织不再是一个实体意义 上 的系统 , 而只是一种人们相互作 用的过程 组织 的行 为就发生在这个复杂的应答过 程中。概括说 来 , 斯泰西组织动力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别于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 首先 系统的组织动力学将组织的所有组成元 素称为实体 , 这种实体具有一种客观化的性质。组 织是 由实体组成 的有机整体 , 组织整体是由其不同 层次的实体突现出来的。然而在应答过程中 实体 是具体化的个人 ,

26、组织只是由个人之间持续 的相互 作用迭代形成 的连贯模式 ,并非是 客观存在 的整 体 , 突现 的结果只能是“ 更高层次的相互作用模式 , 而非相互作用之外的其他东西” 。 其次 , 在组织成员 间的复杂应答过程 中, 个体 之间通过姿态 与应答的交替进行 “ 形成 了有意义 8 2 的持续不断的 姿态应答 互动循环 ” 。意义 存在 于姿态 以及与姿态相统一的应答中 , 而不是只 存在于某一方 。由姿态应答产生的相互作用反过来 又继续影响着组织中个体观念的形成 , 人们总是或 多或少关注着群体或社会对他们行为的反馈 。成员 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简单地 由一方发出指令 , 然后 再 由另一方接

27、受。同时 , 还伴随着复杂的自我形成 的社会 过 程 。 正 是在 这个 过 程 中形 成 了全 局意 义 上 的突现模式。 再次 , 采取复杂应答过程理论可 以形成全新 的 参与式方法论理念 , 即管理者无法站在系统之外对 组织形成决定性的影 响, 而是要参与到正在发生 的 相互作用关系中来 , 同时具备观察者与参与者的特 征 。“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来 , 主客体二元论为相当多 的科学理论所认 同 但它现在正受到多种学科研究 视角的削弱 。” 也就是说 , 没有人能够完全孤立地 站在组织之外描绘出组织的发展蓝图, 并对组织 进 行控制和干预。“ 由于我们所处世界 的不确定性正 在持续增加 。

28、 要想积极参与到组织生活 中并提 出有 价值 的战略行动”| 1 5 就必然要建立在这种全新的 方法论理念之上。 斯泰西组织动 力学 的系统概念 以及过程 概念 是一种狭隘的系统观 他将系统概念与过程彻底分 开 , 把系统思想完全等 同于一般系统理论。这种划 分的结果导致其对 系统思想 的理解产生偏差 , 从而 形成 了对系统科学发展阶段 的错误认 识 , 将复杂性 科学相关理论视为对系统思想的挑战。实际上 , 复 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 的最新阶段 , 斯泰西提出 的复杂应答 过程理论应该 是对 系统 思想 的补充 。 “ 系统” 不仅具有实体 的特征 。 同时也是一个过程 。 随着时间序列

29、的引入 “ 系统 的生存延续 , 系统的运 行 。 系统功能的发挥 。 都是作为过程进行的。” 1 】 组 织理论与系统科学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 , 斯泰西 的上述观点无疑 为组织动力学研究提供 了新 的视 角 。因此 , 在一定意义上 , 斯泰西提出复杂应答过程 理论只是“ 构成对控制论管理思想 的挑战” 1 。将系 统科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割裂 开来进行研究 , 忽略了 系统思想的传承性 , 容易走 向极端。 对管理者而言 , 系统 的组织动力学所倡导的准 确把握组织结构并 寻找组织 变革杠 杆点的做法依 然值得借鉴 。复杂性观点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方 式上的转变 , 管理者需积极参与到组织与

30、环境 的共 同演化中 , 参与到正在发生的组织模式形成 的过程 中。组织在混沌边缘状态下的控制依然不能忽视 , 从控制系统观到应答过程观 特别是微小决 策的影 响很有 可能促 成组织学 习以 及创造性演化 的发生 。如何促使组织不失稳定且顺 利到达混沌边缘成为管理者需要重新考虑 的问题 。 也是组织动力学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要 问题。 参 考文 献 1 S t a c e y , R a l p h D 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a l i t y M 2 n d e d Ox o n : Ro u t l

31、 e d g e ,2 01 0: 1 0 2 颜 泽贤, 范冬 萍, 张华夏 系统科 学导论复 杂性探 索【 M】 北京: 人 民出版社2 0 0 6 :3 0 ( 3 S ta c e y , R alp h D T h e c h a l l e n g e o f h u ma n 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c e J E u r o p e a n B u s i n e s s R e v i e w,2 0 0 7 , 1 9 ( 4 ) : 2 9 2 - 3 0 2 4 C h ri s R o d g e mC o m p l e x i t y

32、a n d Or g ani z a t i o n al R e ali t yf1 AMED, 2 01 0 5 J u k k a L u o ma S y s t e ms T h i n k i n g i n C o mp l e x R e s p o n s i v e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S y s t e m s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C S y s t e ms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i n L e a d e r s h i p a n d Ev e r y d a y L i f e 2

33、 0 0 7 : 2 8 2 29 4 6 S t a c e y , R a l p h D S t r a t e g i c Ma n a g e me n t and O r g ani z a t i o n al D y n a mi c s 【 M】 6 t h e d L o n d o n : P r e n t i c e H a l l , 2 0 1 h 3 2 0 - 3 2 1 7 S t a c e y , R alp h D The S c i e n c e o f C o m p l e x i t y :An A l t e r n a t i v e P

34、 e r s p e c t i v e f o r S t r a t e gic C h a n g e P r o c e s s e s J S t r a t e gi c Ma n a g e me n t J o u rnal, 1 9 9 5 ( 1 6 】 :4 7 7 - 4 9 5 8 S t a c e y , R a l p h D ,Do u g l a s G ri ff i n C o mp l e x i t y a n d t h e E x p e fi e n c e o f Ma n a g i n g i n P u b l i c S e c t

35、o r Or g ani z a t i o n s【 M】 O x o n : Ro u t l e d g e , 2 0 06 9 拉尔夫 D 斯 泰西 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M】 宋学峰, 曹 庆仁, 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 0 0 0 : 6 2 1 0 S t a e e y ,R a l p h D , D o u g l a s Gr i f fi n , P a t r i e i a S h a wC o mp l e x i t y and Man a g e me n t :Fa d Or Ra di c a l Ch all e n g e t o S

36、y s t e ms T h i n k i n g ? M L o n d o n : R o u t l e d g e , 2 0 0 0 1 1 迈克尔 C 杰克逊 系统思 想 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 论【 M】 高 飞, 李萌, 译 北京: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社,2 0 0 5 : 1 2 0 1 2 3 付强, 范冬萍 复杂性科学哲学与组织理论 的创新 J 】 系统科 学学报 , 2 0 1 4 , 2 2 ( 2 ) : 1 1 - 1 5 1 3 Z h i c h ang Z h u C o m p l e x i t y S c i e n c e , S y s t e

37、 m s Th i n k i n g and P r agma t i c S e n s i b i l i t y J 】 S y s t e ms R e s e a r c h and B e h a v i o r a l S c i e n c e , 2 o 0 7 ( 2 4 ) :4 4 5 4 6 4 ( 1 4 ) G e r ald Mi d g l e y S y s t e mi c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 P h il o s o p h y , Me t h o d o l o g y , a n d P r a c t i c e

38、 M N e w Y o r k : K l u w e r A c a d e m i c P l e n u m P u b l i s h e rs 2 O 0 o : 6 9 1 5 Z h i c h ang Z h u B o o k Re v i e w R alp h D S t a c e y C o mp l e x i t y and O r g ani z a t i o n al R e ali t y J O r g a n i zat io n S t u d i e s , 2 0 1 1 , 3 1( 1 2 ) : 1 7 5 2 -1 7 5 7 1 6

39、许 国志 , 主编 系统 科学 M】 上海 : 上 海 科技 教 育 出版 社, 2 O o o : 3 0 1 7 张华夏 两种 系统思想, 两种管理理念兼评 斯达西 的复 杂应答过程理论啪 哲学研究 , 2 0 0 7 ( 1 1 ) : 9 0 - 9 3 Fr o m Cy b e r n e t i c s S y s t e mi c Th i n k i n g t o Re s p o n s i v e Pr o c e s s e s Th i n k i n g C o mme n t o n Ra l p h S t a c e y s Or g a n i z a t

40、 i o n al Dy n a mi c s F U Q i a n g ( C e n t e r for S y s t e ms S c i e n c e and S y s t e ms Manage m e n t , S c h ool o f P u b l i c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 S o u t h C h i n a N o r ma l Un i v e rsi t y , G u ang z h o u 5 1 0 0 0 6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41、 t h e t h e o ri e s o f c o mp l e x i t y s c i e n c e s ,S t a c e y p u t s f o r wa r d a n e w o r g ani z a t i o n al d y n a mi c s whi c h i s b ase d o n t h e t h e o ry o f c o rn- p l e x r e s p o n s i v e p r o c e s s e s I t i s a c h all e n g e t O t h e d o mi n ant d i s c o

42、 u r s e wh i c h i s b ase d o n g e n e r al s y s t e m t h e o ryOn t h e b a s i s o f the c o n c e p t an d p r o c e s s o f s y s t e m,h e p ropo s e s tha t th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i s t h e p roc e s s e s o f i t e r a t i v e p a t t e rns o f h u man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n d th

43、e me tho d o l o g i c al p o s i t i o n i s p a r t i c i p a t i v e o n e He mo v e s the r e se a r c h p e rsp e c t i v e f rom c y b e r n e t i c s s y s t e mi c t h i nk i n g t o r e s p o n s i v e p roc e s s e s t h i n k i n g 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 an a l y z e t he t h e o ry o f c o mp l e x r e s po n s i v e p r o c e s s e s an d p rop o se a d e v e l o p me n t p a th Ke y wo r d s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l d y n a mi c s ;c o mp l e xit y s c i e n c e s ; s y s t e m;p r o c e s s ; c o mp l e x r e s pons i v e p roc e s s e s 8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