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39350991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ppt(4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流行病传染病流行病学班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48页一、我国传染病的流行现状我国传染病变化的总趋势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第一节概述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48页 我国2000年活动性肺TB患病率为367/10万菌阳患病率为160/10万痰涂片阳性患病率为122/10万现有活动性肺TB451万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4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4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48页新传染病不断涌现艾滋病军团病SARS丙型肝炎O157禽流感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48页流行的特点感染谱发生变化,中度和轻度病例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传染源的流行性呈现快、远、广的特点;传播途径多样,疾病播散快速;疫源地范围难以界定;

2、人口大量流动,流动人口基础免疫水平不一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48页二、新发传染病年份病原体所致疾病1975细小病毒B195号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再障危象1976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炎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1977空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杆菌炎1977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1980人嗜T淋巴病毒型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981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82大肠杆菌0157:H7出血性结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2人嗜T淋巴病毒型毛细胞白血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环孢子球虫

3、环形孢子虫病人疱疹病毒6型(HHV6)突发性玫瑰疹查菲氏欧利希体人欧利希病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巴尔道体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霍乱弧菌O139新型霍乱汉坦病毒分离株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人粒细胞欧利希体人粒细胞欧利希体病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48页新发传染病的特点发现和出现不确定性,可呈大流行、点状爆发或散发;病原体种类及其宿主种类多样,病原体具有较强的变异,传播途径复杂;人体除了天然屏障外,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常呈现人兽共患性,新发传染病中超过3/4是人兽共患病;早起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发生疫情时针对性防制措施亦有限;急性新发传染病病死

4、率较高。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48页流行因素微生物进化是导致新病原体出现的内在因素人口和物资的快速流动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环境与气候的改变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食品加工、储存方式的改变医疗手段的改变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48页 SARS 全球 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3年7月10日全球共诊断8437例,死亡812例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48页 我国至2003年6月确诊5327例死亡348例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48页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48页v几个基本概念几个基本概念 传染传染:又称感染,是生物的寄生现象,即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5、传染过程传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流行过程流行过程:指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机体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形成新的传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区别:传染过程是在个体中发生的。流行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群体现象。v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v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第二节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48页感染谱:感染谱就是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作感染谱或感染梯度。以隐性传染为主的传染过程 “冰山冰山”现象现象以显性传染为主的传染过程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的传染过程隐性轻型中

6、型重型死亡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48页艾滋病的冰山现象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48页v感染谱的流行病学意义 感染谱不同,对疾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如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单纯采取隔离传染源意义不大;而以显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采取隔离传染源措施效果很好,因此,了解疾病的感染谱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依据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48页第三节流行过程及疫源地一、传染源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即受感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传染病病人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1.病人作为传染源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

7、病人具有某些促进向外散播病原体的症状;有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等。病程各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病病程经过: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各期流行病学意义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各期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48页各期特点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应用 潜伏期的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根据潜伏期可以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 根据潜伏期可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 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48页临床症

8、状期:出现该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传染性最强的时期,此期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最大。要注意的是:轻型、不典型病人要引起重视恢复期 一般说,此期传染性渐消失,但有些传染病如伤寒、痢疾、乙肝等,恢复期仍排出病原体,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伤寒慢性带菌者甚至可终生排菌,不同类型疾病的恢复期有不同的流行病学意义。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48页v 传染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流行病学意义: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传染期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如传染期短的传染病,续发病例常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潜伏期,传染期长的传染病续发

9、病例陆续出现,持续时间可能很长。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48页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 病原携带者指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包括带菌者,病毒携带者,原虫或蠕虫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暂时性病原携带者3月慢性病原携带者3月 病原携带者往往有间歇排菌现象,应反复多次检查,至少3次阴性,才可认为不带菌,对这类传染源若管理不严,往往可引起爆发或流行。健康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携带者职业、个人卫生习惯、社会活动范围、环境卫生)排出病原体数量 持续时间 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48页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

10、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兽共患病。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人兽共患病的分类以动物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以人为主的人兽共患病人兽并重的人兽共患病 真性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的特点:人感染后,其传播方式及流行过程与动物感染后并不完全相同。动物作为传染源的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人们与受感染动物接触机会和接触密切程度,另外与动物传染源种类和密度等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48页传播途径 (route of infection)传播机制:病原体转移宿主的过程称传播机制。概括而言分三个阶段:病原体从感染的宿主机体排出,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的合适门户,感染即开始。

11、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是传播机制的具体表现。传播因素:在外界环境中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因素(物体或媒介物)如水、食物、空气和日常用品等。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48页1、经空气传播经飞沫传播: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脑膜炎球菌,流感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表层水分蒸发后干燥的残余部分,是非常微小的颗粒,直径约1m的飞沫核在空气中悬浮形成气溶胶,可维持数小时甚至更久,经气流可带至较远距离处。此类传播以病毒性疾病多见,如麻疹、水痘及上呼吸道病毒。经尘埃传播: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可经此方式

12、传播。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特点:大多有发病率季节性升高现象,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由于传播极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可产生爆发儿童多发流行强度主要与人口密度、居住条件和易感者在人群中比率及卫生条件有关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48页2、经水传播 许多肠道传染病,某些人兽共患病及寄生虫病可经水传播,如伤寒、霍乱、痢疾、甲肝、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经饮水传播 影响因素:经水传播的频度及范围取决于水源受污染的程度和频度水源类型、供水范围、饮水卫生管理是否健全及居民卫生习惯等。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异,暴饮生水者,发病尤多水源如经常受

13、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特点,如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发或流行,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水源的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经疫水传播 经接触疫水传播的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病原体主要经皮肤粘膜侵入体内。此类疾病流行特征:病人有接触疫水的历史急性发病有季节性与地区性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流行区与疫水接触后,可呈爆发或流行。对疫水采取措施或加强个人防护后可控制病例发生。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48页3、经食物传播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可以此方式传播,经食物传播可分为两种方式:食物本身带有病原体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的每个环

14、节中均可被污染 影响食物传播的因素:食物的性质、污染程度、饮食习惯、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方式。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病人都有食某种污染食物的历史,未食该食物者不发病。如是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患者临床经过往往较重。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爆发平息。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48页4、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适的侵入门户,如性病、鼠咬热、狂犬病。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造成的传播,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及日常生活用品(床上用品、玩具、食具、衣物等)被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后可传播病原体,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兽共患病

15、均可经此途径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流行特征:病例一般散发可在家族或同住者间传播,呈现家庭续发率高。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较高。流行过程缓慢,全年均可发生病例,无明显季节性高峰。加强传染源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注意个人卫生,可减少此类传播。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48页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某些人兽共患病,肠道传染病及某些寄生虫可经此方式传播。据病原体是否在节肢动物体内经过生长发育过程分为两种传播方式: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生物学传播):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疾病:除鼠疫、疟疾、丝虫病、斑疹伤寒、回归热,还包括200多种虫媒病毒传染病。外潜伏期:病原体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需经一

16、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所需的这段时间称外潜伏期。流行特征:有一定地区性,病例分布与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一致,常有季节性升高。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如森林脑炎多见于伐木工人。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疫区者常易发病,老疫区病例多集中于儿童。经节肢动物机械携带传播 苍蝇、蟑螂携带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在它们的体表或体内均不能繁殖,一般仅存活25天,它们在觅食时,通过接触、呕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食具,人们摄食被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这些食具而受染。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48页6、经土壤传播:土壤受污染后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土壤在传播某些寄生虫病中的特殊作用:如钩

17、虫卵、蛔虫卵从人体排出后,须在土壤中发育至一定阶段才能引起感染。土壤被某些细菌芽胞污染后,可长期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如破伤风、炭疽、主性坏疽等。经土壤传播意义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土壤中存活力,人与土壤接触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48页7、医源性传播 进行医疗预防措施时,未严格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由于所用器械、针筒、针头、针刺针、采血器、导尿管等被污染传播某些传染病。由于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或器官移植引起的传播,此类少见,但一旦发生,危害很大。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48页8、垂直传播:产前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染

18、,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天花、乙肝等,如孕妇在妊娠早期患风疹可致胎儿畸形。上行性传播,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可经产道上行而感染胎儿。分娩时引起的传播,如产妇产道受严重污染,分娩时胎儿可被感染如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疱疹病毒可经此方式传播。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48页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lity)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对传染病容易感受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称为人群免疫性人群易感性是以人群中非免疫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的,人群免疫性是以人群中免疫人口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衡量的。一般

19、希望群体免疫高,形成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常用方法为预防接种)。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时,甚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48页四、疫源地 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的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生的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疫点疫点 较小范围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如以病家或病家附近几户作为疫点。较小范围的疫源地或单个疫源地。如以病家或病家附近几户作为疫点。疫区疫区 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较大范围的疫源地或若干疫源地连成片称为 疫区。如一村或几村,一个居委会或一疫区。如一村或几村,一个

20、居委会或一条街道。条街道。v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疫源地范围大小取决于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染源的活动范围传播途径特点传播途径特点周围人群免疫状况周围人群免疫状况 v疫源地消灭的条件疫源地消灭的条件:传染源被移走(住院隔离,死亡,移居)或消除了排菌状态(痊愈)传染源被移走(住院隔离,死亡,移居)或消除了排菌状态(痊愈)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消毒)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消毒)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观察,未出现新病例或感染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48页流行过程 每一个新发生的疫源地都是源于以前的疫源地

21、,一系列互相联系、相继发生的疫源地构成了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疫源地是流行过程的基本单元,只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互相连接协同作用时才发生新疫源地从而使流行过程得以延续,疫源地一旦被消灭,流行过程即中断。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48页第四节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二、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社会因素是促进传染病传播蔓延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防治及消灭传染病的主导因素 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48页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一、防制策略v 预防为主v 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v 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48页 预防

22、性措施:疫情未出现时 防疫措施:疫情出现时采取的控制措施经常性预防性措施:1、卫生宣传教育 2、改善卫生条件:对外环境中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实体采取的措施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国境卫生检疫 为了防止传染病经由国境传入或传出,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有关法规,对出境、入境人员、交通工具、运输设备、货物、行李等实行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措施称国境卫生检疫v 目前我国现行检疫传染病及检疫期限(潜伏期):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二 防制措施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48页4.预防接种 n定义:将生物制品(具有抗原性的预防制剂或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

23、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的一种特异性预防措施。n预防接种的种类(三种)(1)人工自动免疫(2)人工被动免疫(3)被动自动免疫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48页特点优缺灭活疫苗如霍乱、伤寒、狂犬病、乙脑、流脑等疫苗将免疫性强的活细菌或病毒灭活制成不需减毒、生产简单,含防腐剂、易保存免疫效果差,接种量大减毒活疫苗如结核、脊灰、流感、麻疹活疫苗免疫性强而力弱的活菌株或病毒次体等能在体内繁殖、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免疫效果好无防腐剂、杂菌易生长,不易保存,一般须冷冻保存类毒素 (属灭活疫苗):细菌毒素加甲醛制成无毒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亚单位疫苗(

24、组分疫苗):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粗抗原中分离提取某一种或几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学活性物质,除去免疫不需要的“杂质”。仅含1到2种主要表面蛋白,没有核酸,不仅减少了疫苗的不良反应和相关疾病,而且减少致癌的可能性。如百日咳组份疫苗、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均为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采用DNA重组技术制成疫苗,它直接接种DNA,类似自然感染,可激发良好的免疫应答人工自动免疫制剂种类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48页 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主要在疫情发生时使用 制剂有:免疫血清:抗毒素、抗菌、抗病毒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取得的含特异抗体的血清。主要用于治疗

25、,也可用于预防。一般在疫情出现时采取应急保护措施。免疫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由人血或胎盘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成,可作为麻疹、甲肝易感接触者预防接种使用,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更不能作为万能制剂滥用。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白喉。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48页计划免疫: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的内容7岁及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免疫和适时的加强免疫。免疫制品及病种:“四苗”防

26、六病疫苗: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预防疾病:预防疾病:肺结核、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肺结核、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麻疹。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48页免疫程序: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根据有关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因素、卫生设施等条件由国家对不同年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件由国家对不同年龄儿童接种何种疫苗作统一规定。免疫程序内容:免疫程序内容:儿童初种(初服)起始日龄,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全程免儿童初种(初服)起始日龄

27、,接种生物制品的间隔时间,全程免疫次数,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疫次数,加强免疫时间和年龄范围。例例 乙肝接种程序和剂量乙肝接种程序和剂量:0 0、1 1、6 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月三针间隔接种法 “0 0”新生儿出生后新生儿出生后2424小时内的第一针(小时内的第一针(10 10gg)“1 1”间隔间隔1 1个月第二针(个月第二针(10g10g)“6 6”第一针后的第一针后的6 6月打第三针(月打第三针(10g10g)若母亲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则首次剂量应加大,分别注射若母亲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则首次剂量应加大,分别注射3030gg、10g10g、10g10g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48页n

28、免疫效果评价指标 免疫学效果:抗体滴度,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持续时间 流行病学效果:-100%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对照组的发病率疫苗效果指数接种组的发病率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48页 EPI扩大免疫计划 1980年我国正式参加WHO的EPI活动,我国所称谓的计划免疫的内涵与EPI的完全一致。目的:普及儿童基础免疫,预防麻疹、结核、脊灰、百白破等传染病。内容:a.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婴儿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b.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除EPI推荐的四苗,各地可根据情况增加疫苗种类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48页二、传染病的控制和管理 对

29、传染病病人的措施1、早发现、早诊断2、传染病报告 报告的种类:报告的种类:甲类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炎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脑炎、体病、布鲁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

30、寒、流行性乙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腹泻病。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48页报告人及报告方式、报告时限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甲类传染病、乙类(艾滋病、肺炭疽)以最快通证方式报告给发病地区所属县(区)卫生防疫机构,同时报告出疫情报告卡,县(区)卫生防

31、疫机构核实后立即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城镇不超过6小时 农村不超过12小时乙类传染病 以电话和传染病卡方式向发病地区所属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报告卡,若发生爆发流行则应以最快通讯方式报告疫情城镇不超过12小时 农村不超过24小时丙类传染病 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以疫情报告卡向当地防疫站报告。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48页3.早隔离、早治疗: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期限依最长传染期确定 对甲类传染病及乙类艾滋病、肺炭疽病人采取强制隔离。由医生负责治疗。对乙类传染病患者,住院或隔离由医生指导治疗,直至治愈。丙类传染病患者除瘤型麻风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实验室检查证实痊愈后才能恢复学习和工作,其他丙类传染病病人临床治愈后即可工作、学习。主要在规定监测区内进行监测管理。病人住院或解除隔离后,如病情需要,可继续随访管理。v 有些传染病病人传染源作用不大,勿需隔离,一些隐性感染较多的传染病,隔离病人措施并不能达到控制疾病扩散的目的,还必须同时采取其他措施。如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杆菌病患者。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4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