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22学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9291882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22学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22学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22学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四中2022学年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考前须知.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1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局部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局部必须用黑 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2 .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 5分,共7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 .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 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D.实行君主立宪制.汉代禄秩等级是附属于职位的,官员假

2、设无职位那么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 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土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那么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 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那么阻力很大。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B.南朝官员更有平安感C.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D.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2 .明清时期中国最兴旺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 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开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表达出A.资本主义萌芽开展迅速B.

3、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开展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937年8月14日,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们抱定大事化了, 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A.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B.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3 .据统计:17世纪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估计约有500万;18世纪时,超过一个亿。导致此现象的因素是A.拿破仑战争光大了启蒙思想B.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对外扩张C.新航路开辟扩大了英国市场D.英国一直走在现代化的

4、前列.以下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7、B【答案解析】根据“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可知,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作为征收赋税 的依据,资产少者纳税少,资产多者纳税多,使地主和农民的赋税负担相比照拟公平,故B正确;农民也应该按照土 地和财产的数量纳税,农民的赋税负担没有减轻,A错误;以土地和财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与商品经济的 开展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两税法按田亩资产多寡交税,而且贵族官僚、富商地主也得交纳,从而极大地扩大了纳 税面,增加了政

5、府财政收入,D错误。8、B【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由“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 常生活用品。”得知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工厂制的广泛推行,要求按时上班下班。所以钟表流行。所以选B。9、B【答案解析】从商夏商的“天命”“天罚”到秦朝的法家思想,再到汉代的“引经入狱”,表达了古代中国法治思想的演变过程,B 正确;商周思想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秦汉也一样,都属于封建社会,排除A;题干未表达出官僚政治,排 除C;法家思想、“天命”“天罚”均不属于德治,排除D。10、A【答案解析】材料反映北宋中期读书人入仕取得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和土

6、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必然促使土人的社会责 任意识增强,故A项符合题意;隋唐时期科举制结束贵族政治,强化官僚政治,宋代延续这一历史趋势,故B项不符 合题意;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初期既定国策,C不符合题意;书院讲学产生于唐代,从宋初逐步走向兴旺,与材料所 述的现象关系不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11、B【答案解析】根据“奠系世,辩昭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处”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可知编修 家谱表达了宗法制,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达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始于 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也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C;材料无法表达传统史学的主要

7、内容和载体是宗法制及宗法 观念,D错误。12、B【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指的是戊戌变法时期人人都可以向朝廷上书言事,故B正确; 洋务运动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已经没有皇帝了,故CD错误。13、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棉纱的大量进口加速了棉纺织业纺与织的别离,故D项正确。表格只反映出中国棉纱、棉布的进 状况,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中国是否处于贸易逆差地位,故A项错误;表格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故B项错误;由表格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其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14、C【答案解析】据材料“中国

8、社会结构具有一种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古代到近 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封建性,故C正确;经济体制、教育体制都不属于主要方面,故AB排除;材料与军事体 制无关,故D排除。【答案点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国社会结构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 体制的封建性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5、A【答案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52年创作的这幅宣传画主要内容是宣传“防疫”知识,有利于民众提高和普及卫生观念, 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群众发动方式在1952年开创,排除B项;该作品没有表达现代主义变形、夸张、怪诞等 特

9、点,排除C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排除D项。应选A。16、A【答案解析】材料说明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为四大家族企业的扩张提供了国家政权方面的帮助,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 张,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故A正确;材料反映宋子文以统制经济体系化公为私,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官僚资本的扩张压制了民族资本占有开展,B错误;“化公为私的国营企业”的中纺和中蚕是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 僚资本的扩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开展,排除C;材料“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应是抗战胜利后,故D错误。17、C【答案解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内心反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0、等思想主张,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 张,排除;B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排除;D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排除。应选C。18、B【答案解析】据材料“我虽然要饭吃,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可知,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认为看报纸 心里明白很多道理,故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B正确;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例,不能反映民众 文化水平普遍提高,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C错误;据材料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是个 例,不带有普遍性,不能说明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D错误。19、C【答案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蓝靛从龙岩一带向北转移到浙江一带,主要是为了满足浙

11、江一带染布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开展的需求, 故表达出市场导向对产业调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无法表达人地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闽浙省际之间属于山区, 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是蓝靛种植的转移而不是人口转移,排除D项。20、C【答案解析】此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土庶罕通经业”,曹魏 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 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乱不安,土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 值观念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阀

12、土族喜好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 B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 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1、A【答案解析】依据材料“奉旨不缠足”可以得出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A正确;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群众普遍接受说 法不准确,排除B;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10年,是清末新政的影响,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结束,排除C;材料并不 能反映群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排除D。22、B【答案解析】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历经了新经济政策到农业集体化政策,生产的粮食农民可以支配的非常少

13、,故无法手工酿 酒,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饮酒与俄罗斯农民的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经济大萧条没有涉及苏联,故C项 错误;法西斯侵略苏联是在1941年6月后,故D项错误。23、B【答案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全部候 补官员中有40.4%是贵族”到“44.6%”再到“55.5%”可知,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的滞后。A项表述中“专制统治” 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24、D【答案解析】伏尔泰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其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正确;A是孟德斯鸠的

14、主张,排除;B是 康德的主张,排除;C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张,排除。25、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中雅典城市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里以供公民查询,表达了雅典民主的公开化、透明化, 有利于增强公民参政意识,故A项正确。将法律、法令、决议存放于母亲神的圣殿的目的不是宣扬神权也并非保障民 主政治的实施,故B、C排除。D项,题干现象旨在激发公民参政积极性,并非强调对统治阶级利益的维护,排除。26、B【答案解析】从题干材料和图片看,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 故B项正确,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故A项错误;该图中并没有宣传博士帽功能的

15、内容,故C项错误。D项的 表述过于绝对。27、A【答案解析】据材料“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 向行政运作体系中”可知,郡县制制度下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民众是被管理者而非参 与者,故A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 败成风”,B、C、D错误。28、D【答案解析】据所学可知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发动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即全面抗战路线。在这次会议指导下,1938年中共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

16、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故D正 确;据所学可知,正面战场是对国民党战场的称呼,A错误;据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开辟的, 且新四军的主力在南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错误;据所学可知,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陕北的延安,C 错误。29、D【答案解析】材料表达的是元朝恢复科举制,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并按民族分化政策进行考试并分别录取的制 度,有利于元政权封建化进程,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不是材料主旨。【答案点睛】材料的关键词是“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考查的是 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17、最终实现了封建化。30、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政权”,“接受改造”、“消灭阶级,个人愉快”等,反映出建国初期私营工 商业者对社会主义方向的认同,C选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于1953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在1952年底已 经完成,A选项错误;1953年“一五”计划制定后,个体工商业者才明确改造的任务和政策,进而接受改造,消灭阶 级,B选项错误;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革基本完成的时候召开的,当时的私营工商业者已经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劳动 者,D项不符合题意。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 合

18、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31、(1)措施:设立史馆专门从事修史工作;宰相监修国史;废除著作郎的史职。(2)影响:(积极)利用国家力量修史有助于广泛资料,为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有利于维护统治,适 应了统一政权的需要;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开展。(消极)官修史书服务于历朝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束缚了史家个人见解的发挥,不利于思想的开放与多元。【答案解析】(1)据“官方修史形式走向制度化,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帝王所居的宫室),在门下省北,宰相 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等信息可知唐初官方修史的措施主要是设立史馆专门从事修史工作;宰相监修国 史;废除著作郎的史职。(2)根据“这种官修形式

19、成为定制,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无一例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唐代官方修史应 该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评价。从积极一面来说,利用国家力量修史有助于广泛资料,为国史的修撰提供了丰富的史 料;有利于维护统治,适应了统一政权的需要;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开展。从消极一面来说,官修史书服务于历朝统治 者统治的需要,束缚了史家个人见解的发挥,不利于思想的开放与多元。32、(1)特点:是中苏之间的战时援助通道;具有双向性;包括地面和空中路线。背景:20世纪30年代,德日等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苏联受到德日双重威胁,有可能面临两线作战的危险;面对法 西斯的威胁,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日本步步扩大侵

20、华,激发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国际上只 有苏联给予中国道义和军事物资上的支持;中苏海运路线因日本的海上封锁而受阻;古老的“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2)意义:通过“西北孔道”,中国获得了珍贵的抗战支援,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同时也把中国抗战 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解除了苏联两线作战的危险;中国物资也支持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共同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北孔道”也为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基础。【答案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以经济交易作掩护,苏联秘密地展开了对华军事援助”“苏联大量的军火物资通过“西 北孔道”的地面和空中路线运送到中国”“中国通过“西北

21、孔道”归还给苏联的物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苏间 的援助通道、双向性、地面和空中两条路线等方面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苏联反法西斯的形势也愈 加严峻”“由于日本对中国海岸的封锁,海运一次后被迫放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20世纪30年代国际环境、苏 联的形势、中国的形势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根据材料“成为中国抗战接受国际援助的最主要的“生命线”和“输血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 志” “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也才得以放心地把东线的军队调往了苏德战场”“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重大作 用”“ “西北孔道”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交通大动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抗战的

22、影响、对苏联的影 响以及今天经济建设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33、(1)每个台阶一点即可,其它合理,也可给分。第一台阶:文件: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或合众国宪法。事件:独立战争。第二台阶:文件:宅地法,解放宣言。事件:工业革命(生产以标准化见长),西部开发,南北战争;第三台阶: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成为美国工业化的标志);(2)第四台阶:危机与调整;第五台阶:称霸与冷战。(3)角度:经济形态、政治体制、时代特征等;基本因素:独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自由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等等。【答案解析】(1)第一台阶:文件:依据所学从独立战争时期公布的独立宣言或者建国后公布的

23、1787年宪法回答。事件:依 据所学从1773年开始的独立战争回答。第二台阶:文件:依据“1789-1865”的时间从南北战争时期公布宅地法 和解放宣言回答。事件:依据所学从美国的工业革命、西部开发以及南北战争可知答案。第三台阶:事件:依据 时间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列举事件。(2)第四台阶:依据“1930-1945”时间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可以归纳为危机与调整;第五台阶:依据 “1945-1990”的时间和所学可知此阶段主要是美苏称霸与冷战。(3)角度:依据第一、二台阶可知是政治体制、依据第二、三台阶可知是经济形态、依据第五台阶可知是时代特征等; 基本因素:依据所学从稳定的政治体制、自由传统、

24、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外来移民等分析回答。f *j n火”Q、J 工 . I pH BMm* 11C 厂 d 7 一4 3 : 女生生产令作会务的工公舞at e S 3+r S p:*丁:【Ft中农业承包合同书一九九三牛豆 工”()32 JU“* : 一*B. 土地的用途D. 土地的规模A. 土地的使用权C. 土地的所用权7 .唐朝中后期,宰相杨炎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以土地和财 产的数量作为征税的主要依据。两税法的实施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B,使赋税负担相比照拟公平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开展D.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8 . 19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

25、鸣钟(闹钟)从富贵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C.制造钟表的本钱更低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9 .夏、商两朝,“天命”“天罚”思想盛行于世;西周提出了 “敬天保民” “以德配天”的口号和“明德慎罚”的思 想;春秋战国“非杨即墨”;从秦朝法家学说大行其道,到汉朝中期“引经入狱”。这一变化历程从本质上反映了 A.古代社会形态缓慢演进B.古代法制思想的流变C.神权政治转向官僚政治D.德治具有久远的传统10 .北宋中叶,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如宋仁宗在位期间人才济济,文官群体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出现“皇帝 和士大夫共治天

26、下”的局面。这种现象A.激发土人的社会责任意识B.加快了新贵族政治的形成C.促使崇文抑武政策的出现D.导致书院讲学的日臻兴旺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表达。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记述出处“(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周礼春官“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A.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B.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C.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D.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12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B

27、.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13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选项是()工程1872 年1881 年棉纱5万担1. 1万匹棉布2. 2万担3. 1万匹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开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别离14 .有学者说,“中国社会结构具有一种早熟的特征.但是在某一方面却缺乏任何早熟性”。从近代中国社会看,这里的“缺乏任何早熟性”的“某一方面”最可能指中国的A.经济体制B.教育体制C.政治体制D.军事体制15.如图是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A.促进了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B.开创了独特的群众发动方式C.表达

28、了现代主义美术的风格D.反映了美国孤立政策的破产.宋子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威胁已经过去,因此不再拍卖敌伪财产;另一方面,继承敌人的统制体系,要造成化公为 私的国营企业,其中最大的便是中纺与中蚕。这A.激化了国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B.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新生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开展D.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质基础16 .以下主张,出自王阳明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以下图为光绪三十二年开通画报中的一幅漫画广告,画中某乞丐一边吃剩饭,一边看报纸,“我虽然要饭吃, 没事我就买一张瞧瞧,心里开通得多。”这反映出A.民众文化

29、水平普遍提高 B.报纸具备一定宣传功能 C.报刊言论不受政府限制 D.关注时局已成社会共识17 .以下图是明朝汀州(今龙岩)人的蓝靛(一种植物,可作染料)种植基地转移图。据此,以下推论合理的是1A.东南人地矛盾日趋突出B.闽浙省际交通十分便利C.市场导向促进产业调整D.移民加速经济重心南移.东汉时期,土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土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 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18 .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

30、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 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群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D.群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19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 制烧酒的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 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出A.农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B.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涉及D.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1890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40.

31、4%是贵族,1900年为44. 6%,到1914年时,这一比例到达了 55. 5%。 这反映出近代德国A.显露革命苗头B.政治近代化滞后C.军国主义强盛D.没有代议制特征24 .他是十八世纪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被誉为“思想之王”,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他是公认的领袖和 导师。他著有重要的历史著作,他说:“我写历史更多地是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这位思想 家主张A.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B.人要自由也要自律C.人类平等,开展人的个性D.主张信仰自由,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腊城邦的公共建筑包括宗教建筑、娱乐建筑和行政建筑,三者的用途通常彼此交错。比方雅典城邦市政广场的 母亲

32、神圣殿同时又是公共档案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会议的决议都存放于此。露天剧场又并非 只是观看戏剧的娱乐场所,也常用作政治活动的空间,如举行公民大会等。其目的在于A.增强公民参政的意识B.保障民主政治的实施C.宣扬神权至上的观念D.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25 .如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101程和帽前101程和帽前A.帽式的差异表达出男尊女卑的观念B.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C.广告主要推广宣传了博士帽D.该帽抵抗了洋帽的输入.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

33、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它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局部26 .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 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A.促进了元朝文化学术繁荣B.终结了蒙古贵族特权政治C.表达了人才选

34、拔地域公平D.加速了元政权封建化进程.上海钢铁炼制业的朱镜清说:“社会主义革命时,我们一面要参加政权,一面要接受改造,明确了自己的前途和 走入社会主义的方式。我们接受改造,才能做到阶级消灭,个人愉快。”这反映出建国初期私营工商业者 A.致力恢复国民经济B.协商制定一五计划C.认同社会主义方向D.拥护中共八大精神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31. 材料 自孔子开私人撰史以来,史书撰著比拟自由。西汉国家所设太史令、御史中丞,只掌文书图籍, 并不是书记史官,也没有撰著职责。司马迁撰史记完全是私

35、撰。到了魏晋南北朝,官私修史成风、史籍数量宏富、 史著类型多样、史学地位提高,其中私修史书多且优于官修。然而,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了严 厉的控制措施,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许可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唐太宗时期,官方修史形式走向制度化,“贞观三 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帝王所居的宫室),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从此,这种 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袭,直至清代,无一例外摘编自宋衍申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官方修史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官方修史走向制度化的影响。32.(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

36、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20世纪30年代,世界形势波诡云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引爆了中国全民族抗战。而希 特勒与日本此时已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苏联反法西斯的形势也愈加严峻。1937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和苏联 在南京正式签署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两国关系进一步密切。这样,以经济交易作掩护,苏联秘密地展开了对华军 事援助。苏联援华装备原计划走海运路线,但由于日本对中国海岸的封锁,海运一次后被迫放弃。陆路成为不二选择,由 此“西北孑L道”再担历史大任。现在,“西北孔道”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交通大动脉,道路宽阔而平整。但在1937年9月前,新疆段除 了乌鲁木齐到哈密、到

37、伊犁有公路外,其他路段是仅供骡马通行的驿道,卡车根本无法通行。为了打通新疆段1500 多公里的道路,新疆参与修路的50余万各族民众,还有留驻新疆的东北义勇军将士,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 了全线的基本整修和贯通。“西北孔道”从中苏边境霍尔果斯口岸为起点,横贯新疆,经河西走廊,直达甘肃兰州。1937年9月一1941年6 月,苏联大量的军火物资通过“西北孔道”的地面和空中路线运送到中国,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军事顾问、上千名技术专家通过“西北孔道”来到中国。“西北孔道”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抗战接受国际援助的最主要的“生命线” 和“输血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同时,正因为中国顶住日

38、本,苏联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也才得以 放心地把东线的军队调往了苏德战场。中国通过“西北孔道”归还给苏联的物资,也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重大 作用。央视纪录片西北孔道摘要(1)根据材料,概括“西北孔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孔道”开辟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北孔道”的历史意义33.美国的崛起。阅读以下图示,回答以下问题:(19451990)(19301945)重建与兴旺(18651930)扩张与起飞(17891865)奠基与立国(16071789)摘自央视八位V大国崛起,专家之深度解读强国之鉴P215(1)如下图,作者把美国崛起分为五个台阶,请就前三个台

39、阶各举一例标志性文件或事件。(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第四与第五台阶题写合适的标题。3)从图示来看,作者偏重于从哪些角度来揭示美国历史的进程?除此之外,你认为美国崛起还有哪些基本因素?参考答案(含详细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 5分,共7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D【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 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确实立与开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确实立法国1791年宪法2、C【答案解析】从材料“由军阶代

40、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那么阻力很大”中可以看 出,“官品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南 北朝时南方较北方安定,故A项错误;“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 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平安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 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平安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 B、D项排除。【答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那么阻力很大”,紧扣

41、关键信息分析解答。3、C【答案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手工业生产规模和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较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达出江南 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开展,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开展迅速,故A错误;小农经济走 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国策,故D错误。4、A【答案解析】卢沟桥事变以后,“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一退再退,“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这一时评批 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不满于对日妥协,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B项错误;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处于防御阶段而不是相持阶段,C项错误

42、;材料并未明确日本侵华始于“卢案”,D项错误。 5、B【答案解析】根据所学,17-18世纪正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崛起的时期,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 帝国,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才会大量增加,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对推动英语的推广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排除 A项;扩大英国市场并不会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项;英国并非一直走在现代化的前列,排除D项。 6、A【答案解析】此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可直接排除BD两项,此题应选A项指土地的使用权,土 地的所有权三个时期的变革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变动。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