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39094499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范文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对生活有了点熟悉,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欢迎阅读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余读书不求甚解,匆忙读完,浅谈感想。本书乃杨绛先生92岁高龄所做,述其家60余年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杨绛先生以老人之梦启笔,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像,梦中凄凄惶惶。 其次部分: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个“万里长梦”,似梦非梦,以梦写实。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先生多次描述杨柳,多秃柳寒柳落叶,留人难留,想必难过至极。 “提上的杨柳开头黄落,慢慢地落

2、成一颗颗秃柳。我们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我疑怀疑惑地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走。柳树一年四季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头黄落,随着一阵一阵风,落下一批又一批叶子,冬天都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春风还没有吹,柳条上已经发芽,远看着已有绿意;柳树在春风里,就漂浮着嫩绿的长条。然后蒙蒙飞絮,要飞上一两个月。飞絮还没飞完,柳树都已绿叶成荫。然后又一片片黄落,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我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 “阿圆住院时,杨柳都是光秃秃的,现在成荫的柳叶已开头黄落。我每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当心地走,没完地走。” “杨柳又变成嫩绿的长条,又慢慢黄落,驿道

3、上又落满落叶,一颗颗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 至亲已逝,三里河的家已不复是家,不过客栈尔。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后辗转法国求学,1938年回国,历经抗日战斗、解放战斗、“三反”运动、“反右”运动、改革开放等重大大事,直至爱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去世。不论时局如何变换,这个小家始终不变的是对家人的挚爱以及对读书和工作的热忱。 解放前夕,等待解放,没有选择逃跑。“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情愿。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 文末悲恸,令人感伤。“人间

4、没有单纯的欢乐,欢乐总夹带着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久。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排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终点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lsquo;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rsquo;。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淡淡然读完杨先生的我们仨,终了也是淡淡然,再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或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苦痛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心上又绽了几个血泡”这么一个百岁老人一生又该绽起多

5、少血泡,看着血泡一个个变大,最终喷薄而出,留下的可能才是苦痛之后的温情。让我记起汤姆叔叔的小屋里的一段话“当一种强大的压力把一个人压得忍无可忍时,他就会立即调动他全部体力和意志进行垂死挣扎,企图掀翻这个重压,由于这个道理,苦痛达到最高-潮之后,退潮时往往会给人带来喜悦和士气”。这生离死别带给杨先生的除了深秋的悲凉,还有什么?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现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美,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安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她不曾想把

6、人生描绘的多么壮美,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知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全部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 然她的不同,除了书本,除了同学,除了家庭,其他的纷纷扰扰均与她绝缘,他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镇静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查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重量。 了不起的,是她在浪涛滚滚尘世间,瘦弱身躯下投出的坚毅,视野的宽广,对学问的渴求,对任务的负责,对丈夫的确定,对女儿的宽容,只在其内心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不计名利,不求富贵,书香四溢,如入芷兰之室!女人当有对生活如此之真诚,又何如收获不了安稳的晚年? 杨绛我们仨

7、读后感900字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第三部分开头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假如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安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着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

8、面对他们的暖和与欢快,沧桑与悲伤,面对书中简洁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接受了我们仨中的暖和与沧桑。 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犹如圆舞曲一般共同跳动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终独自一人在悄悄地怀念这仨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

9、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暖和。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自己支撑着家,照看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用自己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势。 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索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烁夺目的项链。即使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她并没有对命运埋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10、 当时的我们仨,现在,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活在对儿女,丈夫的美妙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全部的悲欢与离合,全部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但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哀痛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打算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猜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究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损害。 杨绛活在

11、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始终在查找自己那曾经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盼望在乱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00字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头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头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终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

12、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爱好.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很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查找内涵,查找风景之后的文化,查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很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著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意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常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宝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谈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叙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叙述中渐渐地浮现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爱,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爱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协作了我的心情,所以特殊喜爱.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爱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许多.的确,珍宝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宝贵的.由于很多人都对自己的珍宝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宝,就拥有了项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