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第5讲孟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926353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第5讲孟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暑期第5讲孟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暑期第5讲孟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第5讲孟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邹国的邹兴乡(今 邹城市城北二十五华里的的凫村,亦称傅村、富村,古称孟儒里、邹儒里;今凫村的孟子故宅犹 在)。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周历正月十五日,即夏历十一月十五日,享年84 岁。仲子治丧,孟子与夫人合葬于四基山麓,是日正值“冬至”,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遂以成 俗。孟子的身世,首先要追溯到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鲁公名伯禽,是周公旦之子。武王伐纣胜利 后,继天子位,是历史上的周朝。武王继位后大封群臣,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公旦不 就封,要扶佐武王处理朝政,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是为鲁公。鲁公的第八

2、代是为鲁庄公,庄公有 三弟,“长曰庆父,次日叔牙,次曰季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庆父后为孟氏也、可见孟子是鲁国国君之同宗。如果再往上追溯,周 武王是黄帝的后裔,又可以说孟子也是黄帝的同宗子孙。孟子的一生大体分五个阶段;(-)幼年受益于母教孟母三迁之教”,“断织教子”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为他后来成才,铺平了道路。(-)求学阶段孟子通过“私淑诸人”,广泛学习“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到达了“可为人师”的程度。(三)讲学阶段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公元前343年左右),孟子就效仿孔子,以个人名义,开办学宫,招收弟 子,讲学传道,抚育英才。(四)游说诸侯阶段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儒家学说,并

3、由他开展了“仁政”思想,但是影响力度较 小,收效不大。要想做到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 好战的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 国君们宣讲儒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着弟子们 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 事,孟子决心做下去。(五)著书立说阶段尽管孟子和他的弟子们,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不能力挽狂澜,让 诸侯们放弃争霸,实行仁政。孟子坚信孔孟的学说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仁人智士所接

4、受,总有 一天会变成社会实践,所以写下了光辉的孟子七篇留传万世。从孟子七篇的字里行间明显 看出:孟子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二孟母三迁孟子幼年受益于母教。孟子的幼年家境很贫寒,三岁丧父(公元前370年),全靠母亲仇氏的手工劳动、纺纱织布维 持母子生活,受益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孟子走上了成材之路。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据列女传,母仪篇中记载:“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嘻戏为墓 间之事,涌跃筑埋。”由于孟子家靠近墓地,经常有送葬的人群路过其门前到墓地上举行葬礼,孟子 感到很好玩,就学照做葬礼的游戏,孟母见了,认为不是好兆头,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那些世俗 的东面,不

5、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会败坏其品德,“此非所以居子也”,所以就决定迁居,孟子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要搬家?孟母说:再不搬家将来你只能替人家办丧事了。 孟母第二次迁居到现在的庙户营村。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较繁华的集镇,是一个客贾集聚、行商叫卖、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熙 熙攘攘的闹市。在这里,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商贩们的叫卖活动,不想孟子在做游戏时,又学起商贩 们的活动来,高声叫喊着“上好的猪肉,一斤三十文”。孟母又觉得这里也不是理想的住地,“此 非所以居子也”。又决定三迁,孟子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又要搬家?孟母说:不搬家你将来只能去杀猪了。这次孟母经过慎重考虑,找到一个学宫附近的房子,住了下来

6、。这所学宫位于邹县城(今 为邹城市)南门崇教门外路东,当时是孔子的第三代孙孔侬(字子思)在这里设学宫讲学,后人称 “子思书院,孟子在这里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看到的是习礼作乐的活动,即列女传母仪篇中说 的“嘻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子也就跟着学起来,什么“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孟 母听了感到很欣慰,“此真可以居子矣”,认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住地,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又把 孟子送入学宫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传承孔子儒学的伟大圣人。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无形的,是不 可忽视的。孟母深明此理,用“三迁教子”的行动,给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孟子

7、后来成为 “圣人”打下良好的基础。故清雍正元年邹县知事、敕授文林部于斐在三迁志•序中说: “向非宣献三迁之教,虽为天下所生以传道之人,纵有出类拔萃之资,而混然中处于邪说横行之天 下,欲不为所惑岂不甚难哉! ”对孟母三迁之教给予高度评价。“三迁之教”,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选择了学宫旁的良好学习环境。为孟子后来成材, 铺平了道路。三断织教子断织教子,说的是孟母在三迁之后,又发现孟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时所采取的“教子”措施。这一 断然措施让孟子“惧”又“服”,从此旦夕勤学不息,为最终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孟子在学宫学习期间,有一天不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回到家,孟母正在织机上织布,经询

8、问知其是逃 学,孟母很生气。当着他的面,拿起剪刀把织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使她多日的辛勤劳动毁于一 旦。孟子惊恐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指着织机上被剪断了的纱线说:“你不好好学习,就 像被剪断的纱线一样,最终成为废物”。沉默了一会,孟母压抑着心中的气愤,语重心长地对孟子说: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把线剪断就不能织成布了;读书也和织布一样, 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间断和逃学,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你逃学就必然学无所成。孟母采用“断织教子”的行动,是孟母在新环境下对孟子教育的措施,也是孟母至爱的又一种表 现形式。孟母不以仅仅为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满足,还在时时刻刻地仔细观察孟子的学习 情况

9、,所以才能在孟子提前下学回家这样的“小事”上发现问题。当问知孟子是逃学回家之后采取的 断然断织措施,不能不使孟子受到空前的震动,因为对于孟母母子来说,织布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来 源,果断地断织,就意味着断掉了生活来源,这能不使孟子震动吗!就在孟子“震动”未醒的时候, 孟母又用浅明的道理和语重心长的话语教育孟子,真是可怜圣母心。没有断织的断然行动,缺乏以在孟子思想上引起强烈的震动,不用“以物喻人”的方式,就不便 讲清道理,不讲清道理就不能使孟子心悦诚服的知过必改,这是多么完整、生动的教子典范!孟子 就是这样,幼年受益于母亲“有效的教育,以至最终成为圣人。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伟大的,母教的影响是深

10、远的,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典 故,不仅在我国成为千古传颂、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在海外各国也被广为传颂,成为海内外后人 效仿的典范。典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孟母为我们开创了千古流芳的先例,我们应该效仿孟母教子的精神,开 创既适合我们的孩子,又行之有效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们早日成才。四对子守信孟母不但时时处处对孟子严格要求,而且自己也特别注意以身作那么、言而有信,为孟子树立了 良好的典范。有一次从东面邻居家传来猪的惨叫声,孟子问:猪为什么这样叫?孟母回答:是邻居家在杀 猪。问: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回答说:他们杀猪我买肉给你吃。话一出口,孟母自觉失言,原本 是哄孩子的话,根本没想买肉,因

11、为从其经济条件来看,也真没条件买肉吃。孟母深知:做父母的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要让孩子老实守信,做父母的就不能“言而无信”,用假话来哄骗孩子。 所以尽管母子的生活很艰辛,还是真的买了肉给孟子吃。孟母对子守信,言传身教的作法,为孟子后来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事例中,我 们深切地理解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对孩子是否守信,本来是件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但和“信”字联系起来,就是为“人母”的原那么大 事。“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离开“诚信”,一个人将无立足插锥之地。家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崇高 的,神圣的,是楷模和典范,一言一行对孩子们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不

12、注重对孩子们“守 信”,特别是“哄”孩子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听话,“编点瞎话”或作点承诺”事后也不打算对现,这种 “小事”可能谁都有过,人们往往“不以为然”。其实就是这些“不以为然的小事,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可 能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和道德观念。孟母深明这个道理,尽管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困难,无力买肉餐子,为了“知而不欺,教而有信”还 是真的买了肉做给孟子吃。这就在孟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棵“诚信的种子,以至后来,在孟子思想 上开出了灿烂的“诚信”之花。孟子在滕文公句上第四章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那么 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

13、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 信。”孟子把“信”字列为人论的标准之一,可见其对“信”字的重视程度。因此“朋友有信”就成为儒家学 说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从孟母的时代向前跨越了两千多年,“诚信”还有用吗?我们的回答:有用,而且是 无处不用,它将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事”开展人际关系的根本。可以说: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离 开诚信,就会滑到“骗子”的边缘,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一事无成!五私淑诸人孟子勤学苦读最后成名,除了受益于母教之外,老师的传授应该是功不可没。谁是孟子的老师 呢?又是怎样培养出“一代圣贤”的呢?现在找不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 “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的门

14、人。”刘向在列女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旦夕勤学不息, 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刘向的记载,学者们从子思的生、卒年、月和孟子的出生年、月的差距上予以否认。因为子思 的卒年和孟子的生年至少差三十多年,不可能成为师事关系,这个“时间差”是确切的,为大多数学 者认同,因而“师事子思”的说法被否认。剩下的就只有史记的说法。那么这个门人是谁?是子思的那一代门人?现在还是阡古不解”之 迷。所以,我们只有在孟子中从孟子自己的表达来寻求答案。孟子在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 章中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古代对没有从师又非常崇拜的贤人,自称为其“私淑 弟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孟子是向他所崇拜的许

15、多贤人学习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学 成才。那么这“诸人”又都是谁呢?从孟子特别崇拜孔子这一点上来看,首选就应该是孔子,孟子说: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把孔子看得至高 无上,由于年代上的原因,虽“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作其“私淑弟子”是理所当然的。再从孟子维护和 开展了孔子学说,在孟子中又屡次引用孔子的论述,足可以证明:孟子是孔子名副其实的“私淑 弟子工当然,这“诸人”中还有其它的圣贤,如尧、舜、禹、周公等。孟子正是“私淑诸人”向他所崇 拜的许多人学习,集百家之“长”,丰富和完善自己,所以他才精通六艺,才高八斗,技压群芳,雄 辩于世而成为圣

16、人。孟子的一生虽“未得为孔子徒也”,但他继承、捍卫和开展了孔子学说,可以说他是孔子的最忠 实、最优秀、最可靠的“私淑弟子”,所以后世都把儒学称之为“孔孟之道”。孟子得益于“私淑诸人”,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思想。在游说诸侯时,又开展许多新思 维、新思想,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在杨墨塞路、陷溺之祸猖獗的时候,孟子勇敢的站出来,辩异端, 辟邪说,以正人心。不愧为是伟大的思想家!(杨朱、墨子思想,在战国时期曾一度成为社会主流思 潮,这些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促使人们放弃自己的人生道路,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只知 道追求名声,追求及时享乐,唐朝韩愈就说:“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以为功

17、不在禹 下”。所以才有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等出来正言,宣扬正确的人生道路的理念,希望人们走上 自己的人生道路。)六中年讲学通过“私淑诸人”,广泛学牙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到达“可为人师”的程度,大约在三十岁左 右(公元前三百四十三年左右)就效仿孔子,以个人名义,开办学宫,招收弟子,讲学传道,抚育 英才。三、五年之后,孟子讲学的名声大震,不仅邹国的弟子与日俱增,连鲁人乐正克等也远奔孟 子请为弟子。接着齐国,滕国等邻国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而来请为弟子,连任国国君的弟弟曹交, 滕国国君的弟弟腾更等,也都前来请为弟子,一时孟子的门下,弟子盈门,多达数百人。关于孟子门人的数量,史料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不像记载孔子门人“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那样 确切,但从孟子游说列国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盛况,也可见孟子门庭也是盛况空前。由此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孟子的门人绝不止数百人,孟子游 说列国,绝不能把门人全部带上,只能是一局部,更大的可能是一小局部,这就使我们有理由说:孟 子的弟子起码在千人以上。孟子的弟子虽然没有留下更多的姓名,仅就从祀在孟庙内的十八贤人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一般 的“贤人”,而且都是被朝庭赐封了爵位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