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63934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4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8).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天路云端神奇蜀道 第一节:金牛古道剑门雄关 一、何为蜀道?一、何为蜀道? ( (一一) )蜀道名称的由来蜀道名称的由来 蜀道因“蜀”而得名。古蜀国最早为商、周方国,历经蚕丛、柏灌、鱼凫、 杜宇、开明五代。战国时秦灭蜀,设立蜀郡。三国时,刘备建蜀国。五代时,王 建、孟知祥建立前、后蜀国。元代以后,蜀成为四川省的别称。 从广义上说,所有入川的交通道路包括川汉、川滇、川黔、川陕、川甘等都 可以称为“蜀道” ,即入蜀的道路,如四川汉源县经西昌通往云南大理的清溪道, 由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的“五尺道”等都可以称为蜀道。而狭义的“蜀道” 仅指我国历史上翻越秦岭、巴山、沟通汉中盆地、关中平原与成都平

2、原几条古驿 道的合称, 主要有关中翻越秦岭通往汉中盆地的故道(又称陈仓道、散关道)、 褒斜道 (斜 谷道) 、文川道、回车道(石门栈道、回车路、回车戍、回车阁道)、傥骆道(骆谷道)、子 午道,以上道路统称为“北栈” ,以及由汉中盆地西端经百牢关、五丁关南去入 蜀的金牛道(石牛道、剑阁道)、由汉中越米仓山通往巴山、南趋巴中地区的米仓道 和由汉中西乡翻越巴山去四川达县、涪陵的荔枝道,即所谓“南栈” 。此外,跨 越岷山的阴平道,以及嘉陵江水道通常也归入蜀道。因蜀道途中多深山峡谷,许 多路段须凿石架栈才能通行,所以蜀道又被称为古栈道。 “蜀道”之名最早见于三国,魏国鱼豢魏略有“ (申)仪绝蜀道”之 语

3、, 实际上蜀道的开凿早在先秦古蜀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司马迁 史记 范 睢蔡泽列传说: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这里的蜀汉指蜀郡和汉中,而不是 三国时的蜀汉。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首 传诵千古的诗句,咏叹了自古以来蜀道的惊险巍峨和崎岖难行。这条惊险奇绝 的古道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迹。 蜀道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蜀道的开通首先要冲破秦岭、巴山 的阻隔。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位于渭河与汉江之间,是作为西部界限, 区分我国南方、北方的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秦岭的北面是富饶的关中平原, 南面是串珠般肥沃的汉中盆地。巴山是一条自西北而东南走向

4、的山脉,绵亘于汉 中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是汉水水系与嘉陵江的分水岭。秦巴山地峰峦层叠,河 谷纵横,成为巴蜀、汉中、关中之间交通的巨大障碍。而蜀道的畅通改变了巴蜀 与汉中、关中之间相互孤立和隔离的原始状态,加强了这些地区之间以及西南地 区与全国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古代文明的进步。 尤其是蜀道连通了蜀中和关中两个“天府之国” ,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全国准备 了条件。 ( (二二) )蜀道的历史作用蜀道的历史作用 蜀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经济与文化交互传播的线路, 是跨越西南与 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线路,是中原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 带,与东部大运河、

5、“西北丝绸之路”同样重要,是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 神的象征。 蜀道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保护价值, 而且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 蜀道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秦岭 南麓的凤县被誉为“栈道之乡” ,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凤州古城 被誉为“栈道第一城” ,所谓“栈道有四,凤占其三” ,其中“栈道连云”是古凤 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蜀道的开通,也与秦人的努力分不开。公元前 316 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 错灭蜀以后, 秦蜀之间的道路就已经畅通。 上面已经讲过司马迁 史记 里记

6、载, 蔡泽对范睢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范睢任秦国宰相,始于公元前 266 年,上距秦惠文王灭蜀约五十年。这说明在范睢相秦时,秦国已经有通于汉中、 巴蜀的栈道。范睢相秦的十年中,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使秦国的国 力更加强盛。一方面,随着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 展;另一方面,秦国逐步巩固了对巴蜀和汉中地区的统治。汉中是秦楚两国争夺 的地方,公元前 312 年,秦国在汉中大败楚国,汉中成为秦国的疆土。公元前 285 年,秦国废掉蜀侯,正式设置郡县,秦国在巴蜀和汉中的政局逐步稳定。秦 国先后并占巴蜀、汉中之后,达到了“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的目 的,成为

7、“天下之雄国”。在这种形势下,秦国修筑了“通于蜀汉”的栈道,充 分利用这些地区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官府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进行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工程,使原始谷道发展成为官修的栈道,从而使道路 结构、规模和功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是蜀道交通的一大进步,是秦朝维护对巴 蜀统治,促进巴蜀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秦统一巴蜀、汉中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巴蜀、 汉中地区的行政控制;大量移民,流放罪人, “辄徙其豪侠于蜀” ,从而带去先进 的生产技术,制定适合巴蜀地区农业生产的田律 ,如青川秦牍 ,颁布金 布律 、 工律等,推行先进的管理制度;李冰父子兴修都江堰,扩

8、大农田灌溉 面积,发展农业生产;蜀郡太守张若在成都“置盐铁市官并长贰,修正里阓,市 张列肆, 与咸阳同制”, 促进了成都工商业的繁荣。 于是“秦资其富, 用兼天下”, 汉中“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为秦朝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 质基础。 蜀道的开通,加速了巴蜀与汉中、关中和全国各地货物交换与流转,促进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蜀道开通以后, 秦国又开通了五尺道, 并在夜郎、 且兰等地设置官吏,推行郡县制,为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进步和民族 融合创造了条件。 秦朝以后,西汉建国,同样“兴自蜀汉”,得益于蜀道的开通。随着国家统 一,政权的巩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的长安,与汉中和巴蜀之间, 通过蜀道的联系更加频繁。左思蜀都赋中两汉时期的成都已是“市廛所会, 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万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出现了“玺书交驰于 斜谷之南,玉帛践乎粱益之乡”的和平景象,在秦朝“五尺道”的基础之上,又 开通了“夜郎道”和“西夷道”等, 可以看做是蜀道的扩展和延伸。 蜀道的开通, 不仅改善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加强了巴蜀与这些地区的联系,使这 些地区的人口、农业、商业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为继续促进民族融合、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历史发展到今天,蜀道虽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并没有消亡,今 天川陕之间的公路和铁路无一不在原蜀道的基础上

10、修建而成。 如民国时期修建的 川陕公路,就取线于北魏永平二年改道之后的褒斜道和先秦时的金牛道;建国后 修建的宝成铁路,其北段取线于古嘉陵道,南段取线于古金牛道;由陕西西安到 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北段取线于子午道,南段取线于西乡经镇巴到万源的荔枝 道;由陕西南郑县到四川南江线的二南公路,基本上取线于古米仓道,以上这些 道路的选线都不是偶然的重合,它反映了古今道路建设的共同规律。 蜀道不仅是沟通巴蜀与关中和中原的重要商品贸易的通道, 同时也是战争年 代调兵遣将、保障供给的重要军事设施和人们躲避战火、逃难求生的道路。围绕 着这些蜀道,古代不知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和隽永深长的历史故事。 汉中王

11、刘邦用张良计谋,明修褒斜栈道,麻痹项羽,却悄悄地从另一条故道出汉 中,占陈仓,进而夺取关中,攻入咸阳,成就霸业;萧何夜追韩信的故事也发生 在蜀道上,最终助刘邦夺取天下。三国时,诸葛亮屯兵沔阳(今勉县),准备伐魏, 建兴四年率大军攻魏,沿故道北上,出散关,围陈仓,后因“曹兵拒之,亮粮尽 而还” ;南宋时,爱国诗人陆游曾据守大散关抗击金兵,吴玠、吴璘两兄弟扼守 大散关与和尚原,抵抗金军入侵,确保西南云、贵、川等地不受侵犯;元、明、 清时期,秦蜀栈道又是朝廷安抚西藏、达赖喇嘛朝觐皇帝的和平祈福之道。这些 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蜀道上。 蜀道在历次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秦惠王时,派张仪、司马

12、错 率军由金牛道发兵灭掉巴蜀,把关中、汉中和巴蜀连成一片,在军事上对楚国造 成包抄之势,取得了对楚作战的主动地位。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统大军 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北宋乾德二年,宋太祖派王全斌等由散关经故道攻剑 州,灭掉后蜀。宋蒙战争时期,蒙古兵曾利用散关道攻金灭宋。明洪武三年,大 将军徐达率诸军由凤翔入连云栈道,攻取兴元,进入四川,消灭了明玉珍在重庆 建立的大夏国, 统一了全国。 清朝乾隆时期, 平定吴三桂叛乱和大、 小金川叛乱, 维护了国家统一,以上这些军事行动都是通过蜀道来完成的。 ( (三三) )蜀道的人文价值蜀道的人文价值 蜀道又有“文道”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官宦朝臣,在蜀道

13、上留下众多石刻 遗迹,如连云栈道心红峡摩崖石刻群,有“长虹饮涧” 、 “幽丽奇处” , “云栈第一 佳处” 、 “千流飞雪,万叠堆青” 、 “翠峰排秀”等众多石刻,与连云道风光交相辉 映。尤其是褒斜道上的石门摩崖石刻更是享誉中外,其中石门颂( 故司隶校尉 楗为杨君颂 )为著名汉隶摩崖石刻。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修褒河水库,包括石 门颂 、 石门铭 、 修山河堰记等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 石刻”(“石门十三品”)被凿刻下来,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名录, 珍藏于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而石门隧道及其它摩崖题刻均被褒河水库淹没。 同时,以“蜀道”之名记述蜀道游历经过的游记、

14、行程记等著述历代也有不 少,如清代王士祯蜀道驿程记 、李德淦蜀道纪游 、孙鸿勋蜀道难 、胡 薇元蜀道驿程考略 、周煌蜀道吟 、江权蜀道吟 、王培荀蜀道联辔集 等。民国时期,以“蜀道”之名传世的著作也相当丰富,如黄炎培蜀道 、 蜀 道杂诗 、罗常培蜀道难 、梁乙真蜀道散记 、吕佛庭蜀道万里记 、张恨 水蜀道难等。以上关于“蜀道”文献绝大部分记述的是川陕蜀道,这为后人 从事蜀道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蜀道是一条蕴含有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线路, 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 和自然与人文共生的范本, 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 军事、文化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1980 年

15、以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甘 肃武都等地成立了有关蜀道研究的学术机构,或举行蜀道学术研讨会,对蜀道及 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随着“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活动的启动,川陕两省 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了对蜀道沿线的全方位考察,为蜀道申遗做全面准备,四川方 面已确定将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荔枝道等 4 条古道上的 68 处文化遗产点 作为申遗支撑,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牛道 ( (一一) )金牛道得名与线路走向金牛道得名与线路走向 金牛道是古代巴蜀地区通往汉中、关中地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早在先秦

16、时期,金牛道并没有正式名称。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称为石牛道, 其得名来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著 名文学家扬雄的蜀王本纪之中。 当时蜀王率领万余人在褒谷打猎,与秦惠王偶遇。秦王“以金一笥遗蜀王, 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 ”也就是说秦王送给蜀王一竹筐金子,而蜀王也 回赠给秦王一大堆金银财宝,可是这些宝物一到秦王的手中就变成了泥土。秦王 大怒,而大臣却向秦王恭贺说,泥土代表国土,这是预示秦国将吞并蜀国领土的 吉兆。秦王转怒为喜,开始盘算着攻蜀大计,却苦于“未知蜀道” , “路无由入” , 找不到进攻的道路。秦王深知蜀王贪财好色,之前已送给蜀王五位美女,蜀王专

17、 门派五丁接回蜀国,只因为运气不好,在经过梓潼的时侯突发山崩,将这五位美 女连同接送的五丁活活给压死了。这一次,秦王就想到在褒谷会面的地方, “刻 五石牛,置金其后” ,然后放出话说,石牛能屙金子。蜀王接连几天派人偷偷去 察看, 果然发现石牛能屙金子。 蜀王也信以为真, 于是派五丁力士率众修路迎牛, “即发卒千人, 领五丁力士拖牛成道, 置三枚于成都。 秦道乃得通, 石牛之力也。 ” 公元前 316 年,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 ,于是灭掉蜀 国。 这个传说故事, 固不可作为信史。 因为蜀王既有万余人从猎, 应有大道相通。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印证,早在公元前13世纪

18、,商帝武丁与其妻妇好曾 征集军队讨伐褒、蜀和巴方,在汉中发生大战。公元前八世纪,蜀望帝杜宇“以 褒斜为前门” 。公元前7世纪,蜀王开明二世卢帝曾攻打秦国,到了雍这个地方(今 陕西凤翔县南)。公元前387年,秦国与蜀国曾经为争夺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东)而发生战 争。以上这些事例说明,秦蜀之间不可能没有相通的道路。所以任乃强先生认为 “足知此故事乃因李冰所作之石犀傅会而成” 。 从战国策 、 史记等典籍都记载有秦大夫张仪等灭蜀的故事,但没有记 载行程的具体情况和所经过的线路,至少在司马迁以前,这条道路还没有正式名 称。 “石牛便金”故事出现600多年以后,也就是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这条道路才 被称为“

19、石牛道” ,如蜀王本纪 、 华阳国志等都记载作“石牛道” ,所谓“随 石牛道伐蜀焉” 、 “从石牛道伐蜀”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记载“秦使 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 而金牛道之称则始于唐代。因唐时设置了金牛县及金牛驿,这条道也就称金 牛道。唐地理学家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记载:“武德二年,分绵谷 县通谷镇置金牛县,取秦五丁力士石牛出金为名”,故址在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镇 金牛驿村,属褒州。“金牛道”作为道路名称始于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 唐 会要卷86关市条:“宝应元年九月敕:骆谷、金牛、子午等路往来行客所 将随身器仗等” ,这时出现了“金牛路”名称,所谓“此道北以金牛

20、县为道口咽 喉,故称金牛道”。金牛县存在了200多年,至中唐宝历元年并入西县(今陕西勉县 西老城),仍置金牛驿于开元金牛县治,直到南宋。正是由于金牛县的设置,宝应 元年的公文中才有了“金牛路”的名称。当时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金牛道”之 名,如刘禹锡(772-842年)令狐相公见示题洋州崔侍郎宅诗:“金牛蜀路远, 玉树帝城春”;雍陶(805-?)蜀路倦行因有所感诗:“乱峰碎石金牛路,过 客应骑铁马行”;李商隐(813-858年)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诗:“深 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胡曾金牛驿诗:“五丁不凿金牛路,秦 惠何由得并吞。”南宋诗人陆游金牛道中遇寒食等诗有“回首金牛道,加鞭

21、负壮心”等句。 唐中期以后, 随着自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镇)至武关驿(今陕西留坝县东南武关驿镇) 北接故道至关中、南接褒斜道抵汉中的连云栈道的开通。在元、明、清时期,自 关中经连云栈至汉中的道路称为北栈道,又名秦栈,而金牛道相应地被称为南栈 道,或者称为蜀栈,金牛道、石牛道又多了南栈道和蜀栈的称谓。 近世随着川陕公路的修通,栈道逐渐被废弃,南栈、蜀栈之名也逐渐湮灭, 但金牛道、石牛道之称却一直传承了下来,如剑阁县剑门关下有前人留下的“金 牛道”石碑,梓潼县七曲山麓新建有“金牛蜀道”牌坊,陕西宁强县五丁关下刻 有“金牛峡”摩崖石刻等。近来有学者认为,秦修五尺道指的就是石牛道,这与 长期以来学

22、界认为石牛道与五尺道一个在川北、一个在川南的共识不同。 对于金牛道的走向,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 56 记载:“金牛道, 今之南栈。自沔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之大剑关口,皆谓之金牛道,即秦惠王入 蜀之路也。” 不过,唐宋时期的地理、政书类著作如唐杜佑通典 、李泰括地志 、李 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祝穆方舆胜览均记为石牛 道,而不称金牛道。北宋地理学家欧阳忞舆地广记有“小剑山有小石门,穿 山通道,长六尺余,即俗所称石牛道,亦名金牛道。秦司马错由此以伐蜀”之记 载。说明唐宋时期,金牛道和石牛道并称,不过在具体指向上往往混用。由于传 说秦王置石牛于与蜀王相会的褒谷之中, 于是将自

23、关中至汉中的褒斜道也称为石 牛道或金牛道,如唐开元时徐坚初学记引十三州志关于金牛道的记载后, 进一步说“今在褒城县界”中。 唐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 则开宗明义地称: “褒 斜道, 一名石牛道。”也有指其中的某一段如勉县以西至成都段或剑阁段为金牛 道或石牛道,如通典卷一七六记载:“(利州)益昌,古剑阁道,秦使司马错 伐蜀所由,谓之石牛道。”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金牛道的走向,在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变化,尽管学术界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争 论。 根据著名蜀道研究专家孙启祥等学者考证, 金牛道的主线在历史上经过了几 次大的变动。从时间段来看: ( (二二) )历史时期金牛道交

24、通历史时期金牛道交通 金牛道最初的路线已难确考,但据古地名遗址和史志的记载,以及今人实地 察勘来看,金牛道的具体路线可能是:自汉中勉县(古沔阳县、西县)西南行,经宁强 县大安镇(古金牛驿)、过古阳平关(古阳安关、关城)后,向右沿平缓的山道前行,然后 沿白龙江支流刘家河,经广坪、金蝉寺、刘家场院、直抵古白水关(今青川县永红 乡五里垭村),然后向左沿白龙江左岸经白河、水磨沟、三堆寺,出飞鹅峡向前, 过石龙镇而至昭化(古葭萌邑),然后溯清江河西至沙溪坝,顺大剑溪峡谷而上, 翻越剑门关,经武连驿抵梓潼,历经绵阳(古涪城)、广汉(古雒城)至成都,该道 不经过今广元市区。 这是金牛道的最初路线,也是张仪、

25、司马错攻蜀所经过的道路。近年来考古 发掘也证明了这是一条先秦时的古道。 在白水江左岸金牛古道上出土了大量重要 的战国文物,如秦武王二年(前 309 年)秦国颁布蜀地种田的律令青川秦墓木牍 为田律,刻有“相邦九年吕不韦”字样的古代兵器铜戈(前 238 年),铸有 小篆“蜀郡”二字的先秦农具古锸, 以及上百座战国墓及数不清的汉墓中出土的 大量“秦半两钱”、巴式剑、古铜镜、陶器、刻有“成亭”字样漆器等,都说明 白水关一带在先秦、秦汉时期是一条重要的巴蜀与汉中、关中的交通线。 唐宋时的金牛道,已经改为沿嘉陵江之道进入蜀地,即自今陕西宁强县阳平 关沿嘉陵江抵四川广元。嘉陵江道与白水关道的区别是,自勉县、

26、宁强大安至燕 子砭后,不再渡嘉陵江西南行,而是折向南方,自古青乌镇沿嘉陵江东岸而下, 直抵广元。此道在唐宋时期使用广泛,故称唐宋金牛道。尽管这条道路在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已开始使用,但它只是作为经白水关金牛道的附道,并没有大规模被 官方利用。在这条道上,有中唐所置的筹笔驿,位于今广元城北 45 公里嘉陵江 东岸,传说“诸葛武侯出师尝驻此” ,为诸葛亮攻魏时的驻军之地。唐人杜牧、 李商隐、薛逢、薛能、罗隐等皆有题咏,这是金牛道的第一次大改线,这条道路 比秦汉金牛道更加便捷。由于改线的路段依山傍水,谷狭路险,建设工程浩大, 也只有在唐代经济快速发展、修路蔚然成风的背景下才能实现。唐刘禹锡有山 南西道

27、新修驿路记 ,具体记载了开成年间山南西道同节度副使石文颖主持修建 的金牛新道、设置“次舍十有七”等情况。此路线成为唐宋 600 多年往来汉中、 巴蜀间的重要路段,沿途有百牢关、老君洞、龙洞阁、筹笔驿、问津驿(嘉川驿)、 嘉陵驿、吉柏津、剑门关等关隘胜迹。唐天宝十五载(756 年),唐玄宗经此道逃 奔西蜀,李白有诗“秦开蜀道置金牛,天子一行遗圣迹”,即陆游所谓“自 金牛以西,皆明皇幸蜀路”。广明二年(881 年),已逃至兴元的唐僖宗也经此道 进入蜀地。唐五代时,许多文人雅士如王勃、卢照邻、张说、武元衡、元稹、温 庭筠、薛逢、薛能、李商隐、雍陶、罗隐、骆宾王、李白、杜甫、岑参等都经此 道出入。到两

28、宋时期,这条道路仍然继续使用。如宋初王全斌伐蜀就经此道。北 宋文同、宋祁、石介、赵抃等也是经此道入蜀为官。 明清时期,金牛道又出现了第二次改道,即越过五丁关入蜀。具体路线是: 自宁强大安镇西南之烈金坝(元金牛驿)折向南方,经过宽川铺、五丁峡(亦称金 牛峡),越五丁关,经柏林驿、宁强县城、牢固关、黄坝驿,翻越七盘关入蜀, 经转斗铺、中子铺、朝天岭、明月峡、广元(古利州)至昭化,然后接唐宋金牛道 昭化至成都段。这条道路初修于元朝,成熟于明清。 与此同时, 秦汉、 唐宋金牛道沿线的白水、 三泉、 金牛等郡县已先后被废弃, 而远离这两条道路的巴山腹地却设置了宁羌州(即今陕西宁强县)。 明洪武三十年 (

29、1397 年),将原治于徽州(今甘肃徽县)的宁羌卫移治于此,此后又改为宁羌州、 宁羌县、 宁强县等。 随着新的行政建置的出现, 自州治修一条北通沔县、 汉中府, 南达广元的道路则成为当务之急。于是宁羌卫、宁羌州的官员“以(五丁)峡当 要道,行旅多艰” , “乃于险阻之处”凿山开道,砌阶架桥,被附会为五丁开路的 五丁关、五丁峡、金牛峡之名就出现在新开辟的道路上。从明清到近现代,咏赞 五丁关、金牛峡的诗不胜枚举,其中尤以明代杨慎,清代李重华、张问陶、李调 元和明清宁羌地方官陈孜、陈昌言、金玉麟等的诗作最为著名。清康熙年间,宁 羌知州还专门撰有金牛峡赋 ,其中有“维彼五丁其力,伊何乃挥巨斧,手擎 嵯

30、峨”之句。就连清代诗坛领袖王士性经此道入蜀,也写了咏赞五丁峡的诗篇, 其中有“南穷石牛道” 、 “金牛此路深”等句。与此同时,明清两代汉中府志 、 宁羌州志均记载五丁关道为金牛道。 读史方舆纪要也有“五丁山, 其峡曰五丁峡,亦曰金牛峡,相传即秦作五石牛绐蜀,蜀令开道引之处也”的记 载,而秦汉、唐宋时的金牛道则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以上是关于金牛道北段即今陕西宁强大安至四川广元昭化之间干线的变化。 而金牛道南段线路也在历史上发生过一些变化, 除主线以外, 还形成了若干支线。 如既可从广元折向西南行, 渡嘉陵江桔柏渡至昭化, 经古战场葭萌关, 上牛头山, 过“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雄关剑门关,信

31、步于古柏夹道、浓荫蔽日的翠 云长廊,而至梓潼大庙,经涪城绵阳过鹿头关、白马关、旌阳驿、金雁驿、两女 驿、天回驿,到达成都金牛坝,金牛道全程总共一千二百余里。从广元到成都还 有另一条道路可通,即从广元(唐宋时期广元称利州)、龙潭驿(今广元利州区龙潭乡)、柏 林驿(今广元昭化区柏林沟镇)、施店驿(今苍溪县五龙镇兰池村)槐树驿(今苍溪县陵江镇六 槐社区)、锦屏驿(在今阆中市内),经阆中、绵阳、德阳、广汉到成都。如果从成都 出发,经广汉、德阳、梓潼、广元,进入陕西境内,沿褒河,过石门,越秦岭, 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金牛道, 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 金牛道的开

32、通, 将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两个 “天府之国” 紧紧连接起来, 使长江、 黄河两大流域文明得以交汇,大西南与中原得以沟通。金牛道成为联结巴蜀与汉 中和关中交通的重要纽带,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在推 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 ( (三三) )金牛道上著名关隘与名胜古迹金牛道上著名关隘与名胜古迹 金牛道上关隘众多,从南到北,古金牛道上最著名的险关,四川境内有剑门 关、葭萌关、明月峡、朝天关、清风峡、七盘关,陕西境内有五丁关、金牛峡、 阳平关等关口。另外在白龙江一线还有古白水关、飞鹅峡等险隘。其中: 剑门关剑门关。蜀中四大名

33、胜(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雄、夔门天下 险)之一,是金牛道上最驰名的关隘,李白蜀道难诗有“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句。剑门关雄踞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城北 30 公里处。剑 门峰如剑,关似门,峰峦叠嶂。三国时期,魏镇西将军钟会率 10 万精兵进取汉 中,直逼剑门关,蜀军大将姜维统领 3 万兵马,抵挡钟会 10 万大军于剑门关之 外。当地人为纪念姜维,把剑门关一座像武士模样的山峰称为“姜维像”。 葭萌关葭萌关。即今昭化城的古称,位于四川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扼金牛道与阴 平道之咽喉。早在西周时期,昭化城已经有古先民居住。战国时期,为开明蜀王 弟受封之地。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34、“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 命其邑曰葭萌焉。”葭萌关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地处秦蜀古道要冲,四面环山, 三面临水,地处嘉陵江、清江、白龙江三江交汇处,史称葭萌关虽“弹丸之城, 而有金汤之固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道光保宁府志昭化县记载,葭 萌关“北障秦陇,西凭剑阁,全蜀咽喉,川北锁钥。东来广元有桔柏渡以拒 之,西出剑阁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苍(溪)、阆(中)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阴平 有白水关以守之。”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请刘备入川抵抗张鲁。但刘备到葭 萌以后,却无心讨伐张鲁,而是“厚树恩德,已收众心”,最终成就帝业,与据 有北方的曹魏和割据江东的孙吴政权鼎足而立, 故有 “蜀汉兴, 隆中谋

35、, 葭萌起” 之说。 白水关白水关。白水关是秦汉金牛道上的必经之地。最初,白水关是古巴国在其最 北境所设立的关隘,比秦灭巴蜀早了近四百年,位于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白龙江右 岸。白龙江古称白水,西汉在此筑城置县。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等史书记 载,东汉建武二年(26 年),割据四川的成家公孙述派将军侯丹开白水关,取南 郑(今陕西汉中市东)。建武六年(30 年),刘秀诏隗嚣从天水伐蜀,嚣上言“白 水险阻,剑阁败坏” 。汉顺帝时,议郎李固经洛阳、汉中“出为广汉雒令,至白 水关,解印绶,还汉中” 。上述史料说明,自关中、过汉中入蜀必经白水关。东 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派遣大将高沛把守白水关头,防御割据汉中的张鲁

36、。建安二 十三年(218 年),刘备越过白水关,进军汉中。蜀汉炎兴元年(263 年),魏将钟 会“攻破关城”, 而蜀将姜维则“退趣白水, 与蜀将张翼、 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陈寿三国志法正传也记载: “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 ,其中“鱼 复”即今重庆奉节, “关头”即今青川县白水关。两地虽各居南北,相距甚远, 但都同为四川咽喉。以上说明,白水关是三国自汉中入蜀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 十分重要。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水关城的军事作用也十分重要。如南朝宋 时,仇池王杨难当据守白水城;宋梁州刺史萧思话置戍于葭萌水(即白水)。唐宋 以后,白水路并未全废。南宋时,蒙古入寇,史有宋“三关不守”的

37、记载,此“三 关”即“仙人、阳平、白水也” 。直到明末时,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均有经过 白水关的经历。不过,唐以后白水关道已非入蜀的主干道,而是循嘉陵江之道入 蜀。 阳平关阳平关,又名白马城,始建于西汉,位于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莲水村。北依 秦岭,南临汉江和巴山,西隔咸河,与走马岭上的张鲁城遥遥相对,雄踞于西通 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与定军山、天荡山互为犄角之势,是汉 中盆地的西边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自 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为蜀地北上汉中必争之地。南宋王应 麟玉海卷二十四地理蜀汉三关说:“蜀有阳平关、江关、白水关,此 为三关。”

38、三国时期,刘备夺取益州,尽有益州牧刘璋之地后,采纳法正之言, 迅速北上,争夺汉中。当时汉中已为曹操所有,曹操派遣夏侯渊、张郃留守,以 镇汉中。双方围绕阳平关、定军山展开激烈争夺,最后刘备名将黄忠斩杀夏侯渊 于定军山,汉中终为刘备所得,足见阳平关的重要性。建兴五年(227 年) ,诸 葛亮出师北伐,率领各路大军屯兵于沔阳长达八年之久。诸葛亮一直把阳平关作 为他北上进退的大本营。其中六出祁山,有四次都是出阳平关,沿陈仓古道出师 北伐。而每当退兵时,他又在这里休养生息,教兵演武。现今在古阳平关的卧龙 岗上仍然留有诸葛亮读书台的遗址。 金牛道上名胜古迹众多,除上面提到的重要关隘以外,还有保存完好的古驿

39、 道、古驿站、古村落,古建筑、摩崖石刻,如皇泽寺、千佛崖、昭化古城、翠云 廊、观音岩、觉苑寺、鹤鸣山等,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蜀道“项链”上,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研和旅游价值。尤其是剑门蜀道全长二百七十余里, 包括剑门、昭化、广元、朝天、翠云廊、翠云湖等六大片区。以剑门关为中心。 剑门关和“翠云廊”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罕见的古关隘和唯一保护最好的林荫古 大道,也是保护最完整、最精华、保留文化要素最充分的一段。明正德年间,剑 州知州李壁动员官民在金牛道沿线大规模种植柏树, “自剑阁南至阆州,西至梓 潼,三百余里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数十万” ,终于形成百里翠云长廊这一金 牛道上壮丽景观。至清康熙时,金牛道南段两旁翠柏“今皆合抱,如苍龙蜿蜒, 夏不见日” ,成为蜀道中人文和自然景观最精华、最重要的一段,是蜀道厚重历 史文化的重要体现。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