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63928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52.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蜀交通与对外交流 (29).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丝路文明蜀身毒道 第一节蚕丛艺桑蜀锦织文 一、一、我国是世界上古老丝绸文明的发源地我国是世界上古老丝绸文明的发源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发源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已成为中 国的象征,名扬海外,那时希腊人就已用“丝国” (赛里斯)来称呼中国。到汉 唐时期,丝绸就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商贸的重要商品。 我国从原始社会皮革麻布缝制,进步到丝绸纺织,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 重要标志。 早在我国上古采集渔猎时代,人们“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为了御 寒和遮身蔽体的需要,原始人类采用织网的槎制、缝制技术用兽皮、鱼皮、树 皮等制成衣服,后来又学会用骨针缝制兽皮树衣。在巴蜀地区,距今四万

2、年的 资阳人鲤鱼桥遗址就发掘出智人使用过的骨锥,这是最早缝制技术的物证。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 说明,当时古蜀人主要以渔猎为生,用鱼皮制作衣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 出现了石(陶)纺轮和原始水平织布机,人们用麻葛为原料织成平纹麻布,这 是现代纺织技术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丝 织印记和遗存,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野蚕、柞蚕生 长的区域, 古人发现蚕丝可以作为布料, 于是产生了最早的丝织品。 如距今7000 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有蚕纹牙彫,距今约5500年前山西夏县仰韶文化 遗址出土有蚕茧,

3、距今约5500年前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出土有丝麻织物残片, 距今约4750年的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有绢片丝线等。说明栽桑养蚕最初主 要在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开始,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了养蚕、制种、 缫丝、织帛、擘锦、练漂、治絮、染色等复杂技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著作 尚书禹贡篇所记载的全国九州中,有六个州的贡赋与丝织品有关。而西 方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派景教僧人到中国,将蚕种暗藏在竹杖内偷运回国,西 方才开始养蚕缫丝。直到公元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养蚕缫丝法才从中国引入 到欧洲,从此,意大利、法国、英国先后成为欧洲丝绸业中心,比中国已整整 晚了四五千年。 二、巴蜀养蚕丝织历史源远流长二、

4、巴蜀养蚕丝织历史源远流长 “天府之国”的巴蜀是我国丝绸重要起源地。神话传说中最早养蚕缫丝技 术的发明人是轩辕黄帝正妃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被后世奉为“先蚕”圣母。 嫘祖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嫘祖生有两个儿子, 一个名玄嚣, 一个名昌意。 据 史记五 帝本纪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 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 昌意,降居若水。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也记载: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 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按蜀山氏女乃在今茂州) ,生子

5、髙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 ”从中可知,嫘祖之子玄嚣分封于 江水,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分封于若水,江水和若水都在蜀地。嫘祖的故 乡四川盐亭县不仅有大量蚕桑文物、化石出土,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 虫、养蚕制丝的传说。唐代著名韬略家、 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 蕤专门撰有 嫘祖圣地 一文, 称嫘祖 “首创种桑养蚕之法, 抽丝编绢之术, 是以尊为先蚕。 ”嫘祖为“黄帝制五色衣裳” , “垂裳而治” ,母仪天下,受到后 世崇敬。 元丰九域志记载:梓州蚕丝山,每上春七日,士女游于此山,以祈 蚕丝。 舆地纪胜也记载,潼川府蚕丝山,在永泰县西二十里。今盐亭县仍保 存了许多民间祭祀嫘

6、祖的活动,其中最主要有春日祈农祈蚕的“春礼”和秋日 酬蚕的“秋礼” 。 在古蜀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主要以养蚕为主的部落, 即蚕丛氏,为蜀山 氏之祖。据路史记载: “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 ”蜀山氏之 女嫁给了皇帝的儿子昌意,说明蚕丛氏与皇帝有姻亲关系。蜀地还有关于蚕女 救父的古老传说,见于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所引仙传拾遗记载。这位 蚕女,就是后代民间祭祀的马头娘。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四记载: “在 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 之马头娘,以祈蚕焉。 ” 再从出土文物来看,也证明了巴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桑蚕养殖和织锦的发 源地。如殷墟和周原甲骨文

7、中都有“蜀”字,又有“蚕”字。 诗经有“蜎蜎 者蜀”之句, 说文解字解释为: “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蚕头形,中 象其身蜎蜎。 ”葵即桑字,单独的蚕形是甲骨文的“蚕”字。而其身蜎蜎,象卧 在桑叶上,则是“蜀”字。可见“蜀地” 、 “蜀国”的得名来源于西蜀栽桑养蚕 的习俗。成都交通巷曾出土西周时期的铜戈,上面刻有蚕纹,说明这是养蚕习 俗的产物。成都百花潭出土有战国宴乐狩猎嵌错纹铜壶,在其第一层绘有弋射、 采桑图,可以看到妇女穿着丝裙,攀树上、坐枝头、采桑叶的生动图像。成都 新都区汉墓出土有汉代“桑园”画像砖,描绘有桑园和柴门,一位高髻妇女手 执长竿采桑叶的形象。近几年来,在成都都江堰市挖出一

8、株桑树乌木。这些都 是巴蜀地区几千年前栽桑养蚕的重要证明。 从上可见,无论是嫘祖、蚕丛,还是蚕女传说,其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 再结合黄帝嫘祖联姻的文献记载来看,中原地区夏商时期蚕桑业的兴起很可能 是从蜀地传入。只是由于四川潮湿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不利于蚕茧和丝绸的保 存,故至今未能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相关的实物证明。 三、蜀锦历史沿革三、蜀锦历史沿革 ( (一一) )秦汉三国时期蜀锦织造秦汉三国时期蜀锦织造 蜀锦是蜀地主要是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蜀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 期,繁盛于汉唐,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历史 最为悠久,影响也最为深远,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9、史。蜀锦与南京云锦、苏州 宋锦、广西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2006 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锦是“织彩为文”的彩色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最精致、也是最绚丽的珍 品。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费力,故东汉末刘熙释名说:“锦,金也,作 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其中蜀锦织造工艺术十分复杂, 纹样对称,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的多彩织锦。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西蜀以成都为中心,蜀锦业就已经开始兴盛。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织品从成都出发,经过

10、云南到达东南亚、南 亚的“蜀身毒道”,就是后来历史学家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 商人们将蜀锦、麻布、邛竹杖等货物销往缅甸、印度,以及中亚、北非和欧洲等 地。 公元前 316 年秦灭蜀后,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专门设“锦官” 进行管理,故成都被称为“锦官城” ,简称“锦城” 。成都锦工将处理后染成的丝 线与其他丝织产品放在城南流江中洗濯,就地挂晒,色彩鲜丽,流江沿岸即成染 后洗涤的集中地,因此流江古代又称为“濯锦江”或“锦江”。 西汉扬雄蜀 都赋对蜀锦的精美作了生动描述,称其为“发文扬彩,转代无穷” 。 元代学者成都人费著蜀锦谱所说: “蜀以锦擅名天下,该城名以锦官,江名

11、以濯锦。 ” 两汉时期,成都是西南最大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 “货贿山积,纤丽星繁” , “喧哗鼎沸,嚣尘张天” ,是全国“五都” (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之一。 成都蜀锦织造业已相当发达,织锦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朝廷在成都设有专门 管理织锦的官员。2012 年 7 月至 2013 年 8 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 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 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墓 4 座,2 号墓葬北底箱出土了 4 部蜀锦提花木质织机模型, 其中较大的一部高约 50 厘米,长约 70 厘米,宽约 20 厘米,结构复杂,在这些 织机模型上还缠着丝线,应该是

12、参照原织机制作的缩小的模型。至于墓室主人的 身份,很可能是官宦贵族,家里有自己的手工作坊。在织机模型周围还有 15 件 彩绘木俑,从它们的姿态上能想象出汉代蜀锦纺织工厂的盛况。出土的四部织机 模型, 是目前未曾见过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时 期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织机模型,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 平, 对研究我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成 都曾家包东汉一号墓葬内出土的画像石上的织造图, 图中妇女投杼织造使用的斜 织机,是汉丝织业中普遍使用的机具。后汉书记载:蜀地“女工之业,覆衣 天下” 。目前,较古老的蜀锦织机实物,全国仅

13、存清嘉庆、道光年间成都机房所 用的两台,一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大厅,一台在四川省博物馆陈列展出。 随着秦汉以来“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蜀锦又通过蜀道运送到西北“丝绸 之路”的起点长安,或通过汶灌道、叠潘道等直接与“西北丝绸之路”相通,再 转运至西域、北非和欧洲诸国。考古工作者在我国新疆和“西北丝绸之路”沿线 先后出土了为数不少的汉代云气动物纹锦, 它们都是利用彩条经线的颜色来显现 花纹的“彩条经锦”,被称为“汉式锦”,体现了早期古代蜀锦的基本组织和工 艺特征。代表作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护臂)、“延年益寿”手套。 吐鲁番阿斯塔拉 226 号墓发掘出土的 “连珠龙纹锦” 残片背面,

14、有墨笔行书题记: “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簿史渝。”成为全国出土的 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古代丝织物,实属罕见的绝世珍品。当时蜀锦采用的 “五重高密度经纬”织造法,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三国时期,诸葛亮十分注重农桑,设“锦官”管理织锦产业,使蜀锦有了很 大的发展。他在北征时提出“决敌之资,唯养锦耳”。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 易的商品, 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南朝刘宋人山谦之在 丹阳记 中说: “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乃有 之。 ”诸葛亮在南征时,又将蜀锦织造技艺传授给当地百姓,使西南少数民族地 区织锦技术

15、有了很大发展。左思蜀都赋也记载:成都“圜阓之里,伎巧之家; 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对汉代至 三国时期成都蜀锦业的发达和精美品质作了生动描述。 ( (二二) )隋隋唐唐五五代代时时期期蜀蜀锦锦织织造造 到了唐代,四川社会稳定,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蜀锦无论生产 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蜀锦代表着中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最高水 平。唐贞观年间,首开文字织锦的先河,王羲之兰亭序文字锦是其最杰出的 代表作,被唐太宗当作“异物”收入宫中。唐玄宗时期,益州一次性送往京城的 丝绸织品就达 10 万匹。成都等蜀中所生产的丝织品不仅能够满足蜀地官民的需 求

16、, 而且还大量向外输出, 特别是通过 “西北丝绸之路” 向西域和欧洲等地输出。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联珠纹锦半臂的著衣俑蜀锦, 是中国染织传统工艺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些精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到海外。如 唐代蜀锦大量流入日本,许多“蜀江锦”被日本视为国宝,至今在日本正仓院、 法隆寺等珍藏有赤地鸳鸯唐草纹锦大幡垂饰、紫地狮子奏乐纹锦、狩猎纹锦等唐 代蜀锦。当代丝绸考古学家武敏先生认为: “成都地区是我国织锦最早产地之一, 魏晋以后,织锦已专为蜀有。 ” “从南北朝到隋乃至唐初,在全国范围内,能提供 织锦作为贸易商品的只有成都地区。 ” 五代十国时期,王建、孟知祥等建立前、后

17、蜀,成都经济持续发展,织锦业 依然兴盛,品种繁多。 隋朝时,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据隋书地理志记载:成都“人 多工巧,纹锦雕缕之妙,侔于上国” 。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 (三三) )宋元明清蜀锦织造宋元明清蜀锦织造 宋代蜀锦以冰纨绮绣冠天下,技艺之精湛、锦纹之精美,不仅继承了唐代的 风格,更有了创新和发展。元费著蜀锦谱引游蜀记记载: “成都有九壁 村,出美锦,岁充贡。 ”成都还专门设有“成都府锦院”,主要生产皇室用锦、 贸易用锦,品种有八达晕锦、灯笼锦、曲水锦等。蜀锦谱还专门记述了宋元 丰六年(1083 年)吕大防知成都府时官办锦院织锦和民间机户织锦情

18、况及其变迁, 其中关于宋代蜀锦的品种和花样的记述,是古代文献中最为系统而详尽的。 费著说,宋朝岁输上供等锦帛,转运司提供费用,而知府主掌其事。元丰六 年,吕大防“始建锦院于府治之东,募军匠五百人织造,置官以莅之。创楼于前, 以为积藏待发之所,牓曰锦官 。 ”并为作记,其中记载: “设机百五十四,日 用挽综之工百六十四,用杼之工五十四,练染之工十一,纺绎之工百一十而后足 役。岁费丝权以两者一十二万五千,红蓝紫茢之类以斤者二十一万一千,而后足 用。织室、吏舍、出纳之府,为屋百一十七间,而后足居。 ”当时所织造的蜀锦 有四类:一是上贡锦,二是官告锦,三是臣僚袄子锦,四是广西锦,总数六百九 十疋。南宋

19、以后,由于抗金战争,急需战马。建炎三年(1129 年),都大茶马司开 始织造锦绫被褥,用于折支黎州等处的马价,自是蜀锦严禁私贩。同时,又在应 天、北禅、鹿苑寺三处设场织造蜀锦,有真红被褥等十余个品种。乾道四年(1168 年),由于应天、北禅、鹿苑寺等三处织锦场工作散漫,织锦效率不高,政府又 在旧廉访司洁己堂内创设锦院, “悉聚机户其中” ,并将“府治锦院”合而为一, “提防益密” ,严禁私贩。费著在蜀锦谱中罗列了转运司锦院(即成都府锦院) 和茶马司锦院织锦的情况,以及“细色锦名色”种类等情况。 首先,费著罗列了成都府锦院织锦的情况:一是上贡锦三疋花样,有八答晕 锦。二是官告锦四百疋花样,有盘球

20、锦、簇四金鵰锦、葵花锦、八答晕锦、六答 晕锦、翠池狮子锦、天下乐锦、云鴈锦。三是臣僚袄子锦八十七匹花样,有簇四 金鵰锦、八答晕锦、天下乐锦。四是广西锦二百匹花样,其中真红锦一百匹:包 括大窠狮子锦、大窠马打球锦、双窠云雁锦、宜男百花锦;青绿锦一百匹,包括 宜男百花锦、青緑云雁锦。 其次,费著罗列了茶马司锦院织锦情况。他引用茶马司须知的记载说: 茶马司锦院织锦逐年随蕃蛮中到马数多寡用来折博,故“无一定之数” 。其中支 付黎州用于买马的蜀锦有皂大被、绯大被、皂中被、绯中被、四色中被、七八行 锦、玛瑙锦,支付叙州买马的蜀锦有真红大被褥、真红双连椅背、真红单椅背, 支付南平军买马的蜀锦有真红大被褥、真

21、红双窠锦、皂大被褥、青大被褥,支付 文州买马的蜀锦有犒设红锦。 费著还列举了成都生产的“细色锦名色”有十九种,包括青緑瑞草云鹤锦、 青緑如意牡丹锦、真红宜男百花锦、真红穿花凤锦、真红雪花球露锦、真红樱桃 锦、真红水林檎锦、秦州细法真红锦、鹅黄水林檎锦、秦州中法真红锦、紫皂段 子、秦州麤法真红锦、真红天马锦、真红湖州大百花孔雀锦、真红飞鱼锦、四色 湖州百花孔雀锦、真红聚八仙锦、二色湖州大百花孔雀锦真红六金鱼锦等。 南宋后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织锦中心也开始向江浙一带转移。虽 然,蜀地织锦业仍然继续发展,但到元朝以后,生产规模已经不及以前。 明清时期,蜀地织锦业发展几经起伏,到了清中期以后,

22、蜀锦业有了较快的 发展。据清人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记载,清光绪年间,成都有机房二千处, 织机万余架, 织工四万人, 丝织品占全川总额百分之七十。 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 蜀锦的染织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诞生了“月华”、“雨丝”、“方 方”等名锦,并称“晚清三绝”,在国际上享负盛名。清宣统元年,蜀锦参加南 洋博览会,获得“国际特奖”。 四、蜀绣历史沿革四、蜀绣历史沿革 除蜀锦以外,成都蜀绣也名扬天下,蜀绣又称“川绣” ,与苏绣、湘绣、粤 绣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 。 春秋初期,蜀国人用麻线织造成蜀布,用蚕丝制造成帛,开始有蚕丝织品, 继而出现了民间刺绣。最早记载蜀

23、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补绣诗,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 西汉时期,蜀地已是“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成为全国闻名的锦绣之都。 扬雄蜀都赋中提到“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锦 布绣” 、“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等情景。 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以外,还大量 劫掠蜀锦、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据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在唐代,今成都郫都区安靖镇刺绣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成为皇帝奖赏功臣的主要 物品。自此以后,蜀绣与蜀锦一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帝王贵胄、富商大贾 崇尚享乐的侈奢品。 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

24、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需 求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宋代,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献称蜀 绣技法“穷工极巧”,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 都独步天下。据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末末卷十三记载: “蜀土富饶, 丝帛所产,民刺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 ”足见当时蜀地丝织品与刺绣 品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明代秦良玉的锦袍,被称为蜀绣的极品,堪称蜀锦 和蜀绣完美结合的典范。 清朝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清政府为提倡振兴实业,当时各县官府 均设有“劝工局”,鼓励蜀绣生产。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 销售。蜀绣中不少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而且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 衔”,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生产和制作。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成都的蜀绣店铺、 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 1000 余人,拥有技艺高超的刺绣人员有六十多 人。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 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盛誉,在民国四年(1915 年)国际巴 拿马万国博览会中荣获金奖。开革开放以来,蜀绣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 年 5 月 20 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