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腹部).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802753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30.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腹部).ppt(1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河北医科大学 基础课教学部 解剖组胚教研室 张士斌,第一节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上界为胸廓下口及膈 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髂嵴至第5腰椎棘突的连线。,第四章腹部,分区 腹腔又区分为腹壁和膈;腹壁借腋前、后线区分为前、外和后壁,其中后壁为腰部; 腹腔脏器又分为被腹膜包被突入腹腔的浆膜性脏器即腹膜腔及其脏器(变形较大的脏器);及被腹膜覆盖并埋藏于后腹壁脂肪中的腹膜后隙及其脏器。实际中的腹部仅是层次极明显的三个部分,即由浅入深为:腹前外侧壁;腹膜腔及其脏器;腹膜后隙及其脏器。,九分法及表面解剖,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一、

2、层次: 腹前外侧壁由浅入深分为6层。即皮肤、浅筋膜、三层扁肌或直肌及肌鞘、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和腹膜。 1、皮肤 薄富于弹性,纹理横向,移动性大。,2、浅筋膜 脐下分为两层: 表浅为脂性层camper筋膜 深部为膜性层scarpa筋膜 浅深两层之间有两束血管,即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epigasltric artery 和旋髂浅动脉 superficial iliac circumflex artery。二者定位于下肢的隐静脉裂孔至脐和髂前上棘延线。,浅动脉 上部:肋间后动脉、肋下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正中线:腹壁上、下动脉的分支。 下腹部: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浅静脉 脐以上

3、:经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注入腋静脉。 脐以下:经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皮神经: 7-11对肋间神经、 肋下神经 髂腹下神经 的前皮支和外侧皮支,3、肌层 肌层是腹前外侧壁的主要成分,由三层肌组织及其间的血管神经构成。 前部为直行的腹直肌及其鞘的前叶和后叶。 外侧部为斜行和横行的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三层扁肌的肌纤维方向在髂前上棘水平线上发生显著变化,在其平面以上,三块肌纤维方向相互交叉近垂直。在其平面以下,三层肌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即朝向下、前及内侧,也是该区薄弱原因之一。,腹直肌 rectus abdominis 上部较宽,约相当于下部三倍。 其前面有三个腱划,

4、分别列于脐、剑突及二者之间的三个平面,并且与鞘的前叶愈着紧密,血管较丰富。 后面有两条大血管即腹壁上动脉 和腹壁下动脉 贴其深面上、下走行并分支进入该肌,三者与鞘后叶间结合疏松易分离。,腹外斜肌 在髂前上嵴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 腱膜前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有一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内侧角止于耻骨联合,外侧角止于耻骨结节。外侧角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的纤维相接,称反转韧带(Colles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小部分纤维由耻骨结节向下后外侧转折形成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向外侧延伸附着于耻骨梳,称耻骨梳韧带。,腹内斜肌 在腹直肌外侧移行

5、 为腱膜,并分两层包 绕腹直肌,止于腹白 线。,腹横肌 至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 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腹横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互相融合,构成腹股沟镰,亦称联合腱,部分人以两肌结合而非腱性融合,可称联合肌。腹横肌和腹内肌的少量下部肌纤维与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包裹精索和睾丸,有悬提睾丸的作用。,肌间血管神经 分直行和斜行两部分,无论直行还是斜行,均走行于后两层肌间。,直行血管 有腹壁上、下血管,伴腹直肌深面走行于该肌与其肌鞘后叶间,血管与肌结合紧密,与鞘后叶结合疏松,同肌易与鞘后叶分离。,斜行血管 为7-11肋间后血管、 肋下血管、 腰血管、 旋髂深血管行于腹内斜肌与腹横肌间。,

6、神经 第1-12胸神经的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4、腹横筋膜transverse fascia 位于腹横肌的深面,为腹内筋膜的一部分。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较厚并形成一些重要结构: 在弓状线下方形成腹直肌筋膜; 参与腹股沟管后壁的形成;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1.5cm处呈漏斗状突出,形成腹股沟管深环; 在深环内侧增厚形成窝间韧带。修补腹股沟斜疝时,缝合窝间韧带可缩紧深环; 包绕精索形成精索内筋膜。,5、腹膜外组织 又称腹膜外脂肪或腹膜外筋膜,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壁层之间,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组织,向后与腹膜后间隙相连续,内有骼外血管及其分支、骼外淋巴结、生殖骨神经等。体质瘦弱者脂肪组

7、织少,该层呈膜状,易通腹横筋膜混淆,因其并无固定作用,在疝修补术时应注意分辨。,6、壁腹膜 为腹前外侧壁的最内层,在脐下形成多条皱襞及陷凹,即五襞:(脐正中襞、脐内侧襞、脐外侧襞lateral umbilical fold和腹股沟韧带);四窝:(膀胱上窝、腹股沟内侧窝、腹股沟外侧窝和股凹),为确认深面各局部结构的标志。,二、局部结构 (一)腹直肌鞘 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分前、后两叶。,(二)腹白线和脐环 腹白线由腹前外侧 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 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 织而成,上宽下窄。 腹白线的腱膜纤维 在脐处环绕脐形成脐 环。,(三)腹股沟管,位置: 腹股沟韧带内

8、侧半上方1.5cm处,腹前外侧壁下部,长约45cm。,两口 内口: 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约1.5cm,为腹横筋膜随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的突口。 外口: 腹股沟管浅环(浅环),四壁: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腹股沟镰 下壁:腹股沟韧带,(三)腹股沟管,(四)腹股沟三角 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又称海氏三角。 腹股沟浅环位于此。 三角区内无腹肌。,睾丸下降,腹股沟管斜疝与直疝,第三节 腹腔及其脏器 一、腹膜和腹膜腔 (一)基本概念 腹膜 脏腹膜 壁腹膜 腹膜腔,(二)腹膜与腹盆脏器的关系 1、腹

9、膜内位器官 2、腹膜间位器官 3、腹膜外位器官,(三)腹膜间隙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分为 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右肝上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左肝下后间隙、右肝下间隙(肝肾隐窝)。,2、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肠系膜窦,二、结肠上区的脏器 此区内的脏器主要有食管腹段、胃、十二指肠、肝、肝外胆道、胰、脾等脏器。其中,十二指肠和胰大部分位于腹膜后隙,为了叙述方便,并入结肠上区介绍。,(一)食管腹部 动脉血供 胃左动脉食管支和 膈下动脉,(二)、胃: 1、位置与毗邻 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在第一胸椎左侧, 幽门

10、在第一腰椎下缘右侧。,胃前壁 右侧份邻接左半肝;左侧份 上部近邻膈, 下部接触腹前壁。 胃后壁 膈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即构成胃床。,2、网膜与韧带 (1)大网膜 连接于胃和横结肠之间,遮盖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有四层腹膜结构折叠而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浆膜延续至脐平面形成。 后两层由胃前、后壁浆膜由脐返折至横结肠而成。 成人前后两层通常愈着,遂使前两层上部直接由胃大弯连至横结肠,形成胃结肠韧带。,(2)小网膜 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侧腹膜结构。 左侧部主要从膈、肝静脉韧带裂连于胃小弯,称肝胃韧带; 右侧部从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

11、称肝十二指肠韧带。 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为网膜孔。,(3)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hepatoduodenal ligament: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和门静脉,后者居并列的前二者之后。 肝胃韧带 hepatogastric ligament:内有胃左、右动脉;胃冠状静脉及其周围的胃左、右及幽门上淋巴结;迷走神经的胃前支和胃后支及其分支。,胃结肠韧带 gastrocolic ligament:内有胃网膜左、右血管及其周围的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胃脾韧带 gastrosplenic ligament:内有胃短血管和脾淋巴结。,胃膈韧带 gastrophrenic ligament:内无任何血

12、管神经通过,也无明显腹膜皱襞,但却将胃底和贲门紧紧固定接近不动。 胃胰韧带 gastropancreatic ligament,3、血管与淋巴 (1)动脉与静脉 胃有5条血管,在胃周围形成了2个血管环,使胃供血极为丰富。,(1)胃的动脉: 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前、后壁,在胃壁内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左动脉: 4)胃网膜右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2)胃的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门静脉系统。其中,胃右静脉沿胃小弯右行,注入肝门静脉,途中收纳幽门前静脉,后者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 界

13、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胃左静脉又称胃冠状静脉,沿胃小弯左行,至贲门处转向右下,汇入肝门静脉或脾静脉。,4、胃的淋巴: 胃的淋巴管分区回流至胃大、小弯血管周围的淋巴结群,最后汇入腹腔淋巴结。,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贲门淋巴结 4)幽门上、下淋巴结 5)脾淋巴结,5、胃的神经 支配胃的神经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还有内脏传入神经。,迷走神经前干 下行于食管腹部前面,约在食管中线附近浆膜的深面。前干在胃贲门处分为肝支与胃前支。 肝支在小网膜内有行入肝丛。 胃前支伴胃左动脉在小网膜内距胃小弯约1cm处右行,发出若干分支至胃前壁,其中在角 切迹附近的终末分支呈鸦爪形,分

14、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前壁。,迷走神经后干 贴食管腹部右后方下行,至贲门处分为腹腔支和胃后支。 腹腔支循胃左动脉始段入腹腔丛。 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面有行,分支分布于胃后壁,最后也以鸦爪形分支分布于幽门窦及幽门管的后壁,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是保留肝支、腹腔支和胃前、后支的鸦爪形分支而切断胃前、后支的其它全部胃壁分支的手术。,胃的感觉神经 随交感、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和延髓。 痛觉冲动主要随交感神经通过腹腔丛、交感干传入脊髓610胸节;胃手术时,封闭腹腔丛可阻滞痛觉 的传入。 牵拉感和饥饿感冲动则经由迷走神经传入延髓;胃手术时过度牵拉,强烈刺激迷走神经,偶可引起心跳骤停,虽属罕见,后果严重,值得重视

15、。,(三)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上段的一部分,长约2025cm。其上端始于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整体呈“C”形弯曲,包统胰头。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第13腰椎的右前方。十二指肠接走向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与升部四部。,1、各部及其毗邻 (1)上部: 长约45cm,上部通常平对第1腰椎自幽门向右并稍向后上,至肝门下方转而向下,形成十二指肠上曲,接续降部。上部起始处有大、小网膜附着,属于腹膜内位,活动性较大; 余部在腹膜外,无活动性。,上部毗邻 特点是位置表浅,腔大壁薄,被输胆管道系统如“7”字形前后夹持。 前方与胆囊gallbladder相贴; 后方与胆总管、

16、胃十二指肠动脉和门静脉直接相邻; 上方对胆囊管、肝尾叶及网膜孔; 下方邻接胰头。,十二指肠球 上部近侧段粘膜面平坦无皱襞,钡餐X线下呈三角形阴影,称十二指肠球或十二指肠壶腹。此部前壁好发溃疡,穿孔时累及结肠上区。后壁溃疡穿孔则累及网膜囊或溃入腹膜后隙。,(2)降部: 特点是位置最深,后内侧壁有十二指肠纵襞、十二指肠大乳头及胆、胰管开口,是与肝胆和胰腺勾通的局部。 前方为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为肾门; 内侧为胰头及胆总管,其二者间前后有胰十二指肠上、下血管; 外侧为升结肠 。,(3)水平部: 特点是被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 以“A”字形锐角夹持,也是十二指肠中最长的一段。 前方为肠系膜上动脉,

17、后方为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右侧为输尿管; 上方有左肾静脉、胰头和胰颈; 下方对右侧系膜窦。,(4)升部: 长23cm,由水平部向左上斜升,至第2腰椎左侧折向前下,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续于空肠。,升部前面及左侧覆有腹膜; 左侧与后腹壁移行处常形成13条腹膜皱壁与相应的隐窝。 其中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侧、横结肠系膜根下方,称为十二指肠上襞或十二指肠空肠襞,手术时常据以确认空肠起始部。升部下分左侧的三角形腹膜襞为十二指肠下襞。,2、十二指肠悬肌 亦称十二指肠悬韧带或Treitz韧带。 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

18、作用。,3、十二指肠的血管 (1)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动脉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 此外,十二指肠上部还有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出的十二指肠上动脉、十二指肠后动脉以及胃网膜右动脉的上行返支和胃右动脉的分支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均起于目十二指肠动脉,分别沿胰头前、后靠近十二指肠下行。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起于肠系膜上动脉, 分为前、后两支,分别上行与相应的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吻合,形成前、后两弓,弓上分支营养十二指肠与胰头。,(2)静脉: 多与相应动脉伴行,除胰十二指肠上后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外,其它静脉均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四)、肝 1、位置、毗邻 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小部分

19、位于左季肋区。,毗邻 膈面: 左半部-借膈和心膈面相邻 右半部-借膈与右肋膈隐窝相邻 肋弓间-与腹前壁相贴。,脏面: 与胆囊、下腔静脉、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上部、幽门、胃前面小弯侧及结肠右曲近邻。,2、体表投影可用三点作标志, 第一点为右锁骨中线与第5助相交处; 第二点为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的相交处; 第三点为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处。 第一点与第三点的连线即为肝上界。 第一点与第二点的连线为肝右缘。 第二点与第三点的 连线相当于肝下缘,该线的右份相当于右肋弓下缘,中份相当于右第9肋与左第8肋前端的连线,此线为临床触诊肝下缘的部位,约在剑突不23cm。,3、韧带与膈下间

20、隙 (1)肝的韧带 肝周围的韧带,共8条. 膈面的左、右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及镰状韧带。 脏面的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和肝圆韧带。出入肝的各种管道均位于这些韧带内。,(2)、膈下间隙 肝周围的腹膜腔间隙,共有六个间隙。 右肝上间隙、右肝下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左肝上后间隙、左肝下前间隙和左肝下后间隙。,其中右肝下间隙是仰卧时,腹膜腔在骨盆以上的最低部分,其底为右肾,该间隙亦称肝肾隐窝hepato-renal pouch。左肝下后间隙即小网膜囊,网膜孔是其唯一对外通道,该间隙为最危险间隙。,4、肝门与肝蒂 肝的脏面较凹陷, 左纵沟(由静脉韧带裂和肝圆韧带裂组成)、 右纵沟(由腔静脉沟和胆囊

21、窝组成)和介于两者之间 的横沟,三条沟成“H”形。横沟亦称肝门或第一肝门。 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总称肝蒂,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第二肝门 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间、肝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的上层所遮盖。它的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此线正对着肝左静脉或肝左、中静脉合干后注入下腔静脉处。因此,手术暴露第二肝门时,可按此标志寻找。,第三肝门 在腔静脉沟下部,肝右后静脉和尾状叶静脉出肝处称第三肝门。,5、分叶和分段 分叶 左、右、方、尾状叶四叶。 肝内有两套管道系统, Glisson系统(肝动脉

22、、门静脉、胆管在肝内的分、属支); 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以这些管道系统结合肝外形确定一些区分的界线,即肝正中裂、左、右叶间裂和左外叶及右后叶段间裂,将肝分为左内叶、右前叶; 左外叶上段和左外叶下段; 右后叶上段和右后叶下段。,(五)、肝外胆道 肝外胆道区分为胆囊、肝总管和胆总管三部分。 1、胆囊 gallbladder前方为腹前外侧壁 后为十二指肠; 上为肝右纵沟前部 下为横结肠。 其中前、后、下均为间接的相贴关系,仅上方与肝直接相连。四方毗邻关系中均有重要意义。,2、肝总管 common hepatic duct 肝总管上端由左、右肝管合成,下端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 这些管道均

23、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根部,肝总管和胆囊管与肝之间形成胆囊三角,有胆囊动脉通过。,3、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十二指肠上段 此段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其特点是:表浅易剥离。 、十二指肠后段 此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之后,其特点是:通过网膜孔可探查。,、胰腺段 此段位于胰头内或胰头后面的沟内及胰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的后方下行,其特点是:将十二指肠降部由外侧分离后翻向前方,可暴露和探查。,、十二指肠壁内段 其特点是:与胰管汇合后形成略膨大局部管腔,即形成肝胰壶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六)、胰 胰周围主要毗邻

24、关系为:居左、右两器官间,上、下两条血管间,前为平行管道,后为“十字”管道。,1、右侧的胰头 head of pancreas 被十二指肠环绕,二者结合紧密并有管道连通不可分离,其前后各有二束血管,即胰十二指肠上、下血管。,2、左侧的胰尾 tail of pancreas 抵住脾门,二者借脾肾韧带连结,内有脾血管(常有返回营养胰尾的血管通过)。,3、上为腹腔干 celiac trunk, 其分支于其上缘向右(肝总动脉)、左(脾动脉)走行。二者沿途有大量分支进入胰腺,即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胰背动脉、胰横动脉、胰大动脉、胰尾动脉。 4、下为肠系膜上血管 superior mes

25、enteric artery ,系住胰颈。,5、前缘为横结肠系膜 mesocolon transversum,其前上面对小网膜囊,前下面对结肠下区的小肠系膜窦。 6、后为左右两肾及其间的“十字”大血管(主动脉和肾动脉,下腔静脉和肾静脉),门静脉portal vein及其属支也均位于其后,但与胰腺之间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易分离。,(七)脾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颜色暗红,质地柔软,外有纤维性结缔组织被膜包裹。脾的膈面隆凸,脏面凹陷,有脾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出人处,称脾门,出入脾门的结构 总称为脾蒂。脾的前上缘一般有13个切迹,脾肿大时可做为脾触诊的标志。,1、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 位置:位于

26、左季肋区的肋弓深处 毗邻: 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 脏面- 前上份:胃底 后下份:左肾上腺、左肾 脾门:胰尾,体表投影: 上端-平左第九肋的上缘。 下端-平左侧第11肋,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2、韧带脾有四条韧带与邻近器官相连 (1)胃脾韧带: 由两层腹膜形成,位于脾门和胃大弯之间, 上份有胃短动、静脉, 下份有胃网膜左动、静脉 此韧带上份较短,胃大弯紧邻脾门,巨牌切除术切断胃脾韧带时,慎勿伤及胃。,(2)脾肾韧带: 从脾门连至左肾前面的腹膜构成脾肾韧带。韧带内有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胰尾等。,(3)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向上延伸至膈,此韧带很短,有的不甚明显。,(4)脾结肠韧带: 位

27、于脾前端与结肠左曲之间,此韧带也较短,脾切除术切断此韧带时,需注意勿损伤结肠。,3、脾的血管 (1)、脾动脉 (2)、脾静脉,脾动脉 多起自腹腔干,沿胰上缘走向左侧,分支后进入脾脏。,脾静脉 由脾门处的26条属支组成脾静脉,其管径比脾动脉大一倍。脾静脉的行程较恒定,多在牌动脉的后下方,走在胰后面横沟中。 沿途收纳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来自胰腺的一些小静脉。向右达胰颈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4、副脾 色泽、硬度与脾一致,出现率为57635,其位置、数目、大小等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等处。副脾的功能与脾相同,在血小 板减少性紫底、溶血性黄直行脾切除术

28、时,应一并切除副脾,以免症状复发。,八、肝门静脉 (一)组成 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门静脉组成类型,(二)位置 起自胰颈的后方上行,通过十二指肠上部的深面后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上行至第一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入左右半肝。,(三)属支和收集范围 脾静脉splen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附脐静脉paraumbilical vein,第四节 结肠下区

29、 位于横结肠及其 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 间。,一、空场和回肠: 位置: 空肠 jejunum 和回肠 ileum 居结肠下区的中心,完全暴露于腹膜腔内,仅借小肠系膜悬吊于后腹壁。,毗邻: 前为腹前外侧壁;周围为大肠, 后为腹后壁(系膜窦)。,肠系膜 其根部位于第2腰椎左侧至右骶髂关节前方,并区分右上方的右侧系膜窦,左下方的左侧系膜窦。前者为三角形局部呈半封闭状态,后者为四边形开放于盆腔。,系膜的肠缘是与肠 管连接部位,呈三角 形局部即系膜三角, 是肠管的薄弱部位。,血管、淋巴和神经: 系膜内有丰富的 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血管吻合极为丰富, 并形成1-4级血管弓。 空肠血管弓少,回 肠血管弓多,通

30、过 血管弓可判定肠管 的部位。,二、盲肠和阑尾,(一)盲肠 cecum: 毗邻: 前为腹前外侧壁; 后为后腹壁及髂腰肌; 内为回肠及系膜窦; 外为结肠外侧沟; 上续升结肠; 下对盆腔。,有三个通道, 向内通回肠, 向上通升结肠, 向内下通阑尾。 其表面的三条结肠带(网膜带、系膜带和独立带)集中于阑尾根部。,(一)阑尾 vermiform appendix: 位置变化较大,在阑尾的系膜内有阑尾动、静脉,其根部处于三条结肠带集中的部位。,三、结肠 毗邻: 前为腹前外侧壁, 外周为左、右结肠外 侧沟及肝下间隙, 内侧为空、回肠及左、 右系膜窦, 后方为直接邻接关系,为间断性系膜。,结肠血管 肠系膜上

31、动脉供应右半结肠,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血管主干经两侧系膜窦达肠管内缘,在肠管内缘分支吻合成边缘动脉后分支进入结肠。,结肠血管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边缘动脉、直动脉 及其长短支。,结肠淋巴结 结肠壁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第五节 腹膜后隙 一、概述 位于腹后壁,介于腹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外筋膜。,二、肾 (一)位置与体表投影 位置: 腹后壁,脊柱的两侧。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下端平第3腰椎。 体表投影:,毗邻: 前面左、右肾不同, 左肾前面为胃、胰和结 肠左曲; 右肾前

32、面为肝、 十二指肠和结肠右曲。 后面对膈肌、腰大肌、 腰方肌和腹横肌,其间 有丰富的脂肪组织即肾 旁脂体。在腰方肌表面 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 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二)肾门、肾窦和肾蒂 肾门:肾内缘中部凹陷处。 肾窦:由肾门深入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 肾蒂:有出入肾门的肾血管、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组成。 排列规律: 由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 由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三)肾血管和肾段 1、肾动脉和肾段 肾血管进入肾后,按其分支分布将肾分为5个肾段 ,即前段和后段,前段又分为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 各段动脉之间无吻合。,2、肾静脉 肾内静脉有广泛吻合,无节段性。 左侧长

33、,右侧短。 右肾静脉无属支; 左肾静脉属支为左肾 上腺静脉和左睾丸(卵巢)静脉。,(四)、肾的被膜 纤维囊 fibrous capsule: 为肾固有膜,被覆于肾表面。 脂肪囊 adipose capsule: 位于纤维囊周围,脂肪组织丰富发达。 肾筋膜 renal fascia: 位于脂肪囊周围,起固定作用。,三、输尿管腹部 输尿管 ureters 全程位于肾脂肪囊和肾筋膜的下延部分内 ,上、下端分别是输尿管的第1、2狭窄部。,毗邻: 1、两侧输尿管后面的毗邻关系相同,均为腰大肌。 2、左侧输尿管前面为:十二指肠空肠曲、降结肠血管、乙状结肠系膜。 3、右侧输尿管前面为: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

34、管、小肠系膜根及盲肠与阑尾。 4、生殖腺血管均于腰大肌中点稍下方斜过左右输尿管前方。,输尿管的血液供应 输尿管内侧为供血通道, 有丰富的不同节段的营养 血管来源,如主动脉、肾 动脉、生殖腺动脉、髂总 动脉、髂内动脉等分支。 由这些血管支在输尿管内 侧呈纵向吻合后发出垂直 血管支进入该管道。因此, 在输尿管的内侧是较危险 侧。 左、右输尿管的外侧无 营养血管进入,是较安全 侧,但与升、降结肠较接近。,四、肾上腺 毗邻: 1、左侧肾上腺前面 为胃及脾血管;内为主动脉;后为膈。 2、右侧肾上腺前面为肝;内为下腔静脉;后为膈。 3、左右肾上腺后上方恰对膈的腰肋三角 lumbocostal triang

35、le,是胸、腹腔的薄弱部。,肾上腺的血管: 肾上腺的上、中、下动脉(分别起于膈下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肾上腺静脉,其中右侧肾上腺静脉极短,紧贴于下腔静脉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五、腹主动脉 毗邻关系 前为胰、左肾静脉、十二指肠升部及小肠系膜根; 后为1-4腰椎;右侧为下腔静脉;左侧为交感干腰部。,分支定位: 三条不成对脏支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由其前壁发出,进入腹膜腔及其脏器层次。其中前者达结肠上区,后二者达结肠下区。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六、下腔静脉(略) 由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水平汇合而成,沿脊柱的右前方、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开口于右心房。,七、腰交感干(略) 位于脊柱和腰大肌之间,表面被椎前筋膜覆盖。 有3-5个腰神经节及节间支构成。 左干与腹主动脉相距1cm左右, 右干有下腔静脉、1-2支腰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