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傳心法要-內頁-繁體纯文本.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37563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5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傳心法要-內頁-繁體纯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傳心法要-內頁-繁體纯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傳心法要-內頁-繁體纯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傳心法要-內頁-繁體纯文本.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新版黃檗斷際襌師傳心法要序 一切衆生,妙性天然,不假修行,不屬漸次。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識自本心,見 自本性,念念無相,念念無爲,即是佛。 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佛即是心,亦無別心。 故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今之學道人,不悟此心, 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邪行, 非菩提道。本無一切法,離即是法。離一切相,即 是佛。但離一切相,是無法可得。 法即是心,心外無法。心即是法,法外無心。 序文 一 序文 二 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 終不能成,不得解脫。若決定不求,決定不著,即 是菩提。 黃檗斷際襌師傳心法要者,乃祖師心法至 論,直指本源實際。言言見性,句

2、句明心。蕩滌邪 執,掃除枝末。直趣菩提,頓成佛道。確爲苦海之 慈航,歧路之善導。今重新排版、校訂,恭印流通 ,普願一切有情:直下見性,頓悟成佛。 佛曆二五四年 (西元一九九六年 )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十月 高雄文殊講堂釋慧律謹序 黃檗斷際襌師傳心法要目錄 新版黃檗斷際襌師傳心法要序 一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序 . 一 黃檗山斷際襌師傳心法要 . 三 黃檗斷際襌師宛陵錄 . 四十三 裴相國傳心偈 . 一九 後序 . 一 二 附錄:黃檗斷際禪師傳承世系表 一一四 黃檗山斷際襌師傳心法要序 唐河東 it休集并序 5VKJ 有大襌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 峰下,乃曹溪六袓之 孫,西堂、百丈之

3、法姪。獨 佩最上 、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 體亦空,萬緣倶寂。如大曰輪,昇虛空中,光明照 耀,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 M無淺深。說之者 ,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直下便是,動 念即乖,然後爲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 ,其行孤 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 傳心法要序 一 傳心法要序 二 衆常千餘人。 予會昌二年,廉于鐘陵。自山迎至州, 11龍興 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 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 二。佩爲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 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太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 ,問長老、法衆,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何如

4、也 時,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曰序。 黃檗山斷際襌師傳心法要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衆生,唯是一心,更無 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 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 非 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 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 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 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忘慮,佛 自現前。 傳心法要 三 傳心法要 四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衆生即是佛,佛即 乂 vv 是心。 S衆生時,此心不減; 諸佛時,此心不添 。乃至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

5、不假修添 。遇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 著相 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 ,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 即爲著相。無始以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 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以來,無次第佛。但悟一 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眞佛。 佛與衆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 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昇之時,明徧天下,虛空 不曾明 ,曰沒之時,暗徧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 力 rK3 之境,自相凌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衆生 ,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 _脫之相 ,觀 衆生作垢濁、暗味、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

6、劫,終不得菩提,爲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 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 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 非菩提道 。 傳心法要 五 傳心法要 六 xv厶 |、尤 rl、 t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 ?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如木石,不 動、不搖 ,外如虛空,不! I、不礙。無能所,無方 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 棲泊處,故望 &而退,例皆廣求知見。所以求知 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眞空無礙之理; 行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 ,名者,相也。性相

7、不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 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 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 恒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 _諸天步 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 。 珍寶、 gl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一 i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衆生、諸佛,更無 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 一 1 ,獻劫修行終不成道,被三痕功行拘繫,不得 _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 要 七 o 傳心法要 八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 ,有 至十地,乃得無心者。長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 可證。實無所得,眞實

8、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 得者,功用恰齊,更無深淺,只是歷劫枉受辛勤耳 o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 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 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默契而 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 諸佛菩薩,一體不異。只爲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 。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 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三 g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只證元來自 佛,向上更不添 得一物。卻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 3VIX 妄爲。故如來云:我

9、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 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又云:是法平 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 衆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 傳心法要 九 傳心法要 十 ,一切平等,無彼我相。 “7T 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徧照。世人不悟,只 認見聞覺知心,爲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船精明 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 M3 空,徧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 、施爲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 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 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 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 覺知取法。不即

10、、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 無非道場。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 法可證、可取,遂網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 即是心。不可網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無得日 。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如力士迷額內珠, 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 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 自本心,不認爲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 第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 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 傳心法要 十一 傳心法要 十二 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只 證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 只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故佛言:我於

11、 xrx 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所見 ,五語所言,眞實不虛,是第一義論。 學道人莫疑四大爲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爲心,五陰無我亦無主 ,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識,和合 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 心蕩然清淨。 有識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飢瘡爲患,隨順 _ PV 辦影,不生貪著,謂之智食。恭?情取味,妄生分別 ,唯求適口,不生厭離,謂之識食。 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聞。但不了自心 ,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語運動 ,聞有菩提配槃,三僧 I劫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 ,謂之聲聞佛。唯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

12、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眞如佛。 學道人只怕一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 念念無爲,即是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 傳心法要 十三 傳心法要 十四 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 ,無 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 ,對八萬四千煩惱,只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 ,離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 可得。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一物。言 :佛眞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 法身即虛空,虛空 即法身。常人謂:法身 _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 。不知 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虛 空,虛空不是法身 ,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 。但莫作虛

13、空解,虛空即法身 ,莫作法身解,法身 即虛空。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衆生無異相,生 死與、_槃 mi(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 ,即是佛。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 是眞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 力幺 空無榜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眞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 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 喧、未曾寂,未曾 M、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 無數量、無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 傳心法要 十五 傳心法要 十六 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 ,不可以功用到。 3|、仕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 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眞,皆爲妄 想。不可以心更求於心,不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 以法更求於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 心即差。以心傳心,此爲正見。愼勿向外逐境。認 境爲心,是認賊爲子。 爲有貪瞋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焉有菩 提?故袓師云: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 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更不著一 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 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能住, 但迷本性,轉不見耳。 所謂心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 ,無境即無。不可 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 、鑑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休闲娱乐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