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pdf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3743435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11 群英会蒋干中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能理解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品味“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 【学习重点】 1、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会理解周瑜的“三笑”“三大笑”的含义。 【学习时数】 5 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罗贯中,名本,字,号,时期小说家,代表作是 。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全 书共回。在思想立场方面,“”的倾

2、向十分鲜明,这是封 建正统观念的反映。 3、赤壁之战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是这一战役的结果,使曹操自杀两个内行的水军 都督,毫无疑问,对战役决战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 不仅是大战的前奏, 而且因主帅的神机妙算, 情节的曲折动人, 早已为人们喜闻乐道了。 二、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 更 不开看: (2) 拈 弓搭箭: (3) 中箭着 炮: (4) 强弓硬弩 : (5) 便 宜用事: (6) 迤逦 : (7) 橹棹 : (8) 不胜 酒力: (9) 抵足 : (10) 和 衣卧倒: (11) 省 悟: 【合作探究】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周瑜、蒋干、曹操、其他人) 2、你知道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吗? 3、依据故事情节,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相同的一项是() A万马齐喑黯淡谙习 B巾帻沙碛油渍 C偏裨将校睥睨稗官野史 D 交契提纲挈领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交契: 叙礼: 觥筹交错: 巾帻: 3、对全文的理解,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节选自清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情节却相对完整。故事以“定计”“用 计”“中计”为线索,叙述十分清楚,但情节的展开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引人入 胜。 B小说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突出地刻画了周瑜、蒋干和曹操这三 个人物。 C 群

4、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和蒋干共寝一室一节,写得极为精彩。周瑜假呼,是明知其诈 睡;“蒋干只妆睡着”,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一“醉”一“醒”,一智一愚,可见一斑。 D本文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节,堪称“妙文”。它妙在周 瑜三次笑和三次大笑,妙在一封天衣无缝的书信,妙在周瑜梦中呼子翼,醒来忘却呼子 翼,妙在“听不真实”,可谓妙不可言。 2 / 11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简要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第 1 段作者写周瑜毁书斩使,目的是什么? 3、“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但周瑜

5、却违反两国交兵的惯例,采取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举动,毁书斩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斩使以示威”。请问:这句话背后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即周瑜毁书斩使的原因是什么?) 4、第 2 段写三江口曹操折兵,挽败局重用蔡、张。三江口水战这一情节,在故事发展中 起什么作用?(即与上下文有何内在联系?) 5、周瑜夜窥敌军水寨后有何反应? 6、这种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7、周瑜“暗窥水寨”后,最大的心病是什么?这一细节在文中起何作用? 8、从第 3 段内容可知,魏吴矛盾斗争的焦点在哪里? 9、从矛盾焦点看, 文章完全可以从周瑜暗窥敌寨写起,那文中为什么要先写毁书斩使何 三江口水战? 【课后

6、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册基础知识。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3、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3 / 11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3、蒋干到来后,文中写到周瑜有“三笑”和“三大笑”,各含有什么含义? 4、这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 5、相比之下,蒋干的反应是“昂然而来”“愕然”“惊愕不敢多言”“面如土色”,这 说明蒋干是一个怎样的人? 6、文中写周瑜说:“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作为一个都督,应该会喝些酒, 但又为什么要这么说? 7、蒋干前来劝

7、降,周瑜却根本没让他说出口,这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请问:周瑜采用了哪些做法,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8、在施行反间计的过程中,那封假信举足轻重。请问:那封信妙在何处? 【课堂测评】 1 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 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 2、蒋干反应如何? 【课后作业】 1、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 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物? 2、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 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4 / 11 第四课时 【学习重点】 1、研读

8、第三部分。 2、分析人物形象。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古代纪时法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特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日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五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二更 现代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 3 13-1 5 15-1 7 17-1 9 19-2 1 21-2 3 注:昃指太阳偏西。晡时指申时。 3、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 2、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是什么? 3、为什么曹操一见假信却信以为真? 4、曹操唤蔡、 张二人进帐时为什么不向二人核实信上

9、内容的真伪,却说“我欲使汝二人 进兵”? 5、这表明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 6、曹操中计后不肯认错,却说“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这表明了曹操什么样的性 格? 7、从第 9 段内容可知,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醒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8、曹操杀掉蔡、张二人后, “群英会蒋干中计”一事已经有了完整的结局,编者为什么 还要选上“细作探知”一段?周瑜为什么会大喜? 二、分析人物形象 1、你认为文中的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你认为文中的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4、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 / 11 【课后作业】 一、根据第 4-5 段,回答: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0、 簇拥: 雅意: 2、这两段文字中,周瑜有“三笑”,各含有怎样的含义? 3、蒋干先是“昂然而来”,后是“愕然”以对,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4、从节选的文字看,周瑜、蒋干各是怎样的人物? 5、对划线句子“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顾左右而言他,故意转换话题,以缓和紧张的气氛。 B自谦之词,既不损害朋友的交情,又显示了儒将的风度。 C虽是故交,但各为其主,运用外交辞令,以守为攻,既得体又震慑了对方。 D以师旷作比,风趣幽默,表现了自己的高尚情趣。 二、根据第 7-10 段,回答: 1、蒋干在与周瑜同榻共寝之际有哪些表现?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曹操之所以中

11、计,周瑜编造的那封假信起了重要作用。说说它妙在哪里? 3、为什么曹操一见假信却信以为真?他唤蔡、张二人进帐时为什么不向二人核实信上 的真伪,却说“我欲使汝二人进兵”?明知中计,却说“二人怠慢军法”,反映他 什么性格? 4、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5、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6、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 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 迷惑手段有哪些 ? 7、周瑜的反间计,在7、8 段指哪些内容? 6 / 11 群英会蒋干中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能理解细节描写对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

12、。 3、学习品味“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 【学习重点】 1、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学习细节描写的作用。 3、学习“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 【学习难点】学会理解周瑜的“三笑”“三大笑”的含义。 【学习时数】 4 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罗贯中,名本,字 本 ,号 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时期小说家, 代表作是 三国演义 。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体 小说, 全书共 120回。在思想立场方面, “ 尊刘贬曹”的倾向十分鲜明,这是封建正统观念的 反映。 3、赤壁之战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3、,正是这一战役的结果,使曹操自杀两个内行的水军 都督,毫无疑问,对战役决战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 不仅是大战的前奏, 而且因主帅的神机妙算, 情节的曲折动人, 早已为人们喜闻乐道了。 二、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 (1) 更 不开看(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 拈 弓搭箭(用手指拿东西) (3) 中箭着 炮(受到炮火轰击) (4) 强弓硬弩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5) 便 宜用事(有利时机) (6) 迤逦 (曲折连绵) (7) 橹棹 (桨) (8) 不胜 酒力(能承受) (9) 抵足 (脚和脚相接触) (10) 和 衣卧倒(穿着衣服) (11) 省 悟

14、(觉悟) 【合作探究】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周瑜、蒋干、曹操、其他人) 2、你知道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吗? 设计用计中计 3、依据故事情节,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 1-3):周瑜夜窥曹操水寨,决心除掉蔡、张。(开端) 第二部分( 4-8):周瑜巧施反间计,使蒋干中计。(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 9-10):曹操中计,杀了蔡、张,周瑜解除了心腹之患。(结尾、尾声) 【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相同的一项是(D) A万马齐喑黯淡谙习 B巾帻沙碛油渍 C偏裨将校睥睨稗官野史 D交契提纲挈领锲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交契: _交情深厚。(契:情意相投) 叙礼

15、:行礼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巾帻:头巾 3、对全文的理解,下列叙述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节选自清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情节却相对完整。故事以“定计”“用 计”“中计”为线索,叙述十分清楚,但情节的展开曲折跌宕,富于戏剧性,引人入 胜。 B小说着重描写各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突出地刻画了周瑜、 蒋干和曹操这三 个人物。 C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和蒋干共寝一室一节,写得极为精彩。周瑜假呼,是明知其 诈睡;“蒋干只妆睡着”,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醉却是醒;蒋干之醒,醒却是梦。 一“醉”一“醒”,一智一愚,可见一斑。 D本文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三国演义中极为精彩的一节,堪称“妙文”。它

16、妙在周 瑜三次笑和三次大笑,妙在一封天衣无缝的书信,妙在周瑜梦中呼子翼,醒来忘却呼子 翼,妙在“听不真实”,可谓妙不可言。 7 / 11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研读第一部分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简要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毁书斩使( 1) 夜窥水寨三江口水战( 2) 夜窥水寨( 3)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第 1 段作者写周瑜毁书斩使,目的是什么? 反映周瑜为人骄矜自傲的个性。 暗示了周瑜凭借自己有着训练有素的水军,有恃无恐的心理。 3、“两国相争,不斩来使”,但周瑜却违反两国交兵的惯例,采取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举动,毁书斩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斩使以示威”。请问:这句

17、话背后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即周瑜毁书斩使的原因是什么?) 周瑜性格骄矜自傲,忍受不了曹操在书信封面上写的“汉大丞相”那种以官大压人的 做法。 他有恃无恐,凭着长江天险和训练有素的水军,他不怕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曹操的 军队。 4、第 2 段写三江口曹操折兵,挽败局重用蔡、张。三江口水战这一情节,在故事发展中 起什么作用?(即与上下文有何内在联系?) 印证周瑜的有恃无恐,曹操的青、徐之军不习水战,的确抵挡不住周瑜的水军。 使蔡、张这两个熟悉水战的将领脱颖而出,成为战役的关键人物如果蔡、张二人 训练水军成功,周瑜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构成矛盾斗争的焦点。 5、周瑜夜窥敌军水寨后有何反应? 周瑜看到曹

18、操的旱寨、水寨“火光接天”后,“心惊”“大惊”。 6、这种反应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周瑜看到曹操的旱寨、水寨“火光接天”,了解到蔡、张“深得水军之妙”。 担心曹操克服了水战处于劣势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优势丧失。 7、周瑜“暗窥水寨”后,最大的心病是什么?这一细节在文中起何作用? 曹操有蔡、张这两位水军都督,“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这一细节交待了文中矛盾的焦点,交待了周瑜破曹的必要前提。 8、从第 3 段内容可知,魏吴矛盾斗争的焦点在哪里? 集中在任用蔡、张和除掉蔡、张上。 9、从矛盾焦点看, 文章完全可以从周瑜暗窥敌寨写起,那文中为什么要先写毁书斩使何 三江口水

19、战? 这是因为这两个环节与矛盾斗争的焦点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周瑜之所以胆敢毁书斩 使,主要是因为有恃无恐统率着强大的水军;三江口水战曹操失利,证明周瑜的水 军果然厉害。正因为如此,曹操才重用蔡、张二人整治水军得法,才使周瑜认识到“吾 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所以要从毁书斩使和三江口水战写起。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册基础知识。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研读第二部分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蒋干企图劝降,周瑜窍施反间计(4) 周瑜与蒋干会面( 5) 周瑜窍施反间计,蒋干中计 群英会情景( 6) 同床共寝( 7) 3、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

20、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 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 2、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 为曹氏作说客”, 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 却被一眼 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8 / 11 3、蒋干到来后,文中写到周瑜有“三笑”和“三大笑”,各含有什么含义? “一笑”:为料定蒋干来意和为有机会施行反间计除掉蔡、张而笑。(第4 段) “二笑”:为蒋干欲盖弥彰而笑。(即为蒋干明知是说客而不肯说真话而感到可笑

21、) (第 5 段) “三笑”:为故意留住蒋干以便施行反间计而表示友好的笑。(第5 段) “一大笑”:迷惑蒋干,使之放松警惕之笑。(第6 段) “二大笑”:显示自己在东吴的显赫地位,志得意满之笑。(第6 段) “三大笑”:表明自己忠于东吴的坚定立场,嘲笑蒋干不自量力之笑。(第6 段) 【理解“一笑”】 除掉蔡、张一事已成为周瑜的心病,然而隔着茫茫长江谈何容易。他正处于无计可施时 蒋干来了,正好有机会施行反间计,周瑜笑曰之后,“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便是证明。从后文看,他所低言的,无非就是布置人编造假信,布置人半夜入帐报曰: “江北有人到此”,甚至包括蒋干“潜步出帐”时,令“军士亦不阻挡”

22、之类。在听到 蒋干来访的短时间内,便布置下那么多工作,固然有他才思敏捷的一面,但这也是长期 思考、一朝薄发的结果。 4、这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 才思敏捷、处处主动、重视调查、知己知彼、慷慨、豪爽、自信。 5、相比之下,蒋干的反应是“昂然而来”“愕然”“惊愕不敢多言”“面如土色”,这 说明蒋干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自量力、志大才疏、自视甚高却胸无城府、胆怯、懦弱的书呆子。 6、文中写周瑜说:“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作为一个都督,应该会喝些酒, 但又为什么要这么说? 周瑜先声明不会喝酒是计谋,为下文装醉而让蒋干中计作伏笔。 7、蒋干前来劝降,周瑜却根本没让他说出口,这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不战而屈

23、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请问:周瑜采用了哪些做法,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先是“单刀直入”,问蒋干“为曹氏作说客耶”,逼蒋干矢口否认。 接着“顺水推舟”,既不是作说客,就不许谈军旅之事,还指定太史慈“按剑监酒”, 使蒋干不敢开口。 最后“旁敲侧击”,用“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 安能动我心哉”,让蒋干不能开口。 8、在施行反间计的过程中,那封假信举足轻重。请问:那封信妙在何处? 周瑜知己知彼的结晶。周瑜深知曹操为人狡诈多疑,所以信的开头说:“某等降曹, 非图仕禄,迫于势耳。”这正符合曹操怀疑蔡、张投降动机不纯的心理。 周瑜调查研究的结晶。 周瑜暗窥水寨时发现, 水

24、寨是“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 蔡、张的本意是保护不习水战的曹操的嫡系部队,可信中却颠倒黑白地说成“赚北军困 于寨中”,表面上与实际情况极其吻合,故意让曹操中计。 【课堂测评】 1 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 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 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 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 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2、蒋干反应如何? 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9 / 11 【课后作业】 1、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

25、?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 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 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 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 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 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 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

26、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 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 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2、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 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 成章,合乎逻辑。(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 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 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

27、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 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 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 第四课时 【学习重点】 1、研读第三部分。 2、分析人物形象。 【预习导学】 1、熟读课文。 2、学习古代纪时法 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特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日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五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二更 现代 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11-1 3 13-1 5 15-1 7 17-1 9 19-2 1 21-2 3 注:昃指太阳偏西。晡时指申时。 3

28、、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 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 的敏锐 ( 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 。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 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 2、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是什么? 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 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3、为什么曹操一见假信却信以为真?

29、 因为信的开头说“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这正符合曹操怀疑蔡、张投 降动机不纯的心理,所以确信无疑。 4、曹操唤蔡、张二人进帐时为什么不向二人核实信上内容的真伪,却说“我欲使汝二人 进兵”?(因为曹操为人狡诈,想试探二人的反应,结果中计。) 5、这表明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多疑、狡诈) 6、曹操中计后不肯认错,却说“二人怠慢军法,吾故斩之”。这表明了曹操什么样的性 格?(文过饰非、刚愎自用) 7、从第 9 段内容可知,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醒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曹操多疑,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相信,三江口水战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 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

30、容。 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将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 但他文过饰非,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敢承认错误反而找蔡、张二人的借口,说他 们“怠慢军法”。 8、曹操杀掉蔡、张二人后, “群英会蒋干中计”一事已经有了完整的结局,编者为什么 还要选上“细作探知”一段?周瑜为什么会大喜? 10 / 11 选这一段作结尾,一是充分反映出周瑜对剪除二人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体现他巧妙用 反间计对整个战役的重要意义,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二是照应上文周瑜的心病,表现 周瑜的足智多谋。 周瑜计策成功,使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 “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了最主要的障

31、碍,所以“大喜”。 二、分析人物形象 1、你认为文中的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才思敏捷,足智多谋,慷慨豪爽,处处主动,有控制局势的能力,能够“不战而屈人 之兵”,重视调查研究,能做到知己知彼。 骄矜自傲(毁书斩使) 2、你认为文中的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一个口出狂言、盲目自信、自视甚高(主动请命)、胸无城府、愚蠢而又自作聪 明、懦弱、胆怯的书呆子。 3、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多疑、狡诈、文过饰非、刚愎自用。 【课后作业】 一、根据第 4-5 段,回答: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雅意:高雅的含义。 2、这两段文字中

32、,周瑜有“三笑”,各含有怎样的含义? “一笑”:为料定蒋干来意和为有机会施行反间计除掉蔡、张而笑。(第4 段) “二笑”:为蒋干欲盖弥彰而笑。(即为蒋干明知是说客而不肯说真话而感到可笑) (第 5 段) “三笑”:为故意留住蒋干以便施行反间计而表示友好的笑。(第5 段) 3、蒋干先是“昂然而来”,后是“愕然”以对,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变化? 先是盲目自信,后是被动尴尬。 4、从节选的文字看,周瑜、蒋干各是怎样的人物? 周瑜:足智多谋、自信豪放、才思敏捷。 蒋干:盲目自信、胸无城府、自视甚高。 5、对划线句子“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王顾左右而言他,故意转换

33、话题,以缓和紧张的气氛。 B自谦之词,既不损害朋友的交情,又显示了儒将的风度。 C虽是故交,但各为其主,运用外交辞令,以守为攻,既得体又震慑了对方。 D以师旷作比,风趣幽默,表现了自己的高尚情趣。 二、根据第 7-10 段,回答: 1、蒋干在与周瑜同榻共寝之际有哪些表现?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辗转难眠、偷盗书信、假装酣睡、偷听对话等。 自作聪明、心浮气躁、无能。 2、曹操之所以中计,周瑜编造的那封假信起了重要作用。说说它妙在哪里? 周瑜知己知彼的结晶。 周瑜调查研究的结晶。 3、为什么曹操一见假信却信以为真?他唤蔡、张二人进帐时为什么不向二人核实信上的 真伪,却说“我欲使汝二人进兵”?明知中

34、计,却说“二人怠慢军法”,反映他什么性 格? 因为信的开头说“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这正符合曹操怀疑蔡、张投降 动机不纯的心理,所以确信无疑。 因为曹操为人狡诈,想试探二人的反应,结果中计。 文过饰非、刚愎自用。 4、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一是充分反映出周瑜对剪除二人的重视,从而进一步体现他巧妙用反间计对整个战 役的重要意义, 使故事情节更为完整; 二是照应上文周瑜的心病, 表现周瑜的足智多谋。 5、为什么蒋干对这封假信毫不怀疑,还自以为发现了一个重大机密呢? 表部下,新近降曹,信中说他们投降为形势所迫,并非真意。信中编造了“已赚北军 困于寨中”的话,促使蒋、曹二人都想起水寨兵员的布局

35、是荆州水军在外圈,曹操的青 徐军在内圈, 确信这样的部署是个阴谋。 信中又说蔡、 张二人准备杀死曹操投奔东吴。 这几点不但促使蒋干认为事态严重,同时也激怒了曹操,使之中计。信的末尾又设下伏 11 / 11 笔,说早晚有人来江东联系,这就为当晚假探子的报信作了印证。总之,这封假信设计 周密,才使蒋干深信不疑。而对于劝降不成的蒋干来说似乎又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向曹操 邀功的机会。 6、虽说假信编造得十分周密, 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安排了一连串迷惑蒋干的手段。这些 迷惑手段有哪些 ? 一是周瑜两次装说梦话:“子翼,数日之内,教你看曹贼之首。”这就使蒋干误以 为周瑜是“醉后吐真言”。二是假设江北来人联系,故意清晰地说出“蔡张二都督道、 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使蒋干坚信蔡、张二将确实与东吴有勾结。三是周瑜装睡不醒, 让蒋干自由行动,有机会不告而别,好尽早回去报功。 7、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指哪些内容? 密信梦话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