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8484571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教案 假如用一个词来概括三国演义的特点,那就是计谋。比如在前不久学习的失街亭一文中,我们就了解了(攻心计、离间计、空城计),今日,再给大家介绍另一个计谋——反间计,群英会蒋干中计。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案 一、 教学目标(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酷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三)学习人物性格特性化的写作方法:1.在冲突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运用生动的细微环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二、教学重点难点(

2、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二)学习人物性格特性化的写作方法。三、教学设想(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好玩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老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二)事先组织学生看 ;三国;的有关录像,熟识课文、培育爱好。(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探讨,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留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衬托。 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一)、导入1.今日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3、?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老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闻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记。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务。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改变,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敬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闻。(可看一下课后;思索与练习三)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依据三国志的内容,汲取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

4、、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困难的冲突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务困难,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显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遗忘,它是小说,有很多虚构的地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剧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调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要重点学习作者记述困难事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老师提示: 诸

5、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探讨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索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老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老师朗读后,探讨思索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

6、蔡张二人。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 开端 周瑜确定除蔡、张。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隐私,蒋干上钩盗密信。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三)、研读探讨:重难点突破 问题一: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

7、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待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问题二: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胜利;。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决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觉一封蔡、张降吴的密

8、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动身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定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问题三: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支配了一些迷惑他的细微环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有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信任降书属实;二是支配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有意漏出一句;急迫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

9、在怪蔡、张二人;不专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全部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超之处。 问题四: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胜利,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问题五: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迷人中计等。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

10、经过实地察看之后确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减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冲突,快速作出决断),又有捕获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即确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安排又支配得特别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问题六: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1);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兴奋,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2);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讪笑蒋干欲

11、盖弥彰。(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4)(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5);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骄傲,让蒋干相识到周抗曹之心不行动摇。(6)(瑜);言罢大笑。蒋干面无人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问题六: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

12、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劝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胜利;。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手足无措。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学问分子)。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傲岸自信。被周瑜开宗明义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即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非常怯懦。最终,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忽然;面无人色;,张口结舌。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

13、谋略。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当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胜利,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当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问题七: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目空一切。在成功的形势下产生傲慢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终归老练,能立刻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愿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

14、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 教案 二、 (1)了解三国演义纲要,酷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3)学习特性化汉字的书写方法:在冲突的斗争中以自己的言行看法表现人物的特性。2. 用生动的细微环节突出人物。3.用环境氛围培育性格。其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2)学习特性化汉字的书写方法。3.教学假设(1)由于这篇文章是半白的,生动好玩的小说片段,老师可以通过渐渐阅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为新课做打算。应当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这种语言。(2)组织学生提前观看三国演义相关视频,熟识课文,培育爱好。(3)在分析情节和人物

15、时,可以边写边提问和探讨。情节集中在第5-8段。人物塑造应以周瑜和江干为中心,留意他们的行为和看法的对比和对比。 教学时间:2小时。四是教学手段:多媒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 (1)介绍1。今日的群英徽记选自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什么书?有人读过吗?它的全名是谁?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写的?写的是什么?老师小结: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闻名的篇章历史小说,也是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记。其作者是罗贯中,从元末到明初。三国演义是依据重要的历史事务改编的。描述了东汉至晋朝统一约100年的历史变迁,重点论述了魏、蜀、吴的兴衰及其政治、军事斗争。它源于历史,不同于历史。作者在三国志和北宋注的基础上进行

16、艺术处理,既敬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闻。(课后见三国演义)三国志是陈寿所著的一部史书。罗贯中依据三国演义的内容,汲取民间故事和戏曲评论材料,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创作了三国演义通俗小说,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魏、蜀、吴统治集团之间困难的冲突和斗争为背景。小说叙述的时间长,人物多,事务困难,思想困难。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爱情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他们的故事几乎为全部的年龄和儿童所熟知。罗曼史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的历史小说。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生动,但我们不能遗忘,这是一个小说,虚构的地方,有许多典型

17、的形象在小说中,涌入作者的剧烈的爱和恨,表扬和指责的情感色调和主观的选择原则。当我们阅读这部经典小说时,我们应当关注作者描述困难事务和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2. 关于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了哪些章节?老师提示:诸葛亮的老师名单、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年教赤壁怀旧、罗贯中的杨秀之死。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的是什么,又过渡到本文的背景:蒋干中的群英回安排?选自三国演义第45章。这是关于赤壁战役中的一件大事。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本书从43章到45章描述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2)引导文本预览思索问题的支配:周瑜用什么方法除去蔡辨和张云?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

18、文由10段组成,可分为几个部分,情节结构如何? 教案 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酷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特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冲突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微环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情节分析、人物分析和语言学习三个方面。教学支配为3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老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后,由学生通读课文,讲解一些阻碍理解课文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其次课时,以议为主,用探讨的方式,理解情节支配的周密、奇妙,

19、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2、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探讨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索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老师朗读全文(读

20、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老师朗读后,探讨思索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确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隐私,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探讨。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

21、辞带有对东吴轻视羞辱的感情色调,周瑜非常恼火。以此抗议示威;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看法;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探讨。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擅长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接受蔡瑁、张允看法,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觉什么?如何解决? 探讨。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大张旗鼓(结合书上详细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

22、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探讨。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亲密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课堂小结。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探讨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探讨。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胜利,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23、? 探讨。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念。又以什么示意蒋干的劝降不行能胜利?蒋干反应如何? 探讨,明确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副其实!;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无人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

24、信的桌子的? 探讨。明确: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遗忘;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探讨第3部分(7-8段)。 老师:蒋干最终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胜利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探讨。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

25、性。;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简单使蒋、曹理解为倒戈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简单使对方激烈。;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胜利;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老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密信,梦话,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探讨。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似乎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

26、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迫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完美无缺,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探讨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探讨。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立刻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探讨。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原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专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信任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愿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

27、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探讨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探讨。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胜利。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探讨。明确:他英勇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

28、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探讨。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慧。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胜利;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探讨。明确:在事务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细微环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惊慌气氛设置

29、等)。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显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探讨。明确:他刚愎自用,傲慢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找寻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探讨。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困难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索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打算;思索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