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47111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第 4 页第21课庄子二则 教案 819-820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重点)2、能够说出文体的特点,体会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难点)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导入二、疏通文意译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

2、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概述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向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但它也有所待,有局限。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四、探究课文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

3、的大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有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体型庞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第二层,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第三层到结尾,作者仰视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

4、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5、写作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

5、“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旧知导入二、翻译全文,疏通文意1、翻译全文2、概述文章主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三、初读课文,整体感

6、知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却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底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

7、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四、深入探究,分析文章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写作方法运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