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虚词方法(1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7806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断文言虚词方法(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断文言虚词方法(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断文言虚词方法(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断文言虚词方法(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推断文言虚词方法-第 13 页推断文言虚词六法1、句意分析法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上下文推断法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

2、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4、交换理解法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结构推断

3、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6、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

4、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1、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2、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

5、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3、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

6、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魏公子列传) 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4、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识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

7、中去,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怎么”这个义项了。(2)替换陌生句中的虚词,确认意义与用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要求辨析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有把握的句子中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反之,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这种方法对解答高考虚词题尤

8、其重要,因为高考题一般都要给出一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只要我们对这个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正确的,就很有希望答对这个题目。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这两句,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庖丁替文惠君宰牛”,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5、标志确认法(1)特殊文言句式中的虚词。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见”“为”“为所”等。(2)固定句式中的虚词。如“无乃乎”“何为”等等。(3)部分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此)“盍”(何不)“叵”(不可)等。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妙招1、看语法结构借助语

9、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2、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

10、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11、。3、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

12、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4、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5、 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针针丛棘,青麻

13、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6、 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199

14、8年全国卷第17题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俅以幸臣躐跻显位A、和相同,和相同得全首领以没B、和相同,和不同扈从以行C、和不同,和相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D、和不同,和不同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得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

15、换,例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7、 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遂为猾胥报充里

16、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练一练(2000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故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B. 每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C. 因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及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解析A。考查异同

17、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

18、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这从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与促织中该例句的上下文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因而难度不大。如考生一时忘记了促织中的上下文,头脑灵活者也可从该例句的下一分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可以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就”的意思。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

19、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2001年)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0、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解析 B(2002年)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解析A(2003年)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太宗纳其言,因

21、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解析C。(2004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C 、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解析C。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2006福建)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

22、之乎解析A。(2006安徽)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B。(2006辽宁)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解析A。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方法略谈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

23、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即准确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对此知识的要求,并不简单地实记哪些常用虚词有哪些用法,而是要求具备在上下文辨析其具体用法的能力,故把握难度较大。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 要有全局意识、全句意识。解题时,要借助全文辨析虚词,借助语境(上下文)辨析虚词、借助有关注解辨析虚词、借助事理辨析虚词、借助题干推断用法、借助词法句法解析虚词。同时要明白,许

24、多虚词意义并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则住助陈述语气,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相关”。二 要“以熟代生”。如果能记熟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与之相应的要考得文言虚词的用法就好辨析了,如能记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则”的用法是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译为“就是”那么2006辽宁高考第11题C项的“此则京邑之人也”中的则的用法便很好判断与“无以,则王乎”不同。三 要有句位感。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比如“也”,在句末助判断、陈述、

25、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常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求也闻有国有家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乎”用在句末是语气词,用在句中且直接用在形容词之后常是助词(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句中往往用在代词名词之前是介词(相当”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四 分辩词性,以词性推断用法,多作语法(词性、句法)分析。如辽宁卷第11题判断选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6山东卷第10题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中“者”前者用于疑问句句末,是语气词主要是加强疑问语气,后者与“不为”构成名词性短语。再2006高考重庆卷的第9

26、C “不得已而为盗耳”、“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C.项,前者应是副词“才”;后者连接两个短语讲为转折连词“却”。五 结合语境,明辨语气,辨明用法,要符合事理逻辑。大多数虚词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综合运用文意理解与句法分析两种B项 “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则”的区别,前者用在动词前应是承接连词,可译为“于是”,后者用在名词前应是介词“通过”,尽管也用在句首根据句意却不能理解为连词。例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从语气看,是陈述语气,告诉人们一件事;从语境来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

27、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于代词无疑。另外还要注意虚词的特殊性。(1)兼词 兼词是文言的特殊现象,是指兼有两个的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词,如:诸a、相当于“之于”,兼有代词、介词。B、相当于“之乎”,兼代词、语气词。盍:相当于 “何不”,兼代词、副词。焉:相当于“于之”兼介词、代词。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这类词都作兼词,要善于结合上下文意及组合关系,分清它们在行文中何种情况下不用作兼词。(2)虚词连用 虚词连用构成一种固定的格式。两个或三个词语所连,有加强语气的作用,重点在最后一个虚词上。如“也哉”、“焉而”、“也乎哉”“焉耳矣”、“籍弟令”等

28、。有些与现代汉语里的同形,如“虽然”、“于是”、“可以”、“然则”、“以为”等,但意义和用法常有很大的不同,不要简单地用今意去理解这些文言里的同形结构。(3)复音虚词 一般表示语气和时间,如“而已”、“呜呼”、“既而”、“须臾”、“顷之”等。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性。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准确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表达上,

29、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因为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高考也经常考到。“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二、考纲阐述考试说明明确了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的范围,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知道了范围,我们主要就巩固这18个虚词的用法。解题技巧1、分清实词虚词。文言文中,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代词。有些虚词,兼有虚实两种用法(词性),需要分清。如:所。A.

30、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所+动词”式中的“所”为代词,因动词不同,其指代的意义也不相同,此处为“的东西”。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以”为固定结构,表原因或条件、手段,在此句中表原因,译为“的原因”。C. 得其所哉;各得其所。这两句中,“所”作动词“得”的宾语,是名词,译为“处所、地方”。为。A. 尚思为国戍轮台。“为”读wi,“替、给”的意思,介词。B.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读,表被动,译为“被”,介词。C.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为”读wi,支配“刎颈之交”,动词,译为“成为”。以。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为介词,与“物”“己”构成介宾短语,

31、意思为“因为”。B. 属予作文以记之。“以”为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C.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的意思,动词,作谓语。能够区分开虚实,也就区分开了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可以判断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进而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2、掌握基本用法。即熟悉一个虚词有多少义项或用法。这是作出判断的基础。我们总说要“胸有成竹”,对文言文虚词来说,它的基本用法就是“成竹”,没有这些“成竹”,想做出正确的判断真是不可想象。如:乎。助词。A. 表疑问或反问。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当于“吗”。B. 表感叹语气。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相当于“呢”C. 表测度语气。如:无乃

32、不可乎?相当于“吧”。介词。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相当于“于”,译为“在”。D形容词词尾。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在形容词“全”之后,相当于“地”。有的情况可以不译。其。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作人称代词,意为“他的、他们的”,定语。B此其所以败也。作人称代词,意为“他”,作“败”的主语。C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作指示代词,“那(上面的)”意思,定语。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意为“其中的”,是特指代词,作定语。副词。E其皆出于此乎?“其”在动词之前,修饰谓语,意思为“大概”。F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修饰“还”,表商量语气,意思为“还是”。连词。H其传之

33、非真也。这个“其”用在假设语气中,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如果”。G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用在两个分句前,面对两种情况,表选择,是选择连词,相当于“是还是”,助词。就像这两个虚词,如果不了解“乎”有助词、介词、形容词词尾等用法,不了解“其”有代词、副词、连词、助词等用法,那对具体语境中出现的“乎”“其”就很难做出判断,实在是因为没有判断的依据。所以,要下功夫打好基础,至少要识记熟18个虚词的用法。3、区分单音复音。即要注意一些复音虚词。如:所以。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表原因,译为“的原因”。无乃。如:无乃尔是过欤?“无乃”副词,表推测、委婉语气,译为“恐怕”

34、。何其。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何其”副词,表程度,译为“多么”。得无。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无”有“该不会、莫非”等意,表推测语气的副词;本句是“该不会”之意。然则。如: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为连词,是“既然这样(如此),那么”的意思。孰与。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表比较,副词,为“(拿)(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怎么样)?”虽然。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为古今异义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虽然”,它是两个词,“虽”为“虽然”,“然”是“这样”。这些复音虚词与单音虚词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许多复音虚词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5、,不能拆开,如“所以”,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所以”完全与现代汉语不同,表凭借的条件或依据;即便有一些能够拆开,但拆开之后每一个词素的意义与单音虚词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如“无何”,字面上看,好像是“没有什么”,实际上,它表示时间短暂,是“没有多久,不久”的意思。所以,这类复音虚词也需要积累和识记。4、分析语法特点。所谓语法特点,包括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这是推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虚词的语法标志不同,语法成分不同,语法功能不同,那么,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有可能也会不同。(1)语法特点如“且”:用作连词,它的前后是相同、递进或让步的词、短语、句子。A命如南

36、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康、直”都是形容词,“咳、笑”都是动词,前后词性相同,为并列关系。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句子相比,句意上更进一层,表递进关系,为“而且、况且”之意。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前后句子之间是让步关系,有“尚且、还”之意。用作副词,D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这两句中的“且”都放在动词(尽、偷生)前面,对动词谓语进

37、行修饰,作状语,是副词。在这些例子中,前后词性就是语法标志,前后句子的关系就是语法功能,处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就是语法成分。下面再具体举例分析:(2)语法标志。即认定某一虚词为什么词性的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区分一个虚词的用法。如:所。A、作代词,其语法标志为“所+动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学(动词)”,“所”代人、事、物,为“的东西”。B、作介词,其语法标志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译为“被”。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C. 作连词,其语法标志为“所以”。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表原因,意为“的原因”。焉。作词

38、尾助词,其语法特征为“形容词+焉”。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之。助词,A、作宾语前置标志时,其语法特征为“名(代)+之+动词”。如:何陋之有?作B、定语后置标志时,其语法标志为“名+之+者(或形容词)。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为形容词。(3)语法成分。一个词,在句子中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其意义和用法往往是不同的。这一点,只要利用语法分析手段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其。A、作第三人称代词时,多作兼语、定语。作兼语时,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其”作“惜”的主语,又作“用武而不终”的主语,

39、是一个兼语,用在两个谓语成分之间。意为“他们”。B、作定语时,用在名词之前,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如: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其”作“度”的定语,意为“他们的”。焉。A、作代词,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用在“得”之后,代词,作宾语,代捕蛇者说这篇文章。B、作兼词,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焉”虽然也用在动词之后,但“伏”表趴的行为,与之有关的应该是表处所的词语,所以是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于之”;再如:且焉置土石?“焉”放在“置”这个动词之前,对“置”加以修饰,状语,相当于介词加副词,意思为“往哪里”。(4)语法功能。即一个虚词在组词成句、组句成群(复句、

40、句群)方面的作用。如:而。作连词,A、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前后结构一致。B、表递进,如:拔剑撞而破之。前后两个动词,前一个表行为,后一个表结果。C、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前一个词为形容词,后一个词为动词,是中心词。D、表承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句话之间有时间先后之分。E、表转折,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后词义不一致。F、表假设,如: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句子表达的意思未成事实。以。A、作介词,如:秦亦不以城予赵。“以”与“城”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谓语“予”。B、作连词,表并列,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前后两个短语结构

41、一致。C、表目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前后两个短语之间具有行为和目的关系。D、表修饰,如:鸾鸟凤凰,日以远兮。“日”作状语,表修饰,“一天天地”的意思,“远”作中心语,“(被)疏远”之意。于。A、作介词,表处所,如:大声发于水上。“于”和“水上”组成介宾短语。B、表比较,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表对象,和“蓝”组成介宾短语;第二个“于”表比较,这第二个“青”是形容词,“于”前如果是形容词,“于”一定表比较,形容词成为介词表比较的语法标志。C、表被动,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于”和后面的人组成介宾短语,其中“郑袖、张仪”是施事者,即做出“惑、欺”这一行为者,表示主语是

42、受事者。则。A、作判断动词,译为“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后构成判断关系。B、作副词,状语,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对动词谓语进行修饰,“就”的意思。C、作连词,表假设,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则”连接前后句意,不一定是事实,“如果”的意思。D、表承接,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则”用在两个动词之间,表示动作的先后,可译为“就”。E、表转折,如:欲速则不达。“则”用在两个短语之间,表示语意的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等。(5)看语法结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臣之壮也,犹不如

43、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

44、,“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能够抓住语法标志、语法成分、语法功能,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出分析,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推断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节里没有讲语言环境。实质上,作任何题都离不开语言环境。5、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整句,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连接的都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在此课中,还有其他类似例子,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

45、始流”,该句中的“以”和“而”也处于对应位置,表修饰关系,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为同义复用,“因利”就是“乘便”,“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6、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

46、来推断。以下六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其”表示的是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选择问语气,可译为“还是”。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或“其”表示的是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其”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其真不无马邪?(韩愈马说)“其”表示的是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句中的“其”表示的都是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7、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可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推断。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