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17412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教学大纲(13页).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析化学教学大纲-第 13 页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课程名称:分析化学课程编号:081006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 学 时:51 理论学时: 51 实验学时: 课外学时:学 分:3开设专业: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制药工程先修课程:无机化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 课程任务课程性质: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与结构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分析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提供大量的有关物质的信息,在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课程的

2、教学任务: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为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三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溶液中化学平衡理论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掌握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内容。(二) 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 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 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操作,正确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3. 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能从事大中小企业产品品质理化检测分析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后续学习仪

3、器分析课程打下基础。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 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概论重点与难点: 重点: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常用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剂与被滴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的确定及计算。难点:对于较复杂涉及多步反应的滴定分析,确定计量关系进行计算是本章的难点。教学内容:1.1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与作用1.2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1. 了解分析方法的分类2. 了解分析方法的选择 1.3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了解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1.4 分析化学参考文献 了解分析化学丛书、大全和手册,相关的参考书、杂志及其相应的网站 1.5 分

4、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了解定量分析过程 2. 掌握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 1.6 滴定分析法概述1. 了解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2. 了解常用滴定方式 1.7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 掌握常用基准物质 2.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1.8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 掌握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及计算 2. 掌握滴定剂与被滴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重点与难点: 重点:试样的分解方法 难点:根据试样的组成和特性等选择合适的分解方法教学内容: 2.1 试样的采集 了解固体试样、液体试样、气体试样、生物试样的采集方法 2.2 试样的制备 理解固体试样的

5、制备过程 2.3 试样的分解 1. 了解半溶法、微波辅助消解法 2. 理解干式灰化法、湿式灰化法和熔融法 3. 掌握溶解法 2.4 测定前的预处理 了解试样的预处理应考虑的因素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重点与难点:重点:误差、相对误差、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特点,有效数字的修约、计算,标准偏差的计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检验法、F检验法的方法与作用,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难点:标准偏差的计算,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t检验法、F检验法的方法与作用教学内容: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1. 理解以下概念: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掌握误差、

6、相对误差、偏差、平均偏差、及相对平均偏差的计算2. 理解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和特点3.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 理解有效数字2. 掌握有效数字的修约和计算规则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1. 了解频数分布2. 理解总体、样本、样本容量、自由度、总体标准偏差、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t分布曲线3. 掌握样本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 3.4 显著性检验 掌握显著性检验方法:t检验法、 F检验法 3.5 可疑值取舍 掌握可疑值的取舍方法 3.6 回归分析法 了解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 3.7 提高分析结果准

7、确度的方法 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 理解t分布曲线2. 掌握平均值的置信区间的计算3. 掌握显著性检验及异常值的取舍方法第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自学)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利用分布分数及PBE处理酸碱平衡的基本方法,各种类型酸碱溶液H的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多元酸碱、混合酸碱、两性物质、缓冲溶液),酸碱滴定过程中H的计算(特别是计量点、突跃范围的计算),影响突跃的因素,指示剂的选择,终点误差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及缓冲范围的确定。准确滴定、分步滴定的条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测混合碱、氮及磷的原理)。酸滴定中CO2的影响。难点:本章最大的难点是

8、利用PBE方程推导H计算式时近似条件的把握,其次是有关多元酸碱滴定误差计算,但该问题不是重点。教学内容:5.1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1. 了解酸碱平衡研究的内容以及酸碱平衡研究的手段2. 根据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共轭酸碱对、酸碱反应的实质3. 理解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并掌握活度与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4. 掌握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计算。5.2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分数的计算1. 理解分布分数2. 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各型体分布分数的计算5.3 溶液pH的计算 掌握酸碱平衡溶液中H计算方法5.4 对数图解法(了解)5.5 酸碱缓冲溶液1. 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及

9、缓冲范围2. 掌握其pH值及缓冲容量的计算方法3. 了解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5.6 酸碱指示剂1. 理解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2. 掌握指示剂的选择原则及常用指示剂的变色点、变色范围3. 了解影响指示剂变色点的因素。理解混合指示剂的种类、优点5.7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1. 理解酸碱滴定过程中H变化规律并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2. 理解滴定突跃其影响因素3. 了解酸碱滴定曲线的意义4. 掌握酸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多元酸碱能否分步滴定的条件5.8 终点误差掌握终点误差的计算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 掌握混合碱的测定、铵盐中氮的测定方法2. 了解极弱酸(碱)的滴定3. 理解酸碱滴定法测定磷、氟

10、硅酸钾法测定硅、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各种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化学计量点时、计量点前后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准确滴定、分别滴定的条件,常用指示剂(EBT、XO)的使用条件。难点:本章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故KMY的计算既是本章的终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在有较多副反应的情况下,为此应首先搞清溶液中存在的副反应,计算出相应的副反应系数教学内容:6.1 分析和化学中常用的络合物1. 了解简单络合物、螯合物2. 理解乙二胺四乙酸螯合物的特点6.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1. 理解络合平衡体系中有关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包括:稳定常数与

11、不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与逐级不稳定常数,累积稳定常数与累积不稳定常数,总稳定常数与总不稳定常数,平均配位数2. 掌握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分数及平均配位数的计算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1. 了解络合反应中的各种副反应2. 理解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络合效应及条件稳定常数3. 掌握络合平衡中各种副反应系数的计算,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4. 了解金属离子缓冲溶液6.4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 了解络合滴定曲线的意义2. 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化学计量点前后、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计算方法),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3. 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4. 理解金属离子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及指示

12、剂的封闭与僵化6.5 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掌握准确滴定判别式及分别滴定判别式6.6 络合滴定中的酸度控制1. 理解缓冲溶液的作用2. 理解并掌握单一离子滴定时的的酸度范围、分别滴定时的酸度范围的确定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 了解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2. 掌握常用掩蔽剂的使用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1. 理解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其应用2. 掌握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重点与难点:重点: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中有关电对电极电位,并据此判定反方向及进行程度,平衡常数的计算,滴定过程中电极电位的计算(特别是化学计量点、突跃范围的计算),指示剂的选择。高锰

13、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及其应用。难点:首先是对条件电位概念的理解及计算,为此必须搞清各种副反应(酸度、络合、沉淀等因素)对氧化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其次是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为此应先根据发生的反应找出滴定剂于被测物间的计量关系。教学内容:7.1氧化还原平衡1. 了解能斯特方程的应用2. 理解标准电位、条件电位3. 掌握电极电位的计算、影响条件电位的因素及其计算。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反应完全程度的判断4. 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各种因素、催化反应与诱导反应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 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点及其选择2.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意义3.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绘

14、制方法4. 了解终点误差的计算7.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理解常用预处理用氧化剂、还原剂的使用条件及出去方法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1. 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应用及有关溶液的配制2. 了解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及法扬司法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教学内容:8.1 沉淀滴定法 1. 了解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 2. 掌握沉淀滴定终点指示剂和沉淀滴定分析方法8.2 滴定分析小结 理解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共同点、不同点及滴定曲线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重点与难点:

15、重点: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及其计算,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均匀沉淀法及其优点,表面吸附共沉淀的吸附规律,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难点:本章难点是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特别是在有如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络合效应、酸效应的溶液中。教学内容:9.1 重量分析法概述1. 了解重量分析法及其分类2. 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的要求9.2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 理解溶解度、溶度积合条件溶度积2. 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络合效应3. 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计算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1. 了解沉淀的形成理论和沉淀的形成过程2. 理解均相成核、异相成核 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

16、 理解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 掌握不同类型共沉淀的形成条件表面吸附共沉淀的吸附规律3. 理解减少沉淀玷污的方法9.5 沉淀条件的选择掌握晶型沉淀的沉淀条件、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均匀沉淀法9.6 有机沉淀剂了解有机沉淀剂的分类及其应用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重点与难点:重点:朗伯比尔定律的应用,与S的物理意义及其转化,显色条件的选择,吸收曲线与工作曲线的绘制、作用,测定波长与参比溶液的选择,适宜的吸光度读数范围的控制,示差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难点:显色条件的选择。教学内容: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 了解电磁波的分类及吸收光谱产生原理2. 掌握光吸收基本定律,理解摩尔吸光系

17、数与桑德尔灵敏度的意义3. 理解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的的测定方法、特点及其仪器 10.2 分光光度计及吸收光谱 1. 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理解吸收曲线及其意义 10.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1. 理解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2. 了解生色团与助色团、多元络合物10.4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1. 掌握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参比溶液的选择、标准曲线的制作2. 理解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原因3. 掌握吸光度的测量误差的计算10.5 其他吸光光度法1. 掌握示差光度法的原理及其应用2. 理解双波长吸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及其应用 10.6 吸光光度分析法的应用掌握弱酸弱碱离

18、解常数的测定方法及络合物组成的测定方法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重点与难点:分配比、分配系数、萃取百分率的有关计算,阴离子、阳离子交换数树脂的种类、使用条件,比移值的计算。教学内容:11.1 概述理解分析化学中进行分离和富集的必要性,理解回收率的概念 11.2 气态分离法掌握挥发和蒸馏分离法的原理 11.3 沉淀与过滤分离1. 了解常用的沉淀剂与共沉淀剂及其应用。2. 掌握沉淀分离法的原理11.4 萃取分离法1. 理解液液萃取分离法的实质,掌握分配系数、分配比、萃取百分率的概念及计算。2. 了解重要萃取体系,萃取条件的选择及萃取分离技术。11.5 离子交换分离法1. 理解离子交换

19、分离法的原理,了解离子交换剂的性质和种类,理解交联度与交换容量的概念及其与树脂交换性能的关系。掌握影响亲和力的因素2. 了解离子交换分离操作及其应用。11.6 色谱分离法了解纸色谱、薄层色谱、反相分配色谱的原理及其应用。掌握比移值的计算(二) 实践教学的内容及要求四、学时分配章 次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小计讲授实验上机习题讨论课外备 注第一章 概论3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2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5第五章酸碱滴定法10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10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6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2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4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5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4共计51五、考核说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方法:10作业 + 20期中考试成绩 + 70期末考试成绩。六、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一) 主要教材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四版,武汉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二) 主要参考书目分析化学第三版,华中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彭崇慧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第二版,潘祖亭等编,科学出版社制订人员:朱树芸制订时间:2013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