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知识材料.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14704 上传时间:2020-10-18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6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性理论知识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药药性理论知识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知识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理论知识材料.ppt(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2、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第一节 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又称“四性”。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大寒寒微寒凉平 阴 大热热温微温平 阳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以

3、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五、四气的意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六、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

4、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 ?,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 系统的影响,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

5、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 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 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 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3. 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 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 受体水平及亲和力、 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4. 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 ,血清T3、T4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临床:,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 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1、五味的含义指药

7、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 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二 五味的作用,1、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2、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

8、药性、和中、解毒 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3.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4.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苦泄含义有三

9、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5.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三、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

10、一性,但可以有数味) 气味配合规律:气味俱同则功效相似,气味不同则功效各异,一药数味者功效相兼。,四、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酸味药,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

11、热、利胆、泻下、止血,苦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咸味药,第三节 升降浮沉,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概念: 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二、阴阳属性 升、浮阳 降、沉阴,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12、 四气五味 药物的质地轻重 炮制 配伍,四、临床应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 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 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 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 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 临床意义:顺其病位。 逆其病势。,1、药物的质地: 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2、药物的性味: 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五、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本草纲目: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 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

13、也。,药物升降浮沉参考,第四节 归 经,药物归经基础 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 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 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入心经.。,一、概念: 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二、确定

14、依据: 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性。 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有助于组方配伍,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1、脏腑与经络有区别也有联系。 2、一药可以归一经乃至数经,归经越多,说明其作用范围越广泛。 3、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性。 4、归经的作用部位指中医的脏腑经络,而非西医的解剖学概念。 5、归经指药物在体内的效应所在位置,而不一定是化学成分的体内分布。,四、如何看待归经,引经报使: 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黄蘗(柏)。 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细辛。

15、足太阳膀胱:羌活。 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 足太阴脾:苍朮、白芍。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 上:地骨皮。 中:青皮。 下:附子。,五、归经参考,第五节 毒性,一、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

16、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二、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四、引起中毒的原因 1、医师原因:用量过大,辨证失误,配伍不当,不明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等。 2、药师原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制剂不当,管理不当。 3、患者原因:服用毒药,体质因素等。,五、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了解药物的有无毒性,以便正确运用。 2、纠正“中药无毒”的不切实说法。 3、通过炮制、配伍等以减毒,保证安全。 4、以毒攻毒,治疗顽疾。 六、解救:立即停服,有针对性地解毒。,药性理论小结,四气五味-药物作用性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势 药物有效性 归经-药物作用部位 有毒无毒-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