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91779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第 4 页第二单元 鉴赏 评论(第三课时)课前预习:1朗读全文,感知课文内容。2扫除文字障碍,解决文中生字词。3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了解作者,了解老残游记,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兴趣。课程标准: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评价任务: 通过阅读全文,能用作者的观点品析文学作品,提高鉴赏文学的能力和水平。一导入展示:1、请两位同学讲一讲老残游记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2、

2、请两位同学讲一讲阅读老残游记的感受。3、老师补充: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作者简介:刘鹗,原名梦鹏,后改名鄂,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后寄籍山阳(今淮安)。出身官僚家庭,其父刘成忠官至布政史,有政声。鄂虽纵览百家,博学多才,从小有大志;但仕途不得意,遂转而留心经世之学,曾从事数学、医学、水利、机械、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还是我国最早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他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在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

3、,后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自传体的未竞之作,也是他的传世名作。解放前后国内出版的老残游记的版本多达46种,日、英、美、苏等国都有它的译本出版。二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讽(fng)嘲 虐(n)政 陵(lng)嵯峨(cu ) 价(jie) 嗤嗤(ch ch)溜(li) 澎湃(pngpa) 孑(ji)熨(yn)斗 千仞(rn) 周匝(z)譬(p)喻2、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

4、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1920年3月出版诗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白话诗集。 三自主学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1、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做实地的描画。2、在课文中,作者从哪些不同的方面阐释自己的观点的?无论写人写景都要写出个性的差别,写出个别性质;描写要有精细的观察做依据;表现无可见形象的音乐,不能不用具体的事物作譬喻;赞赏白描。3、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是如何论证的?(一)、提出问题(1)擅长描写(二)、分析问题(217)描写人物 描

5、写景物(三)、解决问题(18)学会用活文字表达。四、合作学习,鉴赏本文1在课文的一开头,作者引用了游记里一个妓女骂诗的话,有什么作用呢?你同意这个“翠环”的观点吗?是为了把理论文章写得有趣味,即使是极端的、作者不一定同意的话,也可以引来作为有趣的话题。所以下面接着说,老残的诗歌,“虽不是好诗,却也不是造谣言的。”这就把作者所强调的文学要“写实”,作“实地的考察”,不能“用套语滥调”的观念,引了出来。2“地裂北风号,长冰蔽河下。后冰逐前冰,相陵复相亚。河曲易为塞,嵯峨银桥架。”这首诗被作者评价为“不会满人意的”,为什么呢?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幅不常见的景象:河面的冰一块接着一块,后面的冰挤着前面的,

6、有声有势。但是,对这种不常见的景象,仅仅用如此简单的一首律诗,是无法将其特色表达清楚的。师:那怎么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让人满意呢?3接着就引用了一段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作为例证。这一段文章好在哪里?明确:作者自己归纳出了结论:“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这里从正面把自己的主张加以阐明了,即要写出个性来,写出特点来,不能泛泛之谈。这也是文章的论点之一。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前文那首诗歌和散文对比,一正一反,正反对比,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作者亮出他的论点后,却不进一步

7、加以阐述,而是又去谈老残游记里的“千佛山倒影”,这是为什么呢?明确:先是从正面说明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说明,如果不实地考察,就抓不住特点,也就只能用一些套语了。而“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胡适还特别指出就是老残也难免有偶然的错误,其原因就是“作者误记”,当然是实地考察不严所致。同样是为了论证课文的中心论点。5作者选取了老残游记里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段王小玉唱书加以分析评价。同学们对照课文,分小组讨论:刘鹗的这段描写好在哪里?胡适在课文中的评价你同意吗?明确:音乐本来是不能用文字写出的,只能听的,可是刘鹗却把它写得具体。这

8、主要是因为他用了“七八种不同的比喻”,给读者留下“明了的印象”。6课文的最后,胡适又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什么道理呢?明确:说明要写得好,非得下“精细观察”的工夫不可。文章最后一个例子,又回到开头论点上来,强调为文一定要实地观察,而且要精细观察。五、比较鉴赏,质疑探讨本课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要写出“个性的差别”。请以此观点,评析“王小玉唱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明确: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用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侧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构成通感,把无形的声音之美变成有形的物象之美,写的酣畅淋漓,

9、一波三折,读来栩栩如生,亲切感人。六拓展延伸:同学们想想看,文学写作仅有实地观察就够了吗?明确:实地观察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其局限。这个局限就是过分的实地观察,亦步亦趋的追随现实,也可能压抑了想像。而为文并不仅仅是现实的照抄,作者的想像、选择、主观情志的渗透,是文章的生命线。胡适的理论,不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片面的。七、反思总结:1、近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光彩。“口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你还了解哪些民间艺术呢?2、老残游记是一部经典,阅读经典,光亮人生。课下阅读老残游记,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写一篇你对本书的评论。八布置作业:助学上学习测评做完。教学反思:对于本课,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刘鹗先生对王小玉声腔音韵的形象描摹,非常经典,可学生只能意会,却不能用语言描摹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着重训练。教学本课时,我侧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赏析,并与琵琶行进行比较,感悟其对音乐感受的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