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笔记(11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071873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心理学笔记(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健康心理学笔记(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心理学笔记(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心理学笔记(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健康心理学笔记-第 11 页健康心理学人际关系冲突一、概念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一般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群体之间,亦可发生于群体和群体之间。具体包括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邻里关系冲突,亲子冲突,婆媳关系冲突,夫妻关系冲突等等。二、特点1.客观性: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2.知觉性:是一种主观感受3.对立性:人际冲突是一种对立行为,源自双方的互不兼容性。4.递增性:发生人际冲突的可能性会随着双方依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应激概述应激:机体在收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应激可以由不同的生

2、理及心理因素引发。心理应激:机体通过认识,评价而觉察到应激源的威胁时,引起的心理,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同时也是躯体唤醒的过程。应激源:向个体提出适应的要求,并能引起个体的应对反应,使个体稳态失衡的客观变化的环境事件或情境。应激的理论及其模式一、 刺激反应的应激理论汉斯塞里(“应激综合征之父”)第一次提出“应激”的概念,他认为应激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机体上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是非特异性的。并将其定义为有机体的这种生物学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并划分为惊觉期,抵抗期,衰竭期三阶段。二、 应激的认知交互作用模型(拉扎洛斯)图P40该理论将应激定义为:个

3、体和环境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需求与能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激只有在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需求的能力时才存在。这种关系在个体耗尽其资源或者环境需求威胁到其利益时出现。拉扎洛斯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评价及相应的应对过程。在个体应对外界刺激的过程中,有三种彼此联系的评价过程:初级评价:考虑是否卷入某一困境,评价的结果可能是把这个事件看成与自己无关的良性事件,或是应激性的麻烦事件。如是后者,则产生负性情绪,生理反应,调整行为应对次级评价:在回答“我将如何应对此事”的基础上进行资源评估,即个体评估其能力、社会支持、物质或其他资源,考虑如何重建自身和环境的平衡等。自身的应对技巧

4、足以应对,应激就会减弱甚至消失。重新评价:个体运用新的信息或前面所作出的应对努力的反馈来检查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的准确性。交互作用观点的重要意义在于:一、 某件事对张三是应激刺激,而对李四是良性刺激。二、 同一件事在个体不同时期是否看成应激刺激,决定于个体的状态。三、 个体内部构建的事实有时也会有误,都可能引发情绪和生理的唤醒,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两种类型的应对方式:一、 关注情感:控制和减弱应激源带来的负性情绪。二、 关注事件:全力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尽可能地直接面对、解决问题。三、 人格健康行为应激理论模型 图图P41人格通过促进或损害健康的行为间接影响个体对压力或应激的反应。四、 应激的

5、认知激活理论该理论认为应激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含义:应激刺激、应激体验、一般应激反应和应激反应体验。应激刺激:刺激通过大脑的评估或过滤而产生的由个体频繁报告的、来自应激刺激的心理或情感“负担”。应激反应不仅意味着生理神经的激活以及对负担的主观体验和对应激反应的主观体验。工作压力定义:多维度,有不同的侧重点强调压力源:压力是超出正常适应反应的任何情况。压力的后果:在面对压力源时,机体对自然能力资源的普通的、有规律、无意识的调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引起的反应:当个体被迫偏离正常的或希望的生活方式时体验并表现出的不舒适的感觉。过劳: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一种由于情感上的长期得不到而满足而导致的包括身体、心理

6、等方面都处于耗竭状态的体验,纯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过劳死的四个特征:1.产生于个体自身或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压力2.个体超负荷工作3.个体心理处于耗竭状态4.最终导致恶劣的健康状况家庭压力:影响家庭单元的生活事件或变迁,这种事件有着改变家庭社会系统的潜力。是家庭对事件的反应,这种反应取决于成员对事件的解释、赋予事件的意义和对威胁严重性的认识。若家庭缺乏精力和技巧去处理压力引起的混乱和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家庭危机。高温与心理健康一、与人际交往 人际吸引模型中指出,当周围环境温度过高,人们体验到热带来的不愉快时,人际吸引降低。二、 与攻击性行为 在某个区间内,温度的升高增加了攻击性;但是温度过高,超出了

7、这一区间,高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结合则会促使个体逃离高温环境,从而使攻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三、 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在夏天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冬天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然而,也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色彩与心理健康(一) 色彩与情绪 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体会到不同的情绪体验。(二)色彩与主观感受合理的色彩会影响人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行为。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一)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斯滕伯格指出,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西

8、蒙兹将教养方式范围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因子,分为四种类型,即不关心型、残酷型、过度保护型、放任型。麦克沃特提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三个维度:放任/严厉维度,体现了权力和控制的结构;敌意/温暖维度,表示父母感情投入水平的不同;焦虑情绪的卷入/冷静维度,表示一个人从高焦虑到低焦虑的连续体,反映了父母的情感参与或者与孩子的情感联结。P85图(二)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1、良好的教养方式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2、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关键3、保持家庭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促进儿童良好人格的形成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家庭结构是家庭关系的整体模式,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家庭分为核心家

9、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等。完整的家庭结构能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家庭功能缺损会对子女在学习、认知、情绪、行为、自我概念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和行为各方面有不利影响。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家庭氛围是指家庭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是家庭在处理生活事件时所形成的固定风格形式,主要由语言和人际氛围构成。它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位成员的心理活动,尤其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父母自身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一、 父母的文化水平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父母行为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趋向于使用专治、惩罚、暴力或忽视、放纵、溺爱的方式,并且较少与儿童沟通;程度高的父母则更注重采取理智、民主和尊重

10、的态度。二、 父母的职业与儿童的心理健康职业与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社会因素相连系,通过影响父母性格、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绪等心理活动和过程,作用于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进而对儿童及其长大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间接的,父母只要能够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三、 父母的心理素质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儿童总是处于一种与父母的心理神奇的融合、感应与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心理的重大变化往往有着迅速的反应,而父母的不健康心态则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儿童的心灵上。所以要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污染”,父母首先要注重自我心理卫生,学长

11、正确地处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地待人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健康心理,进而最大限度减少、消除和避免自身不健康心理对子女健康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四、 父母的期望与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当的期望会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激励、关怀和信赖,进而产生较为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促进其心理健康。而期望过高,从各个方面对儿童高标准严要求,并且明显超多儿童的发展能力,就会增强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儿童产生挫败感。家庭经济地位与儿童心理健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对儿童家庭成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度量,根据个体能够获取或者控制的社会资源数量对其进行社会层级划分。与儿童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一、 个性发展问

12、题1.人际交往障碍 2.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3.逆反心理严重二、 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明确等。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1. 创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2.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3. 给予合理的期望,适当鼓励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策略(一)学校适应不良及其辅导学校适应是指儿童在学校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1. 做好幼小衔接辅导 2.培养克服困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性格 4.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二)学习困难及其辅导学习困难是由一组学习技能缺陷构成的发展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听、说、读、写、算术、空间等能力的习得与应用上

13、的缺陷。1. 引导学困生正确认识自我 2.排除心理障碍,提搞学生的学习能力 3.帮助学困生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三)学习疲劳及其对策学习疲劳是个体经过长时间连续紧张的学习后由于身心过度疲劳所导致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1.合理安排课程 2.睡眠时间充足3.保证饮食营养 4.丰富课余生活(四)考试焦虑症1.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2.指导学生掌握调控紧张情绪的技巧3.考前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人际关系及其辅导1. 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2. 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中学生心理健康一、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2.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4、,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4.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5. 保持健全的人格6.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7.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8.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9.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10.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二、 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一)学习困难1.帮助学困生进行归因训练,消除不适感 2.注重习得性勤奋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3.对学困生的心理干预(二)人际交往 (三)青春期性问题(四)

15、网络成瘾1.正确引导2.重塑自信3.有效治疗亲子冲突:随着孩子的成长,中年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当子女进入青春期以后,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发展,对父母也不再言听计从,会有自己的态度、动机、价值观。此时,若中年父母不能及时地意识到子女的发展变化就很容易与子女存在某些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着装打扮、恋爱交往、日常家务等方面发生亲子冲突。中年婚姻危机:人到中年,人的个性、情趣完全暴露并逐渐定型。在琐碎的家庭事务、日益上升的经济压力、频繁的矛盾摩擦、不和谐的性生活以及少之甚少的沟通交流,甚至第三者、婚外恋的直接碰撞下,给中年婚姻生活蒙上了一层灰色,而且因为这样的年龄和现状,中年夫

16、妻之间若产生了裂痕就很难弥补,往往会埋下婚姻危机,导致婚姻解体。中年空巢: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参军或工作等,“三口之家”只剩下父母。工作倦怠: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厌倦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可以分为个人倦怠个人没有精力面对社会角色而形成的倦怠,内容倦怠对工作内容感到枯燥、乏味而形成的倦怠,结构倦怠由于组织结构的限制,个体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职业变动相对缺乏而形成倦怠。职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一、 职业选择带来的问题1. 择业焦虑:个体面对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强烈且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改变。主要发生在毕业生群体中。2. 择业自卑感:

17、择业者在择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潜能缺乏了解、缺乏自信、缺少勇气、惧怕失败、不敢竞争、主动示弱。原因:1,自我评价低2,消极的自我暗示3,错误的归因3. 择业心理冲突:个体在孜然羊肉选择上出现了明显的价值观冲突、心里矛盾、难以做出选择的现象。类型:1,择业意向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 2,职业自我意识较强与耐挫力较弱的冲突 3,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二、 职业压力产生的问题1. 职业压力心理问题模型P1872. 职业压力的心理症状:紧张、焦虑、迷惑和急躁、孤独感和疏远感、疲劳感、生气、憎恶等3. 职业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倒U型三、 职业倦怠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三个基本形态

18、:1. 情感衰竭2. 去人性化关系: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环境和对象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3. 个人成就感丧失2,职业倦怠对个体的影响1. 生理方面: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缺乏、精神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降低2. 心理方面:在认知上,感到工作没意义,将其看做枯燥、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缺乏职业自豪感,没有希望;情感上,情绪波动大,经常感到抑郁、焦虑和烦恼,很难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意志上遇到困难不愿意钻研3. 行为方面:对工作敷衍了事,主要是应付组织安排,不能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离职想法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农民工对城市地域、

19、市民群体的接纳和归属,以及对市民态度观念的内化。研究取向:1.农民工的个体因素(教育程度)2.制度因素(户籍) 3.社会网络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农民工身份认同: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身份认同不单纯是自我在环境中自然获得的,它还是与社会中他人互动获得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方式。身份认同就是要实现心理上的完整统一,强调任何与心理品质的统一、稳定。女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一、 智力正常二、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三、 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四、 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态五、 人格完整统一六、 能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七、 心理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合八、 有健康的性别观念社区心理

20、健康服务一、 基本观点1. 整体性观点:与环境、家庭2. 协调性观点: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3. 连续性观点:各个阶段连续性服务4. 综合性观点:就服务对象而言,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5. 可及性观点:距离不太远,及时性二、 对象与内容:生活中常见心理问题,特殊人群,儿童与青少年,吸毒人员,危机干预,压力应对,严重精神疾病三、 方式: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社区心理咨询,心理问题干预四、 效果:1,缓解社区人群心理问题中的效果2,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感受存在差异网络对心理的影响一、 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二、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三、 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四、 对人们情绪情感的影响五、 对人格的影响六、 对大众心态的影响防治网络心理障碍一、 网络心理障碍:网络依赖,网络孤独,网络自我迷失,网络犯罪,网络色情二、 网络成瘾1.界定2.类型:单纯性网络成瘾,情感性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症,信息网络成瘾症,程序性网络成瘾症,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3.原因:内因:非理性认知,心理补偿作用 外因:网络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环境4.干预与治疗: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家庭干预,团体心理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