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72页).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36824558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72页).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72页).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72页).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 72页).pptx(7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第九章 税收原理税收原理n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n第二节 税收原则理论n第三节 税收负担理论n第四节 税收转嫁理论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 税收是国家的血液和命脉。 税收是国家的命脉,是政府的奶娘 (马克思) 关键词:社会公共需要关键词: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费用社会公共费用 一、税收的概念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与“财政”概念进行比较。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2.对税收概念的理解: 税收的课税权主体是国家; 税收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 税收课

2、征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税收课征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 税收是国家参与分配和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情况显示,2010年我国累计完成税收收入7320273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3%。在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到 88.188.1 。 税种税种 收入额收入额 比比20092009年增收年增收 增长增长率率(%) (%) 占税占税收总收总收入收入的比的比重重(%) (%) 增收占增收占税收总税收总增收额增收额的比重的比重(%) (%) 占财政总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入的比重()() 税收总收税收总收入入 73202

3、.3 73202.3 13680.713680.7232388.188.1国内增值国内增值税税 21091.95 21091.95 2611 2611 14.1 14.1 29 29 19.1 19.1 25.425.4国内消费国内消费税税6017.54 6017.54 1310131027.527.58.38.39.69.67.27.2营业税营业税 11157.6411157.64214423.823.815.2 15.2 15.7 15.7 13.4 13.4 企业所得企业所得税税 12842.79 12842.79 1306 1306 11.3 11.3 17.517.59.5 9.5

4、15.5 15.5 2010年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税入表(单位:亿元)税种税种收入收入比比20092009年增收年增收增长增长率率% %占税收占税收总收入总收入的比重的比重% %占税收占税收总增收总增收额的比额的比重重% %占财政总占财政总收入的比收入的比重重%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4837.174837.1788888822.522.56.66.66.56.55.85.8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与消费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与消费税税10487.4610487.462758275835.735.714.314.320.220.212.612.6证券印花交易税证券印花交易税544.17544.1733.793

5、3.796.66.60.740.740.20.20.650.65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1792.031792.03628.11628.1154.054.02.42.44.64.62.162.16上述税收税入合计上述税收税入合计68770.7568770.7511678.911678.916.9816.9894.0494.0485.485.482.7182.712010年税收收入和主要税种税入表(单位:亿元)n其他税收占税收收入比重21.6%n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24.1%n流转税占税收收入比重55.3%2010年税收总量结构图2010年税收增收结构图n进口环节增值税与消费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

6、比重20.2%n增值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的比重19.1%n营业税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15.7%n其他税收增收额占税收总增收额的比重45% 二、税收的一般特征 是由公共需要和公共费用的性质决定的。 (一)税收的强制性n 国家以社会最高代表身份,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以法律形式确定征税人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n 国家征税权是凌驾于财产所有权之上的占有和支配社会资源的公共权力,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重要标志之一。(二)税收的无偿性是指作为社会最高代表的国家不需要对单个具体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和支配一部分资源。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国家与具体纳税人的关系,而不是就国家与全体纳税人的利益归

7、宿关系而言。就国家与全体纳税人而言,税收也可以说具有有偿性。税收的无偿性,也是由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的。(三)税收的固定性国家通过法律形式和税收制度,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纳税人和征税标准。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收入、财产或有关行为是经常的、普遍存在的,一经国家法律预先规定为课税对象,就连续有效。课税对象和征收额度之间具有规定的限度。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征收上的固定性。一、税收原则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治税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中的税收原则 (三)近代经济学中的税收原则第二节第二节 税收原则理论税收原则理论二、税收财政原则 税收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保证国家

8、财政收入的需要。 税收财政原则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充分原则;二是适度原则;三是弹性原则。(一)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是指通过征税获得的收入要充分,能满足一定时期的财政支出需要。 (二)适度原则1. 适度原则是指税收要取之有度,税负率不能过高或过低。在经济学理论中,拉弗曲线重点阐述了税负率与税收收入水平的关系。 (三)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在设计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时应当选择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税率变化有一定的弹性的税种,保证税收收入增长的自动性。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使我们更全面、更直观地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最优税率应是既能使政府获得实现其职能的预期收入

9、,又能使经济实现预期产出的税率。归根结底,最优税率的确定,只能建立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E AD B课税禁区课税禁区n税收收入C COn税率三、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税收公平原则的基本涵义包括税收的负担公平、机会公平和社会公平。(一)税收的负担公平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所谓公平原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1. 受益原则 是指每个纳税义务人应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得到的受益大小而相应纳税。 即政府各项公共活动的费用,应根据各人所享受该项服务利益的多少,而分摊给个人。相同的受益缴纳相同的税,不同的受益缴纳不同的税。 局限性:第一,在收益

10、原则下,政府无法分清楚每个人从公共服务中所获得的确切利益。第二,收益原则在转移支付方面也无法贯彻和体现公平原则。2. 纳税能力原则 是指按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纳税。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理论基础是义务说。经济学家主要形成了客观说和主观说两种基本观点。 (1)支付能力客观说 客观说认为,应该以能够客观的观察并衡量纳税能力的依据。一般来说,主要有收入、支出和财产三种衡量标准。(2)支付能力主观说 主观说认为应以个人的福利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标准,而不是以收入、支出等来衡量纳税能力。主观说运用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来评价税收的公平度,形成了三种观点,即均等牺牲说、比例牺牲说和最小牺牲说。所谓

11、牺牲,就是征税产生的福利损失。(二)税收的机会公平 税收公平问题,不仅包括税收负担的公平合理问题,而且还包括经济环境机会的平等和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机会公平主要是竞争环境的平等。德国宪法基本法第三条第一项:“平等权推导出量能课税原则作为税捐正义的基本原则”。租税的正当性来自于人民的平等牺牲,即租税负担的公平分配。在传统功利主义所主张的税负公平学说中,量能原则的公平是指“相等牺牲”,课税使个人可支配的所得减少,导致效用损失,该项效用损失应力求公平。而“相等牺牲”的学说中,“比例牺牲相等”及“边际牺牲相等”两类学说,主张在所得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形下,税率应是累进的。(三)税收的社会公平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的社会公平必须考虑如何利用课税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目标,如何让以效率的最小代价达到社会稳定发展。 四、税收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行政效率;第二层含义是指经济效率。 (一)税收行政效率 税收行政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来实现最大的税收收入筹集。税收成本 包括直接的征税成本和奉行费用。 在现实中,要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需要注意:第一,确实。第二,便利。第三,简化。第四,节省。(二)税收经济效率 税收经济效率原则是指政府征税应当努力实现对纳税人和国民经济的额外负担最小化。 所谓额外负担,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13、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的正常经济决策,从而引起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要使税收扭曲最小化,税收就必须保持中性。一、税收负担的概念: 税收负担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第三节税收负担理论第三节税收负担理论二、税收负担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不同分类: 1. 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前者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政府征税总额占该国同期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其内部结构状况,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后者通常指具体涉税主体的税收负担状况。 2. 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名义负担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

14、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税法规定的名义税率。实际负担是纳税人实际缴纳税款所形成的税收负担,它在相对指标上可以表现为纳税人承受的实际税率。 3. 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如果经济主体承受的税收负担直接来自于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则称其为直接负担;反之,不是直接来自税法的规定,而是由其他经济主体转嫁而来,则称其为间接负担。三、税收负担的衡量 1. 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税负率 =(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100%国民生产总值(GNP)税负率 =(税收收入/国民生产总值)100%国民收入(NI)税负率=(税收收入/国民收入)100% 2. 微观税收负担的衡量指

15、标居民税收负担率居民税收负担率=(居民实际所纳税款/居民同期收入总额) 100%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款总额/企业同期税利总额(或增加值) 100%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总额/企业同期利润总额) 100%企业流转税负担率企业流转税负担率=(企业实际缴纳的流转税总额/企业同期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 100%四、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一)经济发展水平(二)国家职能范围(三)财政收入结构(四)国民与企业的纳税意愿(五)税收制度及征管能力五、中国的税收负担考察(一)我国的宏观税收负担考察 1、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税收收入、财政收入与政

16、府收入这三个范畴是基本一致的,而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这三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使对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理解需要从三种口径来考察:小口径宏观税负: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口径宏观税负: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口径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n从绝对量上看,1994年,中国的大、中、小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为10.64%、10.83%和14.69%。到了2007年,这三个口径已分别提高至20.05%、20.80%和24.45%,分别扩大了1.88、1.92和1.66倍。 n 从增速看,1997-2002年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出加快增长的态势,小、中、大三个口径的增长速度分别

17、达到了0.82%、0.88%和0.98%。 2010年8月23日,财政部官方网站转载了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文章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文章指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则在其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中指出,按照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标准,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定义为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社保基金收入,这构成全口径的政府收入。以此计算,中国全口径政府收入已经从1

18、998年的1.73万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10.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1998年的20.4%上升到2009年的32.2%,上升了约12个百分点。2007年至2009年,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32.2%。2、宏观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 从国际上看,由于各国的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基本上反映了政府收入的全部内容,并不存在我国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因此,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小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而税收与非税收入总和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大口径的宏观税收负担。(二)我国的微观税收负担考察1、从城镇居民税收负担考察,现阶段城镇居民个人税收负担主要体现为个人所得税

19、负担。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总额/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报酬)100% 工资、薪金所得税负担率=工资、薪金所得税/职工工资总额)100%2、从企业税负考察,企业缴纳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其中增值税又是企业缴纳流转税的核心税种。为了与宏观税收负担相区分,我们利用工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来分析微观企业的综合税收负担。A、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税利总额100%B、工业企业综合税收负担率=工业企业税收总和/工业企业增加值100%我国宏观税负问题一直是业界争论的焦点n国家税务总局计统司公布我国2006年宏观税负为18%,但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

20、天勇教授对此表示异议,认为中国实际的宏观税负已经达到31%,并正对刺激消费产生消极影响。n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底联合公布的调查称,中国的纳税成本居世界第八,计入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等“员工税”后的“总税率”高达77%。 n福布斯(Forbes) 最新发布的税负痛苦与改革指数 (Misery & Reform Index) 显示:中国老百姓的税务负担排在了全球第二的位置(法国排名第一,卡塔尔、阿联酋和中国香港分列全球税负痛苦最轻地区的一、二、三位)。n财政部副部长王军称:中国的税负并不高,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居中位置。衡量一个国家的税负,要从政府职能范围、政府价值取向、国情和发展阶

21、段这3个方面来看。福布斯排行榜把各种不同的税率简单相加计算税负,这样的比较很不科学,不是国际公认的客观指标。一些学者通过跨国实证研究和对我国数据进行的理论、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宏观税负水平维持在23%-30%左右是比较合适的。我国的宏观税负与理论界推算的合理水平相当接近,已经接近相对均衡的位置。 在税收收入高速增长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2007年,国税总局曾经对宏观税负的问题进行过公开回应,国税总局分别以含社保收入在内的税收收入和不含社保收入的税收收入计算宏观税负,2005年分别是19.39%和15.65%,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 但是有

22、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只按照税收和社保收入计算,是因为这些国家政府收入的来源只包括税收和社保。而计算中国的宏观税负不能仅仅以税收数据计算,而应该根据整个政府收入来计算宏观税负。 有学者(如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曾计算,2007中国政府的实际全部收入为85223亿元,占当年GDP的32.87。 除了6.8万亿元预算内收入,周天勇估算,2009社保收入参照2008年的1.3万亿元、收费和罚没收入大约1.5万亿元,仅这几项政府收入就近十万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中国修订后的GDP规模为31.4万亿元,2009年的GDP增速按照8.3%计算,2009年的GDP规模将达到34万亿元

23、,如果按十万亿元的政府收入计算,宏观税负将近30%。 2010年财政收进打破8万亿的猜测,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计算得出,2009年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为25.4%。这一结论同样受到“非专业和一些半专业人士”的质疑。此后贾康在多个场所为自己分辨,觉得此刻良多不懂财政的人的声音如此壮大,让他这个专业人士很无奈。 不像3年前,在8万亿财政收进面前,计较宏观税负的人多了起来。2010年7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陈述绿皮书中,以表格的体例清晰计较出,按全口径计算的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国的宏观税负在2009年达到32.2%,全年政府收入超过

24、10万亿元,而当年税收收入只有6.3万亿元。表格中除了国有成本经营预算收入,其余政府收入都纳入进来。 2011年两会期间,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兼新闻讲话人戴柏华对中国宏观税负做了一个正式的回应。财政部仍采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界说和口径,得出的结论是2010年税负水平为26%,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指出,“十二五”时期,虽然财政收入难以维持以往的超高速增长势头,但中国税收收入的增长还会保持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十二五”时期宏观税负水平还有望继续攀升,全口径宏观税负水平很可能突破35%的水平。 政府发布一个统一的、值得信服的宏观税负数据显然比我们想象的难。假如中国

25、政府收支足够公开,其实这些争论大家坐在家里就可以计较出来了。 (一)税收转嫁与税收归宿的概念1. 税收转嫁(也可称为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其应纳税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甚至可能超额转嫁其税收。2. 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 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二)税收转嫁的基本形式1. 前转(顺转)2. 后转(逆转)3. 消转(转化)4. 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 n税负前转尽管是税负转嫁的基本形式,但是并非意味着所有税负都可以通过这一方式转移出去。 从各国情况看,能够进行税负前转的,主要是那些

26、难以查定税源的商品,即那些征税时无法确定其最终负担者是谁的税种,如对香烟征收的消费税。 一般说,税负前转既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多次完成或通过多次才能完成。通过多次才能完成的前转称为复前转。n税负后转:纳税人已纳税款因种种原因不能向前转给购买者和消费者,而是向后逆转给生产者或经营者。n税负消转:是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需具备一定条件:生产经营成本递减;商品销量尚有扩大空间;生产技术具有改进余地;物价有上升的趋势。n税负辗转:是指税负前转、后转次数在两次以上的转嫁行为。n税负叠转:先是经济生活中,前转、后转和消转等方式对纳税人来说,采取其中一种方式往往达不到转嫁税负的目的而需几种方法同时使用,通常就

27、称几种转嫁方式同时使用的方法为叠转。n税收资本化:一种特殊的税负转嫁。其主要特征是:课税商品出售时,买主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从所购商品的资本价值中预先扣除。今后若干年名义上虽由买主按期纳税,但税款实际上已全部由卖主负担。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土地买卖或其他收益来源较为永久性的财产(如政府公债和公司债券)。五税负归宿与转嫁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或要素供求的弹性 (二)市场的竞争程度 (三)课税对象的性质 (四)课税对象的范围 (五)税收管辖权的范围(一)商品或要素供求的弹性 税负转嫁存在于商品(或要素)的交易过程中,通常经过价格变动而实现。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变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弹

28、性。(2)供求弹性定理 在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Pb为原均衡价格P0 ,但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为Ps= P0T,生产者承担了全部的税额。如图 10-2 当需求完全无弹性时,征税后,全部税收T将由消费者承担,需求量Q0保持不变。如图 10-3(2)供给和需求完全弹性 当供给完全弹性时,如果政府征收单位税额T,供给曲线S将向上平移T的距离,结果税额完全由消费者承担。如图10-4 需求完全弹性时,销售者无法将税款转嫁给消费者担,只能由自己负担。如图 10-5图10-5 需求完全弹性下的税收归宿2.供求弹性对税收归宿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的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供给弹性越大时

29、,购买者承担的税收份额越大,当需求弹性越大时,销售者承担的税收份额就越大。如图 10-6图10-6 供给和需求都有弹性下的税收归宿 (二)市场竞争程度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由于所有厂商的产品具有完全的同质性,单个厂商物理控制价格,因此,其税收负担将主要受供求弹性的影响。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各厂商的商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相互之间不能完全替代,各厂商将拥有或多或少的市场定价能力。因此,其税收负担除受供求弹性影响外,将比完全竞争厂商拥有更多的能力转嫁其税负。 在垄断市场下,市场上仅存在单一的厂商,消费者在面对唯一的供应商时缺乏足够的选择,垄断厂商对市场价格拥有相当的定价能力,因而具有较强的税负转嫁

30、能力。 (三)课税对象的性质 一般而言,对商品课税,由于商品还处在流通过程之中,厂商在交易时,具有转嫁税负的方便,因此转嫁较易实现。对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课税,其转嫁就困难。(四)课税对象的范围 一般讲,课税范围广的税,转嫁比较容易;而课税范围窄的税,则转嫁就比较困难。 (五)税收管辖权的范围 一般讲,行政管辖范围越大,税收管辖权就越大,税负越容易转嫁;相反,行政管辖范围越小,税收行政管辖权越小,转嫁越难。 1. 税收作为特定的分配范畴,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于一般私人产品或服务的特征,以及税收所具有的特点,这使国家为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筹

31、集和补偿由此发生的社会公共费用,必须利用税收占有和支配一部分社会资源。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2.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税收的形式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3. 税收原则是税收制度建立、改革和完善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的税收原则应该是: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在现实生活中,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常常会处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4. 税收负担,简称税负,是指由于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

32、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损失或者转移。根据不同的角度,税收负担可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名义负担和实际负担、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等等。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5. 税收转嫁也可称为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其应纳税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最初的纳税人与该项税款的最后负担者可能不一致。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落脚点。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6. 税收归宿是税收转嫁的结果,因此影响税收归宿的因素,同时也就是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税收归宿问题实质上就是确定税收如何改变价格的问题,这可以通过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来理解。 本本 章章 小小 结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财务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