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755393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第 5 页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共2学时)编写:朱红 审定:高二语文组 班级:( )班 姓名: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中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亲人。二、重点难点预测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三、学法指导: 诵读法第一学时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测: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

2、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2.写作背景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韩愈三岁时,父亲

3、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3. 介绍文体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也有用以祭神

4、祭物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却一改过去惯例,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指向上也一任情感的激荡,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以及渲泄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而也使该文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作为祭文,因为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为后人传诵。4.重点字音 (1)闻汝丧(sng) (2)不省所怙(xng h) (3)兄殁南方(m) (4)归取其孥(n)(5)丞相薨(hng) (6)汝遽去(j) (7)万乘之公相(shng) (8) 殒其生(

5、yn) (9)窆不临其穴 (ban) (10)尚飨(xing) 二、课堂学习环节:(一)诱导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二)静思思索做答掌握文本内容翻译祭十二郎文1.重点词语(1)乃能衔哀致诚:才;怀着;表达。(2)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祭品。(3)不省所怙:知道;依靠。(4)吾往河阳省坟墓:探望。(5)止一岁,请归

6、取其孥:留居;妻子儿女的统称。(6)将成家而致汝:使.来。(7)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离开;赴任。(8)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忧伤。(9)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时常。(10)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抚慰。(11)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抚慰。(12)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下葬。(1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14)曷其有极:尽头。2.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动词使动,使.夭折(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7)其竟以此

7、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3.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河阳:省略句(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4.古今异义(1)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古义:安家。今义:男子结婚。(2)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古义:青年男子。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3)志气日益微 志气:古义:精神。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

8、何学。(5)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古义:强壮的人(生理上)。今义:坚强的人(心理上)。(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创立,有根据。(8)吾去卞州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去(三)议论思想交锋【内容见“静思思索做答”】(四)展示质疑问难【内容见“静思思索做答”】(五)评点精讲拓展(六)总结画龙点睛 文言文翻译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

9、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第二学时一、课堂学习环节(一) 诱导检查朗读。抽查学生个读,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其他学生体会文中情感。(二)静思思索做答1.课文梳理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

10、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3.文章开头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请说明理由。【明确】细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情感: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怜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4在写十二郎之死时,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同

11、时写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5.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5段中,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6.全文以悼十二郎为主,寄托着哪些情感?【明确】悲家世不幸,人丁不旺;悔“旅食京师”,仕途失意;叹未老先衰,从汝而死;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哀后辈孤苦,少年丧

12、父; 疚丧葬难周,自责悔恨。(三)议论思想交锋【内容见“静思思索做答”】(四)展示质疑问难【内容见“静思思索做答”】(五)评点精讲拓展 主旨:作者通过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六)总结画龙点睛 小结:1作者

13、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

14、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2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二、巩固训练阅读清代袁枚的祭妹文片段,回答文后题目。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15、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余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锱衣一章。适先生奓(zh)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愈三年,予披官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yn,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情状,罗缕纪存。然而

16、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A汝以一念之贞(由于、因为) B虽命之所存(既然) C使汝不识诗书(如果、假使) D或未必艰贞若是(或许)2.文中第一段文字,作者对其妹的不幸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分析了原因,作者认为造成悲剧的真正原因是( C ) A袁枚妹妹自己坚持不肯解除婚约,“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不幸。 B作者害了他妹妹,所以文中说“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C“古人节义事”害了他妹妹,传统的封建礼教毒害了她,给她带来了不幸。 D不良的教育害了他妹妹,中国古代的诗书都是害人的,所以作者说“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

17、若是”。3.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这一段主要写幼时兄妹关系。记叙了同捉蟋蟀、并肩读书、自己弱冠粤行时幼妹“掎裳悲恸”、中进士回家时妹妹“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等情景。 B这一段文字写的都是琐事,但正因为对儿时“嫛婗情状”未能“罗缕纪存”,所以回忆得不够,这就更鲜明地表现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和悼念亡妹的真挚感情。 C这一段中把儿时“岁寒虫僵,同临其穴”的情景与“今予殓汝葬汝”对比着写,更加哀婉动人。 D作者在记叙了往事之后,既后悔,又叹息,这一悔一叹,更直接抒写了无限眷恋、又觉无可挽回的哀痛。4.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明确】我后悔没有把幼年时期(言行)的情形都详细的记录保存下来。三、课后作业完成优化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