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6172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山子(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方山子(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山子(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山子(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12),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

2、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20)。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21)垢污(22)。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2、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3、 闾里:乡里。4、 宗:尊奉。5、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6、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7、 谪:降

3、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 黄:今湖北黄冈。8、 使酒:酗酒任性。9、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10、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11、 傥:或许。12、歧山:地名,指凤翔。13、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下,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14、岐下:地名,指凤翔。15、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16、屋:帽顶。17、精悍:精明强干。18、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19、等:等同,相类似。20、显闻:显达闻名。21、阳狂: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22、垢污:肮脏污秽。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

4、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不得志不被赏识)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

5、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

6、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鉴赏】苏轼打破传记文学的写作常规,在方山子传一文中,改变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铺直叙式的写作手法,而着力选取人物活动的几组有价值的特写镜头,几个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侧而,一经作者维妙维肖地刻画描摹,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撷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是

7、说易行难的事情,首先,典型事例如何选择,要求既要生动感人。又要能有力地表现主题。其次,典型事例的选择还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业绩,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文章写作失败。再次,占来为人立传。被立传人多已作古,总括一生之事通盘考虑去写较有选抒余地。而苏轼笔下的方山子。人还健在,如何把握运笔尺度,是不易界定的难点,然而,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于克服的困难,苏轼却应对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练之笔,匠心独运,结撰出了这篇妙文。全文分四段进行叙述,层层深人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第一段,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显得突如其来。而且立刻会生出两个疑问:其一,方山子并非人名,那么何以不露真名,何以称之“方

8、山子”。其二,方山子是“光、黄间隐人”,他归隐的原因是何。两个问题很具吸引力。紧接着,文章以简沽的语言,概要地介绍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层加以叙述,第一层,方山子年少时尚侠义,深为邻里推重;第二层,弃侠义而学文,欲用此有为子当世,但以“终不遇”而告终。“终不遇”三字在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方山子自少年开始,就心怀大志,以报效国家为已任。面对北宋政权积贫积弱,边战屡败,武备不兴的残破局面。方山子优心加焚,认为国家急需武人,因而练武行侠,团结邻里之人,希图将来有为护边事,结果愿望落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重文轻武,唯读书求仕,才可有所作为。方山子无奈,只得改弦更张,弃武学文。然而学成之后,依然于事无补。这位

9、文武兼备,心怀满腔热忱立志为国分优的爱国者,宋统治者却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终不遇”三字,饱含着方山子几多甜败苦辣,可谓一言难尽;第三层,方山子苦斗一番,迎来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对世道黑暗充满了厌烦和不展一顾的轻蔑,遂“遁于光、黄间”之岐亭;第四层,对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己失去信心,决心不再过问世事,专求佛事和清静,日日以步代车代马。身着百姓衣,往来于山中;第五层,方山子之谜终于揭开。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们议论说“此岂方山冠之遗像乎?”,所以方山于得“方山”之名。这一段层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层出不穷。第二段,苏轼谪官黄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来方山于是作

10、者的旧识,真名陈慥,字季长。老友异地相选,白然各道所以。当方山子得知苏轼今日境况时,“俯而不答,仰面笑”。短短七个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谓妙笔生辉,韵味无穷。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终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对方山子形象生动的描摹,更深一层地揭示出方山子内心的痛苦。这种痛苦集中反映在“俯面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对宋统治者极为不满和完全丧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厌世的结果。这是抗议和愤怒的混和体。“答”而一言难尽,“不答”则“此时无声胜有声”,两相比较,显然后者的艺术效果更高一筹。着到苏轼请官的下场,方山子庆幸自己远高尘世,隐遗不仕。因而“仰而笑”。转瞬间即从年青时不得志

11、的痛苦回忆中解脱出来,化优为喜。见到方山子家“环堵萧然,面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极大地触动了作者隐陈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羡慕方山子这种与世几近隔绝的清苦生活。所谓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实况,面是作者与方山子产生共鸣所致。苏轼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白然地会勾起他对方山子的回忆,于是文章进人第三段。苏轼在闸述方山子“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之后,着意刻画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气概。以反叙的手法,精择了十九年前,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情如以证明:方山子精于骑射,武艺高强。一次游猎西山时,“鹊起于前,使骑逐面射之,不获”,此时,方山子“怒马独出。一

12、发得之”,神态何等豪纵,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不获”对比得之,表现了方山子“气盖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与苏轼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得失,且“自谓一世豪士”,气宇轩昂,这是第二个特写镜头,通过这两个镜头,方山子那神形兼备,通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出来,栩栩欲活,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苏轼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苏轼文中通过这些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第四段,苏轼通过谈方山子家世,解开了疑问,方山子远离尘世,并非因为穷得无以为生或不得为官所致

13、。恰怡相反,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且“园宅壮丽,与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完全摒弃了这些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决然远离尘嚣,遥迹山林,自愿过起艰苦的隐居生活,原因就是由于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作者通篇无一宇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欲以此驰骋当世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晚乃遁于光、黄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呼余宿其家累

14、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A. B. C. D.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

15、现来丰富其形象。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答案: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代词他兼词在那里C

16、介词在介词给D代词 他副词表反问 难道)5.B (是描述他的“侠”)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7.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

17、分点:“马上”、 “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晚乃遁于光、黄间遁:因谓之方山子谓:适见焉适:余既耸然异之异:4.翻译下面的句子。环堵

18、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译:答案:1、B2、C3、隐居。称,叫 适逢,正巧以为异4、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驰骋()招聘()逃遁()岐亭/歧途()庵居()冠服()著帽()陈慥()糙米()矍然/矍铄

19、/攫取()化干戈为玉帛()有的放矢()剽悍()()勋阀()()垢污()诟病()奴婢()血气方gng() 吞声zhzh()() 含gu()忍辱头悬梁,zhu()刺g()h()恶不悛自jn()功伐chn()怪交通zho()事切中肯qng()独辟x()径越z()代po()ju()择与世永ju()gu()骂【基础夯实】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n,隐居D.庵居蔬食s,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

20、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 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

21、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晚乃遁于光、黄间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C.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然今卒困于此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何为而在此B.欲以此驰骋当世亦足以富乐C.晚乃遁于光、黄间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8.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使从事于其间使骑逐而射之D.见方山子从两骑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9.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古今一致的一

22、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10.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籍独不愧于心乎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用财如粪土纵一苇之所如A.“独”“如”都相同。B.“独”相同,“如”不同。 C.“独”不同,“如”相同。D.“独”“如”都不同。11.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然终不遇余既耸然异之环堵萧然此岂无得而然哉A.不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相同D.相同,不同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晚乃遁于光、黄间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其贤不及孔子C.余谪居于黄 多于在庾y之粟s

23、粒D.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臣之所好者道也1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 D.前十有九年1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吾尝跂而望矣B. 过岐亭,适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C.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D. 欲以此驰骋当世以勇气闻于诸侯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

24、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16.方山子的一生可用“侠”“隐”两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闾里之侠皆宗之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B.C.D.1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

25、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A.B. C.D.18.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B. “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C.“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D. “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B陈慥在隐居期间,

26、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D本文为陈慥作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20.作者说“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2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闾里之侠皆宗之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庵居蔬食,不与

27、世相闻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所著帽,方屋而高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B.C.D.2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荣华宝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自得其乐。C.作者记起十九年前的方山子,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如今已是晚年,失去了旧时的威武豪放之气,成为山中淡泊的异人。D.作者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作者“所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作者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自得之意”,突出了

28、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2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

29、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以疑问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

30、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C.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26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C文章写

31、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俯而不答,仰而笑”就是其中极精彩的一笔。D文章表彰了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作者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山子是个隐士,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文中几次写他的一些旧时往事,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前后两种生活的对比来丰富其形象。B. 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表现方山子并非真正的隐逸之士,随时预备驰骋于当世。C. 末段以光、黄间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衬托方山子,也蕴藉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异人的生活的向往。D.作者与方山子之间有微妙的情感联系,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2、一句与苏轼被贬黄州相照应。本文也可以说折射了作者在黄州的一种心态。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参考答案:1. C (gun,zhu,sh,吃)2. D(遗留下来的样子)3.B(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4.C(“傥”,或许)5C(从:使跟从。“从两骑”可译为“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6D介词,在。(A才/只,仅仅,副词;B连词,于是/介词,依照,顺着。C表判断/表肯定,语气词)7.B 介词,凭借(2011杭州一模选项:亦足以富乐/奚以知其然也)(A 表并列/表转折,连词;C在/到,介词;D 物主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8. D使动用法,带领(A.交往 出名; B.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C.假使

33、让,叫)9. A.10. D (难道,偏偏; 像,到、往。)11. B (然而;形容词词尾;形容词词尾;这样)12.D.“也”字均表判断语气。(A 才/于是、就,B 和/比得上,C 在/比)13.A(B.“见”通“现”C.“阳”通“佯”D.“傥”通“倘”)14.D 凭借,介词(A 并列/修饰;B 相当于“之”,他/兼词,“于之”;C 于是、就/经由、通过)15B(方山子隐居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当游侠,而是因为改变志向读书,想通过读书做官来驰骋当世,但始终没有成功的机会)16.A(是说“隐”)17.C (是描述他的“侠”)18.C(依文意可见,岐亭是方山子隐居的地方,岐山是十九年前年方山子射

34、猎的地方,二者不是一地。岐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县;岐山,山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19A(“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错,“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意思是少年时仰慕侠客的行为,做豪侠之事。从下文“闾里之侠皆宗之”可推测。)20.C(“异之”是认为他异。意动用法。“耸然”是惊奇的样子。方山子引起作者惊异的是他当前的表现,而不是他少时的行为)21B(句都是写方山子“少时”的志趣行事的,与题干所言“壮有大志,晚乃归隐”不符。)22. D(A“自由苦读”错;B“出身贫寒”错; C 晚年隐居是因为壮年“然终不遇”)23A(“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晚年穿戴奇特,与“当了隐士”没有必然联系。)2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25. B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26.B“无官可做”与原文“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不相符27.B 作者描写自己与方山子一起射猎和论兵的情景,旨在用记忆中的方山子的一身侠气与方山子现今的隐逸之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解释“耸然异之”。-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