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2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32979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52页).doc(5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第 52 页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发布稿)二三年十一月前 言生态省是指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实现了协调发展、各个领域达到了当代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省份。它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富裕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经济体系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经济社会

2、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最终实现循环型社会的理想,并将人类活动纳入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山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和资源、环境及生态现状来看,继续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将难以为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3年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提出“规划生态省建设,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3、“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因此,建设生态省是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应对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省计委、省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吸收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进行了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各地区、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目 录前 言 I一、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条件 1(一)优势条件 1(二)制约因素 4(三)形势与任务 6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9(一

4、)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9(二)建设目标 10(三)建设指标体系 13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13(一)生态功能分区 13(二)重点保护区域 19四、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23(一)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23(二)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29(三)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32(四)建设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 33(五)建设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 36(六)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38五、生态省建设重点项目 40(一)结构调整 41(二)水资源优化配置 42(三)国土绿化 43(四)污染防治 45(五)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 46(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

5、设 47(七)生态保护与建设 48(八)生态农业 50(九)海洋生态 51(十)监管能力建设 52六、主要保障措施 53(一)组织保障 53(二)法制保障 54(三)政策保障 54(四)科技保障 56(五)社会保障 57(六)监管能力保障 58附件1: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指标表 60附件2:山东省生态功能分区图 63附件3: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表 64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发展环境,加

6、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优势条件 1.优越的地域位置,明显的区位优势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北接京津冀经济区,南与长江三角洲毗邻,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南北经济链条中,在未来沿黄腹地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可以加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科技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利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争取海外投资,通过便利的海上交通发展同日本、韩国的经贸关系,利用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2.良好的经济基础

7、,稳定的社会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经济外向度、开放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已经具备了建设生态省的良好经济社会基础。 3.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文环境 山东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发掘儒家思想精华,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同时,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全省上下已经形成

8、“忠诚守信、勤劳勇敢、务实苦干、开放创新”的良好人文环境,这些都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4.实在的工作基础,有益的示范经验 全省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65处、生态功能保护区15个。48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6个县(市)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9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其中日照市已被省环保局列为循环经济示范市,日照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启动了先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潍坊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同时被省环保局列为山东省生态工业园建设试点示范单

9、位。2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1认证。这都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提供了有益的示范经验。 5.可靠的组织保障,良好的社会氛围 省委、省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省人大设立了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加强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省政府颁布实施了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山东省创立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三个一把手抓环保的工作经验,落实了山东省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办法和山东省环境污染行政责任追究办法。各级各部门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

10、目标责任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全民生态环境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了建设生态省的良好社会氛围。 6.典型的生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具有典型的暖温带生物区系特点,拥有森林、草地、湿地、海岸潮间带、海洋等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位于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具有世界上独特的河口湿地景观。由于濒临海洋,处于南北交错地区,兼具温带与亚热带生物区系特点,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山东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全省高等植物31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500余种。同时,山东省的农牧渔业种质资源也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二)制约因素 1.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11、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平衡失调。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3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6,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生态用水无法保证。土地垦殖率高、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1.27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综合防护效能差,人均林地面积0.39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特别是生态防护林,人均不足0.1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8%。矿产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程度逐步下降。 2.环境污染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国前列。造纸、酿造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电力燃煤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水泥建材行业粉尘

12、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的76.7%、58.6%和85.6%。城市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全省有8个设区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尾气污染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污染严重。劣于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率偏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扩大,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威胁。近海污染严重,轻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分别占18.6%和13.4%。 3.生态环境脆弱 森林覆盖率低,只有18.8%,且结构不合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低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5%,土

13、地风沙化面积已达1250万亩。生物多样性锐减,现有120多种高等植物、2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处于受威胁和濒危状态,生境破碎并呈整体恶化趋势,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安全威胁不断增大。地下水超采,水位埋深大于6米的平原超采区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120平方公里。生态破坏严重,矿区地面塌陷面积达332平方公里,粗放开采造成植被和景观破坏、湿地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洪涝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 4.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全省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4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5倍,原材料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是24倍,水泥是211倍,

14、化肥是213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不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将难以解决。 5.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城镇特色不突出,功能不配套,环境差,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40.3%,仍有近6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城市垃圾处理率77.7%,但处理标准普遍较低,垃圾围城和二次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城市集中供热率仅为31%,仍有69%的居民采用燃煤、小锅炉等取暖。城市燃气普及率93.2%,但瓶

15、装液化气仍占一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人均公共绿地4.99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4平方米。 6.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全省总人口9082万人,是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十五”至2020年,全省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庞大的人口数量不仅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对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构成巨大压力。同时,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形势与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转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正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扩

16、大,山东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与日、韩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环黄海经济圈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加强。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山东省八届五次全委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未来20年,山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翻两番,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可持续发展

17、日益深入人心,公众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为生态省建设提供重要的社会基础。建设生态省将有助于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环境保护面临的国际压力也在增大;在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新的环境污染因素和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面对新形势,建设生态省是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 建设生态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

18、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 建设生态省,是实现“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省,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省,丰富了两个“提前”的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必将对山东省加快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设生态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山东省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若继续沿用高投入、高

19、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现有资源和能源将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生态环境也无法承载。只有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才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省,是提高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经济国际化的发展使山东省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日益提高,而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影响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建设生态工业体系,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量,提升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降低

20、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道路。 2.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协

21、调运作的原则 经济增长不仅要重视产值、产量的增加,更要重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要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能耗、物耗,减少废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2)坚持科技先导、开拓创新的原则 充分依靠科技,把科技作为生态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新机制。 (3)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分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生态省建设目标与全省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22、从全局出发,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目标明确、量力而行、务求实效。 (4)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 突出近期工作重点,优先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和重点区域生态建设,使生态省建设在近期内取得明显成效。逐步形成分级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动员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并推进生态省建设。 (5)坚持政策引导、法规规范的原则 制定生态省建设的各项激励政策,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法规的强制性与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全省初步形成

23、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和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山东基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 2.阶段目标 与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步骤相衔接,生态省建设主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个阶段。 (1)近期阶段启动和推进阶段(20032005年)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0%;总人口控制在930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4

24、3%;初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基本实现平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30%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和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基本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5%,回用水利用率达到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24%,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0%,建设1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0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100个生态示范区、100个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30%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通过验收。 (2)中期阶段发展和

25、提高阶段(20062010年) 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总人口控制在9600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50%;水资源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基本实现枯水年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基本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重点流域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60%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90%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所有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森林覆盖率达到28%;矿山生态

26、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6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65%,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15%,建设30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有2个以上设区城市基本达到生态市标准,30%的县或县级市达到生态县标准,50%的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3)远期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12020年)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实现人口“零”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60%;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保证主要河流的生态用水,战略储备地下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所有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全部稳定达到一、二类标准,所有城镇空

27、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回用水利用率达到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0%以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8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到土地面积的18%,建设100个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80%的设区市达到生态市标准,70%左右的县或县级市达到生态县标准。 (三)建设指标体系 为客观反映山东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省建设的重点领域,突出循环经济理念对生态省建设的指导作用,重点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短缺、森林覆盖率低、环

28、境污染较重等关键问题,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结合山东实际,在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4个方面,确定具有代表性的35个指标,构成山东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其中有21个是国家生态省建设指标,14个是针对山东特点而设立的指标(见附件1)。 三、生态功能分区和重点保护区域 (一)生态功能分区 按照区域生态特点及主导生态功能将全省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恢复和治理等措施,维持和恢复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服务功能。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见附件2)。 1.鲁东丘陵生态区 鲁东丘陵生态区位于潍河、沭河以东,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临沂的

29、全部或部分区域。东、南、北三面临海,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山东省生态条件最好、森林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区域。区内植被为典型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为全省乃至华北最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温带水果和花生生产基地之一。黄金、石墨、滑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半岛诸河流的水源涵养、径流调节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物种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河流源短流急,淡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干涸、断流或受到污染;二是超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三是幼中龄针叶林所占比例大,森林生态功能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水

30、源涵养能力;科学、适度调水,缓解用水矛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严格限制地下水开采,从根本上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遏制海水入侵;建设沿海防护林带;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建设;建设以山海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我国第三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半岛城市群建设进程,充分加强和完善青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地位。 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

31、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森林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局部地区超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区,岩溶塌陷时有发生,济南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已影响到泉水补给,城市的生态保障系统受到威胁;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超标,小清河等河流变成排污河,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四是煤炭等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开山采石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周围、交通沿线的自然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天然

32、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控制水土流失;坚决制止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加大对城市周围自然景观的管理和治理力度;严格限制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增强济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三孔、泉城、泰山、蒙山、沂山、鲁山为重点,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区。 3.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 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位于黄河以南、运河和湖带以西,西南止于省界,包括济宁、泰安、菏泽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以平原和湖泊为特色,区内无天然森林植被,以人工林和农业植被为主。南四湖、东平湖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湖泊湿地,鱼类和鸟类多

33、样性丰富。该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是全省的主要农牧业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蓄水调水、自然净化、鸟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是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湖区水资源不足,湖泊沼泽化和富营养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二是流域生态防护林资源贫乏,湖库调蓄能力降低,湿地功能下降;三是水污染严重,对湖区和南水北调的水质影响大,面临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潜在问题;四是采煤区地表塌陷严重并不断扩大。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功能保护区,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完整性和自然性,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和水禽的栖息地;加大湖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的力度,采取有

34、效措施保障南水北调的水质和生态安全,遏制沼泽化;加速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治理与重建;科学引用客水,发展节水农业;提倡建设生态林,适度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建设生态功能高的复合型农田林网;推动以水浒文化、运河、微山湖、曹州牡丹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发展。 4.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 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北、西至省界,地貌上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潍坊、德州、聊城、滨州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降水少,蒸发强,是全省大陆性最强的地区,土壤为潮土和盐化潮土,自然植被以盐生灌丛和草甸为主。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位于区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土地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粮棉基地,是保持山东省耕地

35、总量动态平衡和增加农业用地面积的重要后备资源区。以油气资源、天然卤水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纺织、造纸、食品、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持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防治土壤盐渍化、沙化和干旱。主要的生态问题一是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二是土壤盐渍化与沙化严重;三是超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漏斗区不断扩大,引起部分区域的地面沉降;四是水污染严重。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建设好黄河三角洲、莱州湾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生物、土壤、工程等措施治理和改造盐渍土和沙化土壤;建设鲁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名优经济林和工业原

36、料林;发展节水农业,发挥粮、棉优势;重点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综合发展其他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滩涂与荒地开发,建设以粮、棉、牧、渔为特色的综合农业基地和以速生林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发展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 5.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 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包括渤海和黄海海域及其所属岛屿,涉及青岛、烟台等7个市,面积和山东的陆地面积相近。渤海平均水深25米,沿岸水浅。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海水中的盐度较低(30)。同时,大量陆源污染物的排放使渤海的污染相当严重。黄海

37、海域面积大,海水深,岛屿多,除胶州湾附近外,其他海域水质相对较好。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海水的盐度也较低(32)。海岸带包括泥沙质和岩质岸段。由于陆上输入大量有机物质,近海海域与岛屿周围海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比较丰富,近海渔业捕捞与养殖、航运、生态旅游是本区域的主要特色。本区是重要渔业水域,主导生态功能是海洋、海岸、海岛生态系统维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主要生态问题一是近海污染严重;二是捕捞过度,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三是赤潮和鱼虾贝藻病害频发;四是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减少、养殖种质退化等。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围绕“海上山东”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海洋国土保护和

38、海洋生态建设,尽快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好现有的海洋、海岛与海岸保护区,建立新的保护区;保护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和鱼虾贝藻类养殖场;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开展人工增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发展浅海滩涂优势产品养殖;巩固和发展海防林,搞好沿海防潮堤建设;充分发挥海洋、海岛和黄金海岸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海滨度假旅游。 (二)重点保护区域 1.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提供淡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山东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以下几类。 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

39、保护区。主要包括鲁东和鲁中南诸河源头和沂沭河源头,具有涵养水源、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调节局部气候、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山东省淡水资源缺乏,保护好这类功能区,可以增加生态用水、提高淡水供应能力、保证区域生态安全。 重要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山东省湿地类型多样,有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以及水库、稻田湿地等,具有蓄水调水、净化、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重要的湿地有黄河三角洲湿地、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以及近海海岸湿地。 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区域具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济南气候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持泉城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40、用,由于该区无序的开发建设,影响了济南的泉水水源补给、淡水保障和环境质量。禁止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沟道拦蓄工程,对于济南泉水的喷涌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区。山东半岛地区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为全省之最,暖温带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有许多南方的种类,珍稀动植物分布集中,半岛南部被誉为北方的江南。鲁中南山区有保护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在黄河三角洲、湖泊、海岸、海岛、近海海域都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在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

41、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要建立和增加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级的保护区。 对以上重点区域,将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并依据生态特点、保护现状、生态功能恢复的状况,以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分部门和地区制定建设规划。 2.生态脆弱和退化区域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或者功能退化。加强对这类区域的生态恢复和整治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是生态省建设的长期任务。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水入侵生态脆弱区域。半岛北部由于超采地下水,海咸水入侵范围大而严重。应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中水、大力利用

42、海水和调引客水等途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遏制海水入侵。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域。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年轻的河口湿地,具有原始的生态系统特征,但因成陆时间短,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结构不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稳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是农业、石油、盐化工、养殖业开发等生产活动活跃地区,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极大。对这一区域应进行科学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开发。 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域。全省的裸露荒山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花岗岩和石灰岩山区,主要特征是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运用生态学、林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采用乡土植物种类和其他适宜种类,恢复森林和灌丛植被,是该地区长期而艰巨的任

43、务。 矿区地面塌陷和景观破坏生态退化区域。这类退化区主要包括鲁西南平原采煤塌陷区和鲁东丘陵、鲁中南山地开采建筑石材造成的山地景观破坏区。采煤塌陷区治理和恢复主要通过农业工程、湿地工程等措施;建筑石材开采区的恢复主要运用生态学和工程学方法恢复和重建植被。沙化、盐渍化生态脆弱和退化区域。主要是鲁西北平原黄河故道和黄泛区。这一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或盐渍化。应通过合理控制地下水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平原防风林网等措施,遏制和改善沙化、盐渍化土地。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域。应采取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林业,限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等主要措施,缩小漏斗区面积。 莱州湾和胶州湾生态退化区域。通过建立

44、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限制捕捞强度和时间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尽快恢复退化的生态功能。 3.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市,北靠京津冀经济区,南临长三角经济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具有城市密集、人口密集、交通密集、企业密集、建筑密集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面临着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的问题。加速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对于提高山东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水资源制约的瓶颈。从生态

45、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别重视胶济铁路沿线和三山岛到岚山海岸带的人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的建设,初步建成半岛生态城市群格局。 四、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生态特点,着重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 (一)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1.循环经济型工

46、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山东省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入手,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淘汰严重污染、浪费资源、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的改造提升,发展

47、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优化产品、产业链;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态恢复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实现污染物的源削减,降低污染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运网络为基础,以现有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主干,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科技开发园、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园区,形成特色生态经济区。 (2)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领域,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和工业固体废物、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和集中加工处理为主体,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