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216164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易错字 骇(hi)疮疤(chung)掳去(l)诘问(ji)孤孀(shung)惧惮(dn)憎恶(zngw)霹雳(pl)震悚(sng)懿(y) 2.多音字 恶 诘 帖 空 3.形近字 4.近义词辨析 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侧重指不理解的奥秘高深莫测。“莫名其妙”重在“名”; “百思不解”重在“思”。 百思不解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侧重指反复思索的过程。 5.词语释义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渴慕:非常思慕。 烦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

2、: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粗拙:粗疏拙劣,不精美。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21*cnjy*com 【文题解说】 “阿长”,鲁迅儿时的保姆,山海经是鲁迅儿时最渴慕的一部书。“阿长与山海经”是个并列短语,这个文题告诉读者:文章将讲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

3、创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他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一段生活,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虽是一个粗人,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纯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过写阿长寻购、赠送给“我”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4、,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所追忆的保姆阿长,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本课为2课时。 1.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识记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1.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5、。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重点】 1.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认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第课时 1.掌握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2.识记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 【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6、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研读梳理.质疑探究 导入一:回忆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所学散文,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把握。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他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

7、山海经。 导入二:背景型 设计意图了解朝花夕拾,明确写作背景,引出本文主题。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都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 导入三:设疑型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增加人物的神秘性,引出课题,增加兴趣。 鲁迅先生一生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一篇怀念赞美保姆的文章。这位保姆不会识文断字,而且粗俗好事,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所知,实在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是鲁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普通的保姆呢?她身上究竟有哪些东西打动了鲁迅的心灵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

8、文阿长与。 一、检查预习,铺垫课堂 设计意图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铺平道路。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矫正巩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疮疤()诘问()惧惮() 霹雳()震悚() 答案chungjidnplsng 2.解释下列词语。 (1)诘问: (2)惧惮: (3)烦琐: (4)面如土色: (5)深不可测: (6)疏懒: 答案(1)追问,责问。(2)害怕。(3)繁杂琐碎。(4)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5)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6)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二)复习回顾作者的相关信息。 【生回

9、忆,自由发言,师补充,课件展示,巩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后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三)梳理本文的创作背景。 明确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回忆自己

10、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的莽原半月刊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归纳事件,为梳理人物性格特点做好准备。 (一)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组内交流互补,班内展示后,师明确。】 明确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二)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明确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

11、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串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并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思想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三

12、、研读分析,梳理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计问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变化,逐步明确本文的主旨。 (一)列出提纲,复述故事。 【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列出复述故事的提纲。在组内交流完成,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交流,师生评议。】 明确复述要点提示: 称呼的来历,长妈妈的一些坏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长妈妈的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福橘等),买回山海经。 (二)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情的变化。 【生标画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明确(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13、。”(3)“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4)“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5)“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6)“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师小结: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他“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欲扬先抑是指利用事物现象

14、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再读课文,质疑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阅读,鼓励学生发现疑难语句,敢于提问,敢于探究。 本文创作于上世纪20年代,距离现在有近百年了,文中有许多和现在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在阅读时不理解,可以标出来,提交到组内、班内,让大家帮助你共同解决。 疑难预设: 1.“谋死我那隐鼠”是怎么回事? 明确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到隐鼠:“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

15、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有一回,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幼时的鲁迅以为阿长是故意“谋死”隐鼠的。 2.橘子为什么称“福橘”? 明确福建产的橘子,故称“福橘”,为取吉祥,江浙民间有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 3.“伟大的神力”是什么意思? 明确神力,神奇之力。课文两处说到“伟大的神力”,都是儿时的感觉,鲁迅现在这样写,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称颂的意味。 4.“仁厚黑暗的地母”是什么? 明确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5.“郝懿行疏”是什么意思? 明确郝

16、懿行是清代的经学家。“疏”是分条说明的文字。 6.文中远房叔祖的太太晒衣服时为什么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 明确这里的“死尸”是“不中用”的意思,是骂珠兰的枝条连一根竹竿都经不起。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前后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口头作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谁讲得真实、生动、传神。 阿长与山海经

17、- 第课时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重点】 认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难点】 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学情诊断.探究人物.探究情感 学情诊断 设计意图联系上一堂课所学,进一步梳理本文的情节和层次结构,有助于接下来对课文的研读,对人物的探究。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明确示例: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有许多繁文缛节。 (二)围绕上堂课的复述故事,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全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写“我”对阿长的称呼,表现了“我”对阿

18、长又喜欢又憎恶的感情喜欢她时称她为“阿妈”,憎恶她时就叫她“阿长”。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介绍作者“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第1929自然段):长妈妈为作者寻购山海经,作者非常感激她。 第四部分(第30、31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一、研读课文,探究人物 设计意图仔细研读课文的各个部分,逐步梳理出对“阿长”的印象感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分角色朗读第618自然段。 思考: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研读下面语句,结合问题提示,组内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班内交流展示。】 1.元旦除夕

19、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

20、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让人感知到她的哪些特点? 明确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纯朴。 (二)齐读第1929自然段。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指名学生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请分别叙述出来。 明确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

21、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笔下的长妈妈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纯朴、关心孩子。 二、探究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细节探究,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思想,培养学生的自读品味能力。 【生仔细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围绕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讨论,分析这一部分是怎样表现文章中心的。】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生朗读1929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22、: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明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因为阿长没有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现了“我”对阿长轻视的心理。【出处:21教育名师】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明确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

23、不尽。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明确因为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没有人像阿长这么热心,这件事“别人不肯做”,“不能做”,而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会产生“新的敬意”,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表达作者对童年、对阿长的怀念。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明确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6.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用是什么? 明确对阿长的崇敬和怀念

24、。作用是点明中心。 7.画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明确画出句子略。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8.“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明确称鲁迅“哥儿”,说明阿长有爱心;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说明她没文化;买来山海经说明她关心孩子。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是啊,这样一个纯朴善良的人,怎不让人产生敬意和怀念呢!而这篇文章凝聚着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

25、全部情思,寄托了鲁迅先生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自主想象,口头交流。) 一、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作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是专

26、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作长妈妈。不过,笔者曾特地为此函询周建人夫妇,回答是否定的意见,周作人日记里的“章妈”也是东浦的那位长妈妈死后再雇请的。 (选自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二、阿长与教学反思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得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

27、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

28、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觉得有话可说,很感兴趣。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以及纯朴的性格。对阿长心理的揣摩使学生又一次进入情境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 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参考答案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

29、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写的是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二、参考答案1.写作时的回忆:如“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写“我”对这四本书的重视及“我”对长妈妈的怀念。童年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表现作者看到阿长手中书的惊喜之情。而这之间的转换,靠“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

30、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一段完成。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谁都想不到的阿长给“我”买来的,当时确实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新的敬意和感激。这样,自然地由“童年的感受”转到“写作时的回忆”。 2.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读出。例如: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3.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

31、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参考答案“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给“我”买山海经。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儿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参考答案1.表明

32、童年的“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在此前“我”对阿长除了“憎恶”“讨厌”外,没有什么尊敬。 3.不是。这是一种揶揄的说法。当然,比之前文,这里对长妈妈的态度有所改善。 一、积累与运用 1.找出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A.惊骇(hi)孤孀(shun)疮疤(chun) B.掳去(l)惧惮(dn)憎恨(zn) C.絮说(x)诘问(ji)霹雳(p) D.粗拙(zhu)烦琐(su)陆玑(j)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总之: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B.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由可原的了

33、,倒应该我退让。 C.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D.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淌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3.根据具体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疏懒: (2)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惶急: (3)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渴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两脚两手,在床中间一个“大”字,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得那么热。 A.张

34、开摆开压烤 B.伸开摆成挤烤 C.张开摊成挤烘 D.伸开摊成压烘 5.本文对长妈妈的刻画用了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指出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1)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她生得黄胖而矮。() 6.本文选自散文集,作者鲁迅,原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二、课内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

35、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7.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的什

36、么心理? 8.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9.结合全文,写出与“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相照应的句子。 10.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11.“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三、课外类文阅读 母爱的硬度 叶浅韵 关于母亲的很多故事,我都是从祖母的口中慢慢得知的。长大以后,我甚至忘记了母亲怀抱的味道,回避和拒绝她任何形式的亲近和主动示好,似乎只有和她对抗着、沉默着、屈从着才是我与母亲之间最恰当的距离。 母亲很勤快。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她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波浪花纹的紫色毛衣,如

37、今我都还记忆犹新。 母亲除了种菜还大搞养殖,圈里养着十多头猪,猪菜的事情分配给她的孩子们,柴火的事情她亲自带领孩子们去山上,在她锋利的斧头下,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满载而归。我总是不能忘记我们以弱小的肩膀背起不堪重负的担子,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母亲巴不得一次就把山背到家里。每当我发出怨言与抗议,母亲就会骂我偷懒,并立刻举出我的小伙伴们谁比我小但背得比我还多的例子。 在母亲的辛劳付出之下,一个家过得红红火火,这让她在家里的地位显得至高无上。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从来不肯松懈的,总是严厉地要求她的每一个孩子。常常是我们在外犯了错回来,劈头就会挨一顿棍棒,等父亲回来也许还会第二次挨打。我们家的正门背后竖着一

38、根根细细的棍子,那是她的家法。它们侵略过母亲每一个孩子的身体,一棍棍抽下去,先是白白的一道道的痕迹,后已分不清痕迹间的距离。她永远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遵行“小树不剪不成材”的成长规律。 母亲给我的爱总是很坚硬,她除了不断地要求与责备,就是严厉。她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六岁就被送去五里外的学校接受启蒙教育。她喜欢关心考试的结果。每一次我考得九十分以上,她总是要怀疑我是抄袭别人的,即使那已经是全班最高分。如果偶然考低了,她定会拉着我脏脏的小手,指着我破了的脚尖,责骂我是个贪玩的孩子。 母亲高高地扬着家法,训斥我、恐吓我说:“丫头,你念不好书,就甭想吃饭,甭想整天疯跑,将来我就把你嫁到大山深处去

39、。”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惶恐。见祖母一把将我拉进怀里,母亲不高兴地说这孩子要是将来不成气候定是祖母的责任。扔下些伤祖母的话,她一溜烟又到她的地里去侍弄她的白菜黄瓜们了,我想它们看到母亲的温情定是比我们多多了。祖母总是一边抚慰我一边给我讲“一只羊过河十只羊过河”的道理,鼓励我做好领头羊,给弟弟妹妹们做出好榜样。 母亲的四个孩子一个个变成凤凰飞到了梧桐树上,她暴力的教育模式迅速在周围的村庄里推广开来。这时候的母亲再没有举起过手中的棍棒,说话的声音也日渐温柔,甚至偶尔会当面表扬一下我,我在不知所措间眼里装满了泪水,我知道那是一种久违的情愫涌动而出。 我一直不敢把对母亲心底的这种敬畏以恰当的方

40、式表达出来,哪怕是在文字里。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一次也没有过关于母爱的记载。对于我的母亲我是羞愧的。我安然地享受着她的付出,习惯地接过她的给予。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于是,我与母亲就习惯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峙着,直到我有了孩子。 回忆是一场温暖的绽放,多年以后,我才明白正是母亲有硬度的爱,抚平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给了我足够的坚强。 (本文略有改动) 12.整体感知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爱的硬度”体现在哪些事上。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她种的菜总是比别人家的高出半指,她养的猪总是比别人家的膘肥体壮,她织的衣服总是比别人家的光鲜亮丽。” 14.结合文意,请理解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总是不敢离她的怀抱很近,怕她坚硬的壳刺伤了我的身体。” 15.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有什么好处。 16.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文中母亲的教育方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与解析】 1.B(znzn) 2.C(A.锁琐;B.由有;D.淌倘) 3.(1)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