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型转换(1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956929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型转换(1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句型转换(1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句型转换(1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型转换(19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句型转换-第 19 页小学高段语文第一次课:句型转换一、什么是句型转换根据表意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这叫句子的转换。二、什么是陈述句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并且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句末常用的标点符号是“。”。如:明天要下雨。三、什么是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强,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反问句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反问句是陈述句的改版,是为了强调语气。如:那怎么是一样的呢?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那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前一个句子语气就强烈多了。 除此之外

2、,一些反问句还要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除了反问词,还要在最后加上语气词如:呢、吗 而且为了表示与陈述句的区别,还要在最后加上问号(?)。且通常都要把句子(判断句)的意思倒过来后,再加上反问词。反问和设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四、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

3、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3、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4、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如:雷锋叔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改反问句时,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这样,改成的反问句是:难道雷锋叔叔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又如:我们不能浪费时间。在改反问句时,将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再在“能”前加上“怎么”,句尾加上“呢”,句号改为问号。改成的反问句是:我们怎么能浪费时间呢?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练习:1、 这幅画是我们班蔡颖画的。2、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

4、绩。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4、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5、功课没做完,不能去看电影。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7、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10、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11、你们没看见过这样的总理。12、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无法忍受。13、这潮湿冰冷的地面不能睡。14、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15、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参考答案:陈述句改反问句:1、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3

5、、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4、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5、功课没做完,怎么能去看电影呢?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7、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10、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11、难道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12、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么能忍受呢?13、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14、我们是学生,怎能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呢?15、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五、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

6、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反问句改陈述句练习:1、那平静的“湖面”不是被它踩碎的吗?2、小姑娘天真的心灵,不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吗?3、这些树叶难道不是从这棵树上

7、飘落下来的吗?4、咱们不是早就分好了吗?5、游览了长城,我怎能不受到教育呢?6、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不是一条道吗?7、这个世界上怎么没有您最想要的东西呢?8、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呢?9、这本书真好看,怎么不叫人喜欢呢?10、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11、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怎么能容忍呢?12、网络丰富多彩,怎能不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呢?13、难道我们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吗?14、我们怎么不爱自己慈爱的母亲呢?15、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难道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吗?参考答案反问句改陈述句:1、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2、小姑娘天真的心

8、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3、这些树叶就是从这棵树上飘落下来的。4、咱们早就分好了。5、游览了长城,我受到了教育。6、我们没有近道,和你们走的是一条道。7、这个世界上应该有您最想要的东西。8、人的身躯不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来。9、这本书真好看,叫人喜欢。10、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11、对于浪费能源的现象,我们不能容忍。12、网络丰富多彩,让我们大家恋恋不舍。13、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14、我们都爱自己慈爱的母亲。15、犯了错误就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一、只改变引语部分,提示语不变;例如:妈妈说:“我今天加班。” 需要

9、改变的只是 :“我今天加班。” 这一部分。二、标点符号要作相应改变,即把冒号、前引号( :“) 变成逗号( ,),后引号(”)删除;标点符号遵循“两去两改”的原则。去掉冒号和引号。感叹号、问号都改成句号。三、引语中,人称要变成相应的指代者: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 、“我们”要改为第三人称“他”、“她”或“他们”;(注:若句中有第二人称“你”或“你们”,应该认真分辨“你”或”你们”在句中指的是什么人,而后用具体的人名来转述;若没有具体所指,则不用变换。)直接引语中出现了第三人称,改写为间接引语时,人称代词不用改变。直接将句子整理通顺即可。“冒号引号偷懒去,逗号匆忙来当家;一三人称互相换,第二人称

10、改换谁,看清人名最重要。”例如: 妈妈说:“我今天加班。” 其中“我 ”指代的是妈妈。所以,要变成“她”。改后为:妈妈说,她今天加班。四、有称呼语的,称呼语要去掉;例如:老红军说:“小鬼,你骑上我的马吧!”其中,“小鬼”要删除。变后为:老红军说,小鬼骑上他的马吧!五、引语是疑问句的,要变成陈述的语气。改好之后,语气是陈述语气。换句话说,改为间接引语后,句子都是句号结尾的,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都要改成陈述句。例如:(1)明明问我:“今天放学后,到我家写作业,行吗?”变后为:明明问我,今天放学后,到他家写作业,行不行。(2)女儿说:“你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到的事,你这么大年纪了

11、,怎么能做到呢?”女儿说,老奶奶根本不懂植物遗传学,专家都做不动的事,她这么大年纪了,是不能做到的。(3)熊猫问海豚:“海豚姐姐,你的身材这么好,是不是有减肥秘诀?”熊猫问海豚,她的身材这么好,是不是有减肥秘诀。(4)小明赞叹道:“香港迪士尼乐园真不错!”小明赞叹说,香港迪士尼乐园很不错。把“真”改成“很”,使语气变得平和,即陈述语气。(5)“妈!给我倒杯水!”我大声喊。我大声喊妈妈,让她给我倒杯水。(6)壮壮问:“爸爸,我可以去小花园玩吗?”关键在于把提示语补充完整,把话语中的打招呼的“爸爸”去掉,把我改为“壮壮”以免产生歧义。改好后:壮壮问爸爸,壮壮是不是可以去小花园玩。或者:壮壮问问爸爸

12、,壮壮是否可以去小花园玩。(7)“我怎么舍得让小白成为流浪狗呢?”小丽说。小丽说,她不舍得让小白成为流浪狗。六、间接引语改为直接引语的方法正好相反,上面的五点都适用,如第三人称“他”或“她”应改为第一人称“我”,说话内容涉及第一人称应改为第二人称。如: 1. 小华对小强说,他明天把钢笔还给小强。小华对小强说:“我明天把钢笔还给你。”2. 妹妹告诉爸爸,哥哥说他晚上有事不回来吃饭了。妹妹对爸爸说:“哥哥让我转告你,他晚上有事不回来吃饭了。”3. 老师对小丽说,她的表现最出色。老师对小丽说:“你的表现最出色。”4.老班长告诉我们,他没有完成任务,没把我们照顾好。改:老班长对我们说:“ 我没有完成任

13、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指导员把雪梨递给我说:“你几天没喝水了,雪梨应该由你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还是两步走。首先,找出人称代词“你”,看见第二人称不要慌,看清楚“你”指代的是谁,句子中有出现,直接代入。否则,原封不动。这个句子的“你”,指代的是“我”,所以把两个“你”直接改成“我”就可以了。其次,双引号去掉,冒号改为逗号。这道题目的答案马上出来了:指导员把雪梨给我说,我几天没喝水了,雪梨应该由我吃。做题目,不贵在多,贵在方法。只要你掌握了方法,找到突破口,拿下高分一点也不难。练习题一:把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1.老师对我说:“我教你毛笔字的写法。”2.梅花兴奋地说:“我是中国人,我怎么能忘

14、掉祖国的语言呢?”3.他站起来对大家说:“孩子们,我要去开会了。你们要听话。”4.奶奶问我:“今天我还给你送饭吗?”5.妈妈说:“小明,今晚我加班,你自己做饭吃!”6.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7.小红军对陈赓说:“将军,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8.妈妈气喘吁吁地说:“我今晚有急事,你去姥姥家。”9.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地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我也知道。”10.小明和小红在一起写作业,小明对小红说:“你能教我怎样写作文吗?”1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12.妈妈对

15、小红说:“你这么小,一个人出门我不放心?”13.鲁肃对诸葛亮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1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15.刘明问小华:你什么时候还我那本故事会?”16.老班长说:“我快不行了。小梁,你要坚强些,带领两个小战士走出草地。”17.李勤沮丧地对我说:我的钢笔丢了,你能借我一支吗?”18.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练习题一答案:1.老师对我说,他(老师)教我毛笔字的写法。2.梅花兴奋地说,她是中国人,她怎么能忘掉祖国的语言呢。3.他站起来对大家说,他要去开会了。大家(孩子们)要听话。4.奶奶问我,今天她(奶奶)还给我送

16、饭吗。5.妈妈说,今晚她加班,小明自己做饭吃。6.诸葛亮对鲁肃说,鲁肃借给他(诸葛亮)二十条船,他(诸葛亮)自有妙用。7.小红军对陈赓说,小红军还要等小红军的同伴呢。8.妈妈气喘吁吁地说,她今晚有急事,我去姥姥家。9.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地址,她知道,下级的姓名地址,她也知道。10.小明和小红在一起写作业,小明对小红说,小红能教他(小明)怎样写作文吗。1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 不是常对母亲说吗,(。) 父亲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母亲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父亲哪能离开呢。12.妈妈对小红说,小红这么小,一个人出门她(妈妈)不放心。13.鲁肃对诸葛亮说,都是诸葛亮自己找的,

17、他(鲁肃)怎么帮得了诸葛亮的忙。1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周瑜)真比不上诸葛亮。15.刘明问小华,小华什么时候还他(刘明)那本故事会。16.老班长说,他快不行了。小梁要坚强些,带领两个小战士走出草地。17.李勤沮丧地对我说,他的钢笔丢了,我能借他一支吗。18.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我见过电灯吗。双重否定句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的用词方法1、表示判断。“是”“了”用“不可能不”“谁也不能否认”2、表示非常肯定。“一定”“必须”用“非不可”“不能不”3、表示不情愿、不得已。“只能”“只好”“只得”用“不得不”4、表示全部。“全”“都”“全部”用“没有(一个)不”“无不”5、表示推测

18、。“会”“可能”“能”“应该”用“不可能不”“不会不” 6、表示存在。“有”用“不是没有”例句: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双重否定句) 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练习1、写得不怎么样,但还是有希望的。1、写得不怎么样,但不是没有希望的。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已经有了一点儿头绪. 2、问题还没有弄清,但不是没有一点儿头绪. 3、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3、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不是没有道理的.4、你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4、你不得不承认电子计算机是“天之骄子”。1 燕子飞过大海,肯定非常辛苦、艰难。1 燕子飞过大海,不可能不辛苦、艰难。2 爹

19、妈都不在家,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2 爹妈都不在家,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3 在共产党面前,什么困难都能克服。3 在共产党面前,没有困难不能克服。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没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小动物。 双重否定句改肯定句例句讲解我不可能不是好学生。我是好学生。我不是不知道。我知道。我不会不读书。我读书。他没有不知道的事。他知道所有的事。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天下之宴席都散。没有不喝水的人。全是喝水的人。没有人不喝水。大家都喝水。1.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不能不讲一点文明。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要讲一点文明。2.这次活动的经过,你不是不清楚。 这次活动的经过,你很清楚。3.我们不应当不参加集体活动。 我

20、们应当参加集体活动。4.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 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要看。 1、他不是不来。他会来。2、我不得不承认那本书是我的。 我承认那本书是我的。3、这件事我不得不做。 这件事我要做。 4、他不是不思念祖国。 他思念祖国。6、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不能不看。 这本书太有价值了,你要看。7、没有一个孩子不爱自己的母亲。每个孩子都爱自己的母亲。缩写句子的方法与技巧1、抓住主干来缩简。只要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是每个完整句子都具备的),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如“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这句话就是讲“什么”“铁球”,“怎么样?”“落下来”。因此,这句话就可以缩写为

21、“铁球落下来。”2、“的”前修饰都删去。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中“美丽的”是用来修饰“蝴蝶”的,因此“美丽的”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蝴蝶飞走了。”3、“地”前限制要删去。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它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4、“得”后补充说明也删去。如“海力布着急地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海力布着急。”5、数量词语照样删。如“罗丹塑了一座女像。”中“一座”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可删去。这句话缩写为“罗丹塑了女像。”6、删掉“在中(里、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22、例如: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我们取得了进步。应缩短成:我们取得了进步。这句话中,“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是用来强调在怎样的条件下“我们”才取得进步,可以删掉。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如果把“没有”或“不”去掉,就变成“我找到包”“我相信鬼话”,和原句的意思大相径庭,就大错特错了。8、句子中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和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句式、结构或语气、情感。如:大家一起登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城。

23、应缩写成:大家登上了长城。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9、特定词组的缩写很多句子里面是特定词组或专用名词,这样的句子缩写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争议,看情况而定。如“五星红旗”可以保留愿意,最多可以缩写成“红旗”,而不能再缩写成“旗”。也有的人认为两个字的修饰可以去掉,一个字的不可以去。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缩写后是“五星红旗飘扬。”或“红旗飘扬。”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缩写后是“敦煌莫【解题步骤】(1)要认真读懂原句,明白句子的意思。(2)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谁”、“什么”,“是什么”或

24、“怎么样”(主、谓、宾),对这部分予以保留,删掉次要部分(定、状、补)(3)检查是否缩成最简单的句子,是否保持了原句的主要意思。【注意事项】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2、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A:老人们钓鱼。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C:鸬鹚

25、站在船舷上,像士兵。4、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缩句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C:海棠树开满了花。5、缩句不应当缩掉必要的简短补语原句: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缩句A:柳树上挂满了冰条儿。B:柳树挂满了冰条儿。C:柳树上挂冰条儿。D:柳树挂冰条儿。E:树挂冰条。6、缩句时要保留必要的否定词原句: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缩句A:鲸是鱼类。 B:鲸不是鱼类。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手枪。答案:父亲取出手枪。2、客家人的民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答案:民居体现了文化。3、汤姆.索亚是美国圣彼得斯堡小镇上一个淘

26、气的机灵鬼。答案:汤姆.索亚是机灵鬼。4、乡下的老屋旁种着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桃花心木。答案:屋旁种着桃花心木。5、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答案:波义耳走去。6、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答案:耳畔响起了笑声。7、他恼火地盯著晓得前俯后仰的同桌。答案:他盯着同桌。8、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答案:我散步。9、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泻下来。答案:水泻下来。10、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答案:这是原因之一。1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答案:灯照耀着建筑。12、我们的干部要

27、关心每一个战士。答案:干部关心战士。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看明月了。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思考诗人向往什

28、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想感情。八仙:钟汉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1七步诗【三国魏】曹植译文煮豆持作羹,漉菽l sh以为汁: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 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词语注释 :1、漉:过滤。2、鼓:豆豉,煮熟的一种豆制品,可用来调味。3、萁:豆茎。4、釜:古代一种煮食器。5、煎:一种烹饪方法。寓意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赏析 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